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書摘1】
同理他人的起點
在阿公因工作遷徙,一家人不得不分隔南北兩地時,爸爸主要與阿公一起生活。他談道,「阿公從來不打罵,也給我們很大的包容,即使我們小時候很任性,他也都能夠接受。」
爸爸談起一個令他至今難忘的事件。時隔多年,老爸轉述這件事,仍恍若昨日。
當時,阿公請一位姑姑幫忙打理家務,也負責中午替老爸送便當。有天,姑姑因事耽擱比平時晚到,國小的老爸等了半個多小時,等到一起等便當的同學都已經離開了,只剩他一人。累積的埋怨和怒氣,鼓脹地悶在胸口,在姑姑帶著便當前來的那一刻爆發。「我很生氣說地說:『我不吃了』,然後轉身就走了。」
當天返家,阿公找爸爸問起這事。
爸爸轉述阿公的話,語氣低沉而溫柔:「阿仁,你今天怎麼會對姑姑這樣做,怎麼了?」阿公覺得這樣對姑姑不太禮貌,姑姑回來也都哭了。阿公又接著問:「阿仁,為什麼你這麼生氣?」
「我在那邊等便當,等了半個鐘頭耶,同學們都走了!我沒有時間吃飯,當然就不吃了啊!」
「那你自己去福利社買一些東西吃嗎?」阿公問老爸
「我沒有錢啦!」
爸爸很生氣,除了中午餓肚子,也賭氣不吃晚飯。
隔天一早,阿公塞了五塊錢在爸爸手裡:「阿仁,這五塊錢給你當零用錢,到福利社買東西。」
老爸語帶哽咽地跟我說:「那時一塊錢的零用錢就已經很多了!他給我五塊。我跟我爸說……」爸爸停頓了一下,肩膀輕輕抖動著。
「那時候經濟狀況不是很好。」我理解爸爸激動的心情。
爸爸哽咽:「我說我錯了,我不願意拿這個錢。」
「阿公他從頭到尾沒有說我那樣的任性不對,他只有說,因為家裡的狀況,他確實沒有給我們很多零用錢買東西。」
爸爸說,回想起來,那是阿公一生當中事業最不順利的時候,也和阿嬤分隔兩地。這件事發生在他小學四、五年級,讓老爸深切學習到自己不能那麼任性妄為、自我中心。
「我要考慮到姑姑已經很辛苦幫我們顧家,我還這樣對待她,是不對的。我也讓爸爸這麼難過,他那時是最辛苦難熬的時候,只能去學校兼課賺錢,我竟然跟他講說『我就是沒有錢』,好像錢對我來說多麼重要,可是這對他來講是很艱難的。我覺得我對爸爸這樣講,是還滿殘忍的。那次我跟他兩個人抱頭痛哭。」
阿公和老爸兩人抱頭痛哭?我翻找著腦海中與阿公相關的記憶:「欸!我沒什麼看阿公哭耶。」
老爸附和到:「對啊,我也很少看到妳阿公哭,真的就是那個時刻。」
「他也希望可以給你們更好的。」我說。
「對,但是他那個時候不可能。在他這麼困難的時候,我還給他增加困難,我很不捨。這是我們父子抱頭痛哭的唯一一次。」
  這是一段爸爸和阿公很親密的經驗。爸爸說就連他高一時阿嬤因心臟病驟逝,也不見阿公像那次痛哭。
  當時的爸爸只是國小四、五年級的男孩子,正要進入叛逆的青春期,但這起事件,讓爸爸真正體會如何同理他人的難處。「那是一個很好的教育,而且在其中阿公都沒有責罵過我任何一句話。」
我也相當佩服阿公這一點:「阿公聽你講事情經過的時候,他不是先罵,他是先問你為什麼,了解你行為背後的原因。阿公真有智慧。」聽著爸爸回憶起阿公的寬容,不禁讓我聯想到,在我的生活當中,也有這樣的一位父親,和阿公一樣,從來不會因為孩子做錯事而打罵!「這跟你很像耶!一般人通常會因為孩子做錯事就直接責罵,可是你會去試著了解:『他為什麼會這樣做呢?為什麼這件事情會發生?』」
我不禁想起,爸爸曾分享過的阿嬤的故事。「我想到阿嬤的那件事耶。」
爸爸說過,小時候的他和他的弟弟阿德叔叔人稱「七爺八爺」,非常頑皮,常常鬥嘴吵架,甚至打架。年長許多的大伯,時常兄代父職,管教兩個小弟。
「大伯有點像嚴父的角色。」
「對,因為妳阿公不是嚴父,他是慈父,那阿嬤就更不用說了。」爸爸帶著笑意訴說著,即便已是72歲作阿公的人了,談起阿公、阿嬤,還是能感受到老爸兒時被父愛、母愛充滿環繞的幸福感。
有次,爸爸和阿德叔叔吵架吵得很兇,爸爸一氣之下,把阿德叔叔最喜歡的玩具弄壞了,阿德叔叔當場大哭了起來。阿嬤看到就說:「你們兩個人給我過來!」兩個小男生知道自己錯,就低著頭走了過去,等著一頓責罰。
還沒做什麼事情呢,阿嬤的眼淚就掉了下來:「媽媽我實在不會教孩子,把你們教到一天到晚吵來吵去,而且你還把你弟弟最喜歡的東西弄壞了。」講到這裡,爸爸眼泛淚光:「她就說,我不是一個好媽媽。」
老爸陷入思念慈母的回憶裡,停頓了好一會兒,才又接著說:「我跟弟弟兩人馬上就愣住了,哇,我們的媽媽這麼好,怎麼說她不是好媽媽呢?明明是我們兩個皮得要死,她卻說是她沒有好好教我們,才讓我們吵架。」
「那個時候你大概多大年紀啊?」我不禁好奇問道。
「我小學六年級,阿德叔叔四年級。」從此,老爸就再也不曾和阿德叔叔激烈爭吵過,因著母親的寬容與淚水,兄弟們學會互相友愛,不再惹母親難過。
「在我小學四、五、六年級這段時間,是阿公工作最低潮,阿嬤也很忙的階段,這是我生命中很大的轉捩點,我開始體會到什麼是同理心,什麼是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想。」
我細細咀嚼著父親關於阿公、阿嬤的珍貴回憶,覺得自己何其有幸,有這樣一對祖父母,將這份對人的慈悲、寬容、平等與尊重傳承給了我的父親。讓我的父親也能讓他身邊的家人朋友、同事、學生和長官們都能經驗到這樣被重視與平等的對待。我也深信父親這樣待人處事的道理,也從身教中帶給了我們這些後輩,讓我和妹妹可以看見那些受苦的人,妹妹念人權和人道救援,我則關懷末期病人和哀傷者。也不禁思考:那我和先生又傳承了什麼給我們的孩子呢?

