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小書之出版,主要是因為三十年前的那篇文章〈一個七十年代青年回看搖滾樂〉。
這文章頗長。但我總覺得「是不是有很多話我還想再多說些?」
那時雖然是應《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的「七十年代專輯」所寫的第二篇稿子(第一篇是〈台北遊藝〉,已收入楊澤編的《七十年代懺情錄》),然隱隱中已露出我一絲一絲地想回溯我少年時在台北生活中所不自禁熏染到、及投射出的「審美過程」。
哪怕我那時年紀還輕得很!
但如今年歲又長了不少,照說更愛回憶了,然三十年前,奇怪,其實已經開始了。
所謂回憶,不是民國要人寫回憶錄的那種回憶。是我作為台北出生的「後民國」孩子的成長史雖倉促短暫又相當可能乏善可陳,是不是也該從我頗為平淡的角度略略著墨?
近二十年,我寫的「吃」、寫的「日本」、寫的「寫字」「打拳」,莫不都沾攜著我那平淡凡庸卻又好像自得其樂的成長史?莫不皆算是我的回憶?
其實〈一個七十年代青年回看搖滾樂〉會被我在1994年寫出來,乃在我1990年前後已在《中時晚報‧時代副刊》寫了藍調文章〈午夜特快〉與〈三角洲、藍調、交叉路口〉(這篇後來增寫成2022年的〈由藍調歌手Robert Johnson說起,也及密西西比三角洲〉);再加上1999年我在人間副刊「三少四壯集」專欄裏竟也愛寫到的三篇美國民歌小文(〈美國民歌之旅〉、〈再談美國民歌〉、〈公路上的音樂〉),可見我似乎很不能忘情年輕時聽的音樂!
後來又寫了Woodstock(應滾石出書之邀),又寫了Bob Dylan(得諾貝爾獎。來台演唱)。後來又寫了〈憶張照堂〉(他獲頒國家文藝獎)ÿÿÿÿ終於在今年五、六月,我想,我連《閒中觀影》這本講電影的書都出版了,要不要把我很多沒講完的搖滾話,完盡些再寫他一篇?
也就成了本書最末尾的這篇長文〈我所聽的搖滾樂〉。
我可能略懂搖滾樂的高妙審美,但我發覺,我寫出來像是要拿給小時候鄰居看的那種「昔年大家經歷的生活」,而不是只想闡明誰的歌曲好。就像買到了幾十年見不著的槓子頭,很想多買些分給同學吃一樣!
五十年代起,轉眼七十個年頭唰地一下過去了。我總覺得有好多的風土、好多的人情,已然和五十年前、三十年前、十年前愈發不同矣。
我十分想描述這類舊的情味,這裏呢,就先談搖滾樂吧。
一個七十年代青年回看搖滾樂
一、久不聽矣
搖滾樂久不聽了。
壓根兒音樂己久不聽了。
這一段時日也只是不絕斥地聽進車聲、開門關門聲、牆外步履聲、遠巷狗吠聲、隔鄰麻將聲等必然已在的聲響,同時以此類聲響來偶一覺察我自己對這時代的胸腔內振擺反應。如此而已。倘要弄上一張CD、放進唱機(雖然至今我還沒備置CD player。編按:這是作者在1994年寫此文時的生活情狀)順著音符聽下去,然後召喚起自己什麼樣的感受,似乎再弄不來這習慣了。
從七十年代初迷聽搖滾樂(Bob Dylan、The Velvet Underground、Tim Buckley)到聽爵士樂(Thelonious Monk),到聽Heitor Villa-Lobos、Erik Satie,再到聽京戲(余叔岩、楊小樓)、聽胡琴曲牌(陳彥衡的〈柳青孃〉、〈小過門〉),聽彈詞、南管、劉寶全的大鼓,到聽陳達,到甚至聽周璇、白光、吳鶯音的老流行歌曲,這路程在台北,或許只需從中華商場的哥倫比亞唱片行往南走幾十步路到金門唱片行。而時間則自七十年代初直到七十年代末。
七十年代,是我聽音樂最密切、最篩尋的年代。現下想來,這種在33 1/3轉速中,順著圓形膠片的旋轉而發想自己不曾稍停的思緒,必是對悠悠渺渺的内心世界之無盡汲索,乃不禁反映出那個時代的外在情境何其不堪。
那是我音樂的覺醒年代。而這覺醒的起頭,自然是搖滾樂。而「覺醒」云云,似也意味著好時光快要流過了;於是大凡純粹而縹緲流幻的音樂如Thelonious Monk聽久了竟會又想聽一些有所依傍、有所拘循、深富地方鄉氣的曲歌(如Dixieland Jazz、Zydeco、Bluegrass之類),所以故事歌、鄉野歌、民歌(Roll on, Buddy、So Long, It's Been Good to Know Yuh、Saint Louis Blues)有時又想找來聽。這種周而復始之舉,最後很快步上漸漸不聽音樂的狀態了。
二、遠去的混亂卻美好景象
回想七十年代台灣學子日夕與共的搖滾樂,是此一磚彼一瓦的記憶積累工程。
它會是那些喧騰囂鬧、交雜一道的鼓聲、貝斯、哇哇器加上嘶吼嗓音仍舊殘留耳中不去之印象。
