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太空日誌:火星日第6天
我死定了。
這是我仔細評估後的結論。
死定了。
本來應該是我人生中最精采的兩個月,現在才第六天,已經變成了一場惡夢。
我連誰會看到這些日誌都不知道。我猜總有一天有人會看到的,也許是一百年之後吧。
先說清楚,我不是在登陸火星第六天死掉的。其他組員一定是這樣想的,我不怪他們。國內可能會舉國哀悼我的忌日,我的維基百科頁面也會寫上「馬克.瓦特尼是有史以來唯一一個死在火星上的人類。」
這倒是真的,因為我肯定會死在這裡,只不過不是大家以為的登陸火星第六天罷了。
好吧⋯⋯我該從哪說起呢?
戰神計畫,就是人類開始接觸火星,首度把人送到另一個星球上,拓展人類世界的版圖之類的。戰神一號小組完成任務,像英雄一樣回到地球。民眾列隊歡迎,組員個個成了名人,受到全世界的愛戴。
戰神二號在火星的另一個地點做了一樣的事情,回來之後其他人都用力地跟他們握手,並且給他們一人一杯熱咖啡。
戰神三號,是的,就是我的任務。好吧,應該不能說是「我的」任務。露易斯指揮官是負責人,我只是她組上的一個成員。如果整個組只剩下我一人,我才能夠負責「指揮」。
世事難預料,現在我還真的負責指揮了。
我在想,在其他組員壽終正寢之前,這份日誌會不會被人找到?我想他們應該都能順利回到地球。各位,如果你們現在正在讀這份日誌:這不是你們的錯。你們別無選擇。如果是我,我也會做一樣的決定。我不怪你們,而且我很高興你們沒事。
我想我應該解釋一下火星任務給任何可能正在閱讀日誌的外行人聽。我們進入地球軌道的方式很一般,搭乘一般的太空船,登上賀密斯號。所有的火星任務都是搭乘賀密斯號往返火星的。這艘太空船非常大,而且非常貴,所以美國太空總署只建了一艘。
登上賀密斯號之後,另外會有四趟無人任務,為我們準備這一趟所需的燃料和補給品。等一切都準備就緒後,我們就出發前往火星。不過並不是馬上就啟程;燃燒大量化學燃料、進入火星軌道、切入路線需要花幾天的時間。
賀密斯號的動力來自離子引擎。離子引擎從太空船後方高速排出氬離子,以此產生微小的加速度。這並不需要多複雜的反應程序,所以只要一點點氬離子(還有一臺核能反應爐供電),就能一路讓我們飛到目的地。你會驚訝這麼點加速度累積一段時間之後,太空船可以開多快。
我可以編個故事給你聽,告訴你我們的旅途一路上有多愉快,但我不會這麼做。我現在沒心情重溫舊夢。一言以蔽之, 一百二十四天之後我們沒把彼此殺死,順利抵達了火星。
接著,我們得搭火星登陸小艇(MDV)登上火星表面。登陸小艇就是裝了輕型推進器和減速傘的一個金屬罐,主要功能就是讓六個太空人活著從火星軌道抵達火星表面。
火星探險任務最棘手的部分來了:提前把我們需要的那些雜七雜八的東西送到火星上來。
前後總共會有十四次的無人任務,把我們會需要用到的一切物品先投遞到火星表面上。太空總署盡力將所有的補給品投遞到差不多同一地區,這點算是做得挺好的。補給品沒有太空人來得脆弱,而且可以承受撞擊火星表面時的強大力道,不過它們還是會反彈滿遠的就是了。
基本上,如果沒有先確認補給品已經全數送上火星,並且外箱包裝沒有撞裂碰碎,他們就不會讓我們上路。從頭到尾,包含補給品運送任務在內,一次火星任務需要約三年的時間。事實上,在戰神二號踏上歸途的時候,戰神三號就出發了。
而在補給品先行投遞任務中,最重要的一樣就是MAV,火星接駁小艇。接駁小艇就是我們結束火星表面任務之後,用來返回賀密斯號的工具。接駁小艇的投遞算是「軟著陸」(不像其他補給品包裹著氣囊直接丟到火星上任其彈跳)。當然期,這間接駁小艇跟休士頓會一直保持連線狀態,如果小艇有任何問題,我們就不會登陸,直接返回地球。
火星接駁小艇還滿酷的,只要攜帶一公斤的氫氣,靠著與火星大氣產生的微妙化學反應,就能轉變成三公斤的燃料。但是過程較費時就是了。要把小艇的燃料箱加滿得花二十四個月,這就是為什麼他們要早在我們抵達之前,就先把東西都送上去。
你能想像當我發現接駁小艇已經不在的時候有多失望了。(待續)一連串荒唐的事件讓我差點小命不保,然而讓我僥倖逃過死劫的過程比那還要更荒唐。
這項任務的風險設定為可承受風速每小時一百五十公里強度的沙塵暴,所以當風速達到每小時一百七十五公里的時候,休士頓就開始緊張了。我們全部人擠在火星上的太空站裡,穿上太空衣,以免失壓的情況發生。但問題不是出在太空站。
火星接駁小艇是一艘太空船,上頭有許多脆弱的零組件,它能夠承受相當程度的沙塵暴,但是沒辦法撐到永遠。風暴持續一個半小時後,太空總署下令,所有人員撤退。沒有人想在為期一個月任務的第六天就撤離,但如果接駁小艇繼續遭受這樣的破壞力攻擊,我們就會全被困在這裡了。
想要從太空站搭上接駁小艇,我們得先走進風暴裡。這很冒險,但我們還能怎麼辦呢?
