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交融的地誌詩篇
/廖永來(廖莫白)
憲東長我幾歲,我們成長在同時代。這個時代,既醜陋也美麗。台灣尚處戒嚴,在肅殺的氛圍,我們走過聯考,在文學的喜愛中成長。與美麗島事件,擦身而過。而後走出校園,目睹台灣發生一樁樁悲慘事件。林義雄家的滅門血案,陳文成離奇橫屍台大校園。我們強忍眼淚,走出校園,投身社會。恰巧遇到改革的浪潮,也短暫投入政治,甚至參與選舉,擔任公職。在野過,執政過。這經驗多少反映在憲東的詩作。憲東詩集中寫到愛爾蘭的葉慈與台灣的楊牧,他們參與社會政治,深淺不同,卻也都有幾許緣份。愛爾蘭詩人葉慈,一八六五年出生,文學之外,晚年曾擔任二屆愛爾蘭自由邦參議員,關心社會脈動與現實政治。一九○○年後,在作品中我們自然感受到葉慈詩作在政治中的現實與真實。一九二三年葉慈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另一位台灣的詩人楊牧,花蓮人,回台灣後也長居花蓮。楊牧的個性溫和,鮮少直接碰觸政治,但並非對現實政治無感。其詩作──〈帶你回花蓮〉、〈蘆葦地帶〉、〈水田地帶〉、〈有人問我公理與正義的問題〉,對林義雄家不幸的悼詩〈悲歌為林義雄作〉等等。在唯美的思考與文字中,也隱藏不住對現實與社會的關懷。
文學的原鄉他鄉,在時代快速的轉輪中,會有迥異與相似的書寫。楊牧的花蓮,吳晟的濁水溪,向陽的鹿谷。他們書寫的家鄉,就是所謂的地景詩。地景詩是詩人與土地的對話。也有人把地景詩稱做地誌詩。地誌詩更進一步描寫景觀,也深及歷史,進而建構作者讀者的情感認同,甚至族群家國的認同。
嚴格定義地景詩或地誌詩,憲東的詩應較傾向屬於地誌詩。以前較少閱讀憲東詩作,知道他大學讀政治大學東語系,當時政治大學有個詩社,就是憲東和陳家帶他們創辦的長廊詩社。現在寫詩者,不一定會在報紙副刊或詩刊出現。我對憲東的詩,乃在Line 中所得。憲東給我看的詩,大多收集在卷一的詩作。〈摩里沙卡〉寫林田山,〈慶修院側記〉寫建於日治時期的古寺,另有〈豐田移民村〉等等的地誌詩。憲東幾乎詩末都有備註說明,簡言之,如果詩文配讀,就是文史輝映,頗有所得。讀後,我主動表示意見,談及以前讀過鄭愁予、余光中甚至近期的吳晟、渡也、林央敏……,我提出林央敏於二○一七年出版的家鄉即景詩的序言:我(央敏)希望台灣詩人的地景、地誌詩,能夠不侷限於寫景、抒情,也應寫實或記事,甚至融合二者,使作品更有縱深,更渾厚耐讀。
憲東和央敏寫的地誌詩或地景詩,他們共同主張詩的韻律相當重要,認為韻律是詩聲音上的美感,因之,憲東仍非常注重詩的原素,他常常和我說起,我亦認同,目前許多詩流於文字雕琢,不易閱讀。
憲東於詩集卷二,以詩懷念詩人楊牧及文學教授吳潛誠。楊牧和吳潛誠都曾任教於花蓮,憲東尤其以楊牧為詩為文推薦懷念。憲東並在詩集中特別提起芬蘭頌,提及芬蘭音樂家西貝流士,在十九世紀時,芬蘭為蘇聯統治,為喚起芬蘭國民意識,凝聚芬蘭人的團結,創作出氣勢磅礴的音樂──芬蘭頌,在芬蘭激起多少人的感動,芬蘭經過努力,終於在一九一七年宣佈獨立。總之,世界各國在追求自由獨立的過程,遭遇不一,但彼此之間終能相互激勵學習,相互輝映,留下美好。
小說家宋澤萊在論述台灣文學時,以台灣三百年為經緯,從春天到冬天,從幼稚到成熟,從萌芽到枝盛葉茂。三百年的文學面貌,山川景色的更迭,生生不息,不斷拼搏,意志昂揚。
憲東以為詩集名稱的詩作──〈沒有國籍的島〉,恰好反映這代台灣人對這塊土地,對國家定位的追求與期許。憲東書寫的年代,涵蓋這卅年來,經歷大大小小的運動。台灣完成國會全面改選,也在一九九六年完成首次總統民選,實質邁上一個準國家的態貌。只是被中國挑戰。在國際上的身份和稱呼,仍遮遮掩掩。
