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南郡 /〈踏查半世紀─―臺灣矮黑人的傳說與調查〉
楊南郡,一九三一年生於臺南龍崎鄉番社坑(現中坑),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任職臺南美國空軍基地時,在美軍士官鼓勵下開始登山。一九七六年六月完成臺灣百岳後,開始調查臺灣山區的古道近四十年,並譯註日本時代早期臺灣調查文獻,撰寫報導文學。曾獲中國時報報導文學首獎、教育部原住民文學翻譯甲等獎、國史館文獻貢獻獎、吳三連獎報導文學獎。並以學術成就獲國立東華大學頒贈榮譽博士學位,二〇一二年更獲臺灣大學傑出校友。
二〇一四年罹患食道癌,在治療手術期間持續譯註鹿野忠雄《東南亞細亞先史學民族學》兩大冊,以及撰寫日治時代最大的對原住民族戰爭《合歡越嶺道─太魯閣戰爭與天險之路》。二〇一六年逝世,獲頒原住民族甲等獎章及總統褒揚令。
(本文出處:二〇一〇年十二月,《興大中文學報》二七期增刊篇目,頁一─一五,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
〈踏查半世紀─―臺灣矮黑人的傳說與調查〉
一、前言
臺灣的矮黑人傳說由來已久。千百年來集居於平原及河口地帶的平埔族,和選居於山地的各族群(以上均為臺灣原住民族),不斷的傳述:他們祖先所住的區域,以前住著一群身高不滿三、四臺尺,臂力很強,擅用弓箭的矮黑人,不但能指出矮黑人舊居的位置,還親自查訪過,也能夠描述他們的祖先與矮黑人亦敵亦友,維持過往來互動的故事。
矮黑人故事不只是代代口傳,也屢次出現於歷代史冊上,好像是森林中的精靈,忽現忽隱。我們從原住民老人家口中聽到,或在文獻上看到的,感覺矮黑人無所不在,卻始終無法親眼目睹。
一向有那麼多人指出矮黑人遺址,和矮黑人自己製作或使用過的石斧、小陶甕等器具,卻沒有人確切地證實那些是矮黑人的物品。據說,矮黑人是臺灣的先住民,最先占居臺灣島近海岸的山林中,曾經與後來遷居的原住民各族接觸,或教導農耕,或互相爭戰。不然,怎麼會有那麼多的矮黑人故事流傳於各地呢?
中國古書《山海經》記載:「大荒之東,有小人國。」東方的小人國應該是指臺灣吧。日本古書《古事紀──神代の卷》也提及:「一個小矮神從父神的手指間溜出去,下凡時跌落於粟葉上被彈起,飛到常世之國。」臺灣在不同年代口述者的心目中,是矮黑人常住之島嗎?
實際上,地球上自古以來就有「矮小人種」聚族而居。這些矮小人種的主要特徵是:身高一百五十公分以下,膚色較黑,顴骨突出,臉部圓闊,短頭型,頭髮卷縮如毛毯狀、使用長矛與弓箭狩獵⋯⋯和臺灣所傳的矮黑人特徵很接近,只有一點不同,那就是:臺灣的矮黑人和原住民族,都不曾使用吹箭筒和毒矢狩獵。
總體而言,有關臺灣矮黑人的傳說,各年代都有,尤其流傳於臺灣中、南部,其中,東南海岸及恆春半島疑似矮黑人的遺址最集中,而從西北部賽夏族到南部斯卡羅族(Suqaro-qaro)的地界,竟然有那麼多迷人的矮黑人故事在流傳。但願將來終有一天,我們能夠找到真正的臺灣矮黑人和確切的證據。現在,讓大家先看看有關矮黑人的文獻,再聽聽我本人進行初步探查的經過,作為探索的出發點吧!