是Paint It Black(The Rolling Stones)這首歌琤琤迴旋的西他琴音伴和著中華路鐵路平交道的柵欄正要噹噹噹噹地降下。是冬夜台北的細雨下摩托騎士正進入冷清的自強隧道時所響起的Riders on the Storm(The Doors)。是Helpless(Neil Young)的哀悽小提琴前奏配出一撮撮正要趕赴考場的公車站旁、馬路上的聯考學子的凝重臉色,那是燠熱的七月一日台北。
是午後學生宿舍窗台上坐有打著赤膊、抱著吉他的少年那份寂寥。而他的腳下遠處,不管在北部、中部、南部,都是幾塊乾曠球場及一排排佇立的參天亞熱帶椰子樹。
是張三打電話給李四,話筒中傳來李四房中的搖滾樂,而李四也自他的話筒裏聽見張三所正在聽的搖滾樂。
是福隆海水浴場在暑假的黃昏每群小聚落放著自己手提電唱機上紅紅綠綠唱片播出的通俗之極卻又悅耳之極的Tom Jones、Lulu、貓王或是Paul Anka等人的青春歌曲。
是此時或彼時,整個台北,經由「空氣路徑」(air way)籠罩在搖滾樂中。太多的人,起床之後,睡覺之前,定要把整個人包在搖滾樂中。他的小房間如此才安全,如此才是閉鎖自得的防空洞。
是一張張詭圖怪色、剪拼萬變或繪或攝的唱片封面,是一幅有拉鍊的牛仔褲褲襠(The Rolling Stones的Sticky Fingers)。也可以是一根黃香蕉(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是天空上飛翔著六、七個有翅膀、面上有鬧鐘的Art Deco式烤麵包機,而麵包已經跳起(Jefferson Airplane的Thirty Seconds Over Winterland)。也是斑駁牆面掛著一幅老人背柴的圖像(Led Zeppelin IV)。是黑底黃圖、強反差的一個雙手高舉作V字型的人(Black Sabbath的 Vol.4)。
是一張超現實的單人床,床單平整,只有人的臉、手、腳浮出那像是流沙的平面(The J. Geil's Band的Nightmares)。 還有就是一個黑人模樣的印度神立於正中,兩旁列滿印度眾神怪,手執各式法器,而眾像頭頂有數隻響尾蛇頭,其上尚有迷幻霞光射出(The Jimi Hendrix Experience的Axis: Bold as Love)。或者根本就是四張粗獷的放大人臉,分占封面的四格,濃眉緊鎖,髭鬚如戟(Creedence Clearwater Revival的Bayou Country)。或是一個黑白的逆光背部頭像,側邊露出一角口琴(Bob Dylan的Greatest Hits Vol.2)。
三、像詩句一般、你或還能記得的歌名
當然還是源源不斷的曲子,一首接著一首地唱道:
生來就是野的(Born to Be Wild/ Steppenwolf)
曾在世界各地晃盪(Been All around This World/ The Grateful Dead)
找不到回家的路 (Can't Find My Way Home/ Blind Faith)
像一塊打滾的石頭(Like a Rolling Stone/ Bob Dylan)
漫遊之人(Rambling Man/ The Allman Brothers Band)
我對著風說話(I Talk to The Wind/ King Crimson)
當我的吉他幽幽地哭(While My Guitar Gently Weeps/ George Harrison)
真希望你在這兒(Wish You Were Here/ Pink Floyd)
驕傲瑪莉(Proud Mary/ Creedence Clearwater Revival)
你是我生命的陽光(You Are the Sunshine of My Life/ Stevie Wonder)
來吧(Come On/ Jimi Hendrix)
點起我的火(Light My Fire/ The Doors)
被強光弄得睜不開眼睛(Blinded by the Light/ Bruce Springsteen)
急轉的輪子(Spinning Wheel/ Blood, Sweat & Tears)
十秒之內可達五分之三哩(3/5 Mile in 10 Seconds/ Jefferson Airplane)
你相信神奇嗎(Do You Believe in Magic/ The Lovin' Spoonful)
