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沉
還在泳池玩水學立泳的童年時代,一起去玩水的夥伴們時常起鬨相比,誰能浮得久,又誰能游得快。也餘從不跟一起去的夥伴們比快或比浮,他發現,自己比較喜歡沉。
也餘從小就知道,水裡頭他只要憋住氣,保持身體不動,就能像一片離枝的枯葉,從樹梢水面緩緩沉落到池底。大多數夥伴們以為學游泳最不容易學的是浮,也餘的游泳經驗剛好顛倒,他覺得,水面上只要能夠持續划水踢腿,就會像一隻不小心落水螞蟻的求生本領一樣,浮在水面上一段時間不是問題。但是,能讓自己安靜沉底的人並不多。
身心靈安靜才沉得下去,水裡頭能啣住一口氣不慌不忙保持沉靜的人不多。
也餘能靜靜俯趴在池底不動。他也能翻過身,稍微縮下巴,讓鼻孔含住將吐未吐的幾顆氣泡,就能悠閒地枕臂仰躺在池底。
仰躺池底,他常看著一陣劈啪游過水面天空的身影和白沫。人家是「站高山看馬相踢」,沉在池底的也餘是「躺水底看人空中踢腿划臂」。
結伴來泳池玩水的夥伴們都知道,下水一陣子後,也餘往往忽然間就失去了蹤影。一開始大家還會緊張一下。水面上「也餘!也餘!」大夥兒焦慮地呼喊他的名字。一陣子過後,忽然發現,也餘又好端端地在水面上露頭露臉。
一起游泳玩水的夥伴們,浮得越來越好,游得也越來越快,大家也漸漸習慣了也餘的自然消失和忽然出現。大家習慣了不在場的也餘,習慣了他的神出鬼沒。這樣的一段日子後,好幾次,當大家都上岸離開了,也餘還繼續沉在他一個人安靜的池底。
習慣沉在池底的也餘,自然而然離開群體,離開夥伴們習慣的水面,離開一場又一場水花般繽紛熱鬧的嬉戲和歡笑。然而,沉在池底就是怪,不會被認為是特殊專長。同學鄰居兄弟姊妹們,大夥兒學會游泳以來,也餘從來不曾被讚許說他水性好或是很會游泳。
一起去泳池的夥伴中,其中只有好鄰居好朋友尤亮注意到他的「沉沒」狀況。有一次,也餘浮出水面時,尤亮聳著眉問他,「你是底棲魚?」也餘笑臉回應,「你是浮游魚。」
池面、池底,不過短短距離,隔開的可是群與單,明亮與昏濛,熱鬧和孤獨,歡樂和沉靜的差別。
「會不會因為這樣,」青少年時的也餘躺在池底想,「浮游魚往往熱鬧地在水面上趕群趕伴,而底棲魚時常落寞孤單,獨自巡游在森冷的礁塊間或海溝底。」好幾次,也餘覺得沉在水裡想事情的頭腦,像是水壓壓過、水液浸洗過一樣,似乎比較扎實也比較清晰。他想過,「浮或沉,到底是先天體質還是後天選擇?」、「喜愛沉底,會不會是想感受從水底完整看水世界的特殊視角?」、「不曉得水面上的夥伴們,知不知道底下有個人一直看著他們?」、「會不會水面是顯性世界,水底是隱性世界?」、「喜歡沉是不是因為比較容易躲藏自己?」、「沉深一點會不會更安全?」、「深一點的水底,會不會更幽暗、更神祕。」稱不上是少年的煩惱,但也餘常在池底撐腮側臥,如沉在池底沉思的一尊臥佛。
尤亮有次皺著眉問也餘,「你這樣到底算不算會游泳?」
「不比快、不比姿勢的話,算會。」
「沉比浮有趣嗎?」
「不一定。」
「怎麼說?」
「比如說有人愛跑步,有人愛跳高……」
「了解了,我只是想確定你不是為了故意跟人不一樣而去沉。」尤亮揮了揮右掌打斷也餘繼續說明。
那天的後來,也餘想到他與尤亮未竟的「浮沉話題」。他很想繼續說明,但尤亮似乎不愛聽。他覺得沉和浮一樣,都是能力,只是水面、水底位置不同。水面是空氣和水液的界隔,水底是水體和土地的分際。輕快和沉重,快樂和悲傷,情境不同而已,但玩水夥伴們普遍認同浮的價值,對於沉,責怪往往多於認同。連好朋友尤亮也三番兩次質疑他的沉。也餘只好默默跟自己說,「去吧,去吧,結伴去水面上打水花,成群去陽光下熱鬧吧。」