二、清代史冊上的矮黑人傳說
完成於清代康熙五十八年(一七一九年)的《鳳山縣志》〈番俗篇〉有如下記載:由淡水入深山,番狀如猿猱,長僅三、四尺,語與外社不通,見人則升樹杪,人視之,則張弓相向。臺灣史學先驅伊能嘉矩在臺灣割讓予日本後立即來臺,研究臺灣舊史。一八九八年,他評論這一則史冊記載:「臺灣蕃界直到今日仍然呈現混沌狀態,外人只知道十之一、二的真相而已。因為生蕃地仍是一片黑暗,是我們知識所不及的荒蕪之地, 不能因為傳說內容離奇,在沒有查證之前,就把它斥為無稽之談。即使無法找到活生生的矮黑人,也要有信心找到矮黑人的遺址和遺物才對。」
三、日治初期對矮黑人遺址的探查舉例
(一)臺灣總督府林學技師小西成章
最早從事臺灣森林調查,綽號「第一蠻勇」。他寄給《東京人類學會雜誌》的通信稿中表示:郡大溪畔的布農族郡大社與巒大社之間,有 Tatsipan 社,其下方有矮黑人廢屋。小西成章命斗六辦務署林圯埔分署的主記吉田貫六郎前往調查,發現疑似矮黑人的舊居,屋頂已坍塌,牆壁仍在。屋內地面用板岩鋪蓋,四面牆壁也是用石板構築。屋子東西長九尺,南北長六尺,牆高二點七到二點八尺左右。根據附近布農族的指證,那是矮黑人 Saruso 的廢屋。小西氏後來親自前往開挖遺址,只找到三個殘破的陶器出土而已。
(二)臺灣總督府舊慣調查會補助委員小島由道
他曾經報導過自己調查賽夏族著名的矮黑人傳說與遺址的成果。「現在賽夏族每隔兩年舉行『pas-taai』大祭,這是為了安撫矮黑人亡魂而舉行的。相傳,古時候 Taai 住在新竹縣上坪溪上游右岸,麥巴萊山(Barai)的西北山腰Rai-taai 岩洞內。他們身高只有三尺,但是臂力很大,善於使用妖術,所以賽夏族懼怕他們。他們很會唱歌謠、跳舞, 所以我們賽夏族收穫稻米時舉行祭典,一定會邀請矮黑人一起來唱歌跳舞。然而,Taai 天性淫蕩,常常姦淫賽夏族婦女。我們族人想出奇計,在西熬溪岸一個叫做 Ailuha 的地點,砍斷木橋,使走在木橋上的矮黑人墜落而淹死於溪中。只有兩個倖存者想要逃離岩洞住家,他們不接受賽夏人的挽留,逕自朝東方去了。」賽夏族朱姓族老 Tabe- Kale 說:「數年前我們還能夠進入岩洞遺址。入口處大約三點六公尺寬,裡面很寬,可住數十個人,而且有石椅。現在岩崩路斷,成為斷崖地形,再也沒辦法進去了。」從前這個岩洞高出溪面約六尺,如今水位變低,岩洞高出溪面約三、四百公尺。賽夏族把矮黑人Taai的岩洞居住處視為聖域,不准別族前往觀看。
四、日治初期,人類學者與醫學解剖教授的論辯
日本京都帝國大學醫學部足立文太郎博士,從事體質人類學研究多年。他曾經把存放在臺灣總督府醫學校(臺灣大學醫學院前身),臺灣陸軍病院及東京帝國大學收藏的「臺灣蕃族頭蓋骨」做過比較研究。
關於矮黑人,一九〇六年足立博士在他所寫的〈關於臺灣古棲土人(Negritos)〉,文章中提到:「菲律賓小黑人(Negritos)曾經分布於臺灣。Negritos 平均身高一百四十五公分,身體瘦小,頭髮捲縮如毛毯狀,皮膚黝黑而乾枯,講自己的方言,使用弓箭。與臺灣蕃人所傳的矮黑人傳說對比,不難發現彼此相似。荷蘭人還沒來到臺灣以前,已有Negritos 居住,他們是臺灣的先住民。」
對於足立博士大膽的假設,原任東京帝國大學教授的鳥居龍藏博士於隔年,(一九〇七年)提出反駁。很多人一聽到矮黑人,立即聯想到住在菲律賓群島的Negritos,以為是具備黑皮膚、頭髮捲縮、身體矮小等特徵的人種。只是令我疑惑的是:海峽對岸的中國苗族,身體矮小,分布於貴州省全部和廣西、雲南、廣東等三省的部分地帶,以及海南島。古時候,苗族曾經分布到福建、湖南、江蘇及浙江各省,由於漢人入侵,其分布地區逐漸縮小,演變成今日的狀態。現在,福建省福州東方三天行程處,有個地方叫羅源縣,據說還有苗族殘留在那裡。
