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迎馬送蛇
在遙遠的奇幻國度,有一個「十二生肖村」,村子裡有十二戶人家,分別是十二種動物,也就是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這十二戶人家世世代代住在這村子裡和睦相處,連「村長」這個職務都約好輪流當,每年換一次。
去年是蛇年,由蛇大嬸擔任村長,今年則交接給馬大哥。
每年新春大年初一,是「十二生肖村」村長交接的日期,每戶人家的家長齊聚一堂,除了交接村長職務,也互相拜年、彼此祝福。
而在前一天,也就是舊年除夕,村裡會舉辦同樂會。今年的同樂會上,蛇大嬸跟馬大哥上台表演了一段相聲。──但他們兩人都認為:這不是一段相聲,只是一段介紹相聲的前奏!
蛇:蛇大嬸,
馬:馬大哥,
合:上台鞠躬!
蛇:(介紹馬大哥)讓我們一起鼓掌,歡迎今年的新村長!
(現場響起如雷的掌聲。)
馬:謝謝大家!也謝謝蛇大嬸過去一年的辛苦!
蛇:我不辛苦,是大家比較辛苦!辛苦大家過了一個不怎麼樣的蛇年!尤其是年尾這幾天,我一想到「虎頭蛇尾」這句成語就覺得不安,但幸好馬年總算到了!所謂「馬到成功」,祝福大家今年無論做什麼都能成功!
馬:去年新春您跟龍大哥上台講了段有關成語的相聲。(作者按:見《今年蛇當家》〈迎蛇送龍〉,頁24-36),大獲好評,但我沒想到您一直抱怨到現在!
蛇:我哪裡敢抱怨?只是說出事實。生做一條蛇,在成語世界裡飽受歧視,哪像馬大哥您。您雖比不上龍大哥,但也非常正面,譬如:「馬到成功」、「龍馬精神」、「兵強馬壯」、「萬馬奔騰」等。就連「塞翁失馬」都還有下一句「焉知非福」,可見馬有多好!大家說對不對?
(現場再度響起如雷的掌聲。)
馬:您別忙著騙掌聲啊!馬哪有您說的這麼好?您難道沒聽過「馬失前蹄」、「做牛做馬」、「兵荒馬亂」、「馬齒徒長」、「下馬威」及「馬後炮」嗎?
蛇:這,大過年的,您幹嘛不說點好聽的?
馬:不是我不肯說好聽的,而是要提醒大家,生肖成語有好有壞,不能仗著自己是哪個生肖,或仗著今年是某生肖,對自己有利,就不想努力了。依賴運勢,不如依靠自己。
蛇:(疑惑狀)您確定要這樣說嗎?太嚴肅了吧?相聲不是該說點好笑的嗎?
馬:您誤會了!今年輪不到我們說相聲。您的公子蛇小寶跟我家的馬小寶準備了一段相聲,我們只是上來介紹他們而已。
蛇:這麼說起來,您今年就任,未免太輕鬆了些!
馬:那倒未必。今年正月十五元宵節本村將舉行元宵燈會,我也準備了燈謎,到時候再請大家來同樂!
蛇:原來如此!那就別浪費時間,請今年說相聲的兩位主角上台吧!
馬:請大家熱烈掌聲,歡迎蛇小寶及馬小寶!
蛇:蛇大嬸,
馬:馬大哥,
合:下台鞠躬!
