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 梯
一個鄉下小孩生長在農家,打赤腳上學,放學後或假日還要放牛吃草或上山割草回家餵牛。手上常有一條一條被芒草銳利的鋸齒葉邊緣割傷的血痕。
小學是他人生第一個階梯,開始時自然比不上那些家境好可以安心唸書的同學,成績是後段班。讀到六年級,卻是全班第一名。當時國民義務教育六年,老師鼓勵他升學,到他家去訪問。
他考上縣城的省立中學初中部,這是他踏上的第二個階梯。父親借債給他繳註冊費,母親把這些註冊費縫到內褲裡, 並警告他:「錢丟掉就回家割草看牛。」
縣城的省中初中部匯集全縣最好的學生,他是偏鄉農家孩子,成績在這新階梯又吊車尾,但唸到初三時,還是第一名畢業。
就這樣,每到一個新階梯,他都是從最後一名跑到第一名。他沒有在這個階梯享受第一名的風光,而是往上再爬一個階梯變成最後一名,逐漸靠自己的努力又成為新階梯的第一名,仍然未在新階梯享受第一名的風光,因為他又向上爬上新的一階,又成為新階梯的最後一名。
他的人生,到底是最後一名還是第一名?他自己也不知道。大概只有他在甚麼時候停止呼吸,在第一名的時候還是最後一名的時候?才能確定吧!
November 3, 2022, New York
臉友: 懂了,進歩比第一名重要。
回應: 對了。就是永無止境的求進步,而不是在某一階梯享受第一名的風光而停滯在那裏。
魔 鏡
有一個人發明一種鏡子,掛在牆上後,只能反映眞實身影二十年,到第二十年最後一次照鏡子時,當時的影像會永遠留在鏡子裏,即使後來容貌改變,照鏡子時,在鏡子裏的容貌,一顰一笑,仍然跟最後一次照鏡子的容貌一樣。
跟許多化妝品一樣,這種新上市的鏡子很受女性消費者的歡迎。許多母親在女兒三歲開始喜歡照鏡子時,就給女兒買一面這樣的鏡子掛在女兒房間的牆上,映照者女兒的成長。到二十三歲女兒靑春正盛、容貌最美的時候,留下最美的身影。以後年歲漸長,即使歷盡滄桑,眞實容貌逐漸改變,但每次照鏡子,看到的都是靑春美麗的自己。尤其在悲傷歲月, 照鏡子時看到自己依然容光煥發,充滿自信,多少給自己帶來心理的愉悅與撫慰。
這種鏡子價格不菲,但訂單接不完。許多甚至老態龍鍾的女性,每次照鏡子都輕盈曼妙起來,忘記經過日曬、風吹、雨打,甚至傷心流淚的面龐。
November 4, 2022, New York
長沙發兩端的距離
一對新婚夫妻買了一張長沙發放在客廳,無論喝咖啡或是看電視,他們都緊緊坐在一起,留下沙發兩邊很長的空位。
慢慢的,他們有了孩子,一個、兩個。孩子們都坐在夫妻的中間,沙發兩端的空間逐漸變窄了。
孩子長大了,活動力變強,他們佔的空間也變大,夫妻的座位只好分別往沙發兩端移。
孩子一個個結婚、離去,在沙發上被孩子擠開的夫妻, 仍然坐在沙發兩端,中間留下很大空間,孫兒女們回來,就是在這沙發中間玩。
接著,孫兒女也長大了,這對夫妻仍然坐在沙發兩端, 似乎已成了習慣。
接著,他們各自有了手機,對外聯絡方便,他們仍然分坐在長沙發兩端的固定座位。
然後他們的手機有了通訊軟體,Messenger、Line、WhatsApp,他們各自忙於不同的群組,靜悄悄地各自跟老朋友筆談,不同的同學朋友,不同的回憶。都說這些通訊可拉近人與人的距離,但長沙發兩端的距離,卻因為這些通訊設備而越拉越遠。
November 2, 2022, New York
臉友A:哈哈~在說我們倆個~
臉友B:哈哈!真是寫實。
臉友C:我們立刻放下手機、拿起遙控器,欣賞共同的節目, 當然也把兩邊的距離拓寬了!
