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論】
本書研究鍾肇政對於臺灣文學的創作之外,在臺灣文學運動上作為一個不折不扣的臺灣文學建構者,他的成就與精神是相當重要,更是有著獨一無二的地位,貫串老、中、青三代,從1951年他開始創作到2020年過世。儘管並非他個人就可以建構出來,但是在他與文友伙伴的合作中,他確實是在樞紐的地位,是一個領導者,犧牲奉獻、跑上第一線。
過去相關的研究是相對零散的,儘管有幾篇重要論文,探討他辦理《文友通訊》與編輯兩大《臺叢》等的貢獻,但是還是值得以一本專著來貫串他七十年的文學生涯的作為,以及他打一開始就標榜臺灣文學的旗幟,如何克服白色恐怖的困難,漸漸的集結一個臺灣文學隊伍,最後企圖將臺灣文學帶入世界文壇這樣的目標。
在第三節講述本書以歷史研究方法,並主要使用鍾肇政收藏書信與發表出來的與文友的往來書信的第一手資料作為研究範圍。第四節除了概念釐清,還討論鍾肇政建構臺灣文學的分期作法,也是作為分章的方式,以及每一章都以三節來構成的架構為何?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這是筆者二十年前就想研究的題目,也陸續以「鍾肇政六百萬字書簡研究:戰後臺灣文學之窗」為名寫過零散的隨筆。也不斷的挖掘如鍾肇政遇到的幾個重大的白色恐怖事件。如《臺灣作家叢書》與臺獨的傳聞等,鍾肇政所遇到的獨裁統治的壓力。
過去筆者寫作的態度比較傾向辯誣的方式,也就是鍾肇政在建構戰後臺灣文學的發展的過程中,所受到的誤解。現在將針對鍾肇政的國家認同與對臺灣文學的定位做探討。然後,在近四年來,筆者利用進修傳播碩士的機會,仍舊主要以鍾肇政的書簡作為研究基礎,將鍾肇政打出臺灣文學旗幟的過程,還有對其他的作家互動與影響,做了探討。
隨之,筆者認為有必要更全面的以《鍾肇政全集》為基礎,進一步的整理鍾肇政做為戰後建構臺灣文學的形象給鋪陳出來。儘管基本上,鍾肇政是以創作第一,來建構臺灣文學的。但筆者發現,鍾肇政不僅是自己努力創作,抓緊臺灣文學最重要的主題之外,還鼓勵其他人創作。以至於影響了李喬、東方白寫出大河小說。也提供雜誌、報刊的版面,幫助他們發表出來。後來也鼓舞了黃娟,並且也幫助她在《臺灣文藝》發表出來作品。
那麼,除了鍾肇政自己創作與鼓勵他人創作,創作第一的理念,自然他成為最重要的臺灣文學建構者。其次,他希望結合成一個臺灣文學團體的筆隊,他要培育後進,牽涉的就不止是寫私信溝通、傳達訊息的方式了。他還編輯雜誌、出版伙伴們的第一本創作、鼓勵評論與幾位伙伴能夠撰寫臺灣文學史,然後希望臺灣文學作品能進入教育與國家的體制,也就是來到一般學生與人民的視野當中。如他推動臺灣文學系、國立臺灣文學館與作家紀念館等的設立。
臺灣文學是臺灣獨特的社會與歷史的產物,但是也需要獨特的人物去努力推動。這背後需要抱持一種臺灣意識而才能造成獨立自主的臺灣文學。由於數百年來都是移民、殖民的狀態下,臺灣人一直是被統治者,統治者來來往往,造成了臺灣人認同、臺灣人的意識緩慢的發展或者游移不定,也使得臺灣文學的定位不明。鍾肇政就是抱持強烈的文化的臺灣意識在建構臺灣文學。
