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房子還是被房子玩?
2020.03.18,天氣晴好
近日農舍的工程有苦有甜,J說想不到在田裡蓋間小房子有這麼多學問。
甜的是熟識的親友偶爾會去關注進度,有人說是在蓋碉堡嗎?有人說是蓋水箱?也有人肯定地說應該是要蓋十層樓,否則不會用這麼多的鋼筋、灌那麼厚的牆。
「總之,基礎工程確實是下重本,尤其是自己要住的房子,這是建築師的安全信念。」J轉達了身為土木技師和建築師雙重身分的小姊夫,他的專業堅持。
日後完工的雙拼農舍,姊夫是住戶之一也是我們的鄰居,但他關注農舍工程同時也在其他工地勘察工程,他打趣說,什麼農事都不會,上次幫忙J拔草竟然將栽植的菜苗整個拔光,只能負責把關工程,為我們建造一幢安全又堅固的堡壘。
這陣子天氣時而晴朗時而陰天,施工算是順利,但基礎工程的防水工程需要的是連續好天氣才能完成,J說和姊夫最近常望天祈求,千萬不要落雨,否則工程又將延誤。
「蓋房子老天也要賞臉,經驗豐富的工頭也有膽識,會觀天象,他說要趁著鋒面來臨之前趕完泥作防水工事,大好天氣加緊上柏油。明天起就可以回填了。完成基礎工程後樓層往上才要開始,一樓二樓三樓。首先得要先整地回填方便搭鷹架施工。」
J照例還是每日清晨出門傍晚返回城市的家,晚餐時我慣常會問幾句,今天種什麼菜苗?之前種的有收成嗎?但問到農舍蓋到哪?J方才回答過於專業,多半讓我疑惑重重。
「你看,現在已經像個房子的樣子了。看得出一樓格局,還有水電也開始配管了。」
J滑開手機的照片,一張張平地起樓、從無到有的過程,他只差沒有親自去灌漿和做泥作,每天施工現場的小工仍是他,撿拾垃圾、清理廢棄建材……我想不管哪個階段施工的師傅一定很喜歡他。他是個求知欲甚強之人,每件事必想知所以然,知所以然之後,格物致知,沒完沒了,這點倒是有點惹人厭。
有時我也會被他追根究柢的個性惹毛,但想他不敢惹毛師傅,應該略有收斂、知所進退。
正當我咀嚼著剛收成的小黃瓜炒肉片,口腔滿溢鮮甜爽脆的滋味,J卻皺緊眉頭說:「今天有件苦惱的事,姐夫說收到市府公文來函,遇四級地震七天內有灌漿的建築物,都要請專業技師檢測,以確保結構體安全。我們家八分之三灌漿的規模剛好就落在需要被檢測的範圍內。」
「既然都有公文來,也只好照規矩配合檢測了。」需要遵守法規的事我是懂得的。
自蓋農舍以來,因為施工車輛頻繁進出鄉間小路,J說附近許多「蓋過農舍」的農友不免路過指導一二,有的笑他何必這麼認真蓋房子,蓋個「農具間」多省事,也可以規避法規。
打從起心動念建農舍,他就決心合法取得建照,依法守法勢必付出更多規費與代價,譬如今日又飛來一筆昂貴的檢測費用,使得預算再度增加。
「就當我退休之後,除了種菜,又多了一個被房子玩的遊戲吧。」J只能自我解嘲。
果然是格物致知之人,了解事物的本質,玩房子還是被房子玩,困難或喜悅又豈能不知行合一,繼續完成他在田中蓋個小房子的夢想。
討人喜歡不是容易的
2021.05.06,天氣晴好
小時候的我覺得地球上應該消滅茄子、青椒、秋葵。
但母親做菜很辛苦,料理過程發覺醬油見底或是電鍋沒插上電,一頓飯的完成少不了得挨罵。我不想再讓她生氣了。