邪惡月亮升起(Bad Moon Rising/ Creedence Clearwater Revival)
它迷幻了我(It Stoned Me/ Van Morrison)
在扯緊的繩索上(Up on the Tight Rope/ Leon Russell)
我射殺了警長(I Shot the Sheriff/ Eric Clapton)
他不重,他是我兄弟(He Ain't Heavy, He's My Brother/ The Hollies)
是鋼琴一直在喝酒,不是我(The Piano Has Been Drinking, Not Me/ Tom Waits)
來看我,感覺我(See Me, Feel Me/ The Who)
你真自以為是(You're So Vain/ Carly Simon)
你不能永遠要什麼就有什麼(You Can't Always Get What You Want/ The Rolling Stones)
星期一,星期一(Monday, Monday/ The Mamas & the Papas)
我在等待我的男人(I'm Waiting for My Man/ 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
我和鮑比馬季(Me & Bobby McGee/ Kris Kristofferson)
我有了你,寶貝(I Got You Babe/ Sonny & Cher)
不是那麼甜的瑪莎羅琳(Not So Sweet Martha Lorraine/ Country Joe and the Fish)
你打開我就像我是一架收音機(You Turn Me on Like I'm a Radio/ Joni Mitchell)
加州旅館(Hotel California/ The Eagles)
天已破曉(Morning Has Broken/ Cat Stevens)
水上的煙(Smoke on the Water/ Deep Purple)
電線上的小鳥(Bird on a Wire/ Leonard Cohen)
再又登上路途(On the Road Again/ Canned Heat)等等這些搖滾史上令多少聽歌之士數十年後仍感耳熟能詳的歌名。
四、年紀的增長,會打斷少年時一逕埋頭的迷愛?
現在來看七十年代的搖滾樂,有一種歷經時日淘洗之後的清澈。譬如說The First Time Ever I Saw Your Face(Roberta Flack)的確比當年就不甚喜歡的The 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Simon & Garfunkel)要耐聽。即使Flack照說比Simon更像一個唱通俗流行歌的歌星。通俗,並不意味庸劣;Dylan的Lay Lady Lay照說比他大多數的歌為通俗(因為上榜),但未必陳腔濫調至教人不耐。Chip Taylor作的Angel of the Morning,由Merrilee Rush唱紅,我至今聽來皆不厭。而凡是收音機正播到Don McLean的Vincent或Jim Croce的好幾首歌,我多半會立刻轉台,經過了將近十年,他們的歌硬是不能扭轉原先於我之陳腔印象。Harry Nilsson的Without You,奇怪,我從來都能在收音機中聽完。Nilsson非常會詮釋歌,他唱的歌,我聽到的不多,最有名的是電影《午夜牛郎》(Midnight Cowboy)中的主題曲Everybody's Talkin',他唱得太好,沒有人後來再翻唱會勝過他。也使得我特別去尋索寫歌之人是誰,一查,是Fred Neil。Linda Ronstadt我沒買過她的唱片,她唱的Blue Bayou現下聽來確比我買過不少唱片的James Taylor的Sweet Baby James 要更能容於耳中。
歷經時日淘洗。是的,因此歌者仍舊屹立或頹然倒下,是歷史的工程使然。
也於是七十年代末期以後的搖滾樂我不再聽,是歷史的工程。所以我不熟悉Sting、Talking Heads、Sex Pistols、Dire Straits、The Clash等人的音樂。
Bob Dylan在Desire之後出的唱片我就再也沒買過,是歷史的工程。歷史,難道意味著人成長到某個歲數,興趣會轉移至別的方面?抑是說,人在十多歲時「離經叛道」,如今終於因成長而覺知該「迷途知返」嗎?