幸好,所有人都成功了。除了我之外。
在太空站和賀密斯號之間傳遞信號的主要訊號接收器,外型像降落傘,底部固定在地面上,上半部則被捲入風暴之中。在我們前往接駁小艇的途中,發信臺扯斷了收發信號的細長天線,其中一根天線擊中了我。天線就像子彈打中奶油那樣穿過我的太空衣,我瞬間感到一陣劇痛,好像天線撕裂了我的身體。我隱約記得自己被風吹倒(幾乎算是被連根拔起),因為太空衣失壓,我的耳朵脹痛無比。
我記得的最後一件事,就是看到喬韓森絕望地向我伸出手。
我是被太空衣的氧氣警報叫醒的。穩定又惱人的嗶嗶聲終於還是把我從寧可死了算了的狀態中給叫醒。
風暴減弱了。我正面朝下,幾乎完全被沙子掩蓋。我漸漸恢復意識,心想,為什麼我還沒死。
天線猛力飛來,刺穿了我的太空衣和側身,然後被我的骨盆擋了下來。所以太空衣上只有一個洞(當然我身上也有一個洞)。
我被往後吹了蠻長一段距離,然後從一個陡峭的小丘上滾下去。不知怎的我最後是面朝下落地,把天線凹了個大斜角,太空衣上的洞因此被扭緊,很簡陋地把太空衣的破洞封住了。
從我傷口流出的大量鮮血往下流到太空衣破洞的地方,血液一接觸到破洞,水分馬上就因為氣流和低壓蒸發了,留下一團黏黏的殘留物質。最後這些黏稠物就把洞口封住了,讓失壓狀態降低到太空衣可以承受的程度。
太空衣的表現堪稱滿分,一感應到失壓,它就持續從我的氮氣桶中補充氣體,調解內部的壓力失衡狀況。等壓力外洩的問題控制住後,只要再慢慢地灌入氣體,補償流失的空氣就可以了。
過了一陣子之後,太空衣內建的二氧化碳過濾器達到飽和狀態。這才是真正讓維生系統無法運作的原因。關鍵並不是你隨身帶了多少氧氣,能排解多少二氧化碳才是重點。居住艙裡有一臺製氧機,這是一臺能夠分解二氧化碳,製造氧氣的大型機器。但是太空衣的裝備必須縮小成可攜式的大小,所以太空衣上裝的是一個簡易的拋棄式濾網,它會化學分解二氧化碳。我昏迷的時間太長,濾網已經不敷使用。
當太空衣發現這個問題,便轉入工程師稱之為「放血」的緊急模式。既然無法把二氧化碳排出,太空衣就會蓄意將氣體排出到太空中,然後用氮氣補足衣服內部壓力。因為太空衣破損,加上「放血」模式,氮氣很快就不夠用了。剩下的只能靠我身上的氧氣筒了。
太空衣只好採取唯一能讓我活命的方法,就是拼命灌氧氣。我現在等於是冒著氧氣中毒的危險,因為高濃度的氧氣可能會導致我的中樞神經、肺部和眼睛灼傷。氧氣過多──這對一個太空衣破洞的人來說還真是諷刺的死。
以上每個步驟都會出現提醒和警告的嗶嗶聲,但真正把我叫醒的,是氧氣濃度過高的警告聲響。(待續)太空任務的訓練次數多到數不清,我在地球上的時候,光是關於太空衣的各種突發狀況就花了好幾個星期練習。我知道我該怎麼做。
我小心地伸手到面罩一側,拿到防漏工具。防漏工具其實就只是一個漏斗,上面有個活閥,寬的那頭塗有黏性超強的樹脂。打開活閥,把黏黏的那頭蓋在裂縫上,這時氣體可以從活閥排出,所以不會影響樹脂形成的密合度。最後再把活閥關上,裂縫就被封上了。
把天線弄走比較困難。我用最快的速度把它拔出來,氣壓驟降造成的昏眩感,以及傷口瞬間劇痛讓我眉頭緊蹙。
我拿起防漏工具,把破洞補好。成功了。太空衣又多灌了一些氧氣進來補足剛剛漏掉的氣體。我看了看手臂上的讀數,太空衣內部現在的氧氣濃度高達百分之八十五。順帶一提,地球大氣的氧氣濃度大約是百分之二十一。不過只要我別在這個狀況下待太久,就不會出什麼問題。
