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打開別人家的門
二○二○年我的龍鳳胎甜甜堂堂國中畢業,分別考上北一女跟建中,雖然這個無用媽媽除了煮飯、訂便當外,一點其他貢獻也沒有,還是跟他們一起開心了好幾天,之後我就想著,這兩個學校挺有名的,上網應該可以看到許多相關的校園生活故事吧。
沒想到,還真沒有,不僅找不到幾個新聞報導,連社交媒體也沒有多少完整的在校生心情描述。(當然梗圖美照短影片是很多沒錯)
甚至通過驗證後加入的臉書家長後援會,大家也常常互相提醒,說穿上這身制服,小孩全都小心謹慎,深怕一下就被公審肉搜,爸媽也請低調再低調。
不禁有些納悶,考上第一志願很開心呢,為什麼不敞開心扉痛快聊一聊?在我那年代,有朱天心《擊壤歌—北一女三年記》、吳祥輝《拒絕聯考的小子》,還有阿圖的《鐘聲二十一響》這些書,換成現代用語,就是學霸們的故事,寫得無敵有趣,不管是不是學霸都能讀得津津有味的呢。
於是就想,等我有機會(混)走進校園,一定可以找到某種寫出正發生在這群十六歲到十八歲少年少女身上的有趣高中點滴,既能讓大家看看別人家小孩是怎麼養成的,又不會被討厭的方式吧。(這位阿姨沒有被討厭的勇氣)
換句話說,我最想達成的目標就是,去打開別人家的門,欣賞、學習、交流彼此的教育心得。
你一定會說,妳的小孩就已經是人生勝利組了,別人家的小孩就是妳的小孩!
這部分絕對要先好好解釋一下,就我這幾年的觀察,很會念書或者很願意念書,是一種天賦,就像很會打電動、很會畫畫、很會跑步一樣,是每個人各自擁有的不同的特質之一,考試高分不等於人生勝利組,也沒人可以拿著成績單去跟老天討要幸福。
就算考進同一個學校,每屆八、九百個學生中,便有八、九百條不同的人生道路,對甜甜堂堂而言,他們也有自己羨慕的同學跟學長姐,這些也都是別人家的小孩,而我只是巧遇其中幾位,並且非常榮幸地能寫下他們青春時代的自我探索歷程。
而這三年勤勤懇懇地採訪與記錄過程中,不斷有好朋友來問我,這些小孩到底是怎麼被教育出來的?
於是再花一點工夫,一一登門拜訪,有的是爸爸,有的是媽媽,有的爸媽一起受訪,更感謝幾位老師願意讓我寫出教學理念,他們所有人最期望的,就是盡己之力,分享累積多年的親子及師生關係經驗,讓有興趣知道的父母可以少繞一點冤枉路。
在這裡我想謝謝書中所有出現的人物,謝謝美國衛斯理女子學院畢業、熱愛台灣珍奶的Kelly ;建中「一趴」林宸緯;網紅何廢料也就是何紹翊;北投圖書館王子蕭椏杰;北一女首位全盲生林立翧;約定要當一輩子好朋友的北一女學姐女團小奇與小婷;師大附中超強雙胞胎果姐、果妹;沉迷寫程式、唱歌非常好聽的鄭允臻;魔術方塊王子王楷文;復旦大學才女孫全怡;放棄醫系、癡心看守天空的林之然;申請到耶魯的強者紐瑩姍;自己一個人拖著行李跑遍歐洲考音樂系的林君實;會唱京劇的謝其勳;巧用3C學習法上台大醫學系的賈子謙;北京大學的馬安妮、蔡宜宸,美國羅德島設計學院、也是本書插畫作者的顏寧。
特別鳴謝這些同學們的家長與師長,以及北一女前任會長蔡武恭幫忙找到超多特別故事,而建中前任校長陳偉泓、北一女校長陳智源,不但這幾年讓我沾光,還大方地幫我寫這本書的推薦序,除了叩謝之外,只能更加努力寫作,以求能將大家的善意發揚光大,使更多人可以受益。
從二○二○年九月十七日第一篇一砲而紅的〈南海路高中傳說〉,到二○二三年六月八日〈史上最棒畢業典禮致詞〉,我在臉書上寫了超過百篇的高中師生及家長故事,算算應該有上百萬點擊次數,甜甜堂堂笑說,「媽,妳真是蹭好蹭滿。」
「真的,」我跑去抱住他們,「謝謝你們,沒有你們就沒有這本書!」(被推開)如果要說這些學霸教會了我什麼,那應該是他們心底都有一團火似的東西督促著自己拚命學習,而當父母師長的我們,常常只是一根火柴棒而已。(打火機不行嗎瓦斯槍不行嗎鑽木取火不行嗎)(夠了)(青少年真的有夠難搞)(Orz)
10二十分的媽媽與一百八十分的兒子
常有人跟我說,「會上建北的小孩,家境應該都很好吧。」
因為大多普遍理所當然地這樣想,所以不管怎麼解釋,「公立學校大家各憑本事考進來,什麼背景都有。」或者,「就我觀察到的,並不是這樣喔。」好像朋友們也不是非常認真地聽進去。
這種時候我就會想講一下蕭椏杰的故事。
椏杰原本住在桃園,爸媽離婚後,六歲的他和三歲的妹妹跟著媽媽搬回北投娘家,「從此我就必須自己一個人賺錢養他們兩個。」椏杰媽媽說。
