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的晶體〉
不到三點夜正黑的時候起來,吃了早餐,喝加了許多糖的熱奶茶,暖暖身子,把熱水裝罐。用頭燈照明,在帳篷裡摸索收拾東西。睡袋收成圓筒狀,睡墊捲起。一夜當中生產的瑣碎垃圾,折疊塞進一只夾鏈袋。這一切在天上的星辰對應之下發生。即便那些星星正排列成命運,像一本敞開的點字書,我也無暇解讀。
背包上肩的時候,感覺比前兩天來得重。應該是體力沒有完全恢復,畢竟這是第三天。或者是黑暗之中,事物顯得沉。跨過一條小溪,開始上行。我們的計畫是在天亮以前,越過山嶺,到稜線的另一邊,去到那著名的美麗的湖。然而上行的路彷彿無止盡,有什麼嗡嗡地在腦裡響,這寄宿在我身體裡的都是誰?他們瑣碎地議論著,各種失敗主義的論調。我的速度很慢,天色漸漸改變,遠方出現粉紅色。在這個於山徑上艱難移動、只能把注意力集中在一腳步一腳步的渺小的我之外,有人捲動了周邊的布景。灌木,石頭,風,草地,湖水,光。
後來我回想那趟旅程,記得那種舉步艱難的感覺。每一步都那麼難,但還是爬到了山頂,並且走下山,搭上夜間火車,在午夜左右回到台北,大睡一場,第二天出門上班開會。照片中風景很美,與朋友們的合照很歡樂。只是我知道,經由照片保留下來的視覺印象,其實篩掉了路程中我心底深深蔓延的辛苦感受。於是那困難感便只是我的,不會是別人的。
當時那麼真實感受到的、身體上的苦,其實也並沒有留下傷。在山上時,它以一種神祕的傳導網絡,聯結起一切我曾經有過的失敗感。而這張連結的網,又在旅程一結束時便幻影般地消失。所以感到痛苦其實是幻覺嗎?或者,它是一道程式,被觸發按下了執行鍵,整體地運算了一次,運算結束。
我難以解釋,為什麼必須要有這樣的苦。眼前的美麗都是真的,痛苦的感覺也是。但照片只會呈現前者。我默默折疊起這份只有我自己記得的痛苦感受,像將它封印或壓縮進最小量體的晶體。然後我就在心裡,扣著這個如今已無害、純粹化了的痛苦。
從一本圖錄裡翻出那幅描繪生命之輪的唐卡。生命之輪是同心圓,中心是貪嗔痴三毒,往外一圈是表示輪迴的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牲六道,再更外圍一圈是十二緣起。這一切都同時存在,聯動旋轉。我像拿著那枚從旅程中取出的痛苦的晶體,在它的透明折射中看著這幅生命之輪。
〈臨界與抵達〉
讀末代港督彭定康的《香港日記》回憶錄。在他抵達香港後,第一場與施政有關的演講,他準備了一小時的講稿,但一開口就發現,一小時絕對講不完。同時湧上來的,則是他忽然意識到,自己連日以來一直在說話,不知說了多少話,以至於此刻他在台上,喉嚨沙啞。但他還是犁田一樣地,繼續說下去,直到把整篇講稿說完。
從嘉明湖回來後,熟識的物理治療師幫我做檢查。我很習慣治療師冷靜的說話方式,當我的身體是機械般,檢看了軸承、介面,最後說,還不錯。還不錯的意思是,像登嘉明湖這樣超過日常運動負荷量的事,每三個月可以做一次,當做「壓力測試」。
壓力測試嗎?就是說,每隔一段時間,以超出臨界線的方式使用自己的身體。不要想太多,沒有為什麼。為了超過那條線而超過。
