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創作動機與前人研究
鍾肇政的短篇小說量多、質美多變化,但一向被學術界忽略。有批評者對筆者的研究作總結說:
除上述「純」書信、書簡的專著之外,針對書簡做專門研究的,則有錢鴻鈞先生之《臺灣文學的萬里長城:鍾肇政六百萬字書簡研究》,內容以論述鍾肇政的文學創作及思想為主,全書包含「評論集」、「推介文」、「後記、隨筆」三部分,內容編排上則以18篇單篇論述集結而成,其中文學創作評論方面,談的是鍾肇政的長篇小說《魯冰花》創作歷程、《滄溟行》的創作意識、《沉淪》的臺灣人形象、《濁流》的愛戀心理、以及中篇小說《歌德激情書》迴響等,並以鍾肇政文學創作生涯中的600萬字之書簡作為輔證。
然因書信書簡之內容涉及範圍廣及文學、社交、為人、性格等面向,以單篇重點式的方式作為研究重心,並無法完整呈現鍾肇政的畢生文學創作思想,是較為可惜之處,但對幾部鍾肇政的小說細膩的分析及獨到的見解,尤以《濁流三部曲》的愛戀心理模式更為精闢,使本研究在中、短篇小說中婚戀主題模式的著墨與分析上,提供了不同思維。
這是在2013年批評,所謂要完整呈現鍾肇政的畢生文學創作思想,筆者已經在2013年2月出版了《鍾肇政大河小說論》以及2024年1月出版《戰後臺灣文學的建構者:鍾肇政研究》,可以說對鍾肇政的重要長篇小說與鍾肇政的臺灣文學運動全面性的研究了。就缺中短篇小說,因此本書的寫作動機,就是要將這一塊補足,即可對鍾肇政的創作與文學運動都完整的鋪陳了。
對前人研究,目前比較完整的、有系統的研究是由吳鳳琳撰寫的碩士論文〈鍾肇政中、短篇小說女性形象析論〉。很明顯的,吳文只是探討小說中的女性形象。本書則是全面性的技巧、題材的分析。
本書更重要的差異是吳文將鍾肇政的中短篇小說分為「青澀萌芽期」(1948-1959年)、「創新穩健期」(1960-1969年)、「成熟釋放期」(1970年-)三期。第一期為萌芽與實感的,第二期為現代主義與實感的交融,與嶄新題材的嘗試,如虛實情景、生死議題、情慾與悖德。為視角與創作意識的多元化,如視角的轉變與意識的跳躍、斷裂。第三期成熟釋放期為回歸實感文學、歷史與族群小說。
而本文則將鍾肇政中短篇小說,從技巧上著眼分為五期,基本上是開始創作的模仿時期(1951-1958年)誠如吳文說的比較使用成語造成華麗的文采的小說,並不重視情節、人物的刻劃。第二期為少兒小說時期,也就是從1958年12月發表的〈柑子〉一直到1961年的〈茶和酥糖〉,主要收錄在《輪迴》這本小說。內容都是以少兒的角度作為敘事觀點,被認為比較成功,在藝術上獲得肯定,大都發表在《聯合報》副刊。
第三期則是鍾肇政被文友認為開始表現意識流,不過鍾肇政認為自己正在表現一種心境、靈光乍現的內在景觀。這時間大約在1959到1963年。第二期、第三期時間有重疊,這是正常的,因為有些作品可能更早就寫完,之後才發表。或者同時創作兩種風格的小說,都有可能。這部分的小說,幾乎都沒有被收錄到某些集子中。
第四期,則是鍾肇政利用《臺灣文藝》創刊,開始把過去寫過意識流或者性活動強烈的主題的小說。一開始是1964年〈溢洪道〉,一直到1968年的〈雲影〉,是鍾肇政的前衛意識流小說時期。這些作品大都收錄在《中元的構圖》中。
第五期是後期的藝術作品,如〈豪雨〉、〈阿枝和他的女人〉等,被收錄到《鍾肇政自選集》或者《鍾肇政傑作選》等集子中。這類似吳鳳琳的碩士論文所分期的第三期,成熟釋放期,回歸寫實的技巧。不過,異常以冷靜客觀的第三人稱的敘事觀點表現,所以本書命名為後期藝術小說期。