茄子、青椒、秋葵是藥吧。紅蘿蔔和冬瓜算是咳嗽藥水帶點甜味,她要我吃,只能捏著鼻子不嚼直接吞掉,盡量不讓菜葉碰觸到口腔黏膜和舌。但毫無防備的,它們占領了我的心,留下帶勾的陰影。
食道如通道,它們通常經過喉嚨迅速直墜胃袋,總是這樣的接觸,回憶伴隨嘔吐和吞嚥困難,這個病一直很難痊癒。
我討厭的蔬菜長相皆帶勾,長長彎月,總在市場勾住母親的菜籃,隔三差五占據餐桌一隅。這些菜如此不討喜,不喜歡它們的孩子也不討喜,餐桌有它們就是我挨罵的日子。
我不在乎他人嘴裡軟爛的茄子、腥臭青椒、鼻涕般的秋葵,有多麼美味,我堅守挑剔防線,像個品管嚴格的作業員,連漢堡排裡剁成碎末的青椒茄子,也以靈巧舌尖送出我的唇,絲毫不讓黏膩怪味的蔬菜污染最後淨土。
童年的我極度恐懼餐桌出現的菜色,時至中年,竟然逐漸解封緊閉的胃口,偶爾也品嚐這些昔日憤恨至極的帶勾蔬菜。
它們的勾,再次勾引我的人和身體,命令大腦前往異次元,發出指令要我的手拿起筷子,噗啪噠噗啪噠,我想翻譯為人話是,「吃吧,吃吧,地球快要毀滅了,只剩這些能吃?不如早點吃吧。」
開始接受異物的我,像是忽然搬到亞馬遜叢林,喔,不,是搬到鄉村之後,我的胃從習慣包裝精緻的飲食轉換為減少調味的原型食物,只是改換味蕾,看起來卻像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不僅是品嚐而是大啖,這個人是我嗎?
即使我對討厭的蔬菜仍存有些許戒心,只可少食不可過量。
在鄉野生活日久,秋葵青椒茄子又算什麼?我的堅持簡直是個笑話,討厭的蔬果彷若輪番上檔的好戲不停替換。
夏季逢到鄉下人家收成時分,棚架皆是菜豆和楊桃豆,一畦畦空心菜和地瓜葉,過陣子滿園是深埋於田土的花生,不能違逆的鄉村日常,四時蔬菜隨節氣上場,沒得挑,沒得商量。
譬如菜園後方栽植的數棵果樹,果實總是說好了一起瓜熟蒂落,一收幾籮筐甜柚,一收上百顆紅心小芭樂,一收兩大串香蕉,接連數月置放於廚房地面各種果香氣蔓延至整幢農舍,連菜園裡的蒼蠅都嚶嚶圍繞著喊,好多好多好多好多⋯⋯
多到我好想直接去市場擺攤,不過有機種植不放化肥的蔬果品項極為醜陋,只能送,不問親友需求與否的直送到府,送多了也讓人苦惱,究竟怎麼全部消滅才好?
直至季節尾聲仍在收成的蔬菜,奇形怪狀、營養不良多數自食,繼續分送親友共食,且必須趁鮮、與蔬菜老去腐壞的速度比賽,還得不停叮囑務必在幾日內食用完畢。
成為偽農婦後,我得到某種覺悟,彷彿電影《星際效應》書架夾縫中的另一個我,那個挑食的小人越縮越小,最後不知存在哪個宇宙黑洞了。
當我卑微的這麼想,極目四望,碩大甜柚、充滿纖維沒什麼果汁的檸檬、日晒不均等的黑面柳丁仍然滾落一地,沒人喜歡的水果只有墜落墜落……這些果實從初始的小樹苗陪著鄉下人家一路成長,兩三年才有纍纍果實如貫珠。我實在不該在它們面前說三道四。
離開果樹區時,我偷偷和J小聲說,這些水果真的不好吃,J面無表情回我,妳不吃我吃。
嗯,討人喜歡不是容易的,蔬果也是。
唧唧復唧唧的雞
2021.07.05,天氣晴
「喂,你們不要太過分了—有人還沒睡欸。」
好不容易能到鄉下人家住幾日,隔壁大伯家養的日本雞卻忠於職守司晨,每日唧唧復唧唧,有時很誇張半夜兩點多就開始啼叫。唧唧復唧唧,才剛剛要入睡培養的氣氛完全散逸無蹤,只好打開窗戶大喊。