後來就養成了夜晚跑步的習慣。暫時無法每三個月去登山一次,但是每天跑步。跑的時候,很容易想起彭定康的話。已經開始跑了,即使覺得不輕鬆,還是跑下去。開口演講,底下的聽眾全望著你,就算心裡懷疑有人不在乎,也要講下去。
一次一次繞行跑道,抵達自己認定的終點。又再一次。又再一次。
偵查著鞋底和地面的關係,身體的痠痛部位。然後再一次。
時間的意義是什麼?那些被賦予了標記的時刻,節日,慶典,火車發車時間,新書出版日。在間中的空隙,有時人會悲傷。是因為看著,完整連綿的無意義,被人為的意義切割了;還是因為那些標記,瞬乎而逝,像高鐵車窗外的電線杆,不斷往身後而去,時間裡沒有不動的地平線。
所以,不能每時每刻問意義。不要奢求額外的信號,來告訴你正走在對或錯的方向。而要像一個球體,純粹以內部張力支撐。像在起頭之後,無論中途生出何種懷疑,也要就連續動作一鼓作氣把整篇稿子讀完的演講人。
最近總有種艱難的感覺。
同時開著的視窗太多,花在每個視窗中的時間不夠。對每一個視窗感到歉疚。
我能在一個視窗之中,不加精省,用力到跨過臨界線嗎?倘若那樣,會從分裂的自己中,統整出一個新的自我,就此跨到另一個次元嗎?但我也知道,這個念頭之所以存在,暗示的不是出路真的存在,而是我心裡希望著能跨出去。那是一條虛線的路。
所以喜歡跑步正因為是這樣。眼前有明確的終點。終點會在真實的摩擦力中抵達。
〈烏桕與颱風〉
週末在近郊山上的私人庭院裡,遇到了一株烏桕樹。它立在草地的中心,龐大寧靜,枝葉伸展,「好美」,同行的人都這樣說。
按說現在並不是它的花季。但是在樹冠的邊緣,垂落到我眼前的濃綠色葉片當中,還是看到了幾枝零星隱藏的穗花序。彷彿這株樹如此之大,大到像一片國土,無人管顧之處,有人忘了季節,過著不歸整體節制、忘乎中央政府法令的時間。不,或者應該說,一株樹本身是一個生態系,本來就並存著多種不均質的氣象帶、小循環。樹梢是一個世界,樹根是另一個。樹根深入土壤,見不到陽光,與其他植物的根相纏繞、與地底的真菌呼吸對話著的,又是另一個。
遠遠聽說颱風的消息。我想那株烏桕樹會怎樣思考颱風?它的葉子,已經在空氣的濕度之中,感應到海上的氣旋了嗎?它的根,從地底的情報網,接收到雨的訊息了嗎?這個島嶼已經三年沒有颱風登陸了,三年來每到這時,看著氣象圖上的颱風轉彎路徑,總有人開玩笑說,島上有氣象兵器。但我研究海洋生物的朋友憂心地說,少了颱風的降溫,周邊海域的珊瑚白化會更嚴重的。颱風是這個島嶼環境生態的一部分,它的消失不見也是。
風已經抵達附近。在屬於另一個國籍的群島上,發布了警報,說是有龍捲風、津波的可能,要獨居的老人提早住進避難所。島上的老人收拾隨身物品,關好門窗,離家去暫時成為一個群居者。這是否也是一種生物屬性,倘若有智能從外太空觀測,會說地球人類這個物種,演化出了變異,在星球表面產生某種氣流變化時,有一群人會短暫由獨居變化為群居。
而已經三年沒有颱風登陸的這個島嶼上,我們繼續著各自的獨居。
烏桕樹,它的根深入地底,葉子沙沙地,沉著地晃動。大樹的存在如神祇,給我們另一種時間感。
我在風大的夜裡讀梁莉姿的《日常運動》,三年前發生在不遠處另一座城市,彌漫的催淚彈和化學藥劑,刺痛的眼睛與皮膚表面,衝突與安靜,暴裂與隱微。長遠的時空中有此刻無法預知的生長變化。樹與星球的時間。我們召喚著未來。