鍾肇政十分理解,臺灣人的處境也等於就是臺灣文學的處境。而臺灣人被殖民統治的歷史,也終將成為臺灣文學的泥土、養分,造成臺灣文學的特色,那就是鍾肇政所言的臺灣文學是血淚的文學、掙扎的文學。臺灣文學特別是指1920年之後的現代文學,至今已經一百一十年了,最能夠顯示出臺灣文學已經發展成具有無可動搖的主體性,也就是臺灣人有獨立自主的身分,臺灣文學也就是獨立自主的。
這一百一十年來當中,「臺灣文學」的名稱,長久以來的定位與不確定性很高。名稱的出現,甚而也被日本人所喜用。而在戰後,中華民國遷臺之後,臺灣文學斷層,香火幾乎湮滅。這是因為政治壓迫與語言轉化的因素。終於有一群人組成了《文友通訊》的不成為組織的友誼性質的團體,這當中正是有鍾肇政這樣子肯犧牲的領導人。他勇敢且目標確定,在不同年代對建構臺灣文學作出貢獻。
因此,本書研究鍾肇政投入臺灣文學的志業,他以超過五十年以上的努力對臺灣文學做出巨大的貢獻,堪稱是整個臺灣文學建構的歷史上最重要的作家。
第二節 文獻探討與問題意識
一、文獻探討
對鍾肇政文學的研究文獻有相當的多,不過對於臺灣文學史中除了創作之外,對鍾肇政的研究很少。主要是一般的研究都針對目前戰後臺灣文學的分期,以反共文學、現代主義、鄉土文學、本土文學、臺灣文學正名等主流文學論來分期研究的。而鍾肇政在表面上被視為是不參與論戰,發言不多,都是做幕後編輯工作,因此在戰後臺灣文學的建構上,很少提到鍾肇政。
事實上,鍾肇政一開始就堅定的定位臺灣文學的獨立性,以及他的純文學的本位,也就是文化臺灣意識,戰戰兢兢的作臺灣文學的傳播,避免遭受統治者的打壓。而且他是以創作為第一的理念,他認為論戰並不會帶來太多的文學成果,釐清雙方的理念。他更希望團結臺灣文學各派別,無論統獨或者左派、鄉土本土派等。
而基本上只有兩篇論文,特別針對鍾肇政的建構臺灣文學的作為中,提出深入的討論。一是林慧姃研究《文友通訊》,二是陳恆嘉研究鍾肇政在1965年編輯的兩大《臺灣作家叢書》。
林慧姃在論文中點出重要時代背景、重要議題、發表過程與歷史意涵,也分析參與者的作品。但是,沒有把鍾肇政在《文友通訊》之前的狀況,加以描述,例如有關他的動機與人格部分所受到的影響。以及停止後,文友之間的重要的往來的部分。特別是與鍾理和的關係,持續到1960年8月。然後「文友聚會」,持續的延續,有第二次,第三,甚而第四次的「文友聚會」。這會在本書的第二章、第三章討論到。
而林慧姃所結論的歷史意涵分析,提到不少《文友通訊》象徵臺灣文學的獨立自主,鍾肇政是一個臺灣文學主義者,臺灣文學有臺灣文學的特色等內涵。也提到不少作家各自想法的差異。但本書主要是針對鍾肇政來研究,且利用更為大量的書信資料,來驗證上述的歷史意涵中,所有主張、象徵更為詳細的討論。
而陳恆嘉的論文,研究了鍾肇政所編輯的兩大《臺叢》的內容,列舉當中的重要作家所被收錄的作品。陳恆嘉說如果沒有這兩套選輯,後人看50、60年代的臺灣文學恐怕是一片荒煙漫草。陳恆嘉並比較了90年代也是鍾肇政編輯的《臺灣作家全集》,進一步的詳列當中作家的文學進展。最後他不僅舉出鍾肇政,還提到穆中南、林海音等都是重要的播種者。
而本書的第四章,更重視的是鍾肇政作為編輯,在編輯過程中所遇到的險阻。這些過程中文友間書信的研究,可以更清楚《臺叢》是鍾肇政發起的,並且所經歷的困難為何?他如何遭受到白色恐怖的迫害,在臺獨的質疑之下,如何解決這問題。而由於本書是專討論鍾肇政,所以分期中,除了研究兩大《臺叢》,還同時研究《臺灣文藝》的創刊,鍾肇政在此扮演的角色。以及研究此時相關的人物,如吳濁流、穆中南與朱橋。
