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達夫在新加坡、馬來亞與蘇門答臘:自我放逐與與尋找南洋本土書寫之旅
一、全球郁達夫的學術研究熱潮
近十多年來,郁達夫極受世界各國漢學界之注意。其中最明顯的事實,便是研究院的研究生,爭先恐後的以郁達夫作為論述主題。據我知道,目前完成的博士論文就有好幾篇。捷克的安娜.多娜扎羅娃(Anna Dolezalova)一九六八年的博士論文就是論述郁達夫的作品,後來譯成英文,題名「郁達夫文學作品的特徵」(Yu Ta-fu:Specific Traits of This Literary Creation),一九七一年由捷克科學研究院出版。一九七三年,美國的克那蒙大學(Claremont Graduate School)也有一篇題為《中國現代文學中社會疏離主題:郁達夫研究》(Yu Ta-fu:The Alienated Artist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的博士論文,作者為Randall Chang,華盛頓大學梅奇瑞(Gary Melyan)的博士論文是《創造社與郁達夫》(The Creation Society and Yu Ta-fu ),此外像李歐梵的《中國現代作家浪漫的一代》,原是哈佛大學的博士論文,郁達夫便是其中一個研究對象。這論文已於一九七三年由哈佛大學出版成書。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到二十一新世紀以來,全球,包括大陸、台港,當然也出現了更多郁達夫的研究著述了。
以郁達夫做碩士論文的也不少。一九六三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有一篇《郁達夫研究》,作者為Robert Y. Tow,一九六六年澳洲雪梨大學有一篇《郁達夫小說研究》(The Fiction of Yu Ta-fu),作者是A. M. Harris 。日本漢學家一向也十分注意郁達夫,鈴木正夫在大阪市立大學的碩士畢業論文是《郁達夫傳》。目前新馬兩地也有幾篇以郁達夫為題材的學位論文在進行中。至於其他的英文研究論文,在一九七五年哈佛大學出版的「中國現代文學目錄」(A Bibliography of Studies and Translation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1918-1942 )裡,收錄很多。
二、重返郁達夫自我放逐與死亡的歷史現場
雖然目前已有眾多的郁達夫研究著述,但是我重返郁達夫自我放逐與死亡的歷史現場的東南亞,覺得還是要彌補郁達夫研究死後的一章,才能解讀他的人生與身為作家的意義。
在我讀過的中英文論著中,關於郁達夫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五年在南洋的這段生活,大多記述不詳。其中原因,主要是郁達夫最後幾年的生活資料,多數發表在新馬的報紙雜誌上,流傳不廣,因此不易被其他地區的學人所掌握。新馬兩地的作者在最近幾年,又陸續發掘和提供不少有關郁達夫在新馬的生活資料。
我一九七三年底開始在新加坡南洋大學教書,由於知道郁達夫以前的生活範圍,常常不免「觸景生情」,譬如每次開車進入市區,途中經過中峇魯住宅區,總想起郁達夫曾經住在這裡。
每次去牛車水一帶逛街,舉頭看見還照常營業的南天酒店,和南天酒樓,便想起郁達夫剛來新加坡時,曾住在那邊;與王映霞離婚後,郁達夫也就是在南天酒樓餞別王映霞。現在這旅店後面新建之「珍珠巴厘」內那家「道記」燒臘店,聽說是郁達夫當年最喜歡吃的一家。一九七四年,我和淡瑩及一位美國朋友曾上「南天旅店」考古。當時還在營業,不過這旅店已是第三流的旅店了。郁達夫上班的《星洲日報》報館也在附近的羅賓申路。
下面我根據本人在一九六九年寫的一篇文章(以英文寫,未發表),再加上近年的新資料,報告一下郁達夫在一九三八年十二月廿八日抵達新加坡至一九四二年二月四日乘船逃亡到印尼群島的這段時間,他如何身兼多重身份、偽裝成文化人、商人、日軍翻譯員逃亡,那刻的複雜寫作與生活。