不到三點夜正黑的時候起來,吃了早餐,喝加了許多糖的熱奶茶,暖暖身子,把熱水裝罐。用頭燈照明,在帳篷裡摸索收拾東西。睡袋收成圓筒狀,睡墊捲起。一夜當中生產的瑣碎垃圾,折疊塞進一只夾鏈袋。這一切在天上的星辰對應之下發生。即便那些星星正排列成命運,像一本敞開的點字書,我也無暇解讀。
背包上肩的時候,感覺比前兩天來得重。應該是體力沒有完全恢復,畢竟這是第三天。或者是黑暗之中,事物顯得沉。跨過一條小溪,開始上行。我們的計畫是在天亮以前,越過山嶺,到稜線的另一邊,去到那著名的美麗的湖。然而上行的路彷彿無止盡,有什麼嗡嗡地在腦裡響,這寄宿在我身體裡的都是誰?他們瑣碎地議論著,各種失敗主義的論調。我的速度很慢,天色漸漸改變,遠方出現粉紅色。在這個於山徑上艱難移動、只能把注意力集中在一腳步一腳步的渺小的我之外,有人捲動了周邊的布景。灌木,石頭,風,草地,湖水,光。
後來我回想那趟旅程,記得那種舉步艱難的感覺。每一步都那麼難,但還是爬到了山頂,並且走下山,搭上夜間火車,在午夜左右回到台北,大睡一場,第二天出門上班開會。照片中風景很美,與朋友們的合照很歡樂。只是我知道,經由照片保留下來的視覺印象,其實篩掉了路程中我心底深深蔓延的辛苦感受。於是那困難感便只是我的,不會是別人的。
當時那麼真實感受到的、身體上的苦,其實也並沒有留下傷。在山上時,它以一種神祕的傳導網絡,聯結起一切我曾經有過的失敗感。而這張連結的網,又在旅程一結束時便幻影般地消失。所以感到痛苦其實是幻覺嗎?或者,它是一道程式,被觸發按下了執行鍵,整體地運算了一次,運算結束。
我難以解釋,為什麼必須要有這樣的苦。眼前的美麗都是真的,痛苦的感覺也是。但照片只會呈現前者。我默默折疊起這份只有我自己記得的痛苦感受,像將它封印或壓縮進最小量體的晶體。然後我就在心裡,扣著這個如今已無害、純粹化了的痛苦。
從一本圖錄裡翻出那幅描繪生命之輪的唐卡。生命之輪是同心圓,中心是貪嗔痴三毒,往外一圈是表示輪迴的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牲六道,再更外圍一圈是十二緣起。這一切都同時存在,聯動旋轉。我像拿著那枚從旅程中取出的痛苦的晶體,在它的透明折射中看著這幅生命之輪。
〈臨界與抵達〉
讀末代港督彭定康的《香港日記》回憶錄。在他抵達香港後,第一場與施政有關的演講,他準備了一小時的講稿,但一開口就發現,一小時絕對講不完。同時湧上來的,則是他忽然意識到,自己連日以來一直在說話,不知說了多少話,以至於此刻他在台上,喉嚨沙啞。但他還是犁田一樣地,繼續說下去,直到把整篇講稿說完。
從嘉明湖回來後,熟識的物理治療師幫我做檢查。我很習慣治療師冷靜的說話方式,當我的身體是機械般,檢看了軸承、介面,最後說,還不錯。還不錯的意思是,像登嘉明湖這樣超過日常運動負荷量的事,每三個月可以做一次,當做「壓力測試」。
壓力測試嗎?就是說,每隔一段時間,以超出臨界線的方式使用自己的身體。不要想太多,沒有為什麼。為了超過那條線而超過。
後來就養成了夜晚跑步的習慣。暫時無法每三個月去登山一次,但是每天跑步。跑的時候,很容易想起彭定康的話。已經開始跑了,即使覺得不輕鬆,還是跑下去。開口演講,底下的聽眾全望著你,就算心裡懷疑有人不在乎,也要講下去。