古時候的臺灣,是不是有苗族住過?是不是可以推斷臺灣蕃人所傳的矮黑人故事,和漢人文獻的記載,都與苗族有關?假定口碑傳說是事實,那麼,臺灣所傳的矮黑人,與其說是Negritos,毋寧說是像苗族那種矮小的人。我的理由是:傳說中的矮黑人,在體質上和風俗方面,與現今臺灣蕃人相似,但是缺乏Negritos的特徵──鬈髮和全身極黑。
不過,各族之中,都有身軀矮小的蕃人混雜在內,當然我也拍照存證了。其特徵有兩種:⑴頭部比例大,但身軀矮小;⑵身體各部分比較均勻發達,但身軀矮小。這兩種人的頭髮都是直毛。
五、鹿野忠雄博士的發掘調查臺灣矮黑人遺址
從一九三〇年代起,由博物學研究轉向民族考古學的鹿野忠雄,於大學三年級、二十五歲的年齡,發表第一篇非自然科學的論文〈臺灣島矮黑人居住的傳說〉。
臺灣原住民各族的傳統領域,都有矮黑人傳說或遺址的分布,延續到平原地帶的族群居住地,包括巴宰族和馬卡道族。但是,比較集中分布於⑴賽夏族與其東鄰的泰雅族居地,⑵布農族祖居地─郡大溪流域,以及⑶恆春半島排灣族與斯卡羅族居地。本人認為矮黑人的起源地,在恆春半島東岸的觀音山(位於牡丹灣之北),遺址面臨太平洋。
鹿野忠雄,這位臺灣最活躍的學術探險家,在山區調查時,從南鄒族四社群排箭社(Paitsiana)、排灣族甘那壁社(Kanapi)、大板鹿社(Tabanak)等地,採集了很多有關矮黑人的傳說,發現各族的傳說有共通的內容,認為原住民的傳承,必定有種種事實作為根據。他歸納出以下幾個要點:
⑴矮黑人身高二至四尺餘。
⑵頭髮的描述不清晰。部分蕃人說:矮黑人的頭髮是紅色,而且捲縮如毛毯狀。
⑶穴居或半穴居,住屋是石板屋構造。
⑷種植芋頭為主食。
⑸善用弓箭,用的是強弓,而箭鏃是用石頭、獸骨或鐵製作的。
⑹部分矮黑人使用陶器、石臼、石杵。
⑺部分矮黑人有出草獵頭的習俗,有些則沒有獵頭習俗。
⑻群體居住,一間房子住很多人。
⑼身軀矮小,但是臂力強,行動敏捷、伶俐。
⑽頸飾是用紅、藍、黃等不同顏色的珠子串連製成的。
⑾大部分的矮黑人,是比泰雅族、布農族更早移入臺灣的先住民。
⑿蕃人曾經一度被矮黑人加害而受苦,但是最後把矮黑人驅趕到別處。
⒀矮黑人所居住過的地方,被視為禁忌之林,各族都不敢擅入,否則會生病。
⒁大部分的矮黑人是現今蕃人尚未移入臺灣之前的先住民族。
鹿野忠雄引用了很多屬於東部太麻里溪以南,各社所傳的矮黑人傳說,以及遺址上 parisi(禁忌)之林的描述,覺得矮黑人曾經住在那一帶,一直到「比較晚近的幾年前」。鹿野強調:矮黑人有其人種學的特徵與習俗。他認為矮黑人的存在不是出自於想像,而是有歷史事實的記述。
早期的學者曾論證過臺灣矮黑人是否屬於 Negritos。鹿野傾向於肯定說。他以現在保存於國立臺灣博物館,排灣族用山豬背部剛毛製成的「腳箍」為例,說:菲律賓群島先住民Aeta族(住在呂宋島中部Pinatubo火山西麓,屬於Negritos,但自稱Aeta)也曾經使用此類腳箍,而其他Negritos種族,則是不使用的。
東京帝國大學體質人類學教授宮內悅藏,曾在高雄市那瑪夏區南鄒族居住地發現少數的鬈髮人。他同意鳥居博士的說法:「臺灣蕃人來臺以前,已有部分的人和 Negritos混血過。」
鹿野曾經引述上述人類學者發現少數鬈髮人為例,做出了一個結論:臺灣本島曾有Negritos生存的可能性很大,與其說「可能有」,不如說「必然有」較為適當。Negritos矮黑人的物質文化脆弱,一旦埋沒於土中,即使被找到,也不容易恢復其原狀。所以,只剩一個辦法,那就是:尋找絕對不會和別種物品混淆的,特異的Negritos族頭骨。
六、個人的矮黑人遺址踏查舉例
(一)雪山西峰下的遺址
一九八一年夏天,本人與登山隊曾在雪山西峰下的營地過夜。當我走向志樂溪源頭取水時,發現溪崖崩壁的邊緣,有二十五間傾圮的石屋群,已崩落溪底的可能還很多。