可愛的小三
這是一個朋友告訴我的故事,朋友一定要我寫下來。他說,他有一位老同事和他太太向來被稱為模範夫妻,近來同事間卻一直傳他在養小三。他的手機裡無意間被女同事發現有一大堆與小三的甜言蜜語,甚至很露骨的私密情話。
朋友說,這位老同事向來木訥,不善言辭,但文章卻寫得不錯,同事寫重要公文常會請他過目後再發。這樣的老好人、好老公,居然會有小三,令許多同事尤其女同事感到意外,嘖嘖稱奇。
在公司裡,就是這位朋友與老同事最談得來。他說老同事年輕追太太時,就是用情書攻勢,在連續不斷的甜言蜜語中,終於抱得美人歸,平日疼老婆疼得要命,才有模範夫妻的美譽。他根本不相信老同事會有小三,所以,他聽了謠言都嗤之以鼻,但謠言多了也不得不讓他半信半疑起來。
終於有一天朋友忍不住,趁中午吃飯時質問老同事。老同事一下子漲紅了臉,支支吾吾說不出話來。最後,他才心不甘情不願的拿出手機給朋友看。
手機有很多 line 群組,卻沒有發現有任何不適當的言詞。朋友把手機一直往下滑,正想把手機還給老同事時,忽然發現有WhatsApp。他點開WhatsApp,哇!甜言蜜語的情話一大堆,這下子罪證確鑿了。老同事臉紅未退,朋友正想責問, 看淸楚受話的小三的名字,靈機一動,就在老同事耳邊講幾句話,安排一天中午請他帶小三來。
那天終於到了,所有同事尤其女同事都非常好奇這位模範夫妻的老公會帶甚麼樣的小三來。
木訥不善言辭的老同事的小三終於出現,朋友當場宣佈說,這位老同事的小三就是他太太呀!
「天哪!」 所有同事都驚叫:「怎麼會這樣?」
謎底揭曉,木訥的老同事面色靦腆,太太則尷尬的笑著, 非常不好意思。
眞是模範夫妻啊,一位女同事說:「我結婚後,老公都不給我甜言蜜語了,他說不出來,用手機寫給我也可以呀!」
我的朋友說,這眞是手機另一個功能,大家都該好好利用。我十分同意,就把這故事寫下來。
February 27, 2022, New York
寫在手背上的字
我的雙手,從來都不是細嫩的,所以,第一次拉住她的雙手,才會印象這麼深刻。那是一雙纖長的細手,像生來為彈鋼琴鍵的長手指,但又很柔軟,我才知道為什麼有人的手被稱為柔荑。
從小我就必須幫做農事,看牛,割草,採番薯葉,削番薯餵豬,在田裡跪著除草,拿鋤頭鬆土,手掌哪裡能閒著細嫩。芒草的雙邊有銳利的鋸齒,那時還不知道世界上有工作用手套這種東西,手掌手背被芒草割到血痕歷歷,加上番薯的汁黏在手上老是無法洗去,一雙粗手,正適合我當時的農作,從來都不覺得有什麼不對。
後來,她成為我母親的兒媳,再成為我們孩子的母親; 我成為大都市的螺絲,再成為台灣對外貿易的空中飛人。我們聚少離多,旅途中,時常被客戶刁難,有很多挫折時,我會想,沒有訂單,我還有遠方的一雙細手,那永遠記得第一次拉著的柔荑。
終於,幾十年過去,我退休了,孩子已成家立業,孫兒女也唸高中、大學了。有一天,坐在沙發上,她跟我抱怨, 說洗這麼多菜,泡這麼多冷水,掌骨痠痛,手指彎不下來, 每天早上,她都要揉很久才能恢復正常。我拿起她的手,忽然發現,這雙嫩手怎麼歷盡滄桑,好像比我的手老多了。我把她的兩掌翻到手背,驚叫道,「妳的手背怎麼還寫了這麼多字?」 妳看,這是二,這是三,還有,啊,這是一、五、一、十,還有這蚯蚓狀的,像是英文字,這是 h、a、r、d。這手背的皺紋,像訴說著幾十年來似乎被我忽略的故事。
我不禁捏緊這雙爬滿皺紋的手背,心裏愧疚的說:「對不起,沒有好好保護妳的雙手!」 寫在手背上的字,刻畫著一輩子無怨無悔的辛勞。
November 21, 2023, New York
耳背的老公
他們因為一場聚會雙雙被邀請而認識,聚會很有趣,大家盡情歡笑,說話的聲音有高有低,有時候還會爆笑,音量就忽然暴增,遠遠的地方都聽得到。
後來,他們有機會走在一起,開始往來,一起吃飯,到郊外走走。一個人說話,另一個人聽,音量能讓對方聽到就可以了。
一段時間之後,他們走在一起的次數越來越多,也很自然的身體越來越靠近,他們之間,說話的音量也越來越低, 不想讓別人聽到他們說了些什麼,音量低到悄悄細語的地步, 但對方都能聽見,表示身體靠得夠近。
然後,他們結婚了,共同的語言不必擔心別人聽到,有時還打情罵俏,又跟平常人講話的音量一樣了。