一次一次繞行跑道,抵達自己認定的終點。又再一次。又再一次。
偵查著鞋底和地面的關係,身體的痠痛部位。然後再一次。
時間的意義是什麼?那些被賦予了標記的時刻,節日,慶典,火車發車時間,新書出版日。在間中的空隙,有時人會悲傷。是因為看著,完整連綿的無意義,被人為的意義切割了;還是因為那些標記,瞬乎而逝,像高鐵車窗外的電線杆,不斷往身後而去,時間裡沒有不動的地平線。
所以,不能每時每刻問意義。不要奢求額外的信號,來告訴你正走在對或錯的方向。而要像一個球體,純粹以內部張力支撐。像在起頭之後,無論中途生出何種懷疑,也要就連續動作一鼓作氣把整篇稿子讀完的演講人。
最近總有種艱難的感覺。
同時開著的視窗太多,花在每個視窗中的時間不夠。對每一個視窗感到歉疚。
我能在一個視窗之中,不加精省,用力到跨過臨界線嗎?倘若那樣,會從分裂的自己中,統整出一個新的自我,就此跨到另一個次元嗎?但我也知道,這個念頭之所以存在,暗示的不是出路真的存在,而是我心裡希望著能跨出去。那是一條虛線的路。
所以喜歡跑步正因為是這樣。眼前有明確的終點。終點會在真實的摩擦力中抵達。
〈烏桕與颱風〉
週末在近郊山上的私人庭院裡,遇到了一株烏桕樹。它立在草地的中心,龐大寧靜,枝葉伸展,「好美」,同行的人都這樣說。
按說現在並不是它的花季。但是在樹冠的邊緣,垂落到我眼前的濃綠色葉片當中,還是看到了幾枝零星隱藏的穗花序。彷彿這株樹如此之大,大到像一片國土,無人管顧之處,有人忘了季節,過著不歸整體節制、忘乎中央政府法令的時間。不,或者應該說,一株樹本身是一個生態系,本來就並存著多種不均質的氣象帶、小循環。樹梢是一個世界,樹根是另一個。樹根深入土壤,見不到陽光,與其他植物的根相纏繞、與地底的真菌呼吸對話著的,又是另一個。
遠遠聽說颱風的消息。我想那株烏桕樹會怎樣思考颱風?它的葉子,已經在空氣的濕度之中,感應到海上的氣旋了嗎?它的根,從地底的情報網,接收到雨的訊息了嗎?這個島嶼已經三年沒有颱風登陸了,三年來每到這時,看著氣象圖上的颱風轉彎路徑,總有人開玩笑說,島上有氣象兵器。但我研究海洋生物的朋友憂心地說,少了颱風的降溫,周邊海域的珊瑚白化會更嚴重的。颱風是這個島嶼環境生態的一部分,它的消失不見也是。
風已經抵達附近。在屬於另一個國籍的群島上,發布了警報,說是有龍捲風、津波的可能,要獨居的老人提早住進避難所。島上的老人收拾隨身物品,關好門窗,離家去暫時成為一個群居者。這是否也是一種生物屬性,倘若有智能從外太空觀測,會說地球人類這個物種,演化出了變異,在星球表面產生某種氣流變化時,有一群人會短暫由獨居變化為群居。
而已經三年沒有颱風登陸的這個島嶼上,我們繼續著各自的獨居。
烏桕樹,它的根深入地底,葉子沙沙地,沉著地晃動。大樹的存在如神祇,給我們另一種時間感。
我在風大的夜裡讀梁莉姿的《日常運動》,三年前發生在不遠處另一座城市,彌漫的催淚彈和化學藥劑,刺痛的眼睛與皮膚表面,衝突與安靜,暴裂與隱微。長遠的時空中有此刻無法預知的生長變化。樹與星球的時間。我們召喚著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