石屋群占地大約八百平方公尺,位於海拔兩千九百五十公尺高處,屬於高寒地帶。石屋群在一片鐵杉林中,每一間石屋的四壁是用自然石砌成,高度約一至一.五公尺,牆壁上方及屋頂已塌毀,原來所用的材料不明。我和隊友做了地面上的發掘,沒有發現人骨或疑似矮黑人的生活用具。
(二)那母岸遺址及清水遺址
一九八三年五月,本人和友人組隊,從花蓮縣卓溪鄉卓麓出發,前往調查被傳為矮黑人遺址的「那母岸」及「清水」兩處遺址,進行比較研究。那母岸遺址位於那母岸山稜線上,海拔七百七十公尺的地點,有廢棄的石板屋群,石材很考究。部分屋內遺留著石柱,上端尖銳,有橫溝刻紋在上端,另有半圓型石盤及紅色陶片出土。遺址最高處有一塊大石壁,壁面上溝紋縱橫,似乎是人工雕刻的。據當地布農族嚮導的說明,此遺址不是布農族那母岸舊社,是族類不明的人種所遺留,很可能是矮黑人的遺址。嚮導又說:「我們的祖先未曾住在全部用石板構築的房子。」
接著前往清水溪對岸的清水遺址調查,此遺址的海拔高度是六百公尺。除了已傾圮的石板屋群占很大的空間外,還有大量的陰石、陽石、有孔石盤、陶器破片及其他石器出土。最令人驚異的是,還發現很多小型石板棺(棺內的骨骸已不見,或已腐化)暴露於地面上。石板棺全是小型的,長約三、四尺,似乎是矮黑人的墓葬群。清水遺址的範圍很大,可以想見此遺址上曾有大量人口,文化程度不低。不過, 除非進行詳細的遺址開挖,看看有無疑似矮黑人遺骸出土,否則從我們的初步調查,無法做出正確的推論。
(三)浸水營古道附近的矮黑人遺址
浸水營古道是臺灣最古老的東西方向橫越道路。日治時代,居住於排灣族地界最久、戰後才離臺的總督府舊慣調查會雇員小林保祥,曾經報導:矮黑人的原居地在臺灣東南海岸,其中一支從大武出發,沿著浸水營古道越過中央山脈,途中,在古道東段出水坡社(Rilao)的南側,茶茶牙頓溪北岸居住。他們後來分散到古道西段北側下方的力里社(Rarukruk),以及古道南方的率芒社(Kasuvongan)、割肉社(Koabal)等地居住。據傳,曾經遷至茶茶牙頓溪畔的割肉社人(西部舊古華的排灣人祖先)自承:「我們的祖先是矮黑人。」相傳,矮黑人身軀矮小,某次出獵時,捕獲了一隻山羌,就背起來回家。回家後發現山羌因為被拖行於地上,背後的毛都磨光了。
二〇〇三年三月,本人和高雄登山會山友林古松,在加羅板社(Karapang)排灣族嚮導陳田光的帶領下,沿著茶茶牙頓溪溯行一天,才到達位於茶茶牙頓社(舊社)上方的矮黑人遺址,地名叫Congurui,位於北岸Rosakal 支流的上方,海拔四百二十公尺的寬平山脊。遺址分為三層平臺,高度四百到四百二十公尺,每一層都有整排的廢屋群,大部分已傾圮,另外有散落的石板,部分仍屹立如初,似乎是廢屋的牆壁,均面向東南。最高點有一株大榕樹,山頂風大,日照充足,適於作物的生長。矮黑人的屋式,與一般的排灣族屋舍不同:
⑴ 排灣族所用的石板,取自溪底的水成岩,石板為深灰色的薄片。但是, 矮黑人的建材,取自山坡砂岩,石板較厚,而且呈土褐色。
⑵ 矮黑人的住家都在地面,不是這一帶排灣族的半穴居屋式。
同行的陳田光說,他的祖父 Kasao 和祖母 Vais,曾經對他說起矮黑人的故事:「矮黑人建部落於山頂,主要原因是懼怕排灣族的馘首習俗。祖先曾與矮黑人接觸,因為語言不通,完全靠手勢溝通。後來,排灣族人口愈來愈多,勢力範圍擴大,矮黑人心生恐懼而逃往北方,不知所終。」
據其祖父母的描述,「矮黑人的身高不到排灣人的胸口,和排灣人一樣種芋頭、小米和蕃薯,也獵捕動物。」陳田光的祖父 Kasao 年輕時,曾經看到半倒的矮黑人石屋,對於矮黑人身材矮小,住屋卻寬敞而感到很奇怪。因為是禁忌的關係,排灣人不敢隨便造訪此處。
七、結語