孩子一個一個出生,她不得不花更多時間忙家事,有時吆喝孩子,有時大聲叫道: 「老公,快來幫忙!」 聲音提高許多。越忙,音量就越大。在這同時,很奇怪的是:老公講話的聲音卻越來越低,好像要把兩個人的音量加起來除以二, 以維持平常兩人講話的音量一樣。
逐漸,孩子長大,結婚、離去,他們恢復新婚時代兩人的生活。不一樣的是:兩人說話的頻率、音量,與以前很不同。她發現老公的耳朵似乎有點背,再大的聲音,回答都是:「妳說什麼?」
老公的耳背似乎越來越嚴重,有時會讓她好氣不氣,只好走到他前面來,再說一次,還加上一句: 「你耳聾了嗎?」 這時,老公會說:「妳這麼大聲幹嘛?」
她忽然領悟了,也許耳背只是老公心裡的渴望,渴望她靠近來,靠近來才能像以前一樣悄悄細語講些情話,把過去的情境再重現一次。老公的耳背,代表著某種含意。
說話音量的大小,也許能像心電圖一樣,可偵測或紀錄人的一生的高低起伏。所以,有時裝聾作啞也有意義,難怪古人說:「不聾不啞,不能作家翁。」
January 3, 2024, Taipei
愛是一輩子的學習
到老年時才能眞正領悟:「愛是一輩子的學習」。
護士把剛出生淸理後的嬰兒交給還躺在產房床上的母親, 母親緊緊抱著才出生哭完的孩子,體溫加上母愛的喜悅,這是第一筆數位資訊,輸入仍然空白的嬰兒腦中。
此後幾年,嬰兒本能地索取母親的乳頭,乳汁的營養默默地讓嬰兒健康成長。同時嬰兒腦中也陸續有許多從簡單到複雜的資訊輸入,然後就是這孩子一輩子的學習,學到很多東西,其中最重要的是出生時輸入的第一筆資訊,被命名為「愛」。
嬰兒成長到童年,享受也感受到父母兄姊的愛。愛是人與人間的潤滑劑,愛的表達,是一種言語、一種行為及在某種文化下的特殊習慣。童年的孩子,只能模仿,給什麼,就模仿什麼,這個模仿,被稱為 「學習」。此時,父母兄姊給予愛, 孩子從小就學到如何去愛。
到了靑年,性荷爾蒙成熟分泌,開始有為繁衍後代的本能,西方人把這個 「本能」 稱為 「愛」 (Love)。融合童年學習到的愛,需要學習新的愛的語言與行為,許多詩歌與散文就是這時學習的結果。
年輕男女學到共同的語言、行為與習慣後,就結為夫妻, 組織一個新的家庭。新的家庭面臨新的挑戰,他們要學習更多不同的愛的語言與行為,只有不斷學習,愛才會更加提升與穩固。
孩子來了,他們要學如何去愛孩子,給孩子正確的愛的教育。孩子長大,要學習如何與成年的孩子相處,這是不同的愛與尊重。
頭髮白了,孫兒輩出生了,時代也不同了,想含飴弄孫的祖父母學會慈愛,這又是不同的愛。老年人終於領悟,人生是從出生就入學,然後是功課永遠做不完的學校,只有「畢業」,一輩子的學習才會嘎然而止。這一輩子學習的成果,愛, 會留給後人懷念景仰。
February 15, 2024, New York
金 婚
金婚紀 之一 台灣南北兩鄉間,夏日初遇芝山岩。
就在一月卅一日,修成正果結良緣。
金婚紀 之二 攜手同飛千萬里,橫渡大洋建家園。
胼手胝足五十載,枝繁葉茂在堂前。
金婚紀 之三 嫌來嫌去五十年,到了金婚還在嫌,
如果只嫌而不棄,還可再嫌五十年。
金婚紀 之四 我們我們五十年,不稱你我稱我們。
同甘同苦同出入,同迎未來五十年。
金婚紀 之五 恩恩愛愛五十年,只羨鴛鴦不羨仙;
倘我九十八歲走,會在橋頭等幾年。
註:
1. 「只羨鴛鴦不羨仙」這一句,從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長安古意》中演化而來,原句為「願作鴛鴦不羨仙」。而現在流行的「只羨鴛鴦不羨仙」,因《倩女幽魂》這部電影背景插曲的歌詞而出名,也有解釋是這句詩詞是出自當代武俠大師梁羽生之手。( 資料取自網路百科知識)
2. 後兩句「倘我九十八歲走,會在橋頭等幾年」是取自客家山歌的歌詞「如我九十七歲死,會在橋頭等三年」,表示我死後走到奈何橋,會在橋頭等幾年,然後攜手一起過橋,相約去投胎,結來世夫妻。
January 31, 2023, New Yor
新牛郎織女的故事
那年,織女十七歲。
那時候,天還是很渾沌,大地也沒有顏色,有光的地方就是白,沒有光的地方就是黑。晚上的天空也很空洞,星星就像偏遠地區的村莊,總感覺走到很遠才能看到一個。白天則像黑白兩色的圖畫,人們只能講究對比的美。
織女有一雙水靈靈的鳳眼,眼神總讓人猜不透她在想什麼,只是端正的架在挺直的鼻樑上,鼻子由柔軟而上薄下厚的雙唇隔著人中墊著,寬廣的額頭忽然迸出兩條像要吐絲的黑蠶,正好護著雙眼。在看不到天仙的人間,靑春年華的美麗織女,應該就是天仙了。