儘管我這樣罵日本雞,但牠們實在小巧玲瓏好可愛,在田裡散步時有如幼稚園戶外教學的小朋友,日本雞的蛋也是迷你的和鴿子蛋差不多。有陣子缺蛋,大伯給我們日本雞蛋,我是那種必須每次都吃兩個的暴發戶。
「誰理你—壞習慣,在城市晚睡晚起也就算了,到鄉下還是晚睡,你有在意雞嗎?雞為何要管你幾點睡。」
好的,這下十點就睡的J,睡過一輪非常有元氣的訓話,我也是沒在理的。本人戴上耳機,點閱安眠音樂,繼續召喚睡前精靈。
雞叫雞的,J就訓他的,我睡我的。世界和平。
沒有一顆蛋是孤單來到這世界
2022.12.01,天氣多雲
冬初,全島籠罩蛋荒,久別好友問候語從「最近忙不忙?」變成「最近你有買到蛋嗎?」群組甚至轉貼生鮮賣場貼出告示:「今日雞蛋已售完,只剩下健達出奇蛋。」
望著早餐菜色:荷包蛋、生菜、切片番茄都是產地直送餐桌的新鮮貨,下午茶點心手作戚風蛋糕,也是自家雞蛋製作,我最好默默吞下「早上我們才收了五個蛋」的炫富狂語。
好友說,缺蛋問題逐漸演變為全島的貧富差距,他已經一個月不知蛋味,連早餐店和餐廳都貼出公告:「因近期雞蛋供貨量不穩,部分相關餐點將不定期停售,或以其他食材代替。」即便是全球性的氣溫變化和禽流感等因素,政府官員卻說,「不是買不到蛋,而是買不到便宜的蛋」這類遠離人間疾苦的補充只會更令人生厭。
住在南部的母親同樣深受數日無蛋之苦,長年茹素的她更需索蛋白質滋養,我差點要脫口而出,「我可以宅配雞蛋給您」,不過,鄉下人家這四兩蛋哪能輕易撥得動千斤蛋事。
遠蛋仍然救不了近蛋危機,誰也解決不了長期無蛋的生活,只能寄望雞隻們日日順產了。
新聞報導顯示,全球性缺蛋原因是:天候異常、玉米太貴、雞太老。
雞飼料太貴可不是今年的問題,開始養雞每次購買碎玉米和雞飼料,總發現不停漲價的原物料已回不去平易近人的起始點了。
J笑著說,「我們雞蛋成本實在太昂貴,還不如直接去超市買蛋啊。」
至於雞太老,養雞新手通常由養雞場汰換的中老齡雞隻開始,這些流落到民間農舍的雞們,胃口很好但生產力不佳。養雞後,恍然得知養雞場通常在春節期間,固定讓換羽雞休息六十天不產蛋,倘若雞場出清老雞正值換血,雞蛋運補線容易斷層,我們想要隨意在超商或雜貨店捧一盒蛋回家更是難度破表。
想起鄉村生活,斑斑辛酸血淚養雞小史,大嫂先讓我們試養的五隻小巧玲瓏的日本雞,有日,未聽聞雞啼,J心中忐忑,至雞舍察看,料想是野狗挑釁悉數咬死了雞隻。
原本在田間自然圈養,移動著大竹筐可讓雞親近土地,擁有遼闊的活動空間,看來需加固籠舍,方能制止這類滅絕慘案發生。那日,膽小如我完全不敢靠近事發現場,J盡量閒淡帶過處理細節,還說自家養的雞像自家人,埋骨於自家田地,化為滋養菜蔬的養分,這也是自然法則。
之後輾轉又換了兩批臺灣土雞,仍敵不過附近野犬由圍籬趁隙而入,一再重現血跡斑斑的殺戮戰場,只見J沉默不語,靜靜收拾善後並在田邊立起墳塚。
「我們是不是不會養雞?再養下去是不是害了牠們啊?」我憂心喃喃自語。
「我們不是不會養雞,而是附近的野狗太猖狂,以前的人養雞環境更艱難,誰又是天生就會養雞呢?一定有辦法可以克服的。」
J對於我的不會養雞論點,提出各種改善方式,將自己搭建的雞舍進行再改造,務必無一絲可乘漏洞。自然生態,強欺弱,弱倚強,看似不變的道理,我們又如何能保護每個生命都有出路呢?
