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斧頭的媽媽們
看李喬的寒夜三部曲,在日治時期的苗栗,主角燈妹刻苦又認命,倔強又向天借膽的傻勁,讓我想起了媽媽這一輩的澎湖女人。
她們都生於日治時代,有的未曾讀書上學。家境稍好一點的國小畢業。這群潭邊女人,她們有一項大本領,是連男人都比不上的。那就是拿著小斧頭,到澎湖內海域,巡著珊瑚礁老古石,查看有無海蟶眼。若有,就用隨身攜帶的生鐵長勾,將分散的珊瑚礁石,都勾到周身近處。一塊塊斜靠著堅實的海岩當支點,用斧頭在較脆化之處,將礁石劈開,再由旁邊慢慢斜側砍劈,順勢切近。再順著裂縫,將海蟶由各個縫中抽出。不可求快,以免傷到海蟶薄薄的外殼,每個人占地為王,各據一方的旁敲側擊。一埋頭就是幾個小時,聽見漲潮聲時,再吆喝一聲:水淹阿,卡緊兜老(澎湖台語回家)。
近十個蒙面女郎,忽然起身望海,望日頭,天旋地轉。勾著豐收的竹簍,走回岸邊搭公車。有時若在澎南區,那還要轉兩趟車。公車人擠,沿途都搖晃的站在走道上,也不敢放下竹簍,怕弄濕車子,被司機嫌。他們只想快回到家,要趕赴傍晚,才能趁鮮販賣給來收購的人。
所以為了省時,媽媽們最常去「摃灘」的地方就是白沙線(頂山),有歧頭,瓦硐,講美等內海村庄。這些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是我童年牽掛擔憂的澎湖海。也因地利之便,這片海域被消耗得很快,媽媽們就再轉車到澎南線,湖西線。洪荒之力,征戰歲歲年年。
媽媽說摃灘這麼多年,收穫最好的一次,是在西溪村。當時海水還未全退乾盡,在港墘邊,大家都怕。她仗著一六八公分的身量,就搶先巡礁開打。那次有近八斤的收穫,一斤時價兩百多,可賣近兩千元,而父親一個月薪水是一萬多。她欣喜數日,同伴們也羨慕不已,村里傳奇稱頌後,更多年輕的,原本在做泥水小工的媽媽都想下海一試。
拿著斧頭劈石分海,忙轉一整日,口袋就是一把生的花生仁,餓極時,就補充熱能。追著公車與潮汐,蹲屈著腳,開天闢地,身體腰骨指節都損傷。政府禁令摃灘後,媽媽們也已體弱老邁,這場生態浩劫與天人磨難終得止息。
母親若能讀識我的文字,一定罵我。因她此生賺最多錢來貼補生計的,就是那一顆顆橢長美味的黑金海蟶。偶爾斧力太大敲破海蟶,不能賣錢了,她也都留著煮絲瓜麵線。甘甜海味,我們搶食著,也沒留給她。
貧困欺人,鏗鏘利斧,聲聲穿透大海,直直搥打地心。
小斧早已鏽蝕鈍啞,與一般農具一起安靠在老宅木門後,寂然老去。望見它時,我仍是傷懷不已。因為那是一個時代的「女力」,爭相撻伐著一片美麗嗚咽的海岸,換取一群群孩子默默的抽高長大。他們受教育懂了自己對這片海洋的深愛,卻是無從言說與發聲。
以上內容節錄自《橙酒拿鐵》曾慧芳◎著.白象文化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3640535.pdf
看李喬的寒夜三部曲,在日治時期的苗栗,主角燈妹刻苦又認命,倔強又向天借膽的傻勁,讓我想起了媽媽這一輩的澎湖女人。
她們都生於日治時代,有的未曾讀書上學。家境稍好一點的國小畢業。這群潭邊女人,她們有一項大本領,是連男人都比不上的。那就是拿著小斧頭,到澎湖內海域,巡著珊瑚礁老古石,查看有無海蟶眼。若有,就用隨身攜帶的生鐵長勾,將分散的珊瑚礁石,都勾到周身近處。一塊塊斜靠著堅實的海岩當支點,用斧頭在較脆化之處,將礁石劈開,再由旁邊慢慢斜側砍劈,順勢切近。再順著裂縫,將海蟶由各個縫中抽出。不可求快,以免傷到海蟶薄薄的外殼,每個人占地為王,各據一方的旁敲側擊。一埋頭就是幾個小時,聽見漲潮聲時,再吆喝一聲:水淹阿,卡緊兜老(澎湖台語回家)。
近十個蒙面女郎,忽然起身望海,望日頭,天旋地轉。勾著豐收的竹簍,走回岸邊搭公車。有時若在澎南區,那還要轉兩趟車。公車人擠,沿途都搖晃的站在走道上,也不敢放下竹簍,怕弄濕車子,被司機嫌。他們只想快回到家,要趕赴傍晚,才能趁鮮販賣給來收購的人。
所以為了省時,媽媽們最常去「摃灘」的地方就是白沙線(頂山),有歧頭,瓦硐,講美等內海村庄。這些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是我童年牽掛擔憂的澎湖海。也因地利之便,這片海域被消耗得很快,媽媽們就再轉車到澎南線,湖西線。洪荒之力,征戰歲歲年年。
媽媽說摃灘這麼多年,收穫最好的一次,是在西溪村。當時海水還未全退乾盡,在港墘邊,大家都怕。她仗著一六八公分的身量,就搶先巡礁開打。那次有近八斤的收穫,一斤時價兩百多,可賣近兩千元,而父親一個月薪水是一萬多。她欣喜數日,同伴們也羨慕不已,村里傳奇稱頌後,更多年輕的,原本在做泥水小工的媽媽都想下海一試。
拿著斧頭劈石分海,忙轉一整日,口袋就是一把生的花生仁,餓極時,就補充熱能。追著公車與潮汐,蹲屈著腳,開天闢地,身體腰骨指節都損傷。政府禁令摃灘後,媽媽們也已體弱老邁,這場生態浩劫與天人磨難終得止息。
母親若能讀識我的文字,一定罵我。因她此生賺最多錢來貼補生計的,就是那一顆顆橢長美味的黑金海蟶。偶爾斧力太大敲破海蟶,不能賣錢了,她也都留著煮絲瓜麵線。甘甜海味,我們搶食著,也沒留給她。
貧困欺人,鏗鏘利斧,聲聲穿透大海,直直搥打地心。
小斧早已鏽蝕鈍啞,與一般農具一起安靠在老宅木門後,寂然老去。望見它時,我仍是傷懷不已。因為那是一個時代的「女力」,爭相撻伐著一片美麗嗚咽的海岸,換取一群群孩子默默的抽高長大。他們受教育懂了自己對這片海洋的深愛,卻是無從言說與發聲。
以上內容節錄自《橙酒拿鐵》曾慧芳◎著.白象文化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3640535.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