織女喜歡唱歌,平時隨著機杼聲,吟吟哼哼,總是不能盡興發抒內心澎湃的感情,因此,她會在閒暇期間,隨性走到山上,引吭高歌,讓淸脆的女高音,越過群山,飛向天際。
山的這邊,有一位十六歲的少年,坐在山邊石堆上,他手裡拿著一支短笛,遠遠的草地上有一群牛在吃草,人們都稱呼他為牛郎。
牛郎坐在石堆上,喜歡對著山巒吹著他心愛的短笛,讓溪流的潺潺水聲和著,有時他會眼睛遙望天際,思路卻往四面八方飛翔。牛郎是一個喜歡東想西想的少年,如果有人說東,他偏要往西想,如果有人說西,他偏要往東想,因此, 他的想法總與人稍有不同,也因為與人稍有不同,高科技時代的人會說他有創意,當時的人卻說他是怪怪的小男孩。
天邊的歌聲隨著微風越過山巒傳過來,起初像微風飄著的蜘蛛絲,一線一線的,若隱若現,這麼細微的聲音,還是引起牛郎的注意,他側著臉、端起左耳,屏氣凝神,歌聲就好似飛瀑一般,灌入耳朵,使他不由得站立起來,遙望天際。
牛郎陶醉在這美如仙韻的歌聲裡,開始移動腳步,緩緩的走向層層山巒,穿過溪流,他已經忘記了他的牛群,好像被那如絲般的歌聲牽引著,翻山越嶺,一心只想追尋那歌聲的源頭。這麼美的歌聲,是從怎樣的一位女孩的聲帶發出來的呢?
終於,他發現一位穿著長裙的少女,輕柔的絲巾紥在她的長髮上,微風迎面吹來,絲巾與長髮一起飄揚,遠遠看去,竟分不出哪一個是絲巾、哪一個是秀髮,美妙的歌聲就是從那裡隨風飄過來。
牛郎站在那裡很陶醉的聽這淸脆的歌聲,他仔細抓住歌聲的抑揚頓挫,逐漸的,他的右腳在打拍子,逐漸的,他抓住了歌聲的音調節奏,然後,他拿起短笛,隨著歌聲,笛聲竟美妙的配合起來。
織女聽到忽然有一個笛聲和著她的歌聲,起初是吃驚的頓了一下,看到一位吹笛的男孩站在不遠處,但因為笛聲實在配合得太好了,她竟然不知不覺繼續唱下去。
就這樣,牛郎織女認識了,也都互相傾慕對方的才華, 而他們正是在靑春少艾的年紀,十六、七歲的少男少女墜入情網時會發生的事都發生了,他們陶醉在彼此的愛裏,應該做的事都忘了,牛郎忘記了看守牛群,結果牛群都跑掉了;織女忘記了織布, 結果織機都長草了。
這下子惹惱了天帝,一聲令下,在牛郎織女分坐兩邊的時候,在他們之間忽然隆起了高山,山峰一直往上衝,直到三千九百九十二公尺高、南北綿延四百公里才停止,就這樣, 硬生生的把織女與牛郎分隔東西兩地。在地面沒有公路、鐵路、高速公路,空中沒有飛機,桌子上沒有電腦與網際網路的時代,這樣的分隔,等於把他們都完全孤立了,聽不到歌聲笛聲,連傳達情意的方法都斷了。
織女哭了,她已沒有心思織布了;牛郎也哭了,他也沒有心思看牛了。哭聲傳到了上天,群神聽到了,天帝也聽到了。群神向天帝求情,要求讓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但天帝不為所動,他認為不能讓人們因為愛而忘記麵包,雖然愛是長長久久,卻要麵包去滋養。
群神看到天帝其心如鐵,不為所動,開始動員起來,舉著牌子遊行示威,有的牌子上寫著:「 愛是神聖的,不容侵犯 」、 「愛是無條件的」、「愛情至上」、「愛情萬不織布,我沒衣服穿了」、「沒有織布、養蠶業勞工要失業了」……等等,示威的神群,久久不散,情緒似乎越來越激動
一個鄉下小孩生長在農家,打赤腳上學,放學後或假日還要放牛吃草或上山割草回家餵牛。手上常有一條一條被芒草銳利的鋸齒葉邊緣割傷的血痕。
小學是他人生第一個階梯,開始時自然比不上那些家境好可以安心唸書的同學,成績是後段班。讀到六年級,卻是全班第一名。當時國民義務教育六年,老師鼓勵他升學,到他家去訪問。
他考上縣城的省立中學初中部,這是他踏上的第二個階梯。父親借債給他繳註冊費,母親把這些註冊費縫到內褲裡, 並警告他:「錢丟掉就回家割草看牛。」
縣城的省中初中部匯集全縣最好的學生,他是偏鄉農家孩子,成績在這新階梯又吊車尾,但唸到初三時,還是第一名畢業。
就這樣,每到一個新階梯,他都是從最後一名跑到第一名。他沒有在這個階梯享受第一名的風光,而是往上再爬一個階梯變成最後一名,逐漸靠自己的努力又成為新階梯的第一名,仍然未在新階梯享受第一名的風光,因為他又向上爬上新的一階,又成為新階梯的最後一名。
他的人生,到底是最後一名還是第一名?他自己也不知道。大概只有他在甚麼時候停止呼吸,在第一名的時候還是最後一名的時候?才能確定吧!