自此之後,在技巧上本書認為就無必要再劃分新的時期了。不過在題材上則有不同的創意。如原住民為題材的幾篇小說、老少配的愛情小說,以及主要發表在《中央月刊》加入抗日、愛祖國的意識形態的青春浪漫懷舊的小說。
除了吳鳳琳這本碩士論文值得參考外,還有葉石濤、鄭清文、李喬討論單篇小說,或者結集出版的小說集,最後有陳芳明討論鍾肇政的前衛小說。這些都在本書的各篇章中,適當的討論回應了。在此不重複。而一些意見式的解說,如能參考也在各章中點出。
第二節 研究範疇與研究方法
本書基本上只討論上一節說到的第二期到第五期的小說,而第一期的屬於模仿、創作初期的小說,並沒有列在專章中討論,不過零星也會提到。在中間,有《大肚山風雲》也暫時不做討論。本書基本上以鍾肇政曾結集出版的小說集,或者收錄到某些自選集中的小說為主。鍾肇政最後的一本創作《歌德激情書》,也只會在相關的討論性意識的篇章中提及。
上述除了短篇小說之外,中篇小說本書除了〈大巖鎮〉外,還有結集以《殘照》為名的小說。其他中篇,如〈老人與牛〉、〈老人與山〉等,也只會在相關篇章提及。
本書主要是析論鍾肇政在技巧上的精進來呈現鍾肇政的藝術成就,並且聯繫與長篇小說的關係。並在這些分期中,將其他比較特殊的題材,如原住民小說、家族小說、青春浪漫小說放到相關同一時期討論,但這些題材,卻不是鍾肇政以該時期的創新的技巧來表現。某部分原因是他需要因應大量的邀稿而寫的。還有其他的幾篇短篇小說,比較不被注意,大眾型的小說,就不特別收錄在此書了,如〈戰火少年行〉、〈鏡潭夜曲〉等。
本書基本上是文本分析,利用小說的基本元素,如主題、人物、情節、心理分析、象徵、結構、敘事觀點等點出作品的特色,並在分析當中把大意整理出來。並評價優劣或指出特殊之處。
並且加上歷史研究,把創作當時的環境與創作的關係點明,以分期的方式,也是按照年代前後順序來進行的。
另外還有作者研究法,將作者的生活與小說內容加以比較,討論小說如何反映出作者的個性、人生觀、愛情觀,與家庭生活的相關性。
第三節 全書結構
基本上是順著鍾肇政的創作時間,且筆者發現到鍾肇政的中短篇小說,在技巧的發展上,有清晰的分期,才能有各章節的討論產生。如第一節所說基本上有五期,而在題材上有些特殊性,可以拆解出為一章的,例如有原住民小說的部分。
第二章:本章呈現鍾肇政的第二期的短篇小說。討論鍾肇政寫作之初的五○年代,其作品從童話與鄉俗小說,進展到六十年代的現代心理派、意識流心理小說的中間,有一段約四、五年創作期的少兒小說階段。或以少兒為視角、或以少兒為主角,描繪少兒的心情、形象與成長為題材的短篇小說。其藝術性與客家鄉土風情,不僅可以作為鍾肇政在長篇小說之前的創作歷程的探索,並且是很可以給客家文學增添一段風景的。
而少兒小說的限制為何?鍾肇政之後又有何突破與發展,都是討論之列。特別本章首先是建構鍾肇政的短篇小說創作歷程,並精心選擇文本加以比較,以顯現出鍾肇政小說的技巧與思想、藝術的演變。
第三章,以兩種的方式來認識李榮春,首先以研究鍾肇政作品〈大巖鎮〉的方式,其次以比較鍾肇政、李榮春兩位作家進一步瞭解李榮春。
〈大巖鎮〉是鍾肇政以李榮春生平背景為素材,刻劃出李榮春的性格特色為主題的中篇小說。研究這篇作品,筆者可以從作家的藝術眼光,發現李榮春的創作精神與生命意義。在這裡以三個主題:女性與愛情、國家認同、宗教修辭與性格,以瞭解鍾肇政筆下的李榮春。
鍾肇政以極大的熱情來呼應李榮春給他的感動,兩人在精神上有極大的共鳴,形成特殊的友誼。那麼以比較兩人共通與相異的性格與創作,相信可以更進一步的幫助認識李榮春。而第二部分,則以第一部分所得到的三個主題分析,並進一步閱讀李榮春的作品,作為分析基礎。
