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瓦罐煨肉〉
小時候家境不寬裕,沒啥子特別的吃食,老媽手藝算是不錯,雖然沒做出什麼名菜,在有限的預算下,小菜可燒得令我們姊弟嘖舌;偶而一鍋紅燜燒肉,老爸吃得油光滿面,津津有味。
儘管如此,老爸還是懷念婆婆的瓦罐煨肉,那是他對母親最深的記憶。
我唸初二那年,一個炎熱又漫長的暑假午後,老爸不用改作文本子;老媽串門去;弟弟不在,大概又到籃球場廝殺吧!爸爸搶走我正看得入迷的瓊瑤小說,神祕的,露出酒窩地說,要做一道「瓦罐煨肉」給我吃。向來遠庖廚的他,會搞出什麼名堂?我好奇的跟進廚房。
只見他從菜櫥裡拿出一塊五花肉,那是老媽早上從市場買回來,說了要剁碎,晚餐做紹子麵用的。我直覺老爸要闖禍了!還是順從地把豬皮上的毛夾乾淨。
五花肉洗淨,切成大坨大坨的備用。
「應該用瓦罐才對,沒有瓦罐,鐵鍋也可以。」他邊做邊打開塵封的老抽屜。
把煤球爐上的茶壺拿下來,換上鐵鍋,五花肉墊底,上面依序放了醬油、冰糖、八角、花椒,注水。
「要不要蔥薑?媽媽炒菜都放。」我建議。
於是蔥薑也下了鍋。
這就叫「煨」嗎?
「妳婆婆把各種材料放進瓦罐,蓋得嚴嚴地,埋到竈火裡頭,用灰燼慢慢煨,第二天要上竈了,才用火鉗刨出來。」滿身都是時光煙塵的老爸,幾近夢囈的又道:「蓋子打開,舀出來的肉都趴得成羹羹兒了,入口即化,那個香啊……」聽著聽著,我的味蕾也直跳舞。
待得老爸回神,我們才發現煤球爐子在煮過中餐後,老媽為了省炭火而把爐門關小,現在要展現的另類「煨肉」,需先大火煮滾,再小火慢煨,火卻始終旺不起來
父女倆在狹窄的,用竹子搭建的廚房,又搧又吹的撥弄了一個多小時,汗水從額頭滴到眼睛,痛得睜不開;老爸衣服脫得只剩一條四角褲。正在狼狽,院子門突然「呀……」一聲推開,媽媽回來了!
果不其然,老爸被罵得不敢吭聲,「父女本是同林鳥,大難來時各紛飛。」我早一溜煙,直奔神社大門口的鳳凰木下撿花瓣。媽媽的叫罵聲遠了,晚餐的紹子麵完了,爸爸的煨肉夢也殘了!
晚餐桌上,瓦罐煨肉變成了媽媽拿手的紅燒肉,爸爸照樣吃得咂嘴吮指,他是無肉不歡的。
餐後我洗碗,爸爸挨到身邊來,擠擠眼,又露出圓圓的酒窩,低聲說:「下次做東坡肉給妳吃。」
東坡肉當然是只聞鍋鏟響,不見菜影來。不久他在院子東南角種了數竿竹子,大概是響應他的四川老鄉,東坡先生說的「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吧!
天濛濛亮就出門散步,是老爸的習慣。一天清晨,不知他從哪個祕境摘回幾朵白嫩嫩的菌菇,說是牛肝菌菇,一種生長在多霧、潮溼的四川、雲南低海拔山區的野菇,要媽媽煮食。媽說不知名的野菇往往有毒,當下就拎到屋外的垃圾桶,扔了!
在時間的江河裡,老爸不斷掏取腦海中的味道,那是他永遠回不去的原鄉,無法再重溫的孺慕之情。
生命絕不妥協,只要一口氣尚在,就要繼續舞動。老爸又想起久遠的氣味,說要做紹子烘蛋來吃,這道菜媽媽未曾做過,我的口腹之欲又被挑起。立刻動手!
櫥櫃裡沒有肉!做不成紹子,「那就做烘蛋。」爸胸有成竹,輕鬆的說。
拿出三個蛋,放了調味料,一邊用筷子在大碗裡攪動,一邊嘮叨著指導我:「火要旺,油要多,只要煎得兩面金黃膨鬆,就成功了!」忽然又想起什麼:「妳婆婆把煮熟的紅薯搗爛,跟蛋和在一起,煎出來的烘蛋兩面金黃,又香又甜……」那股湧自心底的嚮往,讓爸爸容光煥發,我癡癡地望著他,不忍打擾。
「鍋子冒煙了啦!」我不得不大叫!