之後的之後,第三批來到鄉下人家的十五隻雞,自此日日安心散步啄食,安居在再度加固建材的雞舍,從此不再害怕。
到鄉間生活後,所有的事物都是新的,從雞蛋到雞,看見食物最初的原型,看見蔬果原來是由種籽孵化成芽苗,如何翻土播種,輪種不同節令蔬菜,全照半日照,從科技業退休的J總說,這才是深奧的土地教給我們最好的學問。
關於雞和蛋的問題,我總是不求甚解,去網室裡拔草時,雞隻們會湊過來,隔著網子咯咯叫囂,我把握時機丟進一些菜葉諄諄訓話。
「你們啊,來吃點心囉—要乖乖生蛋知道嗎?」
雞們低頭狂吃不語,J拎著桶子走過來,朝著雞舍倒進一堆「殼」,雞們竟一湧而上猛啄著那堆殼。
「哇—雞都瘋狂了!是什麼特調飼料?」
雞究竟嗑了什麼?簡直和貓食貓草一樣瘋癲。
朝著桶子略微一瞥,我的天啊,是一個個被敲碎的福壽螺,我即刻衝到J身後躲起來。
J望著我有如搞笑藝人驚狂的舉止,笑說,「這些螺爬滿筊白筍水池,剛好拿來幫雞加菜,牠們最愛吃了。」
縱使在鄉下人家生活已然兩年,我還是那個摸到蚯蚓和蟲就不停尖叫的都市女子。我們吃蛋,雞必然也吃蟲,獲取蛋白質的循環不就是個簡單生物鏈,但我還是本能地往後退了一大步,揣著幾枚新鮮的蛋回去農舍清洗,這才是我這個偽農婦唯一能做的事。
入秋後,總算迎來人雞都感到舒適的天氣,雞的生產力略為提升,有時一日可得數顆,著實令人振奮啊。
身而為人,也是可恥,只有淺薄口欲,但到雞舍撿拾新鮮雞蛋,握著蛋彷彿懷抱剛剛形成的小宇宙,窮盡所有譬喻也很難說明那種溫熱到心裡的感覺。
沒有人是天生就會養雞,翻開鄉下人家的養雞歷程,我終於了解沒有一顆蛋是孤單來到這個世界,那需要不冷不熱的天氣、雞仔心情舒爽日日吃得飽,才有溫熱的蛋躺在我們的手心。
2020.03.18,天氣晴好
近日農舍的工程有苦有甜,J說想不到在田裡蓋間小房子有這麼多學問。
甜的是熟識的親友偶爾會去關注進度,有人說是在蓋碉堡嗎?有人說是蓋水箱?也有人肯定地說應該是要蓋十層樓,否則不會用這麼多的鋼筋、灌那麼厚的牆。
「總之,基礎工程確實是下重本,尤其是自己要住的房子,這是建築師的安全信念。」J轉達了身為土木技師和建築師雙重身分的小姊夫,他的專業堅持。
日後完工的雙拼農舍,姊夫是住戶之一也是我們的鄰居,但他關注農舍工程同時也在其他工地勘察工程,他打趣說,什麼農事都不會,上次幫忙J拔草竟然將栽植的菜苗整個拔光,只能負責把關工程,為我們建造一幢安全又堅固的堡壘。
這陣子天氣時而晴朗時而陰天,施工算是順利,但基礎工程的防水工程需要的是連續好天氣才能完成,J說和姊夫最近常望天祈求,千萬不要落雨,否則工程又將延誤。
「蓋房子老天也要賞臉,經驗豐富的工頭也有膽識,會觀天象,他說要趁著鋒面來臨之前趕完泥作防水工事,大好天氣加緊上柏油。明天起就可以回填了。完成基礎工程後樓層往上才要開始,一樓二樓三樓。首先得要先整地回填方便搭鷹架施工。」
J照例還是每日清晨出門傍晚返回城市的家,晚餐時我慣常會問幾句,今天種什麼菜苗?之前種的有收成嗎?但問到農舍蓋到哪?J方才回答過於專業,多半讓我疑惑重重。
「你看,現在已經像個房子的樣子了。看得出一樓格局,還有水電也開始配管了。」
J滑開手機的照片,一張張平地起樓、從無到有的過程,他只差沒有親自去灌漿和做泥作,每天施工現場的小工仍是他,撿拾垃圾、清理廢棄建材……我想不管哪個階段施工的師傅一定很喜歡他。他是個求知欲甚強之人,每件事必想知所以然,知所以然之後,格物致知,沒完沒了,這點倒是有點惹人厭。