臺灣和離島上,千百年來住著四十多種語言和文化古俗互異的人種,其中, 矮黑人的來歷與身世最不清楚。但是,在過去的歷史年代,史冊上記載著種種的矮黑人傳說,也曾經有不同身分的人去探查遺址,迄今始終未能找到真正的矮黑人骨骸和其他有力的證據,使得矮黑人傳說撲朔迷離、真相不明,而永遠停留在神話傳說的領域裡。
本人曾經將日治時代有關臺灣矮黑人傳說的文獻記載,全部譯成中文稿, 加上清代文獻,以及自己在田野調查所得,累積了不少無法證實的資料,因為缺乏科學上的驗證,還沒印成專書。
或許,從臺灣山區全域的實地調查,來驗證傳說的真實性,是唯一可行的辦法,但是,是否値得到處開挖可疑的矮黑人舊居,仍有疑問。臺灣矮黑人的傳說與遺址,並沒有引起近代人類學者和考古學學者的重視,而繼續停留在神話傳說的階段,委實令人感到遺憾。
楊南郡,一九三一年生於臺南龍崎鄉番社坑(現中坑),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任職臺南美國空軍基地時,在美軍士官鼓勵下開始登山。一九七六年六月完成臺灣百岳後,開始調查臺灣山區的古道近四十年,並譯註日本時代早期臺灣調查文獻,撰寫報導文學。曾獲中國時報報導文學首獎、教育部原住民文學翻譯甲等獎、國史館文獻貢獻獎、吳三連獎報導文學獎。並以學術成就獲國立東華大學頒贈榮譽博士學位,二〇一二年更獲臺灣大學傑出校友。
二〇一四年罹患食道癌,在治療手術期間持續譯註鹿野忠雄《東南亞細亞先史學民族學》兩大冊,以及撰寫日治時代最大的對原住民族戰爭《合歡越嶺道─太魯閣戰爭與天險之路》。二〇一六年逝世,獲頒原住民族甲等獎章及總統褒揚令。
(本文出處:二〇一〇年十二月,《興大中文學報》二七期增刊篇目,頁一─一五,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
〈踏查半世紀─―臺灣矮黑人的傳說與調查〉
一、前言
臺灣的矮黑人傳說由來已久。千百年來集居於平原及河口地帶的平埔族,和選居於山地的各族群(以上均為臺灣原住民族),不斷的傳述:他們祖先所住的區域,以前住著一群身高不滿三、四臺尺,臂力很強,擅用弓箭的矮黑人,不但能指出矮黑人舊居的位置,還親自查訪過,也能夠描述他們的祖先與矮黑人亦敵亦友,維持過往來互動的故事。
矮黑人故事不只是代代口傳,也屢次出現於歷代史冊上,好像是森林中的精靈,忽現忽隱。我們從原住民老人家口中聽到,或在文獻上看到的,感覺矮黑人無所不在,卻始終無法親眼目睹。
一向有那麼多人指出矮黑人遺址,和矮黑人自己製作或使用過的石斧、小陶甕等器具,卻沒有人確切地證實那些是矮黑人的物品。據說,矮黑人是臺灣的先住民,最先占居臺灣島近海岸的山林中,曾經與後來遷居的原住民各族接觸,或教導農耕,或互相爭戰。不然,怎麼會有那麼多的矮黑人故事流傳於各地呢?
中國古書《山海經》記載:「大荒之東,有小人國。」東方的小人國應該是指臺灣吧。日本古書《古事紀──神代の卷》也提及:「一個小矮神從父神的手指間溜出去,下凡時跌落於粟葉上被彈起,飛到常世之國。」臺灣在不同年代口述者的心目中,是矮黑人常住之島嗎?
實際上,地球上自古以來就有「矮小人種」聚族而居。這些矮小人種的主要特徵是:身高一百五十公分以下,膚色較黑,顴骨突出,臉部圓闊,短頭型,頭髮卷縮如毛毯狀、使用長矛與弓箭狩獵⋯⋯和臺灣所傳的矮黑人特徵很接近,只有一點不同,那就是:臺灣的矮黑人和原住民族,都不曾使用吹箭筒和毒矢狩獵。
總體而言,有關臺灣矮黑人的傳說,各年代都有,尤其流傳於臺灣中、南部,其中,東南海岸及恆春半島疑似矮黑人的遺址最集中,而從西北部賽夏族到南部斯卡羅族(Suqaro-qaro)的地界,竟然有那麼多迷人的矮黑人故事在流傳。但願將來終有一天,我們能夠找到真正的臺灣矮黑人和確切的證據。現在,讓大家先看看有關矮黑人的文獻,再聽聽我本人進行初步探查的經過,作為探索的出發點吧!