在歐宗智的鍾肇政書信研究中,已經全面性的把當時發表出來的鍾肇政往來信件整理過,而提出建構臺灣文學的意義重大,討論作家們相濡以沫、建立臺灣文學、提拔新人、呈現寫作理念、提升批評水準、編輯臺灣文藝、催生大河小說的過程,重點式引用書信舉證出來。這在本書每章的第三節針對往來書信,將上述的重點進一步的鋪陳。畢竟歐文是一萬多字的論文,自然比本書要討論的簡略,但是已經提到不少本書相關的重點。本書更是把一些尖銳性的論爭、臺灣文學的定位加以闡述出來,並利用尚未發表出來的書信、政治檔案作為研究的材料。
還值得注意的是陳明成的博士論文研究而出版的專書《陳映真現象:關於陳映真的家族書寫及其國族認同》。他大量引用陳映真給鍾肇政的書信,論述陳映真在1962年與鍾肇政開始通信,對鍾肇政表達仰慕,到理解鍾肇政對於臺灣文學、臺灣人的苦難,而漸漸的顯現出與鍾肇政的文學理念不合。他兩度的拒絕鍾肇政把他的作品編入以臺灣文學為名的作家作品輯。
而本書在第二章,則擴大研究,引用了陳映真、陳有仁等書信的研究。更能瞭解到鍾肇政對於臺灣文學主體性,在臺灣文學與中國文學之間的關係為何?鍾肇政與陳映真所主張的臺灣文學是中國文學的一支,陳映真甚至對臺灣文學的名稱都抱著懷疑的態度,從兩人的書信往來,更能知道鍾肇政在這個臺灣文學主體性,甚而是獨立性的把握,與陳映真有相當大的差異。
儘管陳映真在現實上,對臺灣人的苦難的理解與感受,以及臺灣人與外省人的合作經驗上的失敗,有相當體驗,但是陳映真仍是主張融合與合併,且認為在未來是光明的,沒有問題的,也是一種中國文學主義式的意識形態。與鍾肇政被認為是臺灣文學主義的意識形態,剛好是相對的。
王惠珍的專書第五章〈析論1970年代末臺灣日語文學的翻譯與出版活動〉,有討論鍾肇政在接掌《臺灣文藝》、《民眾日報》副刊的細節,以及討論《光復前臺灣文學全集》的出版,不過針對的是鍾肇政在翻譯上對臺灣文學的貢獻。該文還討論了1970年代末對皇民文學的接受如何,並且比較了《中國時報》、《聯合報》兩大報的副刊,與鍾肇政的競爭關係。但本書針對的是鍾肇政在鄉土文學論戰中的位置與文學觀為何?並且他與葉石濤是如何的理念一致,一同努力推動臺灣文學的建構的情況。儘管本書也提及了鍾肇政翻譯上的努力,但王惠珍的討論,剛好補足了本書對於鍾肇政在翻譯上貢獻的更多細節。
張金?的碩士論文,其中論述《臺灣文藝》的重要性,主要仍是集中在吳濁流的創刊與維繫上面。事實上,《臺灣文藝》的名稱,是鍾肇政所建議「臺灣文學」而來的。當然,這不能否定吳濁流堅持《臺灣文藝》的名稱的申請,突破警總的審查。這在本書的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章都會提到鍾肇政與《臺灣文藝》的關係與付出的努力。本書特別提到《臺灣文藝》的合法創刊,其相關活動可以保護臺灣作家的集結,這是如呂新昌、張金?的研究所沒有提到的。
另外,在1960年代的臺灣文學史的分期上,當下主流上被認為是所謂的現代主義時期。但在鍾肇政的戰後臺灣文學的建構上而言,則是臺灣文學持續的發展,在技巧上融合現代主義與土俗的題材。這時期的作家,是所謂的戰後臺灣文學的第二代作家,他們的鄉土味與臺灣的特色,屬於比較薄弱的作家。
而這時期在本書主題更重要的,將描述鍾肇政如何與新生代,當時所謂的光復後第二代作家(現在稱為戰後第二代作家)開始有了互動,進一步的往來,而對鍾肇政的臺灣文學的號召下反應如何呢?