被困居在沒有國籍的島
忍受歷史循環的夢魘,流亡
挫折與墮落,那些困難舉證的罪
如影隨形,烙印在每一次更迭的朝代
台灣是沒有國籍的島,我們是沒被國際承認的島上的人民。我們在尋找苦悶的出口,苦悶的台灣,何時成為國。在形成一股昂揚的意志前,憲東的詩作依偎我們,陪伴我們。
〈沒有國籍的島〉
被困居在沒有國籍的島
忍受歷史循環的夢魘,流亡
挫折與墮落,那些困難舉證的罪
如影隨形,烙印在每一次更迭的朝代
我的名字一再塗改,羞於見人
凡與血緣有關的,就是衝突
凡與泥土有關的,就是戰爭
凡與生存有關的,只剩下週而復始
日漸遲疑日漸消沉的意志
以及,嚴重屈辱下
無論如何也拼湊不完整的靈魂
有人提起沒有國籍的島
以不屑的口吻誣衊,以虛妄的理由
褻瀆自己曖昧不明的身分
飽經風霜之後,猛然
你會發現,在類殖民地的世界裡
謊言才是真理
(1999 年12 月於花蓮)
〈在不確定名份的國度〉
幾乎所有的生命不免惴慄難安——
成群的老鼠暴斃在斑馬線上
一對蟑螂躲在結婚證書裡產卵
驚慌的鯨豚撞沉漁船
白鴿的羽毛在戰機的引擎內飛翔
熊貓宣佈改吃麥當勞
昨天的薯條藏在抽屜裡生長
電動玩具店內遺失了青春二分之一
地球仍然由西向東自轉
飛彈的射程,是否包括股票市場
徹夜排隊的移民潮
甚至總統府塔樓的避雷針
以及最後一根稻草?
官員們和財團習慣在高爾夫球場
密商政治獻金與工程弊端
替治安背書的內閣午睡去了
遭幫派佔領的城市沒有法庭
我站在教堂等候所有人犯懺悔
喔,他們可能下輩子才會告解
在不確定名份的國度
信心是無根的,風吹草動
伴隨一再割讓的版圖遷徙流離
我委實猶豫了良久,進退失據此刻
在天平兩端傾斜不定的世界裡
在層次模糊的困惑中,心虛
自責於體弱多病的政黨政治垂危旦夕
而我又如何憑一己棉薄之力
維持短暫且虛構的和平?
(1999年12月於花蓮)
〈不滅之火〉
我在朝聖的路上
尋訪生命的不滅之火
心靈棲宿的伽藍
傴僂的身影踽踽而行
一之橋到奧之院
沿石板參道我翻讀日本史
兩公里卷軸,一千二百年浮世繪
歷代大名的罪衍與榮光
宛如萎棄的花瓣
功過俱為塵土
我漫步在朝聖的路上
以虔誠的行腳,卑微的心
聽杉林微風如梵音低唱
此岸,彼岸,浩瀚無涯
虛空裡迴盪的是前世今生
而魯鈍如我者蟄伏世俗框架
遲遲未能參悟。我祈願
藉信仰點一盞燈
照亮晦暗不明的宿命
涅槃終盡,唯不滅之火長存
【後記】
五月下旬,暮春季節,我偕妻子安排了一趟京阪自由行,先到大阪,次日即往和歌山縣高野山聖地行腳。
西元816 年,空海大師(西元774-835 年,諡號弘法)創立了佛教真言宗(東密),建立高野山寺院建築群,至今超過1200 年。西元2004 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為世界遺產。
高野山寺院總數約117 間,金剛峰寺最具代表性,是弘法大師創立真言宗的總本山寺院。壇上伽藍則是第一座建來弘揚真言宗的道場。奧之院是高野山最神聖的地點,從一之橋到御廟橋,2 公里的參拜道,兩側是高聳蓊鬱的杉林,沿途經過20 多萬座歷代大名的墓碑和祈念碑,過御廟橋後即是通往奧之院,弘法大師最後長眠的御廟。御廟的拜殿——燈籠堂,內有祈親燈,還有白河天皇(西元1053-1129 年)獻祭的白河燈等2 萬多盞燈籠,永不熄滅的火已有1000 年以上的歷史。
弘法大師在天長九年(西元832 年)萬燈會,曾發願「虛空終盡,眾生終盡,涅槃終盡,我願無窮」。(2025.05.20 於日本大阪)