第四章,呈現鍾肇政第三期的短篇小說,在鍾肇政所出版的短篇小說集中,有《輪迴》與《中元的構圖》等,而這兩本小說,將代表他從寫實主義到現代主義兩個時期的作品集結成冊。以年代來看,中間有1962年到1963年的小說,並未被結集出版。這段時間所發表的小說,筆者認為是心景式心理小說或者是文友所稱的意識流小說?因此值得重視鍾肇政在技巧上的轉型歷程;且並未為前人所研究過,值得探討。
從1957年的《文友通訊》時期,大家似乎有共識是現代小說應以心理分析為核心,仔細刻劃人物的內在心理為主。鍾肇政在與文友通信時,也常討論起意識流小說,或者希望營造出一種心靈剎那間的景況,以傳達美感。而擺開單純的兒童觀點與平鋪直述的方式講故事的小說,並且不希望主題掛帥。可以發現鍾肇政的心景式實際上是從1959年開始的,因此本章以1959年到1963年所有有關心理分析的短篇與中篇小說為範疇,加以研究。
因此,這範疇內是怎樣的心景式的表現,跟後來的實驗性小說,也就是土俗結合現代技巧的小說,在語言、主題、結構、心理描寫、插敘、象徵等等有何變化。相信在分析這段時期內的小說中,可以發現。而這些短篇技巧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將影響他在長篇小說中的呈現,並且進一步的瞭解鍾肇政的文學觀。
第五章,為鍾肇政第四期的短篇小說,鍾肇政文學在世界文學中的現代主義脈絡中,代表著後進國家對於世界文學的再學習,極思追趕前衛技巧的模仿。鍾肇政的短篇小說創作歷程有一段現代主義時期,他的小說觀並非是一味的模仿而已,他有他獨特的小說觀,這是本章要探討的。
本章將以〈大機里潭畔〉為例,並比對幾位評論者對鍾肇政的評論,歸納出,作者建構一個逝去的不可追尋的童年之夢,夾雜著亂倫的驚駭內裡。一般讀者除了對於筆觸不以為然外,更希望作者能夠挖深亂倫的部分,可是這並非鍾肇政所追求的趨向,因為若此道路,必然就會淪為〈阿夏家的沒落〉的模仿的趣味。
本章透過對愛倫坡與海明威跟鍾肇政小說的比較,發現了鍾肇政表現那種哀愁的世界,屬於臺灣泥土融合了異國的情調、臺灣的歷史背景,還有鍾肇政個人的病與對於愛情的憧憬,而構成的永恆的唯美境界,這是鍾肇政所切出的人生斷面,也是永恆的世界。
總之,鍾肇政的小說觀想要創作出一種根植於臺灣的現代主義,或是說土俗與現代技巧結合,或者說有泥土味的現代主義。思想上,仍是以臺灣人的立場、角度與歷史現實出發,來尋求現代主義思想或技巧上的融合。
第六章,本章承續上一章,討論鍾肇政在第四期的短篇小說中的表現,並且是全面的把這一時期有所前衛技巧,包括意識流、內心獨白的表現都加以探討。分析鍾肇政是以怎樣的語言特色、時空結構來達成技巧創新的努力。而除了技巧的討論外,還有死、性、生病瘋狂等主題加以探討。
第七章,在這裡鍾肇政進入了第五期,是回歸到寫實的傳統,不過更為沉著冷靜客觀的調性,隱藏著潛意識裡不可測度的性靈景觀。也就是不用堆疊、尖銳的語言,一樣能表現人類心靈的廣闊或者黑暗扭曲的世界。同時,除了某些特殊的敘事角度,如女性、鳥、外省人作為敘事觀點外,本章還討論到以鍾肇政家族相關人物為題材的小說。內容娓娓道來,但是也是相當富有小說趣味與風格的,特別牽涉到家人逝去的一段。本章也討論了這些小說與鍾肇政個性的一些特點。
第八章,藉由鄭清文與鍾肇政往來的書簡為資料,作為豐富過去研究中,對於「文如其人」的論斷。再從書簡中抽出幾項事件,表現兩人在為人處事上的對比。且運用兩人對於彼此作品的批評以進一步瞭解兩人在文學風格的不同。
本章探討鍾肇政與鄭清文兩人的為人與語言風格、敘事技巧間的關係。並選擇以性與死的主題,以及兒童、女性為角色的小說,加以比較、印證。