二、清代史冊上的矮黑人傳說
完成於清代康熙五十八年(一七一九年)的《鳳山縣志》〈番俗篇〉有如下記載:由淡水入深山,番狀如猿猱,長僅三、四尺,語與外社不通,見人則升樹杪,人視之,則張弓相向。臺灣史學先驅伊能嘉矩在臺灣割讓予日本後立即來臺,研究臺灣舊史。一八九八年,他評論這一則史冊記載:「臺灣蕃界直到今日仍然呈現混沌狀態,外人只知道十之一、二的真相而已。因為生蕃地仍是一片黑暗,是我們知識所不及的荒蕪之地, 不能因為傳說內容離奇,在沒有查證之前,就把它斥為無稽之談。即使無法找到活生生的矮黑人,也要有信心找到矮黑人的遺址和遺物才對。」
三、日治初期對矮黑人遺址的探查舉例
(一)臺灣總督府林學技師小西成章
最早從事臺灣森林調查,綽號「第一蠻勇」。他寄給《東京人類學會雜誌》的通信稿中表示:郡大溪畔的布農族郡大社與巒大社之間,有 Tatsipan 社,其下方有矮黑人廢屋。小西成章命斗六辦務署林圯埔分署的主記吉田貫六郎前往調查,發現疑似矮黑人的舊居,屋頂已坍塌,牆壁仍在。屋內地面用板岩鋪蓋,四面牆壁也是用石板構築。屋子東西長九尺,南北長六尺,牆高二點七到二點八尺左右。根據附近布農族的指證,那是矮黑人 Saruso 的廢屋。小西氏後來親自前往開挖遺址,只找到三個殘破的陶器出土而已。
(二)臺灣總督府舊慣調查會補助委員小島由道
他曾經報導過自己調查賽夏族著名的矮黑人傳說與遺址的成果。「現在賽夏族每隔兩年舉行『pas-taai』大祭,這是為了安撫矮黑人亡魂而舉行的。相傳,古時候 Taai 住在新竹縣上坪溪上游右岸,麥巴萊山(Barai)的西北山腰Rai-taai 岩洞內。他們身高只有三尺,但是臂力很大,善於使用妖術,所以賽夏族懼怕他們。他們很會唱歌謠、跳舞, 所以我們賽夏族收穫稻米時舉行祭典,一定會邀請矮黑人一起來唱歌跳舞。然而,Taai 天性淫蕩,常常姦淫賽夏族婦女。我們族人想出奇計,在西熬溪岸一個叫做 Ailuha 的地點,砍斷木橋,使走在木橋上的矮黑人墜落而淹死於溪中。只有兩個倖存者想要逃離岩洞住家,他們不接受賽夏人的挽留,逕自朝東方去了。」賽夏族朱姓族老 Tabe- Kale 說:「數年前我們還能夠進入岩洞遺址。入口處大約三點六公尺寬,裡面很寬,可住數十個人,而且有石椅。現在岩崩路斷,成為斷崖地形,再也沒辦法進去了。」從前這個岩洞高出溪面約六尺,如今水位變低,岩洞高出溪面約三、四百公尺。賽夏族把矮黑人Taai的岩洞居住處視為聖域,不准別族前往觀看。
四、日治初期,人類學者與醫學解剖教授的論辯
日本京都帝國大學醫學部足立文太郎博士,從事體質人類學研究多年。他曾經把存放在臺灣總督府醫學校(臺灣大學醫學院前身),臺灣陸軍病院及東京帝國大學收藏的「臺灣蕃族頭蓋骨」做過比較研究。
關於矮黑人,一九〇六年足立博士在他所寫的〈關於臺灣古棲土人(Negritos)〉,文章中提到:「菲律賓小黑人(Negritos)曾經分布於臺灣。Negritos 平均身高一百四十五公分,身體瘦小,頭髮捲縮如毛毯狀,皮膚黝黑而乾枯,講自己的方言,使用弓箭。與臺灣蕃人所傳的矮黑人傳說對比,不難發現彼此相似。荷蘭人還沒來到臺灣以前,已有Negritos 居住,他們是臺灣的先住民。」
對於足立博士大膽的假設,原任東京帝國大學教授的鳥居龍藏博士於隔年,(一九〇七年)提出反駁。很多人一聽到矮黑人,立即聯想到住在菲律賓群島的Negritos,以為是具備黑皮膚、頭髮捲縮、身體矮小等特徵的人種。只是令我疑惑的是:海峽對岸的中國苗族,身體矮小,分布於貴州省全部和廣西、雲南、廣東等三省的部分地帶,以及海南島。古時候,苗族曾經分布到福建、湖南、江蘇及浙江各省,由於漢人入侵,其分布地區逐漸縮小,演變成今日的狀態。現在,福建省福州東方三天行程處,有個地方叫羅源縣,據說還有苗族殘留在那裡。
古時候的臺灣,是不是有苗族住過?是不是可以推斷臺灣蕃人所傳的矮黑人故事,和漢人文獻的記載,都與苗族有關?假定口碑傳說是事實,那麼,臺灣所傳的矮黑人,與其說是Negritos,毋寧說是像苗族那種矮小的人。我的理由是:傳說中的矮黑人,在體質上和風俗方面,與現今臺灣蕃人相似,但是缺乏Negritos的特徵──鬈髮和全身極黑。