我搖搖晃晃地爬上小丘,往居住艙走。我一邊往上爬,一邊看見了讓我非常高興和非常哀傷的兩件事:居住艙沒事(耶!),但是接駁小艇不在了(呿!)。
就在那個當下,我知道我玩完了。但我不想這樣死在火星表面上。我東倒西歪地走向居住艙,摸索著進入減壓艙。氣壓一平衡完畢,我馬上把頭盔脫了。
我走進居住艙,脫掉太空衣,好好檢查我的傷口。傷口需要縫上幾針。幸運的是,每個太空人都有接受基礎醫療訓練,居住艙也配有高級醫療用品。只要速速打一針麻醉、稍作清洗,再縫上九針,我就沒事了。還需要吃幾個星期的抗生素,除此之外已無大礙。
雖然知道根本是多此一舉,我還是試著啟動通訊設備。沒有訊號。一點都不奇怪。還記得吧,主要的訊號接收器被吹倒,還把天線一起扯斷了。居住艙裡還有第二套和第三套通訊裝置,不過這兩套裝置都是用來跟接駁小艇聯繫,小艇上備有功能更強的系統,可以聯繫賀密斯號。但重點是,這兩套裝置得在接駁小艇附近才能使用。
我沒有辦法跟賀密斯號取得聯繫。我可以花點時間在火星表面找到訊號接收器,但要修復它至少得花好幾個星期,到時候就來不及了。在執行撤退命令時,賀密斯號會在二十四小時內離開軌道。越早出發,軌道動力能讓旅程越安全也越快速,所以有什麼好等的?
我檢查了太空衣,看到天線刺穿了我的生命監測器。太空人進行艙外行動時,所有人的生命監測器都會連線,讓我們能互相看到彼此的狀態。其他組員一定都看到我的太空衣失壓到近乎零,接著就是我的生命監測器終止運作。加上他們也都看到我在沙塵暴之中,身上插著一支天線,跌落小丘⋯⋯沒錯,他們肯定覺得我死了。都這樣了,還有其他可能嗎?
搞不好他們還稍微討論了一下,要不要去找回我的遺體帶走,但規章寫得很清楚了,如果任務中有任何小組成員在火星上喪命,那就只能把他留在火星上。這樣能減輕接駁小艇回程的載重,代表可以節省燃料消耗,可容許的失誤空間也就變大了。不需要因為一時感傷放棄這個優勢。
結論就是這樣。我滯留在火星上。我沒有辦法跟賀密斯號取得聯繫。每個人都以為我已經死了。我現在待在一個被設計成只能維持三十一天的居住艙裡頭。
如果製氧機故障,我就會窒息而死。如果淨水器故障,我就會渴死。如果居住艙哪裡破了,那我就會整個人爆炸。如果以上都沒有發生,我終究會因為沒有食物而餓死。
所以囉,我死定了。(待續)太空日誌:火星日第7天
好了,我好睡了一晚,現在情況看起來沒有昨天那麼絕望了。
今天我帶了工具,快速的進行了一次艙外行動,檢查艙外的設備狀況。以下是目前的狀態:
火星表面任務原本應該要持續三十一天。補給品有多給,糧食的量足以支持整組人員共六人度過56天。這是為了即便有一兩批補給品出了問題,糧食的量仍足夠支持我們完成任務。
在一切亂套之前,我們已經抵達六天。現在只剩我一人,所以補給品夠我過上三百天。這還是在我沒有每天固定配糧的情況下。所以我還有一點時間。
我的艙外行動太空衣數量也還滿夠的。每個組員都有兩套太空衣:一套飛行太空衣,這套是在降落和接駁回太空船時穿的,另一套比較厚重也比較堅固的太空衣,是在執行火星表面任務時穿的。我的飛行太空衣破了個洞,當然其他組員在返回漢密斯時把另外五套穿走了。但六套艙外行動太空衣則全數還在,並且狀態良好。
居住艙挺過了沙塵暴的摧殘,沒有任何損壞。但外頭的狀況可就沒有那麼樂觀了。我找不到衛星訊號接受器。可能被風暴吹到幾公里外去了。