在1970年之後,或者解嚴之後,鍾肇政在所謂的鄉土文學論戰中的角色,在1982年之後鍾肇政失去《臺灣文藝》與《民眾副刊》主編後,持續的建構臺灣文學主體性的努力為何?他在中間也遭受到最多的質疑的年代,都值得說清楚。而解嚴以後,在不同的時代環境之下,鍾肇政已經六十五歲了,還是持續的努力,都值得本書一一記錄整理,做個總結。
臺灣文學的主體性的建構,跟臺灣民主的進程一樣的艱辛困難,是由許多人所努力而成的成果,更有一些犧牲奉獻特別大,主張堅定持續不斷的努力而成的。鍾肇政正是最為特殊的一個建構者。
筆者在自撰的碩士論文中,標榜鍾肇政所進行的文學運動,有一個鮮明的旗幟,這個旗幟顯現在書信中,報章發表的文章,更有編輯叢書與協助《臺灣文藝》的進行。以及釐清在鍾肇政心目中,臺灣文學與中國文學之間的關係。該論文主要還有研究鍾肇政對世代的影響與傳播。
筆者二十多年來,對鍾肇政在臺灣文學運動中的表現,也有幾篇研究,這些都可參考在本書最後提到的「說明全書內容構成情況」。從鍾肇政被東方白給予臺灣文學之母的美稱,可見鍾肇政除創作之外,在臺灣文學建構中的重大貢獻,在每一個分期中都有重要的活動,以及各種的方式來建構臺灣文學。他的全集、書信集,等於就是戰後臺灣文學的歷史見證。因此,把鍾肇政在各個時期,如何彰顯臺灣文學的主體性的想法,他做了怎樣的努力,遇到怎樣的困難,予以綜合整理,應是相當有研究的重要性的。
二、問題意識
根據上述,在此提出一些問題可探討:第一:鎖定1965年之後,鍾肇政與外省籍文人的來往,考察鍾肇政的省籍意識及其界定。鍾肇政是抱著一種疾惡如仇的意識型態,這是鍾肇政一切行為的基礎與特色之一。
第二:來自於黨政方面的中國文學論述與鍾肇政臺灣文學論述的比較,進一步的瞭解鍾肇政的心靈世界在「臺灣文學的定位上」選擇獨立自主的方向。
第三:從「省籍情結」的特別意義,觀察出鍾肇政在族群、國家與文學上並非「自然」的認同什麼。而「認同」對他而言,是一個值得判斷、思考的「主題」,但並非「問題」。他很清楚「臺灣人」認同在政治性與文學性的區別。
第四:闡述鍾肇政在「臺灣文學」意識發展的過程。鍾肇政在臺灣文壇被外省人霸佔的情況,變成了退稿專家,「臺灣文學」追求不得,荒涼,被壓抑,被歧視,鍾肇政要經過了四十年以上的努力與煎熬,才獲得普遍一致的肯定。過程中間,鍾肇政在1980年代所遭致的誤解。
因此本書提出兩個重要問題:A、鍾肇政對於臺灣文學的定位一直是抱持獨立自主的認定,他並不選擇臺灣文學要成為中國文學的一支。B、說明鍾肇政對臺灣文學的啟蒙過程與追求的堅定,敘述在「省籍」壓迫下的鍾肇政如何堅定展開「臺灣文學」的旗幟。
本書在回答上述問題外,希望可以得到以下若干解答:
1.鍾肇政如何以臺灣文學作為旗幟,如何定位臺灣文學是獨立的。而凝聚臺灣作家共同努力創作、引導大家從鄉土文學、本土文學的正名來到臺灣文學的大旗下。
2.鍾肇政的創作意識為何?他首創臺灣大河小說,作為臺灣文學的特色,影響臺灣作家創作方向。但他如何以文化臺灣意識、純文學觀點,帶領臺灣作家度過戒嚴恐怖統治時期。
3.他編輯《本省籍作家作品選集》、《臺灣省青年文學叢書》、《光復前臺灣文學全集》、《臺灣作家全集》的種種努力為何?目的又是什麼?
4.他編輯《臺灣文藝》,讓臺灣作家有自己的發表園地,培養下一代作家,詳細的艱辛的情況如何?鍾肇政在鄉土文學論戰及美麗島事件的態度又是如何?
5.他編輯《民眾副刊》,鼓勵評論,又如何與葉石濤一同鼓吹臺灣文學意識,面對誤解攻擊,不屈不撓。
6.解嚴後,他為何開始參與政治,如何帶領「臺灣筆會」參與民主運動,最後促成國立臺灣文學館、臺灣文學系的成立。他又如何協助成立鍾理和紀念館、賴和紀念館、楊逵紀念館與吳濁流紀念館等。
7.他撰寫大量的文學回憶錄、留下約六百萬字書信史料、接受訪談與留下文學下鄉等演講記錄,這些對戰後臺灣文學史的意義為何?