November 3, 2022, New York
臉友: 懂了,進歩比第一名重要。
回應: 對了。就是永無止境的求進步,而不是在某一階梯享受第一名的風光而停滯在那裏。
魔 鏡
有一個人發明一種鏡子,掛在牆上後,只能反映眞實身影二十年,到第二十年最後一次照鏡子時,當時的影像會永遠留在鏡子裏,即使後來容貌改變,照鏡子時,在鏡子裏的容貌,一顰一笑,仍然跟最後一次照鏡子的容貌一樣。
跟許多化妝品一樣,這種新上市的鏡子很受女性消費者的歡迎。許多母親在女兒三歲開始喜歡照鏡子時,就給女兒買一面這樣的鏡子掛在女兒房間的牆上,映照者女兒的成長。到二十三歲女兒靑春正盛、容貌最美的時候,留下最美的身影。以後年歲漸長,即使歷盡滄桑,眞實容貌逐漸改變,但每次照鏡子,看到的都是靑春美麗的自己。尤其在悲傷歲月, 照鏡子時看到自己依然容光煥發,充滿自信,多少給自己帶來心理的愉悅與撫慰。
這種鏡子價格不菲,但訂單接不完。許多甚至老態龍鍾的女性,每次照鏡子都輕盈曼妙起來,忘記經過日曬、風吹、雨打,甚至傷心流淚的面龐。
November 4, 2022, New York
長沙發兩端的距離
一對新婚夫妻買了一張長沙發放在客廳,無論喝咖啡或是看電視,他們都緊緊坐在一起,留下沙發兩邊很長的空位。
慢慢的,他們有了孩子,一個、兩個。孩子們都坐在夫妻的中間,沙發兩端的空間逐漸變窄了。
孩子長大了,活動力變強,他們佔的空間也變大,夫妻的座位只好分別往沙發兩端移。
孩子一個個結婚、離去,在沙發上被孩子擠開的夫妻, 仍然坐在沙發兩端,中間留下很大空間,孫兒女們回來,就是在這沙發中間玩。
接著,孫兒女也長大了,這對夫妻仍然坐在沙發兩端, 似乎已成了習慣。
接著,他們各自有了手機,對外聯絡方便,他們仍然分坐在長沙發兩端的固定座位。
然後他們的手機有了通訊軟體,Messenger、Line、WhatsApp,他們各自忙於不同的群組,靜悄悄地各自跟老朋友筆談,不同的同學朋友,不同的回憶。都說這些通訊可拉近人與人的距離,但長沙發兩端的距離,卻因為這些通訊設備而越拉越遠。
November 2, 2022, New York
臉友A:哈哈~在說我們倆個~
臉友B:哈哈!真是寫實。
臉友C:我們立刻放下手機、拿起遙控器,欣賞共同的節目, 當然也把兩邊的距離拓寬了!