有時我也會被他追根究柢的個性惹毛,但想他不敢惹毛師傅,應該略有收斂、知所進退。
正當我咀嚼著剛收成的小黃瓜炒肉片,口腔滿溢鮮甜爽脆的滋味,J卻皺緊眉頭說:「今天有件苦惱的事,姐夫說收到市府公文來函,遇四級地震七天內有灌漿的建築物,都要請專業技師檢測,以確保結構體安全。我們家八分之三灌漿的規模剛好就落在需要被檢測的範圍內。」
「既然都有公文來,也只好照規矩配合檢測了。」需要遵守法規的事我是懂得的。
自蓋農舍以來,因為施工車輛頻繁進出鄉間小路,J說附近許多「蓋過農舍」的農友不免路過指導一二,有的笑他何必這麼認真蓋房子,蓋個「農具間」多省事,也可以規避法規。
打從起心動念建農舍,他就決心合法取得建照,依法守法勢必付出更多規費與代價,譬如今日又飛來一筆昂貴的檢測費用,使得預算再度增加。
「就當我退休之後,除了種菜,又多了一個被房子玩的遊戲吧。」J只能自我解嘲。
果然是格物致知之人,了解事物的本質,玩房子還是被房子玩,困難或喜悅又豈能不知行合一,繼續完成他在田中蓋個小房子的夢想。
討人喜歡不是容易的
2021.05.06,天氣晴好
小時候的我覺得地球上應該消滅茄子、青椒、秋葵。
但母親做菜很辛苦,料理過程發覺醬油見底或是電鍋沒插上電,一頓飯的完成少不了得挨罵。我不想再讓她生氣了。
茄子、青椒、秋葵是藥吧。紅蘿蔔和冬瓜算是咳嗽藥水帶點甜味,她要我吃,只能捏著鼻子不嚼直接吞掉,盡量不讓菜葉碰觸到口腔黏膜和舌。但毫無防備的,它們占領了我的心,留下帶勾的陰影。
食道如通道,它們通常經過喉嚨迅速直墜胃袋,總是這樣的接觸,回憶伴隨嘔吐和吞嚥困難,這個病一直很難痊癒。
我討厭的蔬菜長相皆帶勾,長長彎月,總在市場勾住母親的菜籃,隔三差五占據餐桌一隅。這些菜如此不討喜,不喜歡它們的孩子也不討喜,餐桌有它們就是我挨罵的日子。
我不在乎他人嘴裡軟爛的茄子、腥臭青椒、鼻涕般的秋葵,有多麼美味,我堅守挑剔防線,像個品管嚴格的作業員,連漢堡排裡剁成碎末的青椒茄子,也以靈巧舌尖送出我的唇,絲毫不讓黏膩怪味的蔬菜污染最後淨土。
童年的我極度恐懼餐桌出現的菜色,時至中年,竟然逐漸解封緊閉的胃口,偶爾也品嚐這些昔日憤恨至極的帶勾蔬菜。
它們的勾,再次勾引我的人和身體,命令大腦前往異次元,發出指令要我的手拿起筷子,噗啪噠噗啪噠,我想翻譯為人話是,「吃吧,吃吧,地球快要毀滅了,只剩這些能吃?不如早點吃吧。」
開始接受異物的我,像是忽然搬到亞馬遜叢林,喔,不,是搬到鄉村之後,我的胃從習慣包裝精緻的飲食轉換為減少調味的原型食物,只是改換味蕾,看起來卻像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不僅是品嚐而是大啖,這個人是我嗎?
即使我對討厭的蔬菜仍存有些許戒心,只可少食不可過量。
在鄉野生活日久,秋葵青椒茄子又算什麼?我的堅持簡直是個笑話,討厭的蔬果彷若輪番上檔的好戲不停替換。
夏季逢到鄉下人家收成時分,棚架皆是菜豆和楊桃豆,一畦畦空心菜和地瓜葉,過陣子滿園是深埋於田土的花生,不能違逆的鄉村日常,四時蔬菜隨節氣上場,沒得挑,沒得商量。
譬如菜園後方栽植的數棵果樹,果實總是說好了一起瓜熟蒂落,一收幾籮筐甜柚,一收上百顆紅心小芭樂,一收兩大串香蕉,接連數月置放於廚房地面各種果香氣蔓延至整幢農舍,連菜園裡的蒼蠅都嚶嚶圍繞著喊,好多好多好多好多⋯⋯
多到我好想直接去市場擺攤,不過有機種植不放化肥的蔬果品項極為醜陋,只能送,不問親友需求與否的直送到府,送多了也讓人苦惱,究竟怎麼全部消滅才好?