第九章,本章透過鍾肇政四部短篇小說,擬成「高山四部」的連作形式。探討鍾肇政在作品中所挖掘的原住民精神。特別是呼應了其長篇《高山組曲》的歷史背景,闡明原住民在太平洋戰爭的英勇陳跡,是如何影響著八○年代的原住民青年。又以人道關懷、溫情浪漫的筆調,一方面歌頌原住民的純潔與武勇,一方面給予光明與希望的未來,認為原住民雖然失去獵場、失去出草的儀典,但是原住民始終還是原住民,其文化傳承、其精神是永恆不滅的。
本章在進行上述主文前,並從早期鍾肇政的原住民小說中的語言、敘事表現脈絡中,觀察鍾肇政在八十年代時的「高山四部」的技巧與文字運用的特點。
而主文分為「故鄉的呼喚」與「英勇威武」兩部分,前者筆調初時感傷黯淡,但最後仍展現出原住民血液的沸騰,顯現出原住民純潔本質。後者則以流暢的筆法,把原住民出草、喝酒、打獵的英勇形象塑造出來。在作者賦予原住民精神不死的關懷之下,並令讀者省思原住民當下社會困境與隱微的批判平地社會對原住民的生疏隔閡。
第十章討論在戒嚴底下相關牽涉到鍾肇政的懷舊經驗與愛情幻想的小說。前者時間大概是1968年前後,為配合國民黨的意識形態,這時候的鍾肇政已經成名,說國民黨要培養鍾肇政不如說利用鍾肇政,要他提供有關抗日、愛祖國、臺灣光復的題材的小說。這些小說往往從現實開始,回憶到鍾肇政戰爭時期的經驗來表達故事。結構幾乎每篇都差不多。顯然是應付的作品,不過也把歷史時代的一個面向給呈現出來。
而愛情方面差不多是1980年前後,這時候鍾肇政已經五十五歲,初老階段,對青春浪漫、少女懷春的題材特別感興趣。愛情往往都是一種老少配,算是鍾肇政本人的一種遐想,多少也反映出鍾肇政初戀失敗經驗的心理彌補的作用。
另外本書有兩個附錄,附錄A為〈《魯冰花》與《法蘭達斯的靈犬》的比較──談鍾肇政的創作歷程〉,附錄B為〈論鍾肇政的隱喻風格──從《八角塔下》談起:日本精神與感傷的對話〉。
兩篇論文基本上都是在兒少小說的範疇,儘管討論的作品是長篇。可是可以作為本書第二章討論的參考,並且在論文中,也討論了鍾肇政的創作歷程,特別是提到鍾肇政在第一期短篇小說的創作分析。
而《八角塔下》承接《濁流三部曲》的自傳性小說,以及短篇小說〈溢洪道〉等涉及到性愛與裸露的部分,但是因為吳濁流的反對等因素,鍾肇政發表〈闇夜、迷失在宇宙中〉在《臺灣文藝》中途被撤下,鍾肇政在很長一段時間便放棄性愛的描寫,不過在《八角塔下》鍾肇政還是在少兒的成長歷程加上身體性器官方面的變化,不過仍是被穆中南稍加修改。 因此,附錄B對本書的研究有幫助。
附錄A還討論《魯冰花》的原創性。指出主角人物茶妹的形象塑造,與劇情中兒童畫評鑑的設計。由其中,可以發現《魯冰花》創作的思想根源來自於對教育的批判以及鍾肇政的原型人物。可以多瞭解鍾肇政的家庭成長背景。
附錄B討論《八角塔下》所表現出主角在日本文化認同上提出新解釋。並且作者的創作風格與審美意義上,發現其中一個要素是代表正面、積極的樂觀精神。除此之外,本文還在該作挖掘出,以傷感作為另一個鍾肇政風格要素。感傷除了塑造主角純真、富有同情心、易感個性外,也是做為藝術感染力的來源。
並且從鍾肇政的早期創作歷程加以印證,鍾肇政文風的改變經過。而進一步的總結鍾肇政的風格乃是揉合日本精神與感傷這兩種風格,成為新的、鍾肇政式的、溫和的抗議式的精神。這種新風格本身,還帶有強烈的隱喻性,產生鍾肇政與時代對話的詮釋空間。在藝術上則是兩種節奏的對話語言,造成作品的張力。本文並論證鍾肇政在日本精神的表現與文化認同上,其實加以詮釋,這就是一種時代的隱喻,也就是臺灣精神。
儘管鍾肇政的短篇小說很少表現臺灣認同的國族意識等糾葛,可是仍可以從小說的分析中,得到鍾肇政的個性上的瞭解,這對於認識鍾肇政的短篇小說的內涵,有很大的幫助。