在回答上述問題中間,本書還試圖解釋臺灣文學在外省文人中,被認為是狹隘的、地方意識的糾葛,鍾肇政是怎麼看待的;而這與政治檔案中的看法,又不謀而合的狀況如何?這又與臺灣人作家的作品在1960年代之初,開始被認為是「鄉土文學」帶有歧視味道的稱呼,這也是鍾肇政理解「鄉土文學」的開端的狀況,本書都將在適當的歷史脈絡中呈現出來。美國人介入臺灣文壇又如何呢?鍾肇政在政治與文學之間又如何判斷?也都會討論。
本書研究鍾肇政對於臺灣文學的創作之外,在臺灣文學運動上作為一個不折不扣的臺灣文學建構者,他的成就與精神是相當重要,更是有著獨一無二的地位,貫串老、中、青三代,從1951年他開始創作到2020年過世。儘管並非他個人就可以建構出來,但是在他與文友伙伴的合作中,他確實是在樞紐的地位,是一個領導者,犧牲奉獻、跑上第一線。
過去相關的研究是相對零散的,儘管有幾篇重要論文,探討他辦理《文友通訊》與編輯兩大《臺叢》等的貢獻,但是還是值得以一本專著來貫串他七十年的文學生涯的作為,以及他打一開始就標榜臺灣文學的旗幟,如何克服白色恐怖的困難,漸漸的集結一個臺灣文學隊伍,最後企圖將臺灣文學帶入世界文壇這樣的目標。
在第三節講述本書以歷史研究方法,並主要使用鍾肇政收藏書信與發表出來的與文友的往來書信的第一手資料作為研究範圍。第四節除了概念釐清,還討論鍾肇政建構臺灣文學的分期作法,也是作為分章的方式,以及每一章都以三節來構成的架構為何?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這是筆者二十年前就想研究的題目,也陸續以「鍾肇政六百萬字書簡研究:戰後臺灣文學之窗」為名寫過零散的隨筆。也不斷的挖掘如鍾肇政遇到的幾個重大的白色恐怖事件。如《臺灣作家叢書》與臺獨的傳聞等,鍾肇政所遇到的獨裁統治的壓力。
過去筆者寫作的態度比較傾向辯誣的方式,也就是鍾肇政在建構戰後臺灣文學的發展的過程中,所受到的誤解。現在將針對鍾肇政的國家認同與對臺灣文學的定位做探討。然後,在近四年來,筆者利用進修傳播碩士的機會,仍舊主要以鍾肇政的書簡作為研究基礎,將鍾肇政打出臺灣文學旗幟的過程,還有對其他的作家互動與影響,做了探討。
隨之,筆者認為有必要更全面的以《鍾肇政全集》為基礎,進一步的整理鍾肇政做為戰後建構臺灣文學的形象給鋪陳出來。儘管基本上,鍾肇政是以創作第一,來建構臺灣文學的。但筆者發現,鍾肇政不僅是自己努力創作,抓緊臺灣文學最重要的主題之外,還鼓勵其他人創作。以至於影響了李喬、東方白寫出大河小說。也提供雜誌、報刊的版面,幫助他們發表出來。後來也鼓舞了黃娟,並且也幫助她在《臺灣文藝》發表出來作品。
那麼,除了鍾肇政自己創作與鼓勵他人創作,創作第一的理念,自然他成為最重要的臺灣文學建構者。其次,他希望結合成一個臺灣文學團體的筆隊,他要培育後進,牽涉的就不止是寫私信溝通、傳達訊息的方式了。他還編輯雜誌、出版伙伴們的第一本創作、鼓勵評論與幾位伙伴能夠撰寫臺灣文學史,然後希望臺灣文學作品能進入教育與國家的體制,也就是來到一般學生與人民的視野當中。如他推動臺灣文學系、國立臺灣文學館與作家紀念館等的設立。
臺灣文學是臺灣獨特的社會與歷史的產物,但是也需要獨特的人物去努力推動。這背後需要抱持一種臺灣意識而才能造成獨立自主的臺灣文學。由於數百年來都是移民、殖民的狀態下,臺灣人一直是被統治者,統治者來來往往,造成了臺灣人認同、臺灣人的意識緩慢的發展或者游移不定,也使得臺灣文學的定位不明。鍾肇政就是抱持強烈的文化的臺灣意識在建構臺灣文學。