老爸慌忙把碗內的蛋汁往鍋中一倒,「完了!完了!忘了倒油!」
蛋汁巴在鍋底,鍋鏟快速翻動也無法拯救它黝黑的面目,空氣中瀰漫著過於濃烈的蛋焦香。
從此老爸再也不進廚房,斷絕了與婆婆的飲食交流。兒時的菜餚那麼難忘,卻又那麼難以複製。
二○一○年我再度回到重慶,噙淚大啖紹子烘蛋、牛肝菌菇火鍋,圓他老人家的魂牽夢縈。仔細請教當年老爸沒能及時帶到臺灣的哥姊,和其他親人,都說沒嘗過瓦罐煨肉,也不知道做法,顯然這道菜並不存在於陳家人的食譜。也許老爸九歲那年,婆婆就把它帶到天國去獨享了。
悲歡離合交織出來的時代光暈,錯落在爸爸默默無聲的背影,心靈深處有個不能忘懷的豐盛美宴。
──────────────────────────────────────────────────────────────────────────────────
〈往事都成為美麗〉
一個半小時後,轎車已臨近靠海的鄉鎮,小村在望。藍波魚般游過武龍宮,熟練地彎進曬稻埕停車。舊時記憶,霎時繞上心頭。
四十年後才返回家門,九十六歲的媽媽在大廳等候多時。和小姑一起,我們相擁淚崩,互訴別後情傷,嗚咽聲震動屋瓦。然後到神明廳點香祭拜,稟告列祖列宗我回來了,只是身分和從前不同。
祭祀完,穿越當年住過的大房房間,那是某個記憶殘缺的一角,心頭微微起伏,仍然有傷;隔壁是阿嬤的臥室,紅眠床不知何時不見的,不忍問。再跨過戶碇,就是竈跤。
那些年,只要番薯收成,就會堆放角落,阿嬤蹲在竈前,用餘燼炰番薯給我吃,不時轉頭看我抱在懷裡的金曾孫,海口音濃重,笑道:「外省ㄚ生的囝仔卡膨皮。」
產番麥的季節,阿嬤將成綑的甘蔗葉送進竈口,用大鼎殺番麥,香甜的氣味,隔了幾間房仍撲鼻而來。阿嬤走後,大竈無人煮食,另在屋後蓋了間使用瓦斯爐的現代廚房。
後院滿是蔬果,記憶裡的那兩棵芭樂樹,猶原青綠,且更加高大茂密。那年初到這座莊園時,我還是大學生,見到圓滾滾的果實,禁不住伸手攀摘,那位引領我進門的大房長子,快門一按,笑容瞬間被留住。至今相冊裡還存放著帶給我心動的美麗青春。
再回到大廳,媽媽已經在椅子上睡著。我和小姑來到廊下話當年。
右邊的穀倉和必須爬梯子才上得去的稻草堆,蹤影消失,蓋起三間房,是二房住的。
左邊,每次爸爸犁田歸來停好牛車,總在那裡用竹筒灌水給黃牛飲;阿嬤飼豬的豬稠,只在幾步路之隔。現在也蓋起屋舍,是三房的住家。
三合院中間是稻埕,如今家裡已不種稻,農忙時期,就讓左鄰右舍的親戚曬穀子。
流光翻捲,紅磚青瓦如舊,只是換了時空,老了容顏。
當年阿嬤就是站在那個豬稠旁安慰我:「免驚,等久就是妳的。」
爸爸邊拿牧草飼牛,邊半是命令的說:「把戶口遷回來,看伊敢按狀?」
媽媽帶我們到廟裡拜拜,請乩童作法斬他的桃花、化符水給我們喝:「安捏ㄤ某就會同心。」
鄉下長輩們能做的都做了,那大房連冰冷的回眸也吝於施捨。是該散了。
帶著教科書還有藍波的書包,我們離開破碎的家,掙扎著穿越悲傷,拚搏轉瞬人生。新的旋律新的節奏,鼓舞我們走出幽暗死寂,以有尊嚴的方式,開啟往後的局面。
那些無法言說的疼痛,和著巨大深沉的思念,只能用文字吶喊。
昔日妯娌,在網路上找到我並不困難。
媽媽由三兒子及兩個媳婦陪伴,於某個夏日午後來到臺中,我們重逢了。撲跪在媽媽懷裡,哭著呼喚:「媽!媽!」媽媽摟著我,哀憫地要我:「做袂成新婦,就做我的查某囝!」