										第一節 創作動機與前人研究
鍾肇政的短篇小說量多、質美多變化,但一向被學術界忽略。有批評者對筆者的研究作總結說:
除上述「純」書信、書簡的專著之外,針對書簡做專門研究的,則有錢鴻鈞先生之《臺灣文學的萬里長城:鍾肇政六百萬字書簡研究》,內容以論述鍾肇政的文學創作及思想為主,全書包含「評論集」、「推介文」、「後記、隨筆」三部分,內容編排上則以18篇單篇論述集結而成,其中文學創作評論方面,談的是鍾肇政的長篇小說《魯冰花》創作歷程、《滄溟行》的創作意識、《沉淪》的臺灣人形象、《濁流》的愛戀心理、以及中篇小說《歌德激情書》迴響等,並以鍾肇政文學創作生涯中的600萬字之書簡作為輔證。
然因書信書簡之內容涉及範圍廣及文學、社交、為人、性格等面向,以單篇重點式的方式作為研究重心,並無法完整呈現鍾肇政的畢生文學創作思想,是較為可惜之處,但對幾部鍾肇政的小說細膩的分析及獨到的見解,尤以《濁流三部曲》的愛戀心理模式更為精闢,使本研究在中、短篇小說中婚戀主題模式的著墨與分析上,提供了不同思維。
這是在2013年批評,所謂要完整呈現鍾肇政的畢生文學創作思想,筆者已經在2013年2月出版了《鍾肇政大河小說論》以及2024年1月出版《戰後臺灣文學的建構者:鍾肇政研究》,可以說對鍾肇政的重要長篇小說與鍾肇政的臺灣文學運動全面性的研究了。就缺中短篇小說,因此本書的寫作動機,就是要將這一塊補足,即可對鍾肇政的創作與文學運動都完整的鋪陳了。
對前人研究,目前比較完整的、有系統的研究是由吳鳳琳撰寫的碩士論文〈鍾肇政中、短篇小說女性形象析論〉。很明顯的,吳文只是探討小說中的女性形象。本書則是全面性的技巧、題材的分析。
本書更重要的差異是吳文將鍾肇政的中短篇小說分為「青澀萌芽期」(1948-1959年)、「創新穩健期」(1960-1969年)、「成熟釋放期」(1970年-)三期。第一期為萌芽與實感的,第二期為現代主義與實感的交融,與嶄新題材的嘗試,如虛實情景、生死議題、情慾與悖德。為視角與創作意識的多元化,如視角的轉變與意識的跳躍、斷裂。第三期成熟釋放期為回歸實感文學、歷史與族群小說。
而本文則將鍾肇政中短篇小說,從技巧上著眼分為五期,基本上是開始創作的模仿時期(1951-1958年)誠如吳文說的比較使用成語造成華麗的文采的小說,並不重視情節、人物的刻劃。第二期為少兒小說時期,也就是從1958年12月發表的〈柑子〉一直到1961年的〈茶和酥糖〉,主要收錄在《輪迴》這本小說。內容都是以少兒的角度作為敘事觀點,被認為比較成功,在藝術上獲得肯定,大都發表在《聯合報》副刊。
第三期則是鍾肇政被文友認為開始表現意識流,不過鍾肇政認為自己正在表現一種心境、靈光乍現的內在景觀。這時間大約在1959到1963年。第二期、第三期時間有重疊,這是正常的,因為有些作品可能更早就寫完,之後才發表。或者同時創作兩種風格的小說,都有可能。這部分的小說,幾乎都沒有被收錄到某些集子中。
第四期,則是鍾肇政利用《臺灣文藝》創刊,開始把過去寫過意識流或者性活動強烈的主題的小說。一開始是1964年〈溢洪道〉,一直到1968年的〈雲影〉,是鍾肇政的前衛意識流小說時期。這些作品大都收錄在《中元的構圖》中。
第五期是後期的藝術作品,如〈豪雨〉、〈阿枝和他的女人〉等,被收錄到《鍾肇政自選集》或者《鍾肇政傑作選》等集子中。這類似吳鳳琳的碩士論文所分期的第三期,成熟釋放期,回歸寫實的技巧。不過,異常以冷靜客觀的第三人稱的敘事觀點表現,所以本書命名為後期藝術小說期。
自此之後,在技巧上本書認為就無必要再劃分新的時期了。不過在題材上則有不同的創意。如原住民為題材的幾篇小說、老少配的愛情小說,以及主要發表在《中央月刊》加入抗日、愛祖國的意識形態的青春浪漫懷舊的小說。