整個八十年代,我根本停止聽搖滾樂了。
(節錄)
這文章頗長。但我總覺得「是不是有很多話我還想再多說些?」
那時雖然是應《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的「七十年代專輯」所寫的第二篇稿子(第一篇是〈台北遊藝〉,已收入楊澤編的《七十年代懺情錄》),然隱隱中已露出我一絲一絲地想回溯我少年時在台北生活中所不自禁熏染到、及投射出的「審美過程」。
哪怕我那時年紀還輕得很!
但如今年歲又長了不少,照說更愛回憶了,然三十年前,奇怪,其實已經開始了。
所謂回憶,不是民國要人寫回憶錄的那種回憶。是我作為台北出生的「後民國」孩子的成長史雖倉促短暫又相當可能乏善可陳,是不是也該從我頗為平淡的角度略略著墨?
近二十年,我寫的「吃」、寫的「日本」、寫的「寫字」「打拳」,莫不都沾攜著我那平淡凡庸卻又好像自得其樂的成長史?莫不皆算是我的回憶?
其實〈一個七十年代青年回看搖滾樂〉會被我在1994年寫出來,乃在我1990年前後已在《中時晚報‧時代副刊》寫了藍調文章〈午夜特快〉與〈三角洲、藍調、交叉路口〉(這篇後來增寫成2022年的〈由藍調歌手Robert Johnson說起,也及密西西比三角洲〉);再加上1999年我在人間副刊「三少四壯集」專欄裏竟也愛寫到的三篇美國民歌小文(〈美國民歌之旅〉、〈再談美國民歌〉、〈公路上的音樂〉),可見我似乎很不能忘情年輕時聽的音樂!
後來又寫了Woodstock(應滾石出書之邀),又寫了Bob Dylan(得諾貝爾獎。來台演唱)。後來又寫了〈憶張照堂〉(他獲頒國家文藝獎)ÿÿÿÿ終於在今年五、六月,我想,我連《閒中觀影》這本講電影的書都出版了,要不要把我很多沒講完的搖滾話,完盡些再寫他一篇?
也就成了本書最末尾的這篇長文〈我所聽的搖滾樂〉。
我可能略懂搖滾樂的高妙審美,但我發覺,我寫出來像是要拿給小時候鄰居看的那種「昔年大家經歷的生活」,而不是只想闡明誰的歌曲好。就像買到了幾十年見不著的槓子頭,很想多買些分給同學吃一樣!
五十年代起,轉眼七十個年頭唰地一下過去了。我總覺得有好多的風土、好多的人情,已然和五十年前、三十年前、十年前愈發不同矣。
我十分想描述這類舊的情味,這裏呢,就先談搖滾樂吧。
一個七十年代青年回看搖滾樂
一、久不聽矣
搖滾樂久不聽了。
壓根兒音樂己久不聽了。
這一段時日也只是不絕斥地聽進車聲、開門關門聲、牆外步履聲、遠巷狗吠聲、隔鄰麻將聲等必然已在的聲響,同時以此類聲響來偶一覺察我自己對這時代的胸腔內振擺反應。如此而已。倘要弄上一張CD、放進唱機(雖然至今我還沒備置CD player。編按:這是作者在1994年寫此文時的生活情狀)順著音符聽下去,然後召喚起自己什麼樣的感受,似乎再弄不來這習慣了。
從七十年代初迷聽搖滾樂(Bob Dylan、The Velvet Underground、Tim Buckley)到聽爵士樂(Thelonious Monk),到聽Heitor Villa-Lobos、Erik Satie,再到聽京戲(余叔岩、楊小樓)、聽胡琴曲牌(陳彥衡的〈柳青孃〉、〈小過門〉),聽彈詞、南管、劉寶全的大鼓,到聽陳達,到甚至聽周璇、白光、吳鶯音的老流行歌曲,這路程在台北,或許只需從中華商場的哥倫比亞唱片行往南走幾十步路到金門唱片行。而時間則自七十年代初直到七十年代末。
七十年代,是我聽音樂最密切、最篩尋的年代。現下想來,這種在33 1/3轉速中,順著圓形膠片的旋轉而發想自己不曾稍停的思緒,必是對悠悠渺渺的内心世界之無盡汲索,乃不禁反映出那個時代的外在情境何其不堪。
那是我音樂的覺醒年代。而這覺醒的起頭,自然是搖滾樂。而「覺醒」云云,似也意味著好時光快要流過了;於是大凡純粹而縹緲流幻的音樂如Thelonious Monk聽久了竟會又想聽一些有所依傍、有所拘循、深富地方鄉氣的曲歌(如Dixieland Jazz、Zydeco、Bluegrass之類),所以故事歌、鄉野歌、民歌(Roll on, Buddy、So Long, It's Been Good to Know Yuh、Saint Louis Blues)有時又想找來聽。這種周而復始之舉,最後很快步上漸漸不聽音樂的狀態了。
二、遠去的混亂卻美好景象
回想七十年代台灣學子日夕與共的搖滾樂,是此一磚彼一瓦的記憶積累工程。
它會是那些喧騰囂鬧、交雜一道的鼓聲、貝斯、哇哇器加上嘶吼嗓音仍舊殘留耳中不去之印象。