幾經糾結、思量,故事的大門竟奇蹟般推開……。
大廳裡,媽媽累了,放心了,睡得香甜。
從前假日回鄉下,只見她忙進忙出,將福壽魚或挲鹽煎,或煮蔭豉薑絲;將阿嬤醃漬的大黃瓜,從甕中撈起裝盤,她知道我饞這味。
媽媽用閩南話跟我聊天,我竭盡所能,比手畫腳加結結巴巴互動,幾年下來,臺語大有精進。所有的農事,唯一幫得上忙的只有剝塗豆,就被媽媽四處讚揚。她對我這個教書的外省媳婦,是疼愛並引以為榮的。
媽媽一生哺育九個子女長大,天濛濛亮就得去挖蘆筍;日落甫從田裡歸來,又匆忙趕到縫紉機前車補衣裳。偶而打個盹,立即驚慌地醒來,繼續踩車。日夜和阿嬤輪流照顧我的兒子,是我的恩人。
媽媽醒了,我們返轉屋內,挨坐身旁,撫著她粗糙的手背。腕上戴著一圈和我同款的景泰藍串珠,淚水不覺又滑落下來。
日頭偏西,三合院四周搖起清風。紅包塞進媽媽衣襟,環擁她吻了又吻;抱著小姑,感謝她不嫁,誓願終生為我們盡孝。四十年離分,再聚首,朱顏暗換,各自遲暮。
攙起媽媽危顫緩行,往停車的方向走去。站在曬稻埕,和藍波不約而同轉身,凝望大廳門楣上方的「?埔堂」三個金色大字。上聯「江山聚秀來新宇」,下聯「奎璧聯輝映畫堂」,對子孫的期許、祝福,皆蘊含其中。
H氏祖先從福建泉州渡海來臺,在彰化沿海一帶落腳,篳路藍縷,開疆闢土,迄今兩百餘年,畢生情感貫注於斯。後代子孫開枝散葉遍布臺灣,處處看見茁壯與花開。
記憶的暗影,在不久的將來都會入土,失去的未必是憂傷,而是成為另一種美麗。
小時候家境不寬裕,沒啥子特別的吃食,老媽手藝算是不錯,雖然沒做出什麼名菜,在有限的預算下,小菜可燒得令我們姊弟嘖舌;偶而一鍋紅燜燒肉,老爸吃得油光滿面,津津有味。
儘管如此,老爸還是懷念婆婆的瓦罐煨肉,那是他對母親最深的記憶。
我唸初二那年,一個炎熱又漫長的暑假午後,老爸不用改作文本子;老媽串門去;弟弟不在,大概又到籃球場廝殺吧!爸爸搶走我正看得入迷的瓊瑤小說,神祕的,露出酒窩地說,要做一道「瓦罐煨肉」給我吃。向來遠庖廚的他,會搞出什麼名堂?我好奇的跟進廚房。
只見他從菜櫥裡拿出一塊五花肉,那是老媽早上從市場買回來,說了要剁碎,晚餐做紹子麵用的。我直覺老爸要闖禍了!還是順從地把豬皮上的毛夾乾淨。
五花肉洗淨,切成大坨大坨的備用。
「應該用瓦罐才對,沒有瓦罐,鐵鍋也可以。」他邊做邊打開塵封的老抽屜。
把煤球爐上的茶壺拿下來,換上鐵鍋,五花肉墊底,上面依序放了醬油、冰糖、八角、花椒,注水。
「要不要蔥薑?媽媽炒菜都放。」我建議。
於是蔥薑也下了鍋。
這就叫「煨」嗎?
「妳婆婆把各種材料放進瓦罐,蓋得嚴嚴地,埋到竈火裡頭,用灰燼慢慢煨,第二天要上竈了,才用火鉗刨出來。」滿身都是時光煙塵的老爸,幾近夢囈的又道:「蓋子打開,舀出來的肉都趴得成羹羹兒了,入口即化,那個香啊……」聽著聽著,我的味蕾也直跳舞。
待得老爸回神,我們才發現煤球爐子在煮過中餐後,老媽為了省炭火而把爐門關小,現在要展現的另類「煨肉」,需先大火煮滾,再小火慢煨,火卻始終旺不起來
父女倆在狹窄的,用竹子搭建的廚房,又搧又吹的撥弄了一個多小時,汗水從額頭滴到眼睛,痛得睜不開;老爸衣服脫得只剩一條四角褲。正在狼狽,院子門突然「呀……」一聲推開,媽媽回來了!