直至季節尾聲仍在收成的蔬菜,奇形怪狀、營養不良多數自食,繼續分送親友共食,且必須趁鮮、與蔬菜老去腐壞的速度比賽,還得不停叮囑務必在幾日內食用完畢。
成為偽農婦後,我得到某種覺悟,彷彿電影《星際效應》書架夾縫中的另一個我,那個挑食的小人越縮越小,最後不知存在哪個宇宙黑洞了。
當我卑微的這麼想,極目四望,碩大甜柚、充滿纖維沒什麼果汁的檸檬、日晒不均等的黑面柳丁仍然滾落一地,沒人喜歡的水果只有墜落墜落……這些果實從初始的小樹苗陪著鄉下人家一路成長,兩三年才有纍纍果實如貫珠。我實在不該在它們面前說三道四。
離開果樹區時,我偷偷和J小聲說,這些水果真的不好吃,J面無表情回我,妳不吃我吃。
嗯,討人喜歡不是容易的,蔬果也是。
唧唧復唧唧的雞
2021.07.05,天氣晴
「喂,你們不要太過分了—有人還沒睡欸。」
好不容易能到鄉下人家住幾日,隔壁大伯家養的日本雞卻忠於職守司晨,每日唧唧復唧唧,有時很誇張半夜兩點多就開始啼叫。唧唧復唧唧,才剛剛要入睡培養的氣氛完全散逸無蹤,只好打開窗戶大喊。
儘管我這樣罵日本雞,但牠們實在小巧玲瓏好可愛,在田裡散步時有如幼稚園戶外教學的小朋友,日本雞的蛋也是迷你的和鴿子蛋差不多。有陣子缺蛋,大伯給我們日本雞蛋,我是那種必須每次都吃兩個的暴發戶。
「誰理你—壞習慣,在城市晚睡晚起也就算了,到鄉下還是晚睡,你有在意雞嗎?雞為何要管你幾點睡。」
好的,這下十點就睡的J,睡過一輪非常有元氣的訓話,我也是沒在理的。本人戴上耳機,點閱安眠音樂,繼續召喚睡前精靈。
雞叫雞的,J就訓他的,我睡我的。世界和平。
沒有一顆蛋是孤單來到這世界
2022.12.01,天氣多雲
冬初,全島籠罩蛋荒,久別好友問候語從「最近忙不忙?」變成「最近你有買到蛋嗎?」群組甚至轉貼生鮮賣場貼出告示:「今日雞蛋已售完,只剩下健達出奇蛋。」
望著早餐菜色:荷包蛋、生菜、切片番茄都是產地直送餐桌的新鮮貨,下午茶點心手作戚風蛋糕,也是自家雞蛋製作,我最好默默吞下「早上我們才收了五個蛋」的炫富狂語。
好友說,缺蛋問題逐漸演變為全島的貧富差距,他已經一個月不知蛋味,連早餐店和餐廳都貼出公告:「因近期雞蛋供貨量不穩,部分相關餐點將不定期停售,或以其他食材代替。」即便是全球性的氣溫變化和禽流感等因素,政府官員卻說,「不是買不到蛋,而是買不到便宜的蛋」這類遠離人間疾苦的補充只會更令人生厭。
住在南部的母親同樣深受數日無蛋之苦,長年茹素的她更需索蛋白質滋養,我差點要脫口而出,「我可以宅配雞蛋給您」,不過,鄉下人家這四兩蛋哪能輕易撥得動千斤蛋事。
遠蛋仍然救不了近蛋危機,誰也解決不了長期無蛋的生活,只能寄望雞隻們日日順產了。
新聞報導顯示,全球性缺蛋原因是:天候異常、玉米太貴、雞太老。
雞飼料太貴可不是今年的問題,開始養雞每次購買碎玉米和雞飼料,總發現不停漲價的原物料已回不去平易近人的起始點了。
J笑著說,「我們雞蛋成本實在太昂貴,還不如直接去超市買蛋啊。」
