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阿公您安睡(節錄) 桂文亞
阿公中風被急救回來的第二天,我去醫院探望。半昏迷的阿公嚇了我一大跳,平常好好的一個人,怎麼現在身上要插進那麼多根管子?
護士給阿公抽痰的時候,媽媽的臉跟著扭曲,阿婆的臉由白轉灰,不斷合掌重複:「輕點兒,輕點兒。」機器停止操作後,媽媽淚流滿面的對阿婆說:「爸爸受這種罪還不如……」下一個字還沒出口,阿婆就哭了:「我捨不得妳爸爸,無論如何一定要救救他……」
有一天,主治大夫來巡房,阿婆竟然撲通一聲跪在地上連磕三個響頭。「王大夫,我求求您,把我丈夫給救醒,他住進醫院都十四天了,眼睛沒有眨過,我要和他說說話,我要他看看我,我要他活下去!」
阿公沒生病的時候,阿婆從頭到腳看阿公不順眼,成天嫌他這個那個,甚至有一次背著阿公發牢騷:「你要先走一步,我老太婆可輕鬆了。」
等阿公住院,阿婆從早到晚就在病床前寸步不離,平常一下班就嚷累的爸爸、媽媽,現在一有時間就往醫院跑,他們全把我給扔下不管。
有一天放學後我到醫院,奇怪這一天病房裡空蕩蕩的。我走近病床一呀,一夜之間阿公怎麼又變得更黃更瘦了,我摸摸阿公的額頭,冷冷的。
「他不是妳阿公啦,他快死了啦。妳阿公換到隔壁床了!」一個尖尖的聲音從背後傳來,回頭一看,是個新來的二十四小時看護。
第三天,阿公嚴重尿血被送進加護病房。媽媽哭著對阿婆說:「爸可能撐不過這幾天了……」
「不,」阿婆說:「老天保佑好人,我等他醒過來!」
一星期以後,阿公奇蹟似的睜開眼睛,搬回二等病房。阿婆的眼睛裡閃著希望之光!媽媽忙著標會,跑郵局提款,媽媽歎著氣對阿婆說:「這些錢就算補償爸爸節省一輩子的辛勞吧!」
一天又一天,日子沉重得像一個人腳上拖著兩個大鉛球。阿公時好時壞,我們推他喊他拉他搖他,在他耳邊說話,輕拍他的面頰,撫摸他的額頭,阿公阿公您醒醒,阿公阿公您聽見了嗎?
阿公聽見了。他的手微微顫抖著,嘴發出一連串誰也聽不懂的話,透明淚水像一條悲傷的河,順著眼角無止境流著……
「王大夫,他太痛苦了。我女兒已經累垮了,我這把老骨頭也散得差不多了,我們受不了,可是日子還得過下去。王大夫,我求求您了,給他吃點什麼藥,打個什麼針吧!」就在媽媽病倒的第二天,阿婆又撲通一下跪在地上連叩三個響頭。
王大夫只是搖頭,苦笑,搖頭。
阿公,您醒醒好嗎?不,阿公,您安睡好嗎?阿公!
一起來欣賞 李日斌
透過一位孩子的視角,描述阿公從生病的醫治到家人面對臨終時的掙扎,深刻呈現了生死之間的矛盾、愛與不捨。
由阿婆對阿公充滿怨言,這句話顯示出日常生活中的摩擦。然而,當阿公真正倒下、躺在病床上時,阿婆卻跪地求醫生「一定要救救他」,這種轉變充分反映出人性的矛盾。我們看到阿婆在快失去一個人時,才真正意識到阿公的珍貴?
阿婆的態度轉變不僅是她個人的情感變化,也象徵了在面對生死時的掙扎——當死亡靠近時,才發現無法真正放手。這也是許多人在親人病重時的真實心境:即使知道醫療手段可能無法讓病人恢復健康,我們仍然希望奇蹟發生,因為放手實在是太難了。
阿公在病床上的細節,讓我們想一想:當生命無法維持基本的尊嚴時,痛苦的用醫療去延續身體運作是對的選擇嗎?
家人為了延續阿公的生命一開始不斷努力,媽媽標會、提款,支撐高昂醫療費,但一天天看著阿公的痛苦,媽媽與阿婆的內心掙扎也因此逐漸轉變。起初,家人竭盡全力要救阿公,到後來卻對醫生說:「給我丈夫打一針,讓他快點死吧!」這一幕震撼人心,阿婆並非出於冷血,當家人意識到親人的痛苦已經超過生存的價值時,「讓他離開」可能成為最後愛的表現。
「阿公還會像小時候一樣害怕黑暗嗎?」這句話透露出孩子對死亡的不確定與擔憂。還有他在醫院時摸到了「快死的陌生人」,感到恐懼,在他心裡發現死亡讓人變得面目模糊,難以分辨。
相較之下,大人對死亡的看法則更為現實—他們關心的是醫療費用、病人的痛苦、以及自己能否承受心理與經濟上的壓力。
孩子雖然也害怕阿公死亡,但他仍希望阿公能夠好好「睡著」,不害怕黑。不管大人或小孩,面對真正的善終,應該考量不是生命的長短,而在於能否安詳地離開,而非在痛苦中掙扎。
換你說說看
1、是否在快要失去一個人時,才會真正意識到他的珍貴?我們如何才能在親人還在時,就珍惜他們的存在?
2、當生命無法維持尊嚴時,繼續治療,是愛還是折磨?如何在「愛」與「放手」之間取得平衡?