鍾肇政十分理解,臺灣人的處境也等於就是臺灣文學的處境。而臺灣人被殖民統治的歷史,也終將成為臺灣文學的泥土、養分,造成臺灣文學的特色,那就是鍾肇政所言的臺灣文學是血淚的文學、掙扎的文學。臺灣文學特別是指1920年之後的現代文學,至今已經一百一十年了,最能夠顯示出臺灣文學已經發展成具有無可動搖的主體性,也就是臺灣人有獨立自主的身分,臺灣文學也就是獨立自主的。
這一百一十年來當中,「臺灣文學」的名稱,長久以來的定位與不確定性很高。名稱的出現,甚而也被日本人所喜用。而在戰後,中華民國遷臺之後,臺灣文學斷層,香火幾乎湮滅。這是因為政治壓迫與語言轉化的因素。終於有一群人組成了《文友通訊》的不成為組織的友誼性質的團體,這當中正是有鍾肇政這樣子肯犧牲的領導人。他勇敢且目標確定,在不同年代對建構臺灣文學作出貢獻。
因此,本書研究鍾肇政投入臺灣文學的志業,他以超過五十年以上的努力對臺灣文學做出巨大的貢獻,堪稱是整個臺灣文學建構的歷史上最重要的作家。
第二節 文獻探討與問題意識
一、文獻探討
對鍾肇政文學的研究文獻有相當的多,不過對於臺灣文學史中除了創作之外,對鍾肇政的研究很少。主要是一般的研究都針對目前戰後臺灣文學的分期,以反共文學、現代主義、鄉土文學、本土文學、臺灣文學正名等主流文學論來分期研究的。而鍾肇政在表面上被視為是不參與論戰,發言不多,都是做幕後編輯工作,因此在戰後臺灣文學的建構上,很少提到鍾肇政。
事實上,鍾肇政一開始就堅定的定位臺灣文學的獨立性,以及他的純文學的本位,也就是文化臺灣意識,戰戰兢兢的作臺灣文學的傳播,避免遭受統治者的打壓。而且他是以創作為第一的理念,他認為論戰並不會帶來太多的文學成果,釐清雙方的理念。他更希望團結臺灣文學各派別,無論統獨或者左派、鄉土本土派等。
而基本上只有兩篇論文,特別針對鍾肇政的建構臺灣文學的作為中,提出深入的討論。一是林慧姃研究《文友通訊》,二是陳恆嘉研究鍾肇政在1965年編輯的兩大《臺灣作家叢書》。
林慧姃在論文中點出重要時代背景、重要議題、發表過程與歷史意涵,也分析參與者的作品。但是,沒有把鍾肇政在《文友通訊》之前的狀況,加以描述,例如有關他的動機與人格部分所受到的影響。以及停止後,文友之間的重要的往來的部分。特別是與鍾理和的關係,持續到1960年8月。然後「文友聚會」,持續的延續,有第二次,第三,甚而第四次的「文友聚會」。這會在本書的第二章、第三章討論到。
而林慧姃所結論的歷史意涵分析,提到不少《文友通訊》象徵臺灣文學的獨立自主,鍾肇政是一個臺灣文學主義者,臺灣文學有臺灣文學的特色等內涵。也提到不少作家各自想法的差異。但本書主要是針對鍾肇政來研究,且利用更為大量的書信資料,來驗證上述的歷史意涵中,所有主張、象徵更為詳細的討論。
而陳恆嘉的論文,研究了鍾肇政所編輯的兩大《臺叢》的內容,列舉當中的重要作家所被收錄的作品。陳恆嘉說如果沒有這兩套選輯,後人看50、60年代的臺灣文學恐怕是一片荒煙漫草。陳恆嘉並比較了90年代也是鍾肇政編輯的《臺灣作家全集》,進一步的詳列當中作家的文學進展。最後他不僅舉出鍾肇政,還提到穆中南、林海音等都是重要的播種者。
而本書的第四章,更重視的是鍾肇政作為編輯,在編輯過程中所遇到的險阻。這些過程中文友間書信的研究,可以更清楚《臺叢》是鍾肇政發起的,並且所經歷的困難為何?他如何遭受到白色恐怖的迫害,在臺獨的質疑之下,如何解決這問題。而由於本書是專討論鍾肇政,所以分期中,除了研究兩大《臺叢》,還同時研究《臺灣文藝》的創刊,鍾肇政在此扮演的角色。以及研究此時相關的人物,如吳濁流、穆中南與朱橋。