至於雞太老,養雞新手通常由養雞場汰換的中老齡雞隻開始,這些流落到民間農舍的雞們,胃口很好但生產力不佳。養雞後,恍然得知養雞場通常在春節期間,固定讓換羽雞休息六十天不產蛋,倘若雞場出清老雞正值換血,雞蛋運補線容易斷層,我們想要隨意在超商或雜貨店捧一盒蛋回家更是難度破表。
想起鄉村生活,斑斑辛酸血淚養雞小史,大嫂先讓我們試養的五隻小巧玲瓏的日本雞,有日,未聽聞雞啼,J心中忐忑,至雞舍察看,料想是野狗挑釁悉數咬死了雞隻。
原本在田間自然圈養,移動著大竹筐可讓雞親近土地,擁有遼闊的活動空間,看來需加固籠舍,方能制止這類滅絕慘案發生。那日,膽小如我完全不敢靠近事發現場,J盡量閒淡帶過處理細節,還說自家養的雞像自家人,埋骨於自家田地,化為滋養菜蔬的養分,這也是自然法則。
之後輾轉又換了兩批臺灣土雞,仍敵不過附近野犬由圍籬趁隙而入,一再重現血跡斑斑的殺戮戰場,只見J沉默不語,靜靜收拾善後並在田邊立起墳塚。
「我們是不是不會養雞?再養下去是不是害了牠們啊?」我憂心喃喃自語。
「我們不是不會養雞,而是附近的野狗太猖狂,以前的人養雞環境更艱難,誰又是天生就會養雞呢?一定有辦法可以克服的。」
J對於我的不會養雞論點,提出各種改善方式,將自己搭建的雞舍進行再改造,務必無一絲可乘漏洞。自然生態,強欺弱,弱倚強,看似不變的道理,我們又如何能保護每個生命都有出路呢?
之後的之後,第三批來到鄉下人家的十五隻雞,自此日日安心散步啄食,安居在再度加固建材的雞舍,從此不再害怕。
到鄉間生活後,所有的事物都是新的,從雞蛋到雞,看見食物最初的原型,看見蔬果原來是由種籽孵化成芽苗,如何翻土播種,輪種不同節令蔬菜,全照半日照,從科技業退休的J總說,這才是深奧的土地教給我們最好的學問。
關於雞和蛋的問題,我總是不求甚解,去網室裡拔草時,雞隻們會湊過來,隔著網子咯咯叫囂,我把握時機丟進一些菜葉諄諄訓話。
「你們啊,來吃點心囉—要乖乖生蛋知道嗎?」
雞們低頭狂吃不語,J拎著桶子走過來,朝著雞舍倒進一堆「殼」,雞們竟一湧而上猛啄著那堆殼。
「哇—雞都瘋狂了!是什麼特調飼料?」
雞究竟嗑了什麼?簡直和貓食貓草一樣瘋癲。
朝著桶子略微一瞥,我的天啊,是一個個被敲碎的福壽螺,我即刻衝到J身後躲起來。
J望著我有如搞笑藝人驚狂的舉止,笑說,「這些螺爬滿筊白筍水池,剛好拿來幫雞加菜,牠們最愛吃了。」
縱使在鄉下人家生活已然兩年,我還是那個摸到蚯蚓和蟲就不停尖叫的都市女子。我們吃蛋,雞必然也吃蟲,獲取蛋白質的循環不就是個簡單生物鏈,但我還是本能地往後退了一大步,揣著幾枚新鮮的蛋回去農舍清洗,這才是我這個偽農婦唯一能做的事。
入秋後,總算迎來人雞都感到舒適的天氣,雞的生產力略為提升,有時一日可得數顆,著實令人振奮啊。
身而為人,也是可恥,只有淺薄口欲,但到雞舍撿拾新鮮雞蛋,握著蛋彷彿懷抱剛剛形成的小宇宙,窮盡所有譬喻也很難說明那種溫熱到心裡的感覺。
沒有人是天生就會養雞,翻開鄉下人家的養雞歷程,我終於了解沒有一顆蛋是孤單來到這個世界,那需要不冷不熱的天氣、雞仔心情舒爽日日吃得飽,才有溫熱的蛋躺在我們的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