果不其然,老爸被罵得不敢吭聲,「父女本是同林鳥,大難來時各紛飛。」我早一溜煙,直奔神社大門口的鳳凰木下撿花瓣。媽媽的叫罵聲遠了,晚餐的紹子麵完了,爸爸的煨肉夢也殘了!
晚餐桌上,瓦罐煨肉變成了媽媽拿手的紅燒肉,爸爸照樣吃得咂嘴吮指,他是無肉不歡的。
餐後我洗碗,爸爸挨到身邊來,擠擠眼,又露出圓圓的酒窩,低聲說:「下次做東坡肉給妳吃。」
東坡肉當然是只聞鍋鏟響,不見菜影來。不久他在院子東南角種了數竿竹子,大概是響應他的四川老鄉,東坡先生說的「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吧!
天濛濛亮就出門散步,是老爸的習慣。一天清晨,不知他從哪個祕境摘回幾朵白嫩嫩的菌菇,說是牛肝菌菇,一種生長在多霧、潮溼的四川、雲南低海拔山區的野菇,要媽媽煮食。媽說不知名的野菇往往有毒,當下就拎到屋外的垃圾桶,扔了!
在時間的江河裡,老爸不斷掏取腦海中的味道,那是他永遠回不去的原鄉,無法再重溫的孺慕之情。
生命絕不妥協,只要一口氣尚在,就要繼續舞動。老爸又想起久遠的氣味,說要做紹子烘蛋來吃,這道菜媽媽未曾做過,我的口腹之欲又被挑起。立刻動手!
櫥櫃裡沒有肉!做不成紹子,「那就做烘蛋。」爸胸有成竹,輕鬆的說。
拿出三個蛋,放了調味料,一邊用筷子在大碗裡攪動,一邊嘮叨著指導我:「火要旺,油要多,只要煎得兩面金黃膨鬆,就成功了!」忽然又想起什麼:「妳婆婆把煮熟的紅薯搗爛,跟蛋和在一起,煎出來的烘蛋兩面金黃,又香又甜……」那股湧自心底的嚮往,讓爸爸容光煥發,我癡癡地望著他,不忍打擾。
「鍋子冒煙了啦!」我不得不大叫!
老爸慌忙把碗內的蛋汁往鍋中一倒,「完了!完了!忘了倒油!」
蛋汁巴在鍋底,鍋鏟快速翻動也無法拯救它黝黑的面目,空氣中瀰漫著過於濃烈的蛋焦香。
從此老爸再也不進廚房,斷絕了與婆婆的飲食交流。兒時的菜餚那麼難忘,卻又那麼難以複製。
二○一○年我再度回到重慶,噙淚大啖紹子烘蛋、牛肝菌菇火鍋,圓他老人家的魂牽夢縈。仔細請教當年老爸沒能及時帶到臺灣的哥姊,和其他親人,都說沒嘗過瓦罐煨肉,也不知道做法,顯然這道菜並不存在於陳家人的食譜。也許老爸九歲那年,婆婆就把它帶到天國去獨享了。
悲歡離合交織出來的時代光暈,錯落在爸爸默默無聲的背影,心靈深處有個不能忘懷的豐盛美宴。
──────────────────────────────────────────────────────────────────────────────────
〈往事都成為美麗〉
一個半小時後,轎車已臨近靠海的鄉鎮,小村在望。藍波魚般游過武龍宮,熟練地彎進曬稻埕停車。舊時記憶,霎時繞上心頭。
四十年後才返回家門,九十六歲的媽媽在大廳等候多時。和小姑一起,我們相擁淚崩,互訴別後情傷,嗚咽聲震動屋瓦。然後到神明廳點香祭拜,稟告列祖列宗我回來了,只是身分和從前不同。
祭祀完,穿越當年住過的大房房間,那是某個記憶殘缺的一角,心頭微微起伏,仍然有傷;隔壁是阿嬤的臥室,紅眠床不知何時不見的,不忍問。再跨過戶碇,就是竈跤。
那些年,只要番薯收成,就會堆放角落,阿嬤蹲在竈前,用餘燼炰番薯給我吃,不時轉頭看我抱在懷裡的金曾孫,海口音濃重,笑道:「外省ㄚ生的囝仔卡膨皮。」