是Paint It Black(The Rolling Stones)這首歌琤琤迴旋的西他琴音伴和著中華路鐵路平交道的柵欄正要噹噹噹噹地降下。是冬夜台北的細雨下摩托騎士正進入冷清的自強隧道時所響起的Riders on the Storm(The Doors)。是Helpless(Neil Young)的哀悽小提琴前奏配出一撮撮正要趕赴考場的公車站旁、馬路上的聯考學子的凝重臉色,那是燠熱的七月一日台北。
是午後學生宿舍窗台上坐有打著赤膊、抱著吉他的少年那份寂寥。而他的腳下遠處,不管在北部、中部、南部,都是幾塊乾曠球場及一排排佇立的參天亞熱帶椰子樹。
是張三打電話給李四,話筒中傳來李四房中的搖滾樂,而李四也自他的話筒裏聽見張三所正在聽的搖滾樂。
是福隆海水浴場在暑假的黃昏每群小聚落放著自己手提電唱機上紅紅綠綠唱片播出的通俗之極卻又悅耳之極的Tom Jones、Lulu、貓王或是Paul Anka等人的青春歌曲。
是此時或彼時,整個台北,經由「空氣路徑」(air way)籠罩在搖滾樂中。太多的人,起床之後,睡覺之前,定要把整個人包在搖滾樂中。他的小房間如此才安全,如此才是閉鎖自得的防空洞。
是一張張詭圖怪色、剪拼萬變或繪或攝的唱片封面,是一幅有拉鍊的牛仔褲褲襠(The Rolling Stones的Sticky Fingers)。也可以是一根黃香蕉(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是天空上飛翔著六、七個有翅膀、面上有鬧鐘的Art Deco式烤麵包機,而麵包已經跳起(Jefferson Airplane的Thirty Seconds Over Winterland)。也是斑駁牆面掛著一幅老人背柴的圖像(Led Zeppelin IV)。是黑底黃圖、強反差的一個雙手高舉作V字型的人(Black Sabbath的 Vol.4)。
是一張超現實的單人床,床單平整,只有人的臉、手、腳浮出那像是流沙的平面(The J. Geil's Band的Nightmares)。 還有就是一個黑人模樣的印度神立於正中,兩旁列滿印度眾神怪,手執各式法器,而眾像頭頂有數隻響尾蛇頭,其上尚有迷幻霞光射出(The Jimi Hendrix Experience的Axis: Bold as Love)。或者根本就是四張粗獷的放大人臉,分占封面的四格,濃眉緊鎖,髭鬚如戟(Creedence Clearwater Revival的Bayou Country)。或是一個黑白的逆光背部頭像,側邊露出一角口琴(Bob Dylan的Greatest Hits Vol.2)。
三、像詩句一般、你或還能記得的歌名
當然還是源源不斷的曲子,一首接著一首地唱道:
生來就是野的(Born to Be Wild/ Steppenwolf)
曾在世界各地晃盪(Been All around This World/ The Grateful Dead)
找不到回家的路 (Can't Find My Way Home/ Blind Faith)
像一塊打滾的石頭(Like a Rolling Stone/ Bob Dylan)
漫遊之人(Rambling Man/ The Allman Brothers Band)
我對著風說話(I Talk to The Wind/ King Crimson)
當我的吉他幽幽地哭(While My Guitar Gently Weeps/ George Harrison)
真希望你在這兒(Wish You Were Here/ Pink Floyd)
驕傲瑪莉(Proud Mary/ Creedence Clearwater Revival)
你是我生命的陽光(You Are the Sunshine of My Life/ Stevie Wonder)
來吧(Come On/ Jimi Hendrix)
點起我的火(Light My Fire/ The Doors)
被強光弄得睜不開眼睛(Blinded by the Light/ Bruce Springsteen)
急轉的輪子(Spinning Wheel/ Blood, Sweat & Tears)
十秒之內可達五分之三哩(3/5 Mile in 10 Seconds/ Jefferson Airplane)
你相信神奇嗎(Do You Believe in Magic/ The Lovin' Spoonful)
邪惡月亮升起(Bad Moon Rising/ Creedence Clearwater Revival)