幸好椏杰跟妹妹都是人見人愛的好孩子,國小時媽媽因為在餐廳工作的關係,無法接送小孩,「只好放學讓他去安親班,我在想,至少那邊還有人可以幫忙看看作業什麼的。」
椏杰媽媽娘家的家境也不好,國中畢業就沒繼續升學,選擇早點工作賺錢,「功課我自己是沒辦法教,好加在安親班老師很疼椏杰,甚至主動跟我們說,收少少的錢就好,這個小孩這麼乖,他們都很樂意照顧他。」
在同齡小孩課後忙著補習跟學各種才藝時,上國中之後椏杰沒去安親班了,而是每天放學後獨自一個人背著書包,先在小吃店吃一碗魷魚羹當晚餐,「吃膩了就換吃超商的魯肉飯。」然後去住家附近的秀山圖書館寫功課,寫完找小說來看,「主要看金庸,但好像只看完《天龍八部》跟《射鵰英雄傳》吧。」
沒大人盯著的聰明男孩子,電動是一定要打的,「鄉下國中很輕鬆,幾乎每天都跟同學一起玩遊戲,國二我媽媽把她舊手機給我,愛怎玩怎麼玩,沒人管過我,但國二下開始,段考前同學都在念書,一個人玩很無聊,而且玩太多會厭煩,所以也跟著一起念書,漸漸發現越來越多東西需要複習。」
我非常佩服地聽椏杰說,他是如何小小年紀便察覺念書的重要,「把前面的東西弄懂,後面準備起來才輕鬆,也是這時候吧,領悟到我需要有效率地分配自己的時間,哪些時間拿來念書,哪些時間拿來休閒,例如模擬考前一個月要集中火力地讀,念到九點或十點,回到家就好好放鬆,不念書了。」
「畢竟,」他的聲音總是聽起來很沉穩,「沒有人管我,我得自己管自己。」
感謝沒有放棄的自己
進了建中,照例都要先混一段時間的,「然後高一上最後一次段考校排出來,發現自己在全年級九百人裡面排七百五十名,眼睛看著成績單心裡頭想,我應該不只能這樣吧。」
當時的班導也很關心椏杰,鼓勵他不要氣餒,可以趁寒假努力一下,「於是我買參考書回來預習下學期的數學跟英文,結果下學期第一次段考數學考到九十分,立刻變得很有信心,覺得能堅持讀下去了。」
「從此懸梁刺骨嗎?」我問。
「沒有沒有,」他笑了,「沒那麼誇張,算是有把讀書跟休閒的時間分開,放學後在圖書館認真用功,回家還是會放鬆,打電動、看影片、跟朋友聊天。」
「在圖書館念書時也會分配各科時間嗎?」
「喔,有的,我英文不太好,所以剛開始撥很多時間念英文,像是我決定晚上六點到九點專心念書,這三個小時間會有一半用在英文上,剩下時間讀數學、國文、社會,後期英文有起色,就再多出一些時間讀物、化。」
「所以高中都沒補習?」
「對。」
「有擔心過大家在補習班寫很多題目而你沒有嗎?」
「有,所以國中開始我每學期都買徐式數學還有物化參考書回來寫,另外高一發現很多同學在補習班有開始寫英文作文,或是下課討論補習班的東西,有些很難的,很怕自己會跟不上,但手上也沒資源,只好盡量收集題目來寫,像是補習班發的範本或是網路題庫。」
「只要多寫題目就會進步嗎?」
「一開始會,但到後來會進入撞牆期,也就是說我題目量寫到以前的兩倍,但成績並沒有明顯的更好,這時候要停下來想一想是什麼地方出錯了。」
「哇,你真的是靠自己在考慮全部的事耶。」
「不這樣不行,沒有人可以讓我靠,家裡人也完全不懂。」
「後來找出突破撞牆期的方法嗎?」
「找到了,發現自己因為追求刷題的數目,一直做重覆的動作卻沒有思考,於是決定回頭,從最基礎的觀念下手,去理解底下最厚實的那一層,大量做基礎題,觀念搞清楚再著手困難的,後來真的就進步了。」
解決了英文、數學的困境,椏杰高三成績突飛猛進,三次模擬考成績分別是五十九、五十七、五十八,原本校排吊車尾的他,最好曾進步至全校前四十名,並一路維持至學測,考出五十九級分成績,順利進入成大醫學系就讀。
「對於這樣的結果你滿意嗎?」
「算,滿意吧⋯⋯。」
「怎麼聽起來有點猶豫。」
「其實一直到學測申請學校時,才發現自己還有很多不足,太晚知道一些資訊,以醫學系來說,很多人高中時考過生奧跟數奧,甚至已經超修,比起來我什麼都沒做就很傷,人家的備審資料好得要命,如果我早點做了這些功課,說不定第一志願的醫學系也進得去了。」
「你會遺憾自己家境不好嗎?」
「的確物質、資源上沒人幫忙,但很感謝自己至少知道要好好念書,在學校時老師跟同學也給我很多鼓勵,至於家境,那是一個無法化解的難題,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背負著它,然後繼續走下去。」
(本文摘自〈10二十分的媽媽與一百八十分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