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童話是大人給兒童的幻想故事
童話主要是由成人社會提供給兒童的。成人對兒童的看法,對童話本質及其功能的認識,主導著童話的面貌特色。杜傳坤教授指出:「成人對兒童和兒童文學的看法、認識,就是成人的兒童觀和兒童文學觀。它們往往不是從成人個人心裡憑空產生,而是由其所處的時代及文化意識形態所導引與塑造的。」所以,童話的出現,不是兒童自己發現或創作的故事,而是成人為兒童挑選或創作的故事。
陳蒲清《中國本土童話鑑賞》將童話定義為:「童話是一種適合兒童心理特點的幻想故事。」在這樣的定義下,神話與寓言就有童話的蹤跡。陳蒲清說道:
大人們給小孩講故事是一種經常的現象,老人們把講故事叫做講「古」。……這些古老的故事中有很多充滿奇特幻想的故事,它們便是民間童話。有很多文人小時愛聽故事,長大了還是這樣,晉代的干寶,唐代的李公佐、段成式,宋代的蘇東坡、洪邁,明代的瞿佑、馮孟龍,清代的蒲松齡、沈起鳳等,都是一批保持童心的人物,他們把自己聽到的故事記錄下來,其中就有不少優秀童話。
並且指出「童話」一名,最早見於孫毓修先生在清宣統元年(1909年)編撰的《童話》叢書。
「童話」名稱的涵義,或源於「話本」。洪汛濤《童話學》說道:
第一、中國自古即有「童謠」之名,那是韻文體的;散文體的不稱「謠」,該叫「話」。有「童謠」,必定有「童話」。……第二、中國古小說稱為「評話」或「話本」;「童話」即兒童之評話、話本。第三、從我國早期那些稱做「童話」的作品來看,可說都是沿用宋元評話、話本的寫法的;前面有一大段楔子式的評語,而後始進入故事正文。
雖然「童話」之名晚出,但是起源卻甚早。周作人《童話略論》根據人類學派的進化論觀點,提出童話與神話一樣源於遠古,他說道:
童話(Märchen)本質與神話(mythos)世說(saga)實為一體。上古之時,宗教初萌,民皆拜物,其教以為天下萬物各有生氣,故天神地祇,物魅人鬼,皆有定作,不異生人,本其時之信仰,演為故事,而神話興焉。其次亦述神人之事,為眾所信,但尊而不威,敬而不畏者,則為世說。童話者,與此同物,但意主傳奇,其時代人地皆無定名,以供娛樂為主,是其區別。蓋約言之,神話者原人之宗教,世說者其歷史,而童話則其文學也。
林守為教授則根據日本學者蘆谷重常和松村武雄的說法,主張「童話早於神話」。
蘆谷重常在《世界童話史》中說:「童話究竟發生於何時的問題,那只能說是屬於不可想像的太古而已。一般的想法以為『童話是神話的兒童化』,不過慎重地推想,童話卻比神話發生得更早。在神話發生時,必有與其相呼應的宗教的信仰和相當的文學的技巧為其背景,但在文化程度還沒達到一相當階段——尚在未開化的草莽時代,語言就已存在。在神話裡含有無數的童話,但這些童話實存於神話之前。」
松村武雄《童話與兒童研究》也認為將童話視作神話的殘渣,在民俗學上或民族心理學上,並無根據。且最早的童話,絕對不是屬於兒童的,而是屬於一般人的,為著嘗試團聚的興味的一般人所有的。依社會心理學者的話來說,童話可說是一種社交的行為。
「古代童話」(或稱「民間童話」、「傳統童話」)就是指稱那些散見於古代典籍中的故事,以及流傳在民間的口傳故事。但是,因為「兒童」是一個十七世紀才興起的觀念,所以古代童話,如《格林童話》,在德國格林兄弟最初蒐集的版本,就有許多故事內容並不適合兒童閱讀,例如:〈長髮公主〉裡拉芬彩兒告訴巫婆「我的衣服越來越緊了,已經穿不下了,該怎麼辦呢?」暗示未婚懷孕。〈漢索與葛麗泰〉裡是狠心的親媽慫恿爸爸將小兄妹遺棄在森林裡。〈白雪公主〉裡的王妃也是白雪公主的親生母親,因為嫉妒女兒比自己美,才想害死她。〈千種皮〉裡國王看到長得跟過世的王妃一樣美貌的女兒,於是動了情,不管大臣的勸阻,堅持要跟女兒結婚。
格林兄弟原先想保留其原始面貌,但出版後受到來自兒童父母的批評,他們不希望讓孩子們看到那些殘忍或亂倫的內容。接受建議的格林兄弟才對內容和敘述進行了刪修與改寫,使其更適合兒童閱讀。
威廉.格林在1819年第二版的前言裡寫道:「在這新版裡,我們將每個不適合兒童的地方都小心地清除了,如果還有異議,認為有一個或哪個故事會讓父母親尷尬,認為有失體統,以致不方便將這本書就這樣直接地交到兒童手上,這可能屬於個別情況的顧慮,那麼父母親很容易自行選擇……」(Brüder Grimm, 1989, 31)。
中國兒童文學作家葛琳(本名葛翠琳, 1930-2022)認為經過改寫的古代童話在內容上,大多已剔除荒謬、恐怖和粗俗的部分,也剔除了嚴肅和迷信;充實、美化了故事中感人的情節及各角色的活動。在寫作技巧上,有下列五項特徵:1.善用擬人化的寫作方法。2.故事人物少而活動多。3.故事的情節多是特殊而誇張,異乎尋常。4.善用魔法與神技解決問題。5.善有善報,有令人滿意的結局。
從古代童話演進到現代童話,最重要的人當屬「現代童話之父」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 1805-1875),他把自己的童年生活,以及旅途中的所見所聞溶入童話中,一生共發表了一百六十八篇故事。因為「現代童話」是經過作家個人獨特的審美意識與敘事手法,所以又稱為「創作童話」或「藝術童話」。
兒童文學家林良指出現代西方國家的童話、日本童話,以及我國的童話,都深受安徒生童話所影響。並分析現代童話跟古代童話有三大不同之處:
1.角色選擇的自由:現代童話《勇敢的小錫兵》寫的是玩具兵。《醜小鴨》寫的是一隻小天鵝。
2.洋溢著善良的人性:古代童話故事中有善人,也有惡人。故事中對於自私,貪婪、殘忍、惡毒,一律不加以避諱。這本來是成人文學的特性。……古代童話的內容有些是相當野蠻的,但是安徒生的創作童話,卻給人溫馨的感覺。
3.創意的想像趣味,取代了法力、巫術和國王的賞賜;也就是說,安徒生的童話提高了童話境界。大家欣賞的是童話中令人愉快、富創意的想像,而不再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或者突來的財富、突然降臨的好運等這種現實的利益。
童話發展迄今,表達主題與表現手法越來越多元與豐富,林文寶教授在《兒童文學故事體寫作論》中,總結「童話」的創作:
總之,所謂童話,就是使事實長上翅膀。
所以是先有了「事實」,然後童話作家用巧手裝上「想像的翅膀」,讓兒童們可以從遠離現實的角度來觀看。這何嘗不是凸顯出童話作家對兒童們的呵護:現實不是那麼美好,我想讓你知道,只是不希望你直擊殘酷,受到傷害;所以選擇用溫柔的方式,隔著美化的濾鏡,引導你慢慢感受、漸漸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