/廖永來(廖莫白)
憲東長我幾歲,我們成長在同時代。這個時代,既醜陋也美麗。台灣尚處戒嚴,在肅殺的氛圍,我們走過聯考,在文學的喜愛中成長。與美麗島事件,擦身而過。而後走出校園,目睹台灣發生一樁樁悲慘事件。林義雄家的滅門血案,陳文成離奇橫屍台大校園。我們強忍眼淚,走出校園,投身社會。恰巧遇到改革的浪潮,也短暫投入政治,甚至參與選舉,擔任公職。在野過,執政過。這經驗多少反映在憲東的詩作。憲東詩集中寫到愛爾蘭的葉慈與台灣的楊牧,他們參與社會政治,深淺不同,卻也都有幾許緣份。愛爾蘭詩人葉慈,一八六五年出生,文學之外,晚年曾擔任二屆愛爾蘭自由邦參議員,關心社會脈動與現實政治。一九○○年後,在作品中我們自然感受到葉慈詩作在政治中的現實與真實。一九二三年葉慈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另一位台灣的詩人楊牧,花蓮人,回台灣後也長居花蓮。楊牧的個性溫和,鮮少直接碰觸政治,但並非對現實政治無感。其詩作──〈帶你回花蓮〉、〈蘆葦地帶〉、〈水田地帶〉、〈有人問我公理與正義的問題〉,對林義雄家不幸的悼詩〈悲歌為林義雄作〉等等。在唯美的思考與文字中,也隱藏不住對現實與社會的關懷。
文學的原鄉他鄉,在時代快速的轉輪中,會有迥異與相似的書寫。楊牧的花蓮,吳晟的濁水溪,向陽的鹿谷。他們書寫的家鄉,就是所謂的地景詩。地景詩是詩人與土地的對話。也有人把地景詩稱做地誌詩。地誌詩更進一步描寫景觀,也深及歷史,進而建構作者讀者的情感認同,甚至族群家國的認同。
嚴格定義地景詩或地誌詩,憲東的詩應較傾向屬於地誌詩。以前較少閱讀憲東詩作,知道他大學讀政治大學東語系,當時政治大學有個詩社,就是憲東和陳家帶他們創辦的長廊詩社。現在寫詩者,不一定會在報紙副刊或詩刊出現。我對憲東的詩,乃在Line 中所得。憲東給我看的詩,大多收集在卷一的詩作。〈摩里沙卡〉寫林田山,〈慶修院側記〉寫建於日治時期的古寺,另有〈豐田移民村〉等等的地誌詩。憲東幾乎詩末都有備註說明,簡言之,如果詩文配讀,就是文史輝映,頗有所得。讀後,我主動表示意見,談及以前讀過鄭愁予、余光中甚至近期的吳晟、渡也、林央敏……,我提出林央敏於二○一七年出版的家鄉即景詩的序言:我(央敏)希望台灣詩人的地景、地誌詩,能夠不侷限於寫景、抒情,也應寫實或記事,甚至融合二者,使作品更有縱深,更渾厚耐讀。
憲東和央敏寫的地誌詩或地景詩,他們共同主張詩的韻律相當重要,認為韻律是詩聲音上的美感,因之,憲東仍非常注重詩的原素,他常常和我說起,我亦認同,目前許多詩流於文字雕琢,不易閱讀。
憲東於詩集卷二,以詩懷念詩人楊牧及文學教授吳潛誠。楊牧和吳潛誠都曾任教於花蓮,憲東尤其以楊牧為詩為文推薦懷念。憲東並在詩集中特別提起芬蘭頌,提及芬蘭音樂家西貝流士,在十九世紀時,芬蘭為蘇聯統治,為喚起芬蘭國民意識,凝聚芬蘭人的團結,創作出氣勢磅礴的音樂──芬蘭頌,在芬蘭激起多少人的感動,芬蘭經過努力,終於在一九一七年宣佈獨立。總之,世界各國在追求自由獨立的過程,遭遇不一,但彼此之間終能相互激勵學習,相互輝映,留下美好。
小說家宋澤萊在論述台灣文學時,以台灣三百年為經緯,從春天到冬天,從幼稚到成熟,從萌芽到枝盛葉茂。三百年的文學面貌,山川景色的更迭,生生不息,不斷拼搏,意志昂揚。
憲東以為詩集名稱的詩作──〈沒有國籍的島〉,恰好反映這代台灣人對這塊土地,對國家定位的追求與期許。憲東書寫的年代,涵蓋這卅年來,經歷大大小小的運動。台灣完成國會全面改選,也在一九九六年完成首次總統民選,實質邁上一個準國家的態貌。只是被中國挑戰。在國際上的身份和稱呼,仍遮遮掩掩。