除了吳鳳琳這本碩士論文值得參考外,還有葉石濤、鄭清文、李喬討論單篇小說,或者結集出版的小說集,最後有陳芳明討論鍾肇政的前衛小說。這些都在本書的各篇章中,適當的討論回應了。在此不重複。而一些意見式的解說,如能參考也在各章中點出。
第二節 研究範疇與研究方法
本書基本上只討論上一節說到的第二期到第五期的小說,而第一期的屬於模仿、創作初期的小說,並沒有列在專章中討論,不過零星也會提到。在中間,有《大肚山風雲》也暫時不做討論。本書基本上以鍾肇政曾結集出版的小說集,或者收錄到某些自選集中的小說為主。鍾肇政最後的一本創作《歌德激情書》,也只會在相關的討論性意識的篇章中提及。
上述除了短篇小說之外,中篇小說本書除了〈大巖鎮〉外,還有結集以《殘照》為名的小說。其他中篇,如〈老人與牛〉、〈老人與山〉等,也只會在相關篇章提及。
本書主要是析論鍾肇政在技巧上的精進來呈現鍾肇政的藝術成就,並且聯繫與長篇小說的關係。並在這些分期中,將其他比較特殊的題材,如原住民小說、家族小說、青春浪漫小說放到相關同一時期討論,但這些題材,卻不是鍾肇政以該時期的創新的技巧來表現。某部分原因是他需要因應大量的邀稿而寫的。還有其他的幾篇短篇小說,比較不被注意,大眾型的小說,就不特別收錄在此書了,如〈戰火少年行〉、〈鏡潭夜曲〉等。
本書基本上是文本分析,利用小說的基本元素,如主題、人物、情節、心理分析、象徵、結構、敘事觀點等點出作品的特色,並在分析當中把大意整理出來。並評價優劣或指出特殊之處。
並且加上歷史研究,把創作當時的環境與創作的關係點明,以分期的方式,也是按照年代前後順序來進行的。
另外還有作者研究法,將作者的生活與小說內容加以比較,討論小說如何反映出作者的個性、人生觀、愛情觀,與家庭生活的相關性。
第三節 全書結構
基本上是順著鍾肇政的創作時間,且筆者發現到鍾肇政的中短篇小說,在技巧的發展上,有清晰的分期,才能有各章節的討論產生。如第一節所說基本上有五期,而在題材上有些特殊性,可以拆解出為一章的,例如有原住民小說的部分。
第二章:本章呈現鍾肇政的第二期的短篇小說。討論鍾肇政寫作之初的五○年代,其作品從童話與鄉俗小說,進展到六十年代的現代心理派、意識流心理小說的中間,有一段約四、五年創作期的少兒小說階段。或以少兒為視角、或以少兒為主角,描繪少兒的心情、形象與成長為題材的短篇小說。其藝術性與客家鄉土風情,不僅可以作為鍾肇政在長篇小說之前的創作歷程的探索,並且是很可以給客家文學增添一段風景的。
而少兒小說的限制為何?鍾肇政之後又有何突破與發展,都是討論之列。特別本章首先是建構鍾肇政的短篇小說創作歷程,並精心選擇文本加以比較,以顯現出鍾肇政小說的技巧與思想、藝術的演變。
第三章,以兩種的方式來認識李榮春,首先以研究鍾肇政作品〈大巖鎮〉的方式,其次以比較鍾肇政、李榮春兩位作家進一步瞭解李榮春。
〈大巖鎮〉是鍾肇政以李榮春生平背景為素材,刻劃出李榮春的性格特色為主題的中篇小說。研究這篇作品,筆者可以從作家的藝術眼光,發現李榮春的創作精神與生命意義。在這裡以三個主題:女性與愛情、國家認同、宗教修辭與性格,以瞭解鍾肇政筆下的李榮春。
鍾肇政以極大的熱情來呼應李榮春給他的感動,兩人在精神上有極大的共鳴,形成特殊的友誼。那麼以比較兩人共通與相異的性格與創作,相信可以更進一步的幫助認識李榮春。而第二部分,則以第一部分所得到的三個主題分析,並進一步閱讀李榮春的作品,作為分析基礎。
