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痛的五道門(節選)
在一生中,悲痛會以諸多方式進入我們的心。若要承認悲痛,並善加處理,則務必熟悉我所稱的「悲痛的五道門」。每一道門都將通往悲痛的「聚會所」,幫助我們理解失落會一輩子以不勝枚舉的方式,碰觸我們的內心與靈魂。
我們都熟悉悲痛的「第一道門」,亦即失去所愛的人事物時所經歷到的悲傷,但在現代社會中,幾乎沒人注意其餘的四道門。因此,在這些入口所累積的悲痛依然未獲碰觸,於是,沒有獲得照料的悲傷會讓我們覺得日漸沉重。這情況往往被誤診為憂鬱症,悲痛洶湧而至,將我們推倒、擊潰。美國社會的頭號死因是鬱血性心臟衰竭,究竟是什麼讓我們的心淤塞?那不光是在動脈累積的斑塊、不光是高膽固醇,尚未消化的悲傷也成了負擔;太多人因為沒有好好照料破碎的心,而吃苦受難。了解其他的「悲痛之門」,我們或許就能帶著慈悲憐憫之心迎上前,並在適當環境下,允許自己感受完整的悲痛,並予以尊重。
第一道門:所愛的一切終將失去
我漸漸對悲痛深具信心,了解悲痛情緒如何幫助我們喚回靈魂。事實上,悲痛就是靈魂的其中一道聲音,要我們面對生命中最困難卻極重要的課題:一切都是禮物,沒有任何事能天長地久。這是令人痛苦的事實,但我們得接受這項事實,按照生命的條件生活,別試著否認失落,這單純的真理就是佛家所說的無常。當我們承認悲痛,就是承認我們所愛的一切終將失去,沒有例外。當然,我們會爭辯說,自己會在心中記住那些先離世的人所留下的愛:父母或另一半、孩子或朋友,這個或那個——沒錯,這是真的。然而,是悲痛允許我們的心朝著這份愛開放,記得這些人是多麼親切地接觸過我們的生命;只有我們拒絕悲痛進入人生時,才會開始壓縮情感經驗的廣度,過著膚淺的人生。
十二世紀有一首詩,優美地道盡了當我們選擇去愛的時候,會承擔何種風險,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獻給已逝之人
我們記住的這些人(Eleh Ezkerah)
去愛
死亡能碰觸的東西,
乃是可怕的事情。
愛、希望、夢想,
然後呢,喔,失去。
愛,
是給傻子的東西,
但愛上死亡能碰觸的東西,
卻是神聖的事情。
我的生命中有你的人生;
你的笑聲提振了我;
你的話語是給我的贈禮。
記得這件事,是痛苦之喜。
愛是人性,
但是去愛
死亡會碰觸的東西,
是神聖的事情。
——猶大・哈列維(Judah Halevi),或羅馬的艾曼紐(Immanuel theRome)
這首詩歌令人驚嘆,直指我先前所言的核心。「去愛死亡能碰觸的東西,是神聖的事情。」然而,要能使之既神聖又可親,那麼我們必須熟稔悲痛的語言與習俗。若不如此,失落就會沉重地難以承受,把我們拖垮,拉到生命的門檻底下,進入死亡的世界。
我會悲痛,就表示我膽敢去愛、允許他人進入我生命的核心,在我心中找到安定之處。悲痛和讚美很親近;那是靈魂重新訴說某人曾多麼深刻地接觸過我們的生命。去愛,就是接受悲痛的儀式。
有天,一名年輕男子走進我的諮商室,臉上掛著憂傷的表情。他告訴我,他與新結交的情人度過美好的週末。他返家後整理東西,煮點食物來吃,打開電腦看看父母與女友的照片,然後,一陣悲傷向他襲來:「在那一刻,我明白自己終將失去他們每一個人。」他流下苦澀的淚水,那淚水融化我們,讓我們降服於勢必要面對的、令人脆弱的現實。我們有時會需要苦澀的淚水,因為淚水能帶來滋補與強化力量的精華,幫我們消化難以接受的現實。
他說,他一輩子都設法逃避這事實,但這天他迎向悲痛的暗黑天使,祂握著「無常」的尖銳真理。他告訴我,想繼續敞開心靈,並更廣、更包容地去愛。對這年輕人來說,這美麗的一刻是由失落的殘酷之美鍛造而成,亦是改變人生的一刻。
接受甘苦並存的愛與失落,會讓我們更敏銳地重視我們所愛的人。要坦然面對這令人脆弱的事實很不容
易,在不斷把悲痛推往邊緣的文化尤其如此。然而,有時我們並無法拒絕悲痛這位訪客找上門。