在歐宗智的鍾肇政書信研究中,已經全面性的把當時發表出來的鍾肇政往來信件整理過,而提出建構臺灣文學的意義重大,討論作家們相濡以沫、建立臺灣文學、提拔新人、呈現寫作理念、提升批評水準、編輯臺灣文藝、催生大河小說的過程,重點式引用書信舉證出來。這在本書每章的第三節針對往來書信,將上述的重點進一步的鋪陳。畢竟歐文是一萬多字的論文,自然比本書要討論的簡略,但是已經提到不少本書相關的重點。本書更是把一些尖銳性的論爭、臺灣文學的定位加以闡述出來,並利用尚未發表出來的書信、政治檔案作為研究的材料。
還值得注意的是陳明成的博士論文研究而出版的專書《陳映真現象:關於陳映真的家族書寫及其國族認同》。他大量引用陳映真給鍾肇政的書信,論述陳映真在1962年與鍾肇政開始通信,對鍾肇政表達仰慕,到理解鍾肇政對於臺灣文學、臺灣人的苦難,而漸漸的顯現出與鍾肇政的文學理念不合。他兩度的拒絕鍾肇政把他的作品編入以臺灣文學為名的作家作品輯。
而本書在第二章,則擴大研究,引用了陳映真、陳有仁等書信的研究。更能瞭解到鍾肇政對於臺灣文學主體性,在臺灣文學與中國文學之間的關係為何?鍾肇政與陳映真所主張的臺灣文學是中國文學的一支,陳映真甚至對臺灣文學的名稱都抱著懷疑的態度,從兩人的書信往來,更能知道鍾肇政在這個臺灣文學主體性,甚而是獨立性的把握,與陳映真有相當大的差異。
儘管陳映真在現實上,對臺灣人的苦難的理解與感受,以及臺灣人與外省人的合作經驗上的失敗,有相當體驗,但是陳映真仍是主張融合與合併,且認為在未來是光明的,沒有問題的,也是一種中國文學主義式的意識形態。與鍾肇政被認為是臺灣文學主義的意識形態,剛好是相對的。
王惠珍的專書第五章〈析論1970年代末臺灣日語文學的翻譯與出版活動〉,有討論鍾肇政在接掌《臺灣文藝》、《民眾日報》副刊的細節,以及討論《光復前臺灣文學全集》的出版,不過針對的是鍾肇政在翻譯上對臺灣文學的貢獻。該文還討論了1970年代末對皇民文學的接受如何,並且比較了《中國時報》、《聯合報》兩大報的副刊,與鍾肇政的競爭關係。但本書針對的是鍾肇政在鄉土文學論戰中的位置與文學觀為何?並且他與葉石濤是如何的理念一致,一同努力推動臺灣文學的建構的情況。儘管本書也提及了鍾肇政翻譯上的努力,但王惠珍的討論,剛好補足了本書對於鍾肇政在翻譯上貢獻的更多細節。
張金?的碩士論文,其中論述《臺灣文藝》的重要性,主要仍是集中在吳濁流的創刊與維繫上面。事實上,《臺灣文藝》的名稱,是鍾肇政所建議「臺灣文學」而來的。當然,這不能否定吳濁流堅持《臺灣文藝》的名稱的申請,突破警總的審查。這在本書的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章都會提到鍾肇政與《臺灣文藝》的關係與付出的努力。本書特別提到《臺灣文藝》的合法創刊,其相關活動可以保護臺灣作家的集結,這是如呂新昌、張金?的研究所沒有提到的。
另外,在1960年代的臺灣文學史的分期上,當下主流上被認為是所謂的現代主義時期。但在鍾肇政的戰後臺灣文學的建構上而言,則是臺灣文學持續的發展,在技巧上融合現代主義與土俗的題材。這時期的作家,是所謂的戰後臺灣文學的第二代作家,他們的鄉土味與臺灣的特色,屬於比較薄弱的作家。
而這時期在本書主題更重要的,將描述鍾肇政如何與新生代,當時所謂的光復後第二代作家(現在稱為戰後第二代作家)開始有了互動,進一步的往來,而對鍾肇政的臺灣文學的號召下反應如何呢?