產番麥的季節,阿嬤將成綑的甘蔗葉送進竈口,用大鼎殺番麥,香甜的氣味,隔了幾間房仍撲鼻而來。阿嬤走後,大竈無人煮食,另在屋後蓋了間使用瓦斯爐的現代廚房。
後院滿是蔬果,記憶裡的那兩棵芭樂樹,猶原青綠,且更加高大茂密。那年初到這座莊園時,我還是大學生,見到圓滾滾的果實,禁不住伸手攀摘,那位引領我進門的大房長子,快門一按,笑容瞬間被留住。至今相冊裡還存放著帶給我心動的美麗青春。
再回到大廳,媽媽已經在椅子上睡著。我和小姑來到廊下話當年。
右邊的穀倉和必須爬梯子才上得去的稻草堆,蹤影消失,蓋起三間房,是二房住的。
左邊,每次爸爸犁田歸來停好牛車,總在那裡用竹筒灌水給黃牛飲;阿嬤飼豬的豬稠,只在幾步路之隔。現在也蓋起屋舍,是三房的住家。
三合院中間是稻埕,如今家裡已不種稻,農忙時期,就讓左鄰右舍的親戚曬穀子。
流光翻捲,紅磚青瓦如舊,只是換了時空,老了容顏。
當年阿嬤就是站在那個豬稠旁安慰我:「免驚,等久就是妳的。」
爸爸邊拿牧草飼牛,邊半是命令的說:「把戶口遷回來,看伊敢按狀?」
媽媽帶我們到廟裡拜拜,請乩童作法斬他的桃花、化符水給我們喝:「安捏ㄤ某就會同心。」
鄉下長輩們能做的都做了,那大房連冰冷的回眸也吝於施捨。是該散了。
帶著教科書還有藍波的書包,我們離開破碎的家,掙扎著穿越悲傷,拚搏轉瞬人生。新的旋律新的節奏,鼓舞我們走出幽暗死寂,以有尊嚴的方式,開啟往後的局面。
那些無法言說的疼痛,和著巨大深沉的思念,只能用文字吶喊。
昔日妯娌,在網路上找到我並不困難。
媽媽由三兒子及兩個媳婦陪伴,於某個夏日午後來到臺中,我們重逢了。撲跪在媽媽懷裡,哭著呼喚:「媽!媽!」媽媽摟著我,哀憫地要我:「做袂成新婦,就做我的查某囝!」
幾經糾結、思量,故事的大門竟奇蹟般推開……。
大廳裡,媽媽累了,放心了,睡得香甜。
從前假日回鄉下,只見她忙進忙出,將福壽魚或挲鹽煎,或煮蔭豉薑絲;將阿嬤醃漬的大黃瓜,從甕中撈起裝盤,她知道我饞這味。
媽媽用閩南話跟我聊天,我竭盡所能,比手畫腳加結結巴巴互動,幾年下來,臺語大有精進。所有的農事,唯一幫得上忙的只有剝塗豆,就被媽媽四處讚揚。她對我這個教書的外省媳婦,是疼愛並引以為榮的。
媽媽一生哺育九個子女長大,天濛濛亮就得去挖蘆筍;日落甫從田裡歸來,又匆忙趕到縫紉機前車補衣裳。偶而打個盹,立即驚慌地醒來,繼續踩車。日夜和阿嬤輪流照顧我的兒子,是我的恩人。
媽媽醒了,我們返轉屋內,挨坐身旁,撫著她粗糙的手背。腕上戴著一圈和我同款的景泰藍串珠,淚水不覺又滑落下來。
日頭偏西,三合院四周搖起清風。紅包塞進媽媽衣襟,環擁她吻了又吻;抱著小姑,感謝她不嫁,誓願終生為我們盡孝。四十年離分,再聚首,朱顏暗換,各自遲暮。
攙起媽媽危顫緩行,往停車的方向走去。站在曬稻埕,和藍波不約而同轉身,凝望大廳門楣上方的「?埔堂」三個金色大字。上聯「江山聚秀來新宇」,下聯「奎璧聯輝映畫堂」,對子孫的期許、祝福,皆蘊含其中。
H氏祖先從福建泉州渡海來臺,在彰化沿海一帶落腳,篳路藍縷,開疆闢土,迄今兩百餘年,畢生情感貫注於斯。後代子孫開枝散葉遍布臺灣,處處看見茁壯與花開。
記憶的暗影,在不久的將來都會入土,失去的未必是憂傷,而是成為另一種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