好書試閱

楊牧書簡Ⅰ:致瘂弦

9特價29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編校說明:

  瘂弦和楊牧初見於1959年,六十多年的交往,情同手足,魚雁不斷。早年曾互勉:「如果不能做偉大詩人,願做偉大的朋友。」大詩人,一輩子的友情,他們都做到了。歲月不饒人,2019年秋,旅居加拿大的瘂弦看到楊牧消瘦身影的照片,立即打電話到台北關切,事後楊牧說:「那天,我把瘂弦惹哭了。」隔約半年,楊牧去逝。

  兩年多前,瘂弦委由秦賢次先生和我,共同整理留在洪範倉庫二、三十年的大量信件。《楊牧書簡》大部分來自於此,少部分由林家弘先生在加拿大幫瘂弦整理出來,也有一些是我保存了副本,或在報刊登載過的。最遺憾的是散佚甚多,難以齊全。

  楊牧逝後,夏盈盈和謝旺霖整理遺留的手稿文件,把一些信件委託於我,《瘂弦書簡》即其中一部分。楊牧對資料檔案保存雖有規律,可惜仍有部分未全,1964年赴美留學前的信件全部闕如。

  1980年代末之後,電訊發展迅速,他們常用電話或傳真聯繫,書翰漸少;傳真不耐久存,即使留下,也常無跡可尋。1990年代中,楊牧返台執教任職,信寫得更少了。瘂弦專業於編輯工作後,尤其在《聯合報》副刊任內,信多簡短,其忙碌可以想像。

  書簡各按年份時序編排,楊牧信末大多署全年月日,順序略無疑義;瘂弦則很多未署年份。楊牧為了方便存檔,信封幾乎全棄,僅存信紙在檔案夾中,部分亂了順序,無郵戳可憑查對,只能依內容判斷。每封信前標出的時日和收發地,很多是編者推斷,希望不致有錯。

  兩大詩家的書札文采斐然,各有韻致,情誼感人並富史料價值,其珍貴不待贅言。書信盡量保留原貌存真,惟當初下筆僅供對方閱讀,直言無諱,偶有不宜示人字句,以叉號替代或予刪節;未便揭露的時人,打圈隱其名,若有不周,尚祈包容。標點除書刊篇名改用現行符號外,少有改動。原稿字跡潦草,尤其是楊牧的快筆,我看了六、七十年,依然沒有十足把握,也盼不致有誤。

  兩書編輯曾先後就教於鄭樹森教授,陳育虹女士,及陳義芝教授,獲得許多寶貴意見,特此申謝。(葉步榮)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