可愛的小三
這是一個朋友告訴我的故事,朋友一定要我寫下來。他說,他有一位老同事和他太太向來被稱為模範夫妻,近來同事間卻一直傳他在養小三。他的手機裡無意間被女同事發現有一大堆與小三的甜言蜜語,甚至很露骨的私密情話。
朋友說,這位老同事向來木訥,不善言辭,但文章卻寫得不錯,同事寫重要公文常會請他過目後再發。這樣的老好人、好老公,居然會有小三,令許多同事尤其女同事感到意外,嘖嘖稱奇。
在公司裡,就是這位朋友與老同事最談得來。他說老同事年輕追太太時,就是用情書攻勢,在連續不斷的甜言蜜語中,終於抱得美人歸,平日疼老婆疼得要命,才有模範夫妻的美譽。他根本不相信老同事會有小三,所以,他聽了謠言都嗤之以鼻,但謠言多了也不得不讓他半信半疑起來。
終於有一天朋友忍不住,趁中午吃飯時質問老同事。老同事一下子漲紅了臉,支支吾吾說不出話來。最後,他才心不甘情不願的拿出手機給朋友看。
手機有很多 line 群組,卻沒有發現有任何不適當的言詞。朋友把手機一直往下滑,正想把手機還給老同事時,忽然發現有WhatsApp。他點開WhatsApp,哇!甜言蜜語的情話一大堆,這下子罪證確鑿了。老同事臉紅未退,朋友正想責問, 看淸楚受話的小三的名字,靈機一動,就在老同事耳邊講幾句話,安排一天中午請他帶小三來。
那天終於到了,所有同事尤其女同事都非常好奇這位模範夫妻的老公會帶甚麼樣的小三來。
木訥不善言辭的老同事的小三終於出現,朋友當場宣佈說,這位老同事的小三就是他太太呀!
「天哪!」 所有同事都驚叫:「怎麼會這樣?」
謎底揭曉,木訥的老同事面色靦腆,太太則尷尬的笑著, 非常不好意思。
眞是模範夫妻啊,一位女同事說:「我結婚後,老公都不給我甜言蜜語了,他說不出來,用手機寫給我也可以呀!」
我的朋友說,這眞是手機另一個功能,大家都該好好利用。我十分同意,就把這故事寫下來。
February 27, 2022, New York
寫在手背上的字
我的雙手,從來都不是細嫩的,所以,第一次拉住她的雙手,才會印象這麼深刻。那是一雙纖長的細手,像生來為彈鋼琴鍵的長手指,但又很柔軟,我才知道為什麼有人的手被稱為柔荑。
從小我就必須幫做農事,看牛,割草,採番薯葉,削番薯餵豬,在田裡跪著除草,拿鋤頭鬆土,手掌哪裡能閒著細嫩。芒草的雙邊有銳利的鋸齒,那時還不知道世界上有工作用手套這種東西,手掌手背被芒草割到血痕歷歷,加上番薯的汁黏在手上老是無法洗去,一雙粗手,正適合我當時的農作,從來都不覺得有什麼不對。
後來,她成為我母親的兒媳,再成為我們孩子的母親; 我成為大都市的螺絲,再成為台灣對外貿易的空中飛人。我們聚少離多,旅途中,時常被客戶刁難,有很多挫折時,我會想,沒有訂單,我還有遠方的一雙細手,那永遠記得第一次拉著的柔荑。
終於,幾十年過去,我退休了,孩子已成家立業,孫兒女也唸高中、大學了。有一天,坐在沙發上,她跟我抱怨, 說洗這麼多菜,泡這麼多冷水,掌骨痠痛,手指彎不下來, 每天早上,她都要揉很久才能恢復正常。我拿起她的手,忽然發現,這雙嫩手怎麼歷盡滄桑,好像比我的手老多了。我把她的兩掌翻到手背,驚叫道,「妳的手背怎麼還寫了這麼多字?」 妳看,這是二,這是三,還有,啊,這是一、五、一、十,還有這蚯蚓狀的,像是英文字,這是 h、a、r、d。這手背的皺紋,像訴說著幾十年來似乎被我忽略的故事。
我不禁捏緊這雙爬滿皺紋的手背,心裏愧疚的說:「對不起,沒有好好保護妳的雙手!」 寫在手背上的字,刻畫著一輩子無怨無悔的辛勞。
November 21, 2023, New York
耳背的老公
他們因為一場聚會雙雙被邀請而認識,聚會很有趣,大家盡情歡笑,說話的聲音有高有低,有時候還會爆笑,音量就忽然暴增,遠遠的地方都聽得到。
後來,他們有機會走在一起,開始往來,一起吃飯,到郊外走走。一個人說話,另一個人聽,音量能讓對方聽到就可以了。
一段時間之後,他們走在一起的次數越來越多,也很自然的身體越來越靠近,他們之間,說話的音量也越來越低, 不想讓別人聽到他們說了些什麼,音量低到悄悄細語的地步, 但對方都能聽見,表示身體靠得夠近。