阿公中風被急救回來的第二天,我去醫院探望。半昏迷的阿公嚇了我一大跳,平常好好的一個人,怎麼現在身上要插進那麼多根管子?
護士給阿公抽痰的時候,媽媽的臉跟著扭曲,阿婆的臉由白轉灰,不斷合掌重複:「輕點兒,輕點兒。」機器停止操作後,媽媽淚流滿面的對阿婆說:「爸爸受這種罪還不如……」下一個字還沒出口,阿婆就哭了:「我捨不得妳爸爸,無論如何一定要救救他……」
有一天,主治大夫來巡房,阿婆竟然撲通一聲跪在地上連磕三個響頭。「王大夫,我求求您,把我丈夫給救醒,他住進醫院都十四天了,眼睛沒有眨過,我要和他說說話,我要他看看我,我要他活下去!」
阿公沒生病的時候,阿婆從頭到腳看阿公不順眼,成天嫌他這個那個,甚至有一次背著阿公發牢騷:「你要先走一步,我老太婆可輕鬆了。」
等阿公住院,阿婆從早到晚就在病床前寸步不離,平常一下班就嚷累的爸爸、媽媽,現在一有時間就往醫院跑,他們全把我給扔下不管。
有一天放學後我到醫院,奇怪這一天病房裡空蕩蕩的。我走近病床一呀,一夜之間阿公怎麼又變得更黃更瘦了,我摸摸阿公的額頭,冷冷的。
「他不是妳阿公啦,他快死了啦。妳阿公換到隔壁床了!」一個尖尖的聲音從背後傳來,回頭一看,是個新來的二十四小時看護。
第三天,阿公嚴重尿血被送進加護病房。媽媽哭著對阿婆說:「爸可能撐不過這幾天了……」
「不,」阿婆說:「老天保佑好人,我等他醒過來!」
一星期以後,阿公奇蹟似的睜開眼睛,搬回二等病房。阿婆的眼睛裡閃著希望之光!媽媽忙著標會,跑郵局提款,媽媽歎著氣對阿婆說:「這些錢就算補償爸爸節省一輩子的辛勞吧!」
一天又一天,日子沉重得像一個人腳上拖著兩個大鉛球。阿公時好時壞,我們推他喊他拉他搖他,在他耳邊說話,輕拍他的面頰,撫摸他的額頭,阿公阿公您醒醒,阿公阿公您聽見了嗎?
阿公聽見了。他的手微微顫抖著,嘴發出一連串誰也聽不懂的話,透明淚水像一條悲傷的河,順著眼角無止境流著……
「王大夫,他太痛苦了。我女兒已經累垮了,我這把老骨頭也散得差不多了,我們受不了,可是日子還得過下去。王大夫,我求求您了,給他吃點什麼藥,打個什麼針吧!」就在媽媽病倒的第二天,阿婆又撲通一下跪在地上連叩三個響頭。
王大夫只是搖頭,苦笑,搖頭。
阿公,您醒醒好嗎?不,阿公,您安睡好嗎?阿公!
一起來欣賞 李日斌
透過一位孩子的視角,描述阿公從生病的醫治到家人面對臨終時的掙扎,深刻呈現了生死之間的矛盾、愛與不捨。
由阿婆對阿公充滿怨言,這句話顯示出日常生活中的摩擦。然而,當阿公真正倒下、躺在病床上時,阿婆卻跪地求醫生「一定要救救他」,這種轉變充分反映出人性的矛盾。我們看到阿婆在快失去一個人時,才真正意識到阿公的珍貴?
阿婆的態度轉變不僅是她個人的情感變化,也象徵了在面對生死時的掙扎——當死亡靠近時,才發現無法真正放手。這也是許多人在親人病重時的真實心境:即使知道醫療手段可能無法讓病人恢復健康,我們仍然希望奇蹟發生,因為放手實在是太難了。
阿公在病床上的細節,讓我們想一想:當生命無法維持基本的尊嚴時,痛苦的用醫療去延續身體運作是對的選擇嗎?
家人為了延續阿公的生命一開始不斷努力,媽媽標會、提款,支撐高昂醫療費,但一天天看著阿公的痛苦,媽媽與阿婆的內心掙扎也因此逐漸轉變。起初,家人竭盡全力要救阿公,到後來卻對醫生說:「給我丈夫打一針,讓他快點死吧!」這一幕震撼人心,阿婆並非出於冷血,當家人意識到親人的痛苦已經超過生存的價值時,「讓他離開」可能成為最後愛的表現。
「阿公還會像小時候一樣害怕黑暗嗎?」這句話透露出孩子對死亡的不確定與擔憂。還有他在醫院時摸到了「快死的陌生人」,感到恐懼,在他心裡發現死亡讓人變得面目模糊,難以分辨。
相較之下,大人對死亡的看法則更為現實—他們關心的是醫療費用、病人的痛苦、以及自己能否承受心理與經濟上的壓力。
孩子雖然也害怕阿公死亡,但他仍希望阿公能夠好好「睡著」,不害怕黑。不管大人或小孩,面對真正的善終,應該考量不是生命的長短,而在於能否安詳地離開,而非在痛苦中掙扎。
換你說說看
1、是否在快要失去一個人時,才會真正意識到他的珍貴?我們如何才能在親人還在時,就珍惜他們的存在?
2、當生命無法維持尊嚴時,繼續治療,是愛還是折磨?如何在「愛」與「放手」之間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