一、全球郁達夫的學術研究熱潮
近十多年來,郁達夫極受世界各國漢學界之注意。其中最明顯的事實,便是研究院的研究生,爭先恐後的以郁達夫作為論述主題。據我知道,目前完成的博士論文就有好幾篇。捷克的安娜.多娜扎羅娃(Anna Dolezalova)一九六八年的博士論文就是論述郁達夫的作品,後來譯成英文,題名「郁達夫文學作品的特徵」(Yu Ta-fu:Specific Traits of This Literary Creation),一九七一年由捷克科學研究院出版。一九七三年,美國的克那蒙大學(Claremont Graduate School)也有一篇題為《中國現代文學中社會疏離主題:郁達夫研究》(Yu Ta-fu:The Alienated Artist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的博士論文,作者為Randall Chang,華盛頓大學梅奇瑞(Gary Melyan)的博士論文是《創造社與郁達夫》(The Creation Society and Yu Ta-fu ),此外像李歐梵的《中國現代作家浪漫的一代》,原是哈佛大學的博士論文,郁達夫便是其中一個研究對象。這論文已於一九七三年由哈佛大學出版成書。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到二十一新世紀以來,全球,包括大陸、台港,當然也出現了更多郁達夫的研究著述了。
以郁達夫做碩士論文的也不少。一九六三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有一篇《郁達夫研究》,作者為Robert Y. Tow,一九六六年澳洲雪梨大學有一篇《郁達夫小說研究》(The Fiction of Yu Ta-fu),作者是A. M. Harris 。日本漢學家一向也十分注意郁達夫,鈴木正夫在大阪市立大學的碩士畢業論文是《郁達夫傳》。目前新馬兩地也有幾篇以郁達夫為題材的學位論文在進行中。至於其他的英文研究論文,在一九七五年哈佛大學出版的「中國現代文學目錄」(A Bibliography of Studies and Translation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1918-1942 )裡,收錄很多。
二、重返郁達夫自我放逐與死亡的歷史現場
雖然目前已有眾多的郁達夫研究著述,但是我重返郁達夫自我放逐與死亡的歷史現場的東南亞,覺得還是要彌補郁達夫研究死後的一章,才能解讀他的人生與身為作家的意義。
在我讀過的中英文論著中,關於郁達夫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五年在南洋的這段生活,大多記述不詳。其中原因,主要是郁達夫最後幾年的生活資料,多數發表在新馬的報紙雜誌上,流傳不廣,因此不易被其他地區的學人所掌握。新馬兩地的作者在最近幾年,又陸續發掘和提供不少有關郁達夫在新馬的生活資料。
我一九七三年底開始在新加坡南洋大學教書,由於知道郁達夫以前的生活範圍,常常不免「觸景生情」,譬如每次開車進入市區,途中經過中峇魯住宅區,總想起郁達夫曾經住在這裡。
每次去牛車水一帶逛街,舉頭看見還照常營業的南天酒店,和南天酒樓,便想起郁達夫剛來新加坡時,曾住在那邊;與王映霞離婚後,郁達夫也就是在南天酒樓餞別王映霞。現在這旅店後面新建之「珍珠巴厘」內那家「道記」燒臘店,聽說是郁達夫當年最喜歡吃的一家。一九七四年,我和淡瑩及一位美國朋友曾上「南天旅店」考古。當時還在營業,不過這旅店已是第三流的旅店了。郁達夫上班的《星洲日報》報館也在附近的羅賓申路。
下面我根據本人在一九六九年寫的一篇文章(以英文寫,未發表),再加上近年的新資料,報告一下郁達夫在一九三八年十二月廿八日抵達新加坡至一九四二年二月四日乘船逃亡到印尼群島的這段時間,他如何身兼多重身份、偽裝成文化人、商人、日軍翻譯員逃亡,那刻的複雜寫作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