然後,他們結婚了,共同的語言不必擔心別人聽到,有時還打情罵俏,又跟平常人講話的音量一樣了。
孩子一個一個出生,她不得不花更多時間忙家事,有時吆喝孩子,有時大聲叫道: 「老公,快來幫忙!」 聲音提高許多。越忙,音量就越大。在這同時,很奇怪的是:老公講話的聲音卻越來越低,好像要把兩個人的音量加起來除以二, 以維持平常兩人講話的音量一樣。
逐漸,孩子長大,結婚、離去,他們恢復新婚時代兩人的生活。不一樣的是:兩人說話的頻率、音量,與以前很不同。她發現老公的耳朵似乎有點背,再大的聲音,回答都是:「妳說什麼?」
老公的耳背似乎越來越嚴重,有時會讓她好氣不氣,只好走到他前面來,再說一次,還加上一句: 「你耳聾了嗎?」 這時,老公會說:「妳這麼大聲幹嘛?」
她忽然領悟了,也許耳背只是老公心裡的渴望,渴望她靠近來,靠近來才能像以前一樣悄悄細語講些情話,把過去的情境再重現一次。老公的耳背,代表著某種含意。
說話音量的大小,也許能像心電圖一樣,可偵測或紀錄人的一生的高低起伏。所以,有時裝聾作啞也有意義,難怪古人說:「不聾不啞,不能作家翁。」
January 3, 2024, Taipei
愛是一輩子的學習
到老年時才能眞正領悟:「愛是一輩子的學習」。
護士把剛出生淸理後的嬰兒交給還躺在產房床上的母親, 母親緊緊抱著才出生哭完的孩子,體溫加上母愛的喜悅,這是第一筆數位資訊,輸入仍然空白的嬰兒腦中。
此後幾年,嬰兒本能地索取母親的乳頭,乳汁的營養默默地讓嬰兒健康成長。同時嬰兒腦中也陸續有許多從簡單到複雜的資訊輸入,然後就是這孩子一輩子的學習,學到很多東西,其中最重要的是出生時輸入的第一筆資訊,被命名為「愛」。
嬰兒成長到童年,享受也感受到父母兄姊的愛。愛是人與人間的潤滑劑,愛的表達,是一種言語、一種行為及在某種文化下的特殊習慣。童年的孩子,只能模仿,給什麼,就模仿什麼,這個模仿,被稱為 「學習」。此時,父母兄姊給予愛, 孩子從小就學到如何去愛。
到了靑年,性荷爾蒙成熟分泌,開始有為繁衍後代的本能,西方人把這個 「本能」 稱為 「愛」 (Love)。融合童年學習到的愛,需要學習新的愛的語言與行為,許多詩歌與散文就是這時學習的結果。
年輕男女學到共同的語言、行為與習慣後,就結為夫妻, 組織一個新的家庭。新的家庭面臨新的挑戰,他們要學習更多不同的愛的語言與行為,只有不斷學習,愛才會更加提升與穩固。
孩子來了,他們要學如何去愛孩子,給孩子正確的愛的教育。孩子長大,要學習如何與成年的孩子相處,這是不同的愛與尊重。
頭髮白了,孫兒輩出生了,時代也不同了,想含飴弄孫的祖父母學會慈愛,這又是不同的愛。老年人終於領悟,人生是從出生就入學,然後是功課永遠做不完的學校,只有「畢業」,一輩子的學習才會嘎然而止。這一輩子學習的成果,愛, 會留給後人懷念景仰。
February 15, 2024, New York
金 婚
金婚紀 之一 台灣南北兩鄉間,夏日初遇芝山岩。
就在一月卅一日,修成正果結良緣。
金婚紀 之二 攜手同飛千萬里,橫渡大洋建家園。
胼手胝足五十載,枝繁葉茂在堂前。
金婚紀 之三 嫌來嫌去五十年,到了金婚還在嫌,
如果只嫌而不棄,還可再嫌五十年。
金婚紀 之四 我們我們五十年,不稱你我稱我們。
同甘同苦同出入,同迎未來五十年。
金婚紀 之五 恩恩愛愛五十年,只羨鴛鴦不羨仙;
倘我九十八歲走,會在橋頭等幾年。
註:
1. 「只羨鴛鴦不羨仙」這一句,從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長安古意》中演化而來,原句為「願作鴛鴦不羨仙」。而現在流行的「只羨鴛鴦不羨仙」,因《倩女幽魂》這部電影背景插曲的歌詞而出名,也有解釋是這句詩詞是出自當代武俠大師梁羽生之手。( 資料取自網路百科知識)
2. 後兩句「倘我九十八歲走,會在橋頭等幾年」是取自客家山歌的歌詞「如我九十七歲死,會在橋頭等三年」,表示我死後走到奈何橋,會在橋頭等幾年,然後攜手一起過橋,相約去投胎,結來世夫妻。