被困居在沒有國籍的島
忍受歷史循環的夢魘,流亡
挫折與墮落,那些困難舉證的罪
如影隨形,烙印在每一次更迭的朝代
台灣是沒有國籍的島,我們是沒被國際承認的島上的人民。我們在尋找苦悶的出口,苦悶的台灣,何時成為國。在形成一股昂揚的意志前,憲東的詩作依偎我們,陪伴我們。
〈沒有國籍的島〉
被困居在沒有國籍的島
忍受歷史循環的夢魘,流亡
挫折與墮落,那些困難舉證的罪
如影隨形,烙印在每一次更迭的朝代
我的名字一再塗改,羞於見人
凡與血緣有關的,就是衝突
凡與泥土有關的,就是戰爭
凡與生存有關的,只剩下週而復始
日漸遲疑日漸消沉的意志
以及,嚴重屈辱下
無論如何也拼湊不完整的靈魂
有人提起沒有國籍的島
以不屑的口吻誣衊,以虛妄的理由
褻瀆自己曖昧不明的身分
飽經風霜之後,猛然
你會發現,在類殖民地的世界裡
謊言才是真理
(1999 年12 月於花蓮)
〈在不確定名份的國度〉
幾乎所有的生命不免惴慄難安——
成群的老鼠暴斃在斑馬線上
一對蟑螂躲在結婚證書裡產卵
驚慌的鯨豚撞沉漁船
白鴿的羽毛在戰機的引擎內飛翔
熊貓宣佈改吃麥當勞
昨天的薯條藏在抽屜裡生長
電動玩具店內遺失了青春二分之一
地球仍然由西向東自轉
飛彈的射程,是否包括股票市場
徹夜排隊的移民潮
甚至總統府塔樓的避雷針
以及最後一根稻草?
官員們和財團習慣在高爾夫球場
密商政治獻金與工程弊端
替治安背書的內閣午睡去了
遭幫派佔領的城市沒有法庭
我站在教堂等候所有人犯懺悔
喔,他們可能下輩子才會告解
在不確定名份的國度
信心是無根的,風吹草動
伴隨一再割讓的版圖遷徙流離
我委實猶豫了良久,進退失據此刻
在天平兩端傾斜不定的世界裡
在層次模糊的困惑中,心虛
自責於體弱多病的政黨政治垂危旦夕
而我又如何憑一己棉薄之力
維持短暫且虛構的和平?
(1999年12月於花蓮)
〈不滅之火〉
我在朝聖的路上
尋訪生命的不滅之火
心靈棲宿的伽藍
傴僂的身影踽踽而行
一之橋到奧之院
沿石板參道我翻讀日本史
兩公里卷軸,一千二百年浮世繪
歷代大名的罪衍與榮光
宛如萎棄的花瓣
功過俱為塵土
我漫步在朝聖的路上
以虔誠的行腳,卑微的心
聽杉林微風如梵音低唱
此岸,彼岸,浩瀚無涯
虛空裡迴盪的是前世今生
而魯鈍如我者蟄伏世俗框架
遲遲未能參悟。我祈願
藉信仰點一盞燈
照亮晦暗不明的宿命
涅槃終盡,唯不滅之火長存
【後記】
五月下旬,暮春季節,我偕妻子安排了一趟京阪自由行,先到大阪,次日即往和歌山縣高野山聖地行腳。
西元816 年,空海大師(西元774-835 年,諡號弘法)創立了佛教真言宗(東密),建立高野山寺院建築群,至今超過1200 年。西元2004 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為世界遺產。
高野山寺院總數約117 間,金剛峰寺最具代表性,是弘法大師創立真言宗的總本山寺院。壇上伽藍則是第一座建來弘揚真言宗的道場。奧之院是高野山最神聖的地點,從一之橋到御廟橋,2 公里的參拜道,兩側是高聳蓊鬱的杉林,沿途經過20 多萬座歷代大名的墓碑和祈念碑,過御廟橋後即是通往奧之院,弘法大師最後長眠的御廟。御廟的拜殿——燈籠堂,內有祈親燈,還有白河天皇(西元1053-1129 年)獻祭的白河燈等2 萬多盞燈籠,永不熄滅的火已有1000 年以上的歷史。
弘法大師在天長九年(西元832 年)萬燈會,曾發願「虛空終盡,眾生終盡,涅槃終盡,我願無窮」。(2025.05.20 於日本大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