第四章,呈現鍾肇政第三期的短篇小說,在鍾肇政所出版的短篇小說集中,有《輪迴》與《中元的構圖》等,而這兩本小說,將代表他從寫實主義到現代主義兩個時期的作品集結成冊。以年代來看,中間有1962年到1963年的小說,並未被結集出版。這段時間所發表的小說,筆者認為是心景式心理小說或者是文友所稱的意識流小說?因此值得重視鍾肇政在技巧上的轉型歷程;且並未為前人所研究過,值得探討。
從1957年的《文友通訊》時期,大家似乎有共識是現代小說應以心理分析為核心,仔細刻劃人物的內在心理為主。鍾肇政在與文友通信時,也常討論起意識流小說,或者希望營造出一種心靈剎那間的景況,以傳達美感。而擺開單純的兒童觀點與平鋪直述的方式講故事的小說,並且不希望主題掛帥。可以發現鍾肇政的心景式實際上是從1959年開始的,因此本章以1959年到1963年所有有關心理分析的短篇與中篇小說為範疇,加以研究。
因此,這範疇內是怎樣的心景式的表現,跟後來的實驗性小說,也就是土俗結合現代技巧的小說,在語言、主題、結構、心理描寫、插敘、象徵等等有何變化。相信在分析這段時期內的小說中,可以發現。而這些短篇技巧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將影響他在長篇小說中的呈現,並且進一步的瞭解鍾肇政的文學觀。
第五章,為鍾肇政第四期的短篇小說,鍾肇政文學在世界文學中的現代主義脈絡中,代表著後進國家對於世界文學的再學習,極思追趕前衛技巧的模仿。鍾肇政的短篇小說創作歷程有一段現代主義時期,他的小說觀並非是一味的模仿而已,他有他獨特的小說觀,這是本章要探討的。
本章將以〈大機里潭畔〉為例,並比對幾位評論者對鍾肇政的評論,歸納出,作者建構一個逝去的不可追尋的童年之夢,夾雜著亂倫的驚駭內裡。一般讀者除了對於筆觸不以為然外,更希望作者能夠挖深亂倫的部分,可是這並非鍾肇政所追求的趨向,因為若此道路,必然就會淪為〈阿夏家的沒落〉的模仿的趣味。
本章透過對愛倫坡與海明威跟鍾肇政小說的比較,發現了鍾肇政表現那種哀愁的世界,屬於臺灣泥土融合了異國的情調、臺灣的歷史背景,還有鍾肇政個人的病與對於愛情的憧憬,而構成的永恆的唯美境界,這是鍾肇政所切出的人生斷面,也是永恆的世界。
總之,鍾肇政的小說觀想要創作出一種根植於臺灣的現代主義,或是說土俗與現代技巧結合,或者說有泥土味的現代主義。思想上,仍是以臺灣人的立場、角度與歷史現實出發,來尋求現代主義思想或技巧上的融合。
第六章,本章承續上一章,討論鍾肇政在第四期的短篇小說中的表現,並且是全面的把這一時期有所前衛技巧,包括意識流、內心獨白的表現都加以探討。分析鍾肇政是以怎樣的語言特色、時空結構來達成技巧創新的努力。而除了技巧的討論外,還有死、性、生病瘋狂等主題加以探討。
第七章,在這裡鍾肇政進入了第五期,是回歸到寫實的傳統,不過更為沉著冷靜客觀的調性,隱藏著潛意識裡不可測度的性靈景觀。也就是不用堆疊、尖銳的語言,一樣能表現人類心靈的廣闊或者黑暗扭曲的世界。同時,除了某些特殊的敘事角度,如女性、鳥、外省人作為敘事觀點外,本章還討論到以鍾肇政家族相關人物為題材的小說。內容娓娓道來,但是也是相當富有小說趣味與風格的,特別牽涉到家人逝去的一段。本章也討論了這些小說與鍾肇政個性的一些特點。
第八章,藉由鄭清文與鍾肇政往來的書簡為資料,作為豐富過去研究中,對於「文如其人」的論斷。再從書簡中抽出幾項事件,表現兩人在為人處事上的對比。且運用兩人對於彼此作品的批評以進一步瞭解兩人在文學風格的不同。
本章探討鍾肇政與鄭清文兩人的為人與語言風格、敘事技巧間的關係。並選擇以性與死的主題,以及兒童、女性為角色的小說,加以比較、印證。