●自我學習:五個詞語的解說
1虎頭蛇尾
出處:
「虎頭蛇尾」這句成語出自元代康進之所著的雜劇《李逵負荊》。李逵是梁山泊好漢,「負荊」是「負荊請罪」的意思。劇中有句話用到這個成語,但整齣戲跟虎或蛇都不相關。
解說:
虎的頭很大,蛇的尾很小,因此「虎頭蛇尾」是指頭大體小。也就是做事情起初聲勢浩大,到後來卻無聲無息、草草結束。也可用來比喻文章,一開始寫得很好,結尾卻很差。具貶義。
2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出處及解說: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有時也簡稱「塞翁失馬」,是成語,用來比喻「因禍得福」;或者「是福是禍,難以定論」,雖然暫時受到損失,但日後會知道,未必不是好事。
「塞翁失馬」原本是《淮南子》裡的一則故事。
在邊塞附近有一戶養馬的人家,某天,家中馬兒忽然跑到敵國胡地去了,主人(也就是塞翁)因此失去一匹馬,鄰人們前來安慰。塞翁卻不在意地說:「這沒什麼好難過,怎麼知道這不會帶來好運呢?」過了幾個月,那匹走失的馬居然帶著一群胡人的駿馬回來,讓主人賺到一群馬。這時鄰人又來道賀。塞翁卻說:「也不必太高興,怎麼知道這不會帶來災禍呢?」果然不久,塞翁的兒子就因為騎馬摔斷了腿。鄰人又趕來慰問。塞翁又說:「腿跌斷了,怎麼知道不是好事呢?」過了一年,胡人入侵,當地年輕人都被徵召去作戰,許多人不幸戰死,塞翁的兒子卻因為瘸腿沒去打仗,所以保全了性命。
這整個故事,濃縮起來便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3馬齒徒長
出處與解說:
「馬齒徒長」這句成語最早見於《穀梁傳‧僖公二年》:「而馬齒加長矣。」也可寫成「馬齒徒增」。
人們認為馬每過一年會增加一顆牙齒,因此用「馬齒徒長」來自謙自己年歲增長卻浪費光陰、一無所成。
4下馬威
解說:
「下馬威」是俗諺,沒有明顯出處,在明朝末年凌濛初的白話小說《二刻拍案驚奇》便可見到這個詞,可見在明朝已經成為諺語。
比喻一開始就向對方示威,以挫其銳氣。
5馬後炮
解說:
「馬」跟「炮」都是象棋棋子,「馬後炮」是象棋術語,是一記狠招。
假設已方以炮「將軍」對方,而同一條軸線上,對方主帥隔一格又有一匹己方的馬,馬能走「日」,令對方主帥無法左右閃避,因此必勝。這是「馬後炮」的原意。
然而,如今的「馬後炮」的意義已經改變,並不是用來比喻事情必勝;而是指事情已成定局後,才提出意見或辦法。
「放馬後炮」其實是令人厭惡的行為。稍微好聽的說法是「事後諸葛」或「事後諸葛亮」,但雖比較文雅,同樣於事無補。
在遙遠的奇幻國度,有一個「十二生肖村」,村子裡有十二戶人家,分別是十二種動物,也就是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這十二戶人家世世代代住在這村子裡和睦相處,連「村長」這個職務都約好輪流當,每年換一次。
去年是蛇年,由蛇大嬸擔任村長,今年則交接給馬大哥。
每年新春大年初一,是「十二生肖村」村長交接的日期,每戶人家的家長齊聚一堂,除了交接村長職務,也互相拜年、彼此祝福。
而在前一天,也就是舊年除夕,村裡會舉辦同樂會。今年的同樂會上,蛇大嬸跟馬大哥上台表演了一段相聲。──但他們兩人都認為:這不是一段相聲,只是一段介紹相聲的前奏!
蛇:蛇大嬸,
馬:馬大哥,
合:上台鞠躬!
蛇:(介紹馬大哥)讓我們一起鼓掌,歡迎今年的新村長!
(現場響起如雷的掌聲。)
馬:謝謝大家!也謝謝蛇大嬸過去一年的辛苦!
蛇:我不辛苦,是大家比較辛苦!辛苦大家過了一個不怎麼樣的蛇年!尤其是年尾這幾天,我一想到「虎頭蛇尾」這句成語就覺得不安,但幸好馬年總算到了!所謂「馬到成功」,祝福大家今年無論做什麼都能成功!
馬:去年新春您跟龍大哥上台講了段有關成語的相聲。(作者按:見《今年蛇當家》〈迎蛇送龍〉,頁24-36),大獲好評,但我沒想到您一直抱怨到現在!
蛇:我哪裡敢抱怨?只是說出事實。生做一條蛇,在成語世界裡飽受歧視,哪像馬大哥您。您雖比不上龍大哥,但也非常正面,譬如:「馬到成功」、「龍馬精神」、「兵強馬壯」、「萬馬奔騰」等。就連「塞翁失馬」都還有下一句「焉知非福」,可見馬有多好!大家說對不對?