不過,各族之中,都有身軀矮小的蕃人混雜在內,當然我也拍照存證了。其特徵有兩種:⑴頭部比例大,但身軀矮小;⑵身體各部分比較均勻發達,但身軀矮小。這兩種人的頭髮都是直毛。
五、鹿野忠雄博士的發掘調查臺灣矮黑人遺址
從一九三〇年代起,由博物學研究轉向民族考古學的鹿野忠雄,於大學三年級、二十五歲的年齡,發表第一篇非自然科學的論文〈臺灣島矮黑人居住的傳說〉。
臺灣原住民各族的傳統領域,都有矮黑人傳說或遺址的分布,延續到平原地帶的族群居住地,包括巴宰族和馬卡道族。但是,比較集中分布於⑴賽夏族與其東鄰的泰雅族居地,⑵布農族祖居地─郡大溪流域,以及⑶恆春半島排灣族與斯卡羅族居地。本人認為矮黑人的起源地,在恆春半島東岸的觀音山(位於牡丹灣之北),遺址面臨太平洋。
鹿野忠雄,這位臺灣最活躍的學術探險家,在山區調查時,從南鄒族四社群排箭社(Paitsiana)、排灣族甘那壁社(Kanapi)、大板鹿社(Tabanak)等地,採集了很多有關矮黑人的傳說,發現各族的傳說有共通的內容,認為原住民的傳承,必定有種種事實作為根據。他歸納出以下幾個要點:
⑴矮黑人身高二至四尺餘。
⑵頭髮的描述不清晰。部分蕃人說:矮黑人的頭髮是紅色,而且捲縮如毛毯狀。
⑶穴居或半穴居,住屋是石板屋構造。
⑷種植芋頭為主食。
⑸善用弓箭,用的是強弓,而箭鏃是用石頭、獸骨或鐵製作的。
⑹部分矮黑人使用陶器、石臼、石杵。
⑺部分矮黑人有出草獵頭的習俗,有些則沒有獵頭習俗。
⑻群體居住,一間房子住很多人。
⑼身軀矮小,但是臂力強,行動敏捷、伶俐。
⑽頸飾是用紅、藍、黃等不同顏色的珠子串連製成的。
⑾大部分的矮黑人,是比泰雅族、布農族更早移入臺灣的先住民。
⑿蕃人曾經一度被矮黑人加害而受苦,但是最後把矮黑人驅趕到別處。
⒀矮黑人所居住過的地方,被視為禁忌之林,各族都不敢擅入,否則會生病。
⒁大部分的矮黑人是現今蕃人尚未移入臺灣之前的先住民族。
鹿野忠雄引用了很多屬於東部太麻里溪以南,各社所傳的矮黑人傳說,以及遺址上 parisi(禁忌)之林的描述,覺得矮黑人曾經住在那一帶,一直到「比較晚近的幾年前」。鹿野強調:矮黑人有其人種學的特徵與習俗。他認為矮黑人的存在不是出自於想像,而是有歷史事實的記述。
早期的學者曾論證過臺灣矮黑人是否屬於 Negritos。鹿野傾向於肯定說。他以現在保存於國立臺灣博物館,排灣族用山豬背部剛毛製成的「腳箍」為例,說:菲律賓群島先住民Aeta族(住在呂宋島中部Pinatubo火山西麓,屬於Negritos,但自稱Aeta)也曾經使用此類腳箍,而其他Negritos種族,則是不使用的。
東京帝國大學體質人類學教授宮內悅藏,曾在高雄市那瑪夏區南鄒族居住地發現少數的鬈髮人。他同意鳥居博士的說法:「臺灣蕃人來臺以前,已有部分的人和 Negritos混血過。」
鹿野曾經引述上述人類學者發現少數鬈髮人為例,做出了一個結論:臺灣本島曾有Negritos生存的可能性很大,與其說「可能有」,不如說「必然有」較為適當。Negritos矮黑人的物質文化脆弱,一旦埋沒於土中,即使被找到,也不容易恢復其原狀。所以,只剩一個辦法,那就是:尋找絕對不會和別種物品混淆的,特異的Negritos族頭骨。
六、個人的矮黑人遺址踏查舉例
(一)雪山西峰下的遺址
一九八一年夏天,本人與登山隊曾在雪山西峰下的營地過夜。當我走向志樂溪源頭取水時,發現溪崖崩壁的邊緣,有二十五間傾圮的石屋群,已崩落溪底的可能還很多。
石屋群占地大約八百平方公尺,位於海拔兩千九百五十公尺高處,屬於高寒地帶。石屋群在一片鐵杉林中,每一間石屋的四壁是用自然石砌成,高度約一至一.五公尺,牆壁上方及屋頂已塌毀,原來所用的材料不明。我和隊友做了地面上的發掘,沒有發現人骨或疑似矮黑人的生活用具。
(二)那母岸遺址及清水遺址
