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一的車站厭勝裝飾
著名的詩人陳千武,用〈旅愁〉闡釋十六份驛置身山林的靜謐。但是,這座和洋混合的車站,卻運用了洋溢華人傳統中的厭勝風俗裝飾。
十六份驛建於日治時期大正元年 (西元一九一二年) ,乍看之下和其他的木造車站類似。但最引人注目的,應該是屋簷與柱子之間的米字形插角。仔細觀察會發現在柱頭與木板的交接處,除了原本為了增加支撐強度的斜向木條外,還有三支像矛一般的傳統兵器,相互交叉構成米字形狀,其中心點還綴有一八卦形狀的木鈕。
此外,屋簷最下緣處,沿著房屋四周,圍繞著一排鋸齒狀的裝飾,應該就是華人傳統道教信仰中的令符。當地傳言十六份驛被關刀山九座外形像虎頭的小山峰包圍,而十六份驛就在虎穴之中,為了破除這樣不吉的風水地理,這些具備鎮邪避煞功能的裝飾,也使得她在臺灣現存的木造車站中,成為絕無僅有的厭勝特色。
海拔最高與滯貨事件
出了車站往月臺前行,就會看到一座紀念碑,上面寫著「臺灣鐵路最高點」、「海拔四○二‧三二六公尺」,彷彿是這段鐵道稱做「山線」的證明書,卻也是促成海線鐵道興建的最重要原因。
日治時期明治四十一年 (西元一九○八年) 縱貫線通車後,非常著名的「滯貨事件」,成為鐵道部無可避免的挑戰。在長谷川謹介所謂的「速成延長主義」下,雖然完工的時間提早,經費也盡量縮減,但是也因此造成鐵道大多僅維持在堪用的程度,無法消化逐漸成長的貨物運輸。另外,貨物呈現單向往南運輸的情況也非常明顯----米、糖由高雄輸出;來自日本內地貨物從基隆上岸再往南運送;工業燃料產於北部,卻必須往南送到糖業興盛之地。
不過造成「滯貨事件」的最主要因素是「舊山線」坡度過陡,特別是三義到后里之間達到四十分之一的陡坡,火車為了爬上十六份驛的陡坡,還必須加掛車頭,以增加火車的推力,或是在軌道上灑煤屑以增加摩擦,造成行車時間的延誤,大大減損原本預期的運量。為了改善縱貫線山線路段的運輸瓶頸,當時的臺灣總督明石元二郎決定在地勢平坦的竹南至彰化間,另外興建海線鐵路,於大正十一年 (西元一九二二年) 十月十一日通車營運。
火車離去之後十六份驛這些民俗風水之說、特殊的地理位置與歷史事件……等,都引不起詩人的興趣或觀察,詩中當然不見相關的隻字片語。或許他早就知道,數十年後這裡不再會有火車經過,終將獨留十六份驛永遠迷茫於山峽,繼續靜謐與孤獨的旅愁……。
著名的詩人陳千武,用〈旅愁〉闡釋十六份驛置身山林的靜謐。但是,這座和洋混合的車站,卻運用了洋溢華人傳統中的厭勝風俗裝飾。
十六份驛建於日治時期大正元年 (西元一九一二年) ,乍看之下和其他的木造車站類似。但最引人注目的,應該是屋簷與柱子之間的米字形插角。仔細觀察會發現在柱頭與木板的交接處,除了原本為了增加支撐強度的斜向木條外,還有三支像矛一般的傳統兵器,相互交叉構成米字形狀,其中心點還綴有一八卦形狀的木鈕。
此外,屋簷最下緣處,沿著房屋四周,圍繞著一排鋸齒狀的裝飾,應該就是華人傳統道教信仰中的令符。當地傳言十六份驛被關刀山九座外形像虎頭的小山峰包圍,而十六份驛就在虎穴之中,為了破除這樣不吉的風水地理,這些具備鎮邪避煞功能的裝飾,也使得她在臺灣現存的木造車站中,成為絕無僅有的厭勝特色。
海拔最高與滯貨事件
出了車站往月臺前行,就會看到一座紀念碑,上面寫著「臺灣鐵路最高點」、「海拔四○二‧三二六公尺」,彷彿是這段鐵道稱做「山線」的證明書,卻也是促成海線鐵道興建的最重要原因。
日治時期明治四十一年 (西元一九○八年) 縱貫線通車後,非常著名的「滯貨事件」,成為鐵道部無可避免的挑戰。在長谷川謹介所謂的「速成延長主義」下,雖然完工的時間提早,經費也盡量縮減,但是也因此造成鐵道大多僅維持在堪用的程度,無法消化逐漸成長的貨物運輸。另外,貨物呈現單向往南運輸的情況也非常明顯----米、糖由高雄輸出;來自日本內地貨物從基隆上岸再往南運送;工業燃料產於北部,卻必須往南送到糖業興盛之地。
不過造成「滯貨事件」的最主要因素是「舊山線」坡度過陡,特別是三義到后里之間達到四十分之一的陡坡,火車為了爬上十六份驛的陡坡,還必須加掛車頭,以增加火車的推力,或是在軌道上灑煤屑以增加摩擦,造成行車時間的延誤,大大減損原本預期的運量。為了改善縱貫線山線路段的運輸瓶頸,當時的臺灣總督明石元二郎決定在地勢平坦的竹南至彰化間,另外興建海線鐵路,於大正十一年 (西元一九二二年) 十月十一日通車營運。
火車離去之後十六份驛這些民俗風水之說、特殊的地理位置與歷史事件……等,都引不起詩人的興趣或觀察,詩中當然不見相關的隻字片語。或許他早就知道,數十年後這裡不再會有火車經過,終將獨留十六份驛永遠迷茫於山峽,繼續靜謐與孤獨的旅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