它迷幻了我(It Stoned Me/ Van Morrison)
在扯緊的繩索上(Up on the Tight Rope/ Leon Russell)
我射殺了警長(I Shot the Sheriff/ Eric Clapton)
他不重,他是我兄弟(He Ain't Heavy, He's My Brother/ The Hollies)
是鋼琴一直在喝酒,不是我(The Piano Has Been Drinking, Not Me/ Tom Waits)
來看我,感覺我(See Me, Feel Me/ The Who)
你真自以為是(You're So Vain/ Carly Simon)
你不能永遠要什麼就有什麼(You Can't Always Get What You Want/ The Rolling Stones)
星期一,星期一(Monday, Monday/ The Mamas & the Papas)
我在等待我的男人(I'm Waiting for My Man/ 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
我和鮑比馬季(Me & Bobby McGee/ Kris Kristofferson)
我有了你,寶貝(I Got You Babe/ Sonny & Cher)
不是那麼甜的瑪莎羅琳(Not So Sweet Martha Lorraine/ Country Joe and the Fish)
你打開我就像我是一架收音機(You Turn Me on Like I'm a Radio/ Joni Mitchell)
加州旅館(Hotel California/ The Eagles)
天已破曉(Morning Has Broken/ Cat Stevens)
水上的煙(Smoke on the Water/ Deep Purple)
電線上的小鳥(Bird on a Wire/ Leonard Cohen)
再又登上路途(On the Road Again/ Canned Heat)等等這些搖滾史上令多少聽歌之士數十年後仍感耳熟能詳的歌名。
四、年紀的增長,會打斷少年時一逕埋頭的迷愛?
現在來看七十年代的搖滾樂,有一種歷經時日淘洗之後的清澈。譬如說The First Time Ever I Saw Your Face(Roberta Flack)的確比當年就不甚喜歡的The 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Simon & Garfunkel)要耐聽。即使Flack照說比Simon更像一個唱通俗流行歌的歌星。通俗,並不意味庸劣;Dylan的Lay Lady Lay照說比他大多數的歌為通俗(因為上榜),但未必陳腔濫調至教人不耐。Chip Taylor作的Angel of the Morning,由Merrilee Rush唱紅,我至今聽來皆不厭。而凡是收音機正播到Don McLean的Vincent或Jim Croce的好幾首歌,我多半會立刻轉台,經過了將近十年,他們的歌硬是不能扭轉原先於我之陳腔印象。Harry Nilsson的Without You,奇怪,我從來都能在收音機中聽完。Nilsson非常會詮釋歌,他唱的歌,我聽到的不多,最有名的是電影《午夜牛郎》(Midnight Cowboy)中的主題曲Everybody's Talkin',他唱得太好,沒有人後來再翻唱會勝過他。也使得我特別去尋索寫歌之人是誰,一查,是Fred Neil。Linda Ronstadt我沒買過她的唱片,她唱的Blue Bayou現下聽來確比我買過不少唱片的James Taylor的Sweet Baby James 要更能容於耳中。
歷經時日淘洗。是的,因此歌者仍舊屹立或頹然倒下,是歷史的工程使然。
也於是七十年代末期以後的搖滾樂我不再聽,是歷史的工程。所以我不熟悉Sting、Talking Heads、Sex Pistols、Dire Straits、The Clash等人的音樂。
Bob Dylan在Desire之後出的唱片我就再也沒買過,是歷史的工程。歷史,難道意味著人成長到某個歲數,興趣會轉移至別的方面?抑是說,人在十多歲時「離經叛道」,如今終於因成長而覺知該「迷途知返」嗎?
整個八十年代,我根本停止聽搖滾樂了。
(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