一九八三年五月,本人和友人組隊,從花蓮縣卓溪鄉卓麓出發,前往調查被傳為矮黑人遺址的「那母岸」及「清水」兩處遺址,進行比較研究。那母岸遺址位於那母岸山稜線上,海拔七百七十公尺的地點,有廢棄的石板屋群,石材很考究。部分屋內遺留著石柱,上端尖銳,有橫溝刻紋在上端,另有半圓型石盤及紅色陶片出土。遺址最高處有一塊大石壁,壁面上溝紋縱橫,似乎是人工雕刻的。據當地布農族嚮導的說明,此遺址不是布農族那母岸舊社,是族類不明的人種所遺留,很可能是矮黑人的遺址。嚮導又說:「我們的祖先未曾住在全部用石板構築的房子。」
接著前往清水溪對岸的清水遺址調查,此遺址的海拔高度是六百公尺。除了已傾圮的石板屋群占很大的空間外,還有大量的陰石、陽石、有孔石盤、陶器破片及其他石器出土。最令人驚異的是,還發現很多小型石板棺(棺內的骨骸已不見,或已腐化)暴露於地面上。石板棺全是小型的,長約三、四尺,似乎是矮黑人的墓葬群。清水遺址的範圍很大,可以想見此遺址上曾有大量人口,文化程度不低。不過, 除非進行詳細的遺址開挖,看看有無疑似矮黑人遺骸出土,否則從我們的初步調查,無法做出正確的推論。
(三)浸水營古道附近的矮黑人遺址
浸水營古道是臺灣最古老的東西方向橫越道路。日治時代,居住於排灣族地界最久、戰後才離臺的總督府舊慣調查會雇員小林保祥,曾經報導:矮黑人的原居地在臺灣東南海岸,其中一支從大武出發,沿著浸水營古道越過中央山脈,途中,在古道東段出水坡社(Rilao)的南側,茶茶牙頓溪北岸居住。他們後來分散到古道西段北側下方的力里社(Rarukruk),以及古道南方的率芒社(Kasuvongan)、割肉社(Koabal)等地居住。據傳,曾經遷至茶茶牙頓溪畔的割肉社人(西部舊古華的排灣人祖先)自承:「我們的祖先是矮黑人。」相傳,矮黑人身軀矮小,某次出獵時,捕獲了一隻山羌,就背起來回家。回家後發現山羌因為被拖行於地上,背後的毛都磨光了。
二〇〇三年三月,本人和高雄登山會山友林古松,在加羅板社(Karapang)排灣族嚮導陳田光的帶領下,沿著茶茶牙頓溪溯行一天,才到達位於茶茶牙頓社(舊社)上方的矮黑人遺址,地名叫Congurui,位於北岸Rosakal 支流的上方,海拔四百二十公尺的寬平山脊。遺址分為三層平臺,高度四百到四百二十公尺,每一層都有整排的廢屋群,大部分已傾圮,另外有散落的石板,部分仍屹立如初,似乎是廢屋的牆壁,均面向東南。最高點有一株大榕樹,山頂風大,日照充足,適於作物的生長。矮黑人的屋式,與一般的排灣族屋舍不同:
⑴ 排灣族所用的石板,取自溪底的水成岩,石板為深灰色的薄片。但是, 矮黑人的建材,取自山坡砂岩,石板較厚,而且呈土褐色。
⑵ 矮黑人的住家都在地面,不是這一帶排灣族的半穴居屋式。
同行的陳田光說,他的祖父 Kasao 和祖母 Vais,曾經對他說起矮黑人的故事:「矮黑人建部落於山頂,主要原因是懼怕排灣族的馘首習俗。祖先曾與矮黑人接觸,因為語言不通,完全靠手勢溝通。後來,排灣族人口愈來愈多,勢力範圍擴大,矮黑人心生恐懼而逃往北方,不知所終。」
據其祖父母的描述,「矮黑人的身高不到排灣人的胸口,和排灣人一樣種芋頭、小米和蕃薯,也獵捕動物。」陳田光的祖父 Kasao 年輕時,曾經看到半倒的矮黑人石屋,對於矮黑人身材矮小,住屋卻寬敞而感到很奇怪。因為是禁忌的關係,排灣人不敢隨便造訪此處。
七、結語
臺灣和離島上,千百年來住著四十多種語言和文化古俗互異的人種,其中, 矮黑人的來歷與身世最不清楚。但是,在過去的歷史年代,史冊上記載著種種的矮黑人傳說,也曾經有不同身分的人去探查遺址,迄今始終未能找到真正的矮黑人骨骸和其他有力的證據,使得矮黑人傳說撲朔迷離、真相不明,而永遠停留在神話傳說的領域裡。
本人曾經將日治時代有關臺灣矮黑人傳說的文獻記載,全部譯成中文稿, 加上清代文獻,以及自己在田野調查所得,累積了不少無法證實的資料,因為缺乏科學上的驗證,還沒印成專書。
或許,從臺灣山區全域的實地調查,來驗證傳說的真實性,是唯一可行的辦法,但是,是否値得到處開挖可疑的矮黑人舊居,仍有疑問。臺灣矮黑人的傳說與遺址,並沒有引起近代人類學者和考古學學者的重視,而繼續停留在神話傳說的階段,委實令人感到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