在1970年之後,或者解嚴之後,鍾肇政在所謂的鄉土文學論戰中的角色,在1982年之後鍾肇政失去《臺灣文藝》與《民眾副刊》主編後,持續的建構臺灣文學主體性的努力為何?他在中間也遭受到最多的質疑的年代,都值得說清楚。而解嚴以後,在不同的時代環境之下,鍾肇政已經六十五歲了,還是持續的努力,都值得本書一一記錄整理,做個總結。
臺灣文學的主體性的建構,跟臺灣民主的進程一樣的艱辛困難,是由許多人所努力而成的成果,更有一些犧牲奉獻特別大,主張堅定持續不斷的努力而成的。鍾肇政正是最為特殊的一個建構者。
筆者在自撰的碩士論文中,標榜鍾肇政所進行的文學運動,有一個鮮明的旗幟,這個旗幟顯現在書信中,報章發表的文章,更有編輯叢書與協助《臺灣文藝》的進行。以及釐清在鍾肇政心目中,臺灣文學與中國文學之間的關係。該論文主要還有研究鍾肇政對世代的影響與傳播。
筆者二十多年來,對鍾肇政在臺灣文學運動中的表現,也有幾篇研究,這些都可參考在本書最後提到的「說明全書內容構成情況」。從鍾肇政被東方白給予臺灣文學之母的美稱,可見鍾肇政除創作之外,在臺灣文學建構中的重大貢獻,在每一個分期中都有重要的活動,以及各種的方式來建構臺灣文學。他的全集、書信集,等於就是戰後臺灣文學的歷史見證。因此,把鍾肇政在各個時期,如何彰顯臺灣文學的主體性的想法,他做了怎樣的努力,遇到怎樣的困難,予以綜合整理,應是相當有研究的重要性的。
二、問題意識
根據上述,在此提出一些問題可探討:第一:鎖定1965年之後,鍾肇政與外省籍文人的來往,考察鍾肇政的省籍意識及其界定。鍾肇政是抱著一種疾惡如仇的意識型態,這是鍾肇政一切行為的基礎與特色之一。
第二:來自於黨政方面的中國文學論述與鍾肇政臺灣文學論述的比較,進一步的瞭解鍾肇政的心靈世界在「臺灣文學的定位上」選擇獨立自主的方向。
第三:從「省籍情結」的特別意義,觀察出鍾肇政在族群、國家與文學上並非「自然」的認同什麼。而「認同」對他而言,是一個值得判斷、思考的「主題」,但並非「問題」。他很清楚「臺灣人」認同在政治性與文學性的區別。
第四:闡述鍾肇政在「臺灣文學」意識發展的過程。鍾肇政在臺灣文壇被外省人霸佔的情況,變成了退稿專家,「臺灣文學」追求不得,荒涼,被壓抑,被歧視,鍾肇政要經過了四十年以上的努力與煎熬,才獲得普遍一致的肯定。過程中間,鍾肇政在1980年代所遭致的誤解。
因此本書提出兩個重要問題:A、鍾肇政對於臺灣文學的定位一直是抱持獨立自主的認定,他並不選擇臺灣文學要成為中國文學的一支。B、說明鍾肇政對臺灣文學的啟蒙過程與追求的堅定,敘述在「省籍」壓迫下的鍾肇政如何堅定展開「臺灣文學」的旗幟。
本書在回答上述問題外,希望可以得到以下若干解答:
1.鍾肇政如何以臺灣文學作為旗幟,如何定位臺灣文學是獨立的。而凝聚臺灣作家共同努力創作、引導大家從鄉土文學、本土文學的正名來到臺灣文學的大旗下。
2.鍾肇政的創作意識為何?他首創臺灣大河小說,作為臺灣文學的特色,影響臺灣作家創作方向。但他如何以文化臺灣意識、純文學觀點,帶領臺灣作家度過戒嚴恐怖統治時期。
3.他編輯《本省籍作家作品選集》、《臺灣省青年文學叢書》、《光復前臺灣文學全集》、《臺灣作家全集》的種種努力為何?目的又是什麼?
4.他編輯《臺灣文藝》,讓臺灣作家有自己的發表園地,培養下一代作家,詳細的艱辛的情況如何?鍾肇政在鄉土文學論戰及美麗島事件的態度又是如何?
5.他編輯《民眾副刊》,鼓勵評論,又如何與葉石濤一同鼓吹臺灣文學意識,面對誤解攻擊,不屈不撓。
6.解嚴後,他為何開始參與政治,如何帶領「臺灣筆會」參與民主運動,最後促成國立臺灣文學館、臺灣文學系的成立。他又如何協助成立鍾理和紀念館、賴和紀念館、楊逵紀念館與吳濁流紀念館等。
7.他撰寫大量的文學回憶錄、留下約六百萬字書信史料、接受訪談與留下文學下鄉等演講記錄,這些對戰後臺灣文學史的意義為何?
在回答上述問題中間,本書還試圖解釋臺灣文學在外省文人中,被認為是狹隘的、地方意識的糾葛,鍾肇政是怎麼看待的;而這與政治檔案中的看法,又不謀而合的狀況如何?這又與臺灣人作家的作品在1960年代之初,開始被認為是「鄉土文學」帶有歧視味道的稱呼,這也是鍾肇政理解「鄉土文學」的開端的狀況,本書都將在適當的歷史脈絡中呈現出來。美國人介入臺灣文壇又如何呢?鍾肇政在政治與文學之間又如何判斷?也都會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