第九章,本章透過鍾肇政四部短篇小說,擬成「高山四部」的連作形式。探討鍾肇政在作品中所挖掘的原住民精神。特別是呼應了其長篇《高山組曲》的歷史背景,闡明原住民在太平洋戰爭的英勇陳跡,是如何影響著八○年代的原住民青年。又以人道關懷、溫情浪漫的筆調,一方面歌頌原住民的純潔與武勇,一方面給予光明與希望的未來,認為原住民雖然失去獵場、失去出草的儀典,但是原住民始終還是原住民,其文化傳承、其精神是永恆不滅的。
本章在進行上述主文前,並從早期鍾肇政的原住民小說中的語言、敘事表現脈絡中,觀察鍾肇政在八十年代時的「高山四部」的技巧與文字運用的特點。
而主文分為「故鄉的呼喚」與「英勇威武」兩部分,前者筆調初時感傷黯淡,但最後仍展現出原住民血液的沸騰,顯現出原住民純潔本質。後者則以流暢的筆法,把原住民出草、喝酒、打獵的英勇形象塑造出來。在作者賦予原住民精神不死的關懷之下,並令讀者省思原住民當下社會困境與隱微的批判平地社會對原住民的生疏隔閡。
第十章討論在戒嚴底下相關牽涉到鍾肇政的懷舊經驗與愛情幻想的小說。前者時間大概是1968年前後,為配合國民黨的意識形態,這時候的鍾肇政已經成名,說國民黨要培養鍾肇政不如說利用鍾肇政,要他提供有關抗日、愛祖國、臺灣光復的題材的小說。這些小說往往從現實開始,回憶到鍾肇政戰爭時期的經驗來表達故事。結構幾乎每篇都差不多。顯然是應付的作品,不過也把歷史時代的一個面向給呈現出來。
而愛情方面差不多是1980年前後,這時候鍾肇政已經五十五歲,初老階段,對青春浪漫、少女懷春的題材特別感興趣。愛情往往都是一種老少配,算是鍾肇政本人的一種遐想,多少也反映出鍾肇政初戀失敗經驗的心理彌補的作用。
另外本書有兩個附錄,附錄A為〈《魯冰花》與《法蘭達斯的靈犬》的比較──談鍾肇政的創作歷程〉,附錄B為〈論鍾肇政的隱喻風格──從《八角塔下》談起:日本精神與感傷的對話〉。
兩篇論文基本上都是在兒少小說的範疇,儘管討論的作品是長篇。可是可以作為本書第二章討論的參考,並且在論文中,也討論了鍾肇政的創作歷程,特別是提到鍾肇政在第一期短篇小說的創作分析。
而《八角塔下》承接《濁流三部曲》的自傳性小說,以及短篇小說〈溢洪道〉等涉及到性愛與裸露的部分,但是因為吳濁流的反對等因素,鍾肇政發表〈闇夜、迷失在宇宙中〉在《臺灣文藝》中途被撤下,鍾肇政在很長一段時間便放棄性愛的描寫,不過在《八角塔下》鍾肇政還是在少兒的成長歷程加上身體性器官方面的變化,不過仍是被穆中南稍加修改。 因此,附錄B對本書的研究有幫助。
附錄A還討論《魯冰花》的原創性。指出主角人物茶妹的形象塑造,與劇情中兒童畫評鑑的設計。由其中,可以發現《魯冰花》創作的思想根源來自於對教育的批判以及鍾肇政的原型人物。可以多瞭解鍾肇政的家庭成長背景。
附錄B討論《八角塔下》所表現出主角在日本文化認同上提出新解釋。並且作者的創作風格與審美意義上,發現其中一個要素是代表正面、積極的樂觀精神。除此之外,本文還在該作挖掘出,以傷感作為另一個鍾肇政風格要素。感傷除了塑造主角純真、富有同情心、易感個性外,也是做為藝術感染力的來源。
並且從鍾肇政的早期創作歷程加以印證,鍾肇政文風的改變經過。而進一步的總結鍾肇政的風格乃是揉合日本精神與感傷這兩種風格,成為新的、鍾肇政式的、溫和的抗議式的精神。這種新風格本身,還帶有強烈的隱喻性,產生鍾肇政與時代對話的詮釋空間。在藝術上則是兩種節奏的對話語言,造成作品的張力。本文並論證鍾肇政在日本精神的表現與文化認同上,其實加以詮釋,這就是一種時代的隱喻,也就是臺灣精神。
儘管鍾肇政的短篇小說很少表現臺灣認同的國族意識等糾葛,可是仍可以從小說的分析中,得到鍾肇政的個性上的瞭解,這對於認識鍾肇政的短篇小說的內涵,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