(現場再度響起如雷的掌聲。)
馬:您別忙著騙掌聲啊!馬哪有您說的這麼好?您難道沒聽過「馬失前蹄」、「做牛做馬」、「兵荒馬亂」、「馬齒徒長」、「下馬威」及「馬後炮」嗎?
蛇:這,大過年的,您幹嘛不說點好聽的?
馬:不是我不肯說好聽的,而是要提醒大家,生肖成語有好有壞,不能仗著自己是哪個生肖,或仗著今年是某生肖,對自己有利,就不想努力了。依賴運勢,不如依靠自己。
蛇:(疑惑狀)您確定要這樣說嗎?太嚴肅了吧?相聲不是該說點好笑的嗎?
馬:您誤會了!今年輪不到我們說相聲。您的公子蛇小寶跟我家的馬小寶準備了一段相聲,我們只是上來介紹他們而已。
蛇:這麼說起來,您今年就任,未免太輕鬆了些!
馬:那倒未必。今年正月十五元宵節本村將舉行元宵燈會,我也準備了燈謎,到時候再請大家來同樂!
蛇:原來如此!那就別浪費時間,請今年說相聲的兩位主角上台吧!
馬:請大家熱烈掌聲,歡迎蛇小寶及馬小寶!
蛇:蛇大嬸,
馬:馬大哥,
合:下台鞠躬!
●自我學習:五個詞語的解說
1虎頭蛇尾
出處:
「虎頭蛇尾」這句成語出自元代康進之所著的雜劇《李逵負荊》。李逵是梁山泊好漢,「負荊」是「負荊請罪」的意思。劇中有句話用到這個成語,但整齣戲跟虎或蛇都不相關。
解說:
虎的頭很大,蛇的尾很小,因此「虎頭蛇尾」是指頭大體小。也就是做事情起初聲勢浩大,到後來卻無聲無息、草草結束。也可用來比喻文章,一開始寫得很好,結尾卻很差。具貶義。
2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出處及解說: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有時也簡稱「塞翁失馬」,是成語,用來比喻「因禍得福」;或者「是福是禍,難以定論」,雖然暫時受到損失,但日後會知道,未必不是好事。
「塞翁失馬」原本是《淮南子》裡的一則故事。
在邊塞附近有一戶養馬的人家,某天,家中馬兒忽然跑到敵國胡地去了,主人(也就是塞翁)因此失去一匹馬,鄰人們前來安慰。塞翁卻不在意地說:「這沒什麼好難過,怎麼知道這不會帶來好運呢?」過了幾個月,那匹走失的馬居然帶著一群胡人的駿馬回來,讓主人賺到一群馬。這時鄰人又來道賀。塞翁卻說:「也不必太高興,怎麼知道這不會帶來災禍呢?」果然不久,塞翁的兒子就因為騎馬摔斷了腿。鄰人又趕來慰問。塞翁又說:「腿跌斷了,怎麼知道不是好事呢?」過了一年,胡人入侵,當地年輕人都被徵召去作戰,許多人不幸戰死,塞翁的兒子卻因為瘸腿沒去打仗,所以保全了性命。
這整個故事,濃縮起來便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3馬齒徒長
出處與解說:
「馬齒徒長」這句成語最早見於《穀梁傳‧僖公二年》:「而馬齒加長矣。」也可寫成「馬齒徒增」。
人們認為馬每過一年會增加一顆牙齒,因此用「馬齒徒長」來自謙自己年歲增長卻浪費光陰、一無所成。
4下馬威
解說:
「下馬威」是俗諺,沒有明顯出處,在明朝末年凌濛初的白話小說《二刻拍案驚奇》便可見到這個詞,可見在明朝已經成為諺語。
比喻一開始就向對方示威,以挫其銳氣。
5馬後炮
解說:
「馬」跟「炮」都是象棋棋子,「馬後炮」是象棋術語,是一記狠招。
假設已方以炮「將軍」對方,而同一條軸線上,對方主帥隔一格又有一匹己方的馬,馬能走「日」,令對方主帥無法左右閃避,因此必勝。這是「馬後炮」的原意。
然而,如今的「馬後炮」的意義已經改變,並不是用來比喻事情必勝;而是指事情已成定局後,才提出意見或辦法。
「放馬後炮」其實是令人厭惡的行為。稍微好聽的說法是「事後諸葛」或「事後諸葛亮」,但雖比較文雅,同樣於事無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