還在泳池玩水學立泳的童年時代,一起去玩水的夥伴們時常起鬨相比,誰能浮得久,又誰能游得快。也餘從不跟一起去的夥伴們比快或比浮,他發現,自己比較喜歡沉。
也餘從小就知道,水裡頭他只要憋住氣,保持身體不動,就能像一片離枝的枯葉,從樹梢水面緩緩沉落到池底。大多數夥伴們以為學游泳最不容易學的是浮,也餘的游泳經驗剛好顛倒,他覺得,水面上只要能夠持續划水踢腿,就會像一隻不小心落水螞蟻的求生本領一樣,浮在水面上一段時間不是問題。但是,能讓自己安靜沉底的人並不多。
身心靈安靜才沉得下去,水裡頭能啣住一口氣不慌不忙保持沉靜的人不多。
也餘能靜靜俯趴在池底不動。他也能翻過身,稍微縮下巴,讓鼻孔含住將吐未吐的幾顆氣泡,就能悠閒地枕臂仰躺在池底。
仰躺池底,他常看著一陣劈啪游過水面天空的身影和白沫。人家是「站高山看馬相踢」,沉在池底的也餘是「躺水底看人空中踢腿划臂」。
結伴來泳池玩水的夥伴們都知道,下水一陣子後,也餘往往忽然間就失去了蹤影。一開始大家還會緊張一下。水面上「也餘!也餘!」大夥兒焦慮地呼喊他的名字。一陣子過後,忽然發現,也餘又好端端地在水面上露頭露臉。
一起游泳玩水的夥伴們,浮得越來越好,游得也越來越快,大家也漸漸習慣了也餘的自然消失和忽然出現。大家習慣了不在場的也餘,習慣了他的神出鬼沒。這樣的一段日子後,好幾次,當大家都上岸離開了,也餘還繼續沉在他一個人安靜的池底。
習慣沉在池底的也餘,自然而然離開群體,離開夥伴們習慣的水面,離開一場又一場水花般繽紛熱鬧的嬉戲和歡笑。然而,沉在池底就是怪,不會被認為是特殊專長。同學鄰居兄弟姊妹們,大夥兒學會游泳以來,也餘從來不曾被讚許說他水性好或是很會游泳。
一起去泳池的夥伴中,其中只有好鄰居好朋友尤亮注意到他的「沉沒」狀況。有一次,也餘浮出水面時,尤亮聳著眉問他,「你是底棲魚?」也餘笑臉回應,「你是浮游魚。」
池面、池底,不過短短距離,隔開的可是群與單,明亮與昏濛,熱鬧和孤獨,歡樂和沉靜的差別。
「會不會因為這樣,」青少年時的也餘躺在池底想,「浮游魚往往熱鬧地在水面上趕群趕伴,而底棲魚時常落寞孤單,獨自巡游在森冷的礁塊間或海溝底。」好幾次,也餘覺得沉在水裡想事情的頭腦,像是水壓壓過、水液浸洗過一樣,似乎比較扎實也比較清晰。他想過,「浮或沉,到底是先天體質還是後天選擇?」、「喜愛沉底,會不會是想感受從水底完整看水世界的特殊視角?」、「不曉得水面上的夥伴們,知不知道底下有個人一直看著他們?」、「會不會水面是顯性世界,水底是隱性世界?」、「喜歡沉是不是因為比較容易躲藏自己?」、「沉深一點會不會更安全?」、「深一點的水底,會不會更幽暗、更神祕。」稱不上是少年的煩惱,但也餘常在池底撐腮側臥,如沉在池底沉思的一尊臥佛。
尤亮有次皺著眉問也餘,「你這樣到底算不算會游泳?」
「不比快、不比姿勢的話,算會。」
「沉比浮有趣嗎?」
「不一定。」
「怎麼說?」
「比如說有人愛跑步,有人愛跳高……」
「了解了,我只是想確定你不是為了故意跟人不一樣而去沉。」尤亮揮了揮右掌打斷也餘繼續說明。
那天的後來,也餘想到他與尤亮未竟的「浮沉話題」。他很想繼續說明,但尤亮似乎不愛聽。他覺得沉和浮一樣,都是能力,只是水面、水底位置不同。水面是空氣和水液的界隔,水底是水體和土地的分際。輕快和沉重,快樂和悲傷,情境不同而已,但玩水夥伴們普遍認同浮的價值,對於沉,責怪往往多於認同。連好朋友尤亮也三番兩次質疑他的沉。也餘只好默默跟自己說,「去吧,去吧,結伴去水面上打水花,成群去陽光下熱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