(未完)
在一生中,悲痛會以諸多方式進入我們的心。若要承認悲痛,並善加處理,則務必熟悉我所稱的「悲痛的五道門」。每一道門都將通往悲痛的「聚會所」,幫助我們理解失落會一輩子以不勝枚舉的方式,碰觸我們的內心與靈魂。
我們都熟悉悲痛的「第一道門」,亦即失去所愛的人事物時所經歷到的悲傷,但在現代社會中,幾乎沒人注意其餘的四道門。因此,在這些入口所累積的悲痛依然未獲碰觸,於是,沒有獲得照料的悲傷會讓我們覺得日漸沉重。這情況往往被誤診為憂鬱症,悲痛洶湧而至,將我們推倒、擊潰。美國社會的頭號死因是鬱血性心臟衰竭,究竟是什麼讓我們的心淤塞?那不光是在動脈累積的斑塊、不光是高膽固醇,尚未消化的悲傷也成了負擔;太多人因為沒有好好照料破碎的心,而吃苦受難。了解其他的「悲痛之門」,我們或許就能帶著慈悲憐憫之心迎上前,並在適當環境下,允許自己感受完整的悲痛,並予以尊重。
第一道門:所愛的一切終將失去
我漸漸對悲痛深具信心,了解悲痛情緒如何幫助我們喚回靈魂。事實上,悲痛就是靈魂的其中一道聲音,要我們面對生命中最困難卻極重要的課題:一切都是禮物,沒有任何事能天長地久。這是令人痛苦的事實,但我們得接受這項事實,按照生命的條件生活,別試著否認失落,這單純的真理就是佛家所說的無常。當我們承認悲痛,就是承認我們所愛的一切終將失去,沒有例外。當然,我們會爭辯說,自己會在心中記住那些先離世的人所留下的愛:父母或另一半、孩子或朋友,這個或那個——沒錯,這是真的。然而,是悲痛允許我們的心朝著這份愛開放,記得這些人是多麼親切地接觸過我們的生命;只有我們拒絕悲痛進入人生時,才會開始壓縮情感經驗的廣度,過著膚淺的人生。
十二世紀有一首詩,優美地道盡了當我們選擇去愛的時候,會承擔何種風險,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獻給已逝之人
我們記住的這些人(Eleh Ezkerah)
去愛
死亡能碰觸的東西,
乃是可怕的事情。
愛、希望、夢想,
然後呢,喔,失去。
愛,
是給傻子的東西,
但愛上死亡能碰觸的東西,
卻是神聖的事情。
我的生命中有你的人生;
你的笑聲提振了我;
你的話語是給我的贈禮。
記得這件事,是痛苦之喜。
愛是人性,
但是去愛
死亡會碰觸的東西,
是神聖的事情。
——猶大・哈列維(Judah Halevi),或羅馬的艾曼紐(Immanuel theRome)
這首詩歌令人驚嘆,直指我先前所言的核心。「去愛死亡能碰觸的東西,是神聖的事情。」然而,要能使之既神聖又可親,那麼我們必須熟稔悲痛的語言與習俗。若不如此,失落就會沉重地難以承受,把我們拖垮,拉到生命的門檻底下,進入死亡的世界。
我會悲痛,就表示我膽敢去愛、允許他人進入我生命的核心,在我心中找到安定之處。悲痛和讚美很親近;那是靈魂重新訴說某人曾多麼深刻地接觸過我們的生命。去愛,就是接受悲痛的儀式。
有天,一名年輕男子走進我的諮商室,臉上掛著憂傷的表情。他告訴我,他與新結交的情人度過美好的週末。他返家後整理東西,煮點食物來吃,打開電腦看看父母與女友的照片,然後,一陣悲傷向他襲來:「在那一刻,我明白自己終將失去他們每一個人。」他流下苦澀的淚水,那淚水融化我們,讓我們降服於勢必要面對的、令人脆弱的現實。我們有時會需要苦澀的淚水,因為淚水能帶來滋補與強化力量的精華,幫我們消化難以接受的現實。
他說,他一輩子都設法逃避這事實,但這天他迎向悲痛的暗黑天使,祂握著「無常」的尖銳真理。他告訴我,想繼續敞開心靈,並更廣、更包容地去愛。對這年輕人來說,這美麗的一刻是由失落的殘酷之美鍛造而成,亦是改變人生的一刻。
接受甘苦並存的愛與失落,會讓我們更敏銳地重視我們所愛的人。要坦然面對這令人脆弱的事實很不容
易,在不斷把悲痛推往邊緣的文化尤其如此。然而,有時我們並無法拒絕悲痛這位訪客找上門。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