January 31, 2023, New Yor
新牛郎織女的故事
那年,織女十七歲。
那時候,天還是很渾沌,大地也沒有顏色,有光的地方就是白,沒有光的地方就是黑。晚上的天空也很空洞,星星就像偏遠地區的村莊,總感覺走到很遠才能看到一個。白天則像黑白兩色的圖畫,人們只能講究對比的美。
織女有一雙水靈靈的鳳眼,眼神總讓人猜不透她在想什麼,只是端正的架在挺直的鼻樑上,鼻子由柔軟而上薄下厚的雙唇隔著人中墊著,寬廣的額頭忽然迸出兩條像要吐絲的黑蠶,正好護著雙眼。在看不到天仙的人間,靑春年華的美麗織女,應該就是天仙了。
織女喜歡唱歌,平時隨著機杼聲,吟吟哼哼,總是不能盡興發抒內心澎湃的感情,因此,她會在閒暇期間,隨性走到山上,引吭高歌,讓淸脆的女高音,越過群山,飛向天際。
山的這邊,有一位十六歲的少年,坐在山邊石堆上,他手裡拿著一支短笛,遠遠的草地上有一群牛在吃草,人們都稱呼他為牛郎。
牛郎坐在石堆上,喜歡對著山巒吹著他心愛的短笛,讓溪流的潺潺水聲和著,有時他會眼睛遙望天際,思路卻往四面八方飛翔。牛郎是一個喜歡東想西想的少年,如果有人說東,他偏要往西想,如果有人說西,他偏要往東想,因此, 他的想法總與人稍有不同,也因為與人稍有不同,高科技時代的人會說他有創意,當時的人卻說他是怪怪的小男孩。
天邊的歌聲隨著微風越過山巒傳過來,起初像微風飄著的蜘蛛絲,一線一線的,若隱若現,這麼細微的聲音,還是引起牛郎的注意,他側著臉、端起左耳,屏氣凝神,歌聲就好似飛瀑一般,灌入耳朵,使他不由得站立起來,遙望天際。
牛郎陶醉在這美如仙韻的歌聲裡,開始移動腳步,緩緩的走向層層山巒,穿過溪流,他已經忘記了他的牛群,好像被那如絲般的歌聲牽引著,翻山越嶺,一心只想追尋那歌聲的源頭。這麼美的歌聲,是從怎樣的一位女孩的聲帶發出來的呢?
終於,他發現一位穿著長裙的少女,輕柔的絲巾紥在她的長髮上,微風迎面吹來,絲巾與長髮一起飄揚,遠遠看去,竟分不出哪一個是絲巾、哪一個是秀髮,美妙的歌聲就是從那裡隨風飄過來。
牛郎站在那裡很陶醉的聽這淸脆的歌聲,他仔細抓住歌聲的抑揚頓挫,逐漸的,他的右腳在打拍子,逐漸的,他抓住了歌聲的音調節奏,然後,他拿起短笛,隨著歌聲,笛聲竟美妙的配合起來。
織女聽到忽然有一個笛聲和著她的歌聲,起初是吃驚的頓了一下,看到一位吹笛的男孩站在不遠處,但因為笛聲實在配合得太好了,她竟然不知不覺繼續唱下去。
就這樣,牛郎織女認識了,也都互相傾慕對方的才華, 而他們正是在靑春少艾的年紀,十六、七歲的少男少女墜入情網時會發生的事都發生了,他們陶醉在彼此的愛裏,應該做的事都忘了,牛郎忘記了看守牛群,結果牛群都跑掉了;織女忘記了織布, 結果織機都長草了。
這下子惹惱了天帝,一聲令下,在牛郎織女分坐兩邊的時候,在他們之間忽然隆起了高山,山峰一直往上衝,直到三千九百九十二公尺高、南北綿延四百公里才停止,就這樣, 硬生生的把織女與牛郎分隔東西兩地。在地面沒有公路、鐵路、高速公路,空中沒有飛機,桌子上沒有電腦與網際網路的時代,這樣的分隔,等於把他們都完全孤立了,聽不到歌聲笛聲,連傳達情意的方法都斷了。
織女哭了,她已沒有心思織布了;牛郎也哭了,他也沒有心思看牛了。哭聲傳到了上天,群神聽到了,天帝也聽到了。群神向天帝求情,要求讓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但天帝不為所動,他認為不能讓人們因為愛而忘記麵包,雖然愛是長長久久,卻要麵包去滋養。
群神看到天帝其心如鐵,不為所動,開始動員起來,舉著牌子遊行示威,有的牌子上寫著:「 愛是神聖的,不容侵犯 」、 「愛是無條件的」、「愛情至上」、「愛情萬不織布,我沒衣服穿了」、「沒有織布、養蠶業勞工要失業了」……等等,示威的神群,久久不散,情緒似乎越來越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