【書摘2】
婚姻是愛情的搖籃

「很多人都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不過我覺得,婚姻其實是愛情的搖籃。」爸爸說。婚姻是愛情的搖籃?有意思。
爸爸繼續說道:「因為結婚以後,更能好好地去培養兩人之間的愛情。兩個人交往的時候相對單純嘛,我愛你、你愛我就完了;可是當兩人結為夫婦,就要照顧兩個人的原生家庭。」就像那句話說的,結婚不只是兩個人的事,而是兩家人的事。
「那不是更容易有摩擦嗎?會不會搖籃搖著搖著就破了?」我不解。
「有些人認為,兩個人談戀愛時每天甜蜜蜜地膩在一起,結婚以後,事情多了,生小孩後,兩個人的時間少了,所以夫妻就慢慢地冷淡了。」爸爸繼續說:「但我覺得,愛是不斷擴散的。兩人結婚,就把愛分給對方的家人,有了小孩,就把愛分給小孩,同樣地,有孫子也要把愛分給孫子。當你這樣一路走來,你就會發現愛情是隨著歲月愈來愈濃厚,像酒一樣愈陳愈香醇。當然中間會有很多衝突,但就像聖經講的,兩個人相處要有愛。愛是什麼?愛就是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這是很基本的。」
爸爸停頓一下說:「我們已經結婚四十七年了呢。」
「對啊,真的很厲害。」我由衷地讚嘆。
「你們有一天也會的啊!」爸爸和藹地笑著。「這一路走來,我和媽媽都覺得,在這樣互相扶持、互相照顧的過程中,彼此越來越心靈相通,就像我們當時在邀請卡上畫的同舟共濟一樣。」
「所以你沒有什麼變耶!你對婚姻跟家庭的想像,其實跟結婚的時候是很一致的。」這真是不容易,要怎樣才能像爸爸媽媽這樣,四十七年攜手走來始終如一?
「對,我那時候對婚姻家庭的想像,就是跟媽咪結婚,然後有很多孩子,現在你們結婚生子,我們也有了孫子。一路走來真的就跟我們當時勾勒的藍圖一樣。」爸爸露出滿足的笑容:「我覺得我這一生的家庭很美滿。對我來說,家是一個很重要的避風港,每天工作的勞累或在外的不愉快,回家就能夠得到安慰、支持和鼓勵。我和媽咪都很努力營造這樣一個家的氛圍。結婚成家、子孫繞膝,這對我和媽咪來說是很美好的樣態。」
婚姻是愛情的搖籃,我咀嚼著爸爸的婚姻智慧,也反思起自身婚姻的狀況。
「的確,我覺得結婚比戀愛更有愛的感覺,對我來說,比較踏實。」爸爸先隻身到美國,一年後再接媽媽和我過去。我和爸爸的情形很像,先生宣名先到比利時讀書兩年,婚後我才到歐洲,兩人要一起在新的地方開展新的生活。而我也很慶幸,相較婚前的相處,和先生一起生活並無太多需要磨合的地方。
我也很同意爸爸的說法,婚後兩人的愛並不會被其他家人和孩子瓜分殆盡,反而因為更能參與彼此的生活,而愈加深厚。「之前宣名也講過類似的話,夫妻兩人就是一條線,生了小孩就有第三條線,夫妻間多了很多連結,因為不知道孩子成長過程中會發生什麼事,人生也會增添許多樂趣。我跟爸媽比較像,我也喜歡子孫環繞的感覺。希望至少有兩個孩子,不限定性別。」
「有件事我也覺得很重要,對待伴侶就要像對孩子一樣,給他一個港灣,讓他有滿滿的安全感。除了安全感,還要給他足夠的自由,讓他做自己。我先生就很支持我去實現我的夢想,成就我的工作,雖然他知道我的身體比較不好,會適時戳我一下:『你個性很像你爸,可是你的身體不像,所以不能像你爸這麼拚。』」先生總是以實際行動支持我,在我連假外出帶課程或參加避靜時,他和我婆婆都會幫忙照顧小孩,讓我沒有後顧之憂。同樣地,我也給先生很大的自由去做他自己,支持他的選擇。
每個人對於婚姻和家庭的看法和樣貌都不同,老爸的同舟共濟、和我的同甘共苦,都是一種。當然,你可能也有不同的選擇和對家的樣貌,其實,我覺得只要在愛中,彼此能一同成長,活出真正的自己,彼此包容、彼此相信,歡喜做、甘願受,其實都好。我感謝我的父母給了我這樣充滿愛的家庭,讓我能相信婚姻是愛的搖籃。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