當然,接駁小艇也已經不在了。我的組員搭著它回到賀密斯號去了,雖然小艇的另一半(降落台)還在這裡。他們沒理由在重量會危害一切的情況下,還把降落台帶走。降落台包含降落設備、燃料裝置,還有其他一切太空總署認為在回到軌道的路上用不到的物件。
登陸小艇側倒向一邊,外殼裂開了。看來風暴把引擎蓋從備用降落傘(在降落時我們不需要這個)給掀了。降落傘被打開後,就把登陸小艇拖著跑,撞上附近每塊岩石。不過登陸小艇對我而言也沒什麼用就是了。小艇的衝力連本身的重量都負荷不了。但小艇的零組件是有用的,即便現階段應該還是有用。
兩台火星探測車大半都被沙石掩蓋了,不過除此之外狀態都很好。車子的密閉封條都沒有損壞。合理。原定遇上沙塵暴的任務流程就是停止動作,等待風暴結束。車子本身的設計就是能夠耐受沙塵暴的破壞。只要花一天左右我就能把車子從沙堆裡挖出來了。
我跟居住艙距離一公里處安置的氣候觀測站失去了聯繫。我認為觀測站應該仍正常運行著。居住艙現在的通訊能力之弱,可能連一公里的距離都聯繫不上。
太陽能板系統被沙子蓋住了,使它們無法發揮作用(提示:太陽能板需要陽光才能發電)。不過我把沙子掃掉之後,面板又恢復正常運作了。不論我之後要做什麼,都能有足夠的電力了。太陽能面板的總面積有兩百平方公尺,還有氫能燃料電池能夠儲存相當容量的電力。我只需要每隔幾天把它們掃一掃就好了。
室內的狀況一切都很好,多虧了居住艙設計得很堅固。
我執行了完整的製氧機檢測程序。兩次。機器完全沒問題。就算機器哪裡故障了,我還有一台暫時型的可以用。不過暫時型的只能在主要機器需要修復的緊急狀況下使用。暫時型製氧機並不能真的把二氧化碳分解成氧氣。它只能像太空衣的設置一樣,把二氧化碳吸收掉。在濾網吸飽之前只能撐五天,也就是可以讓我用三十天(只有我一人使用而非六人一起使用的情況下)。所以可以算是一點保障。
淨水器也一樣運轉良好。壞消息是沒有備用的淨水器。如果淨水器故障了,在我裝好簡單的蒸餾設備來蒸餾尿液之前,我就只能先喝儲存下來的水了。而且我每天呼吸會釋放半公升的水份,等到居住艙裡的濕氣飽和到屋裡的表面會凝結水滴的時候,我就可以開始舔牆壁了。耶!總之,現階段淨水器是沒有問題的。
所以說呢。食物、水、住所都檢查過了。我要開始分配食物了。餐包本來就很有限了,不過我想我可以每餐都只吃四分之三份應該不會有問題。這樣能讓三百天份的食物變成四百天份。檢查過醫療區後,我找到一罐維他命,裡頭的綜合維他命夠我吃上好幾年。所以我的營養攝取不會有什麼問題(雖然等我吃完了所有的食物之後還是會餓死,不論我吃多少維他命都一樣)。
醫療區有供緊急狀況使用的嗎啡。其他能致死的藥劑也很多。讓我告訴你,我可不會讓自己慢慢餓死。如果真的走到那一步,我會讓自己好走。
參與這次任務的每個成員都有兩項專長。我是植物學家也是機械工程師。如果有什麼東西壞了,機械工程師這個專長可能可以救我一命。
我一直在想到底要怎麼活下去。情況並非毫無指望。大約四年後戰神四號還會帶其他人抵達火星(假設他們沒有為了「我死了」這件事取消任務的話)。戰神四號會降落在斯基帕雷利隕石坑,離我目前所在位置斯基帕雷利隕石坑約三千兩百公里處。要靠我自己抵達那裡是不可能的。但如果我有辦法恢復通訊,也許我就能爭取到救援。我不確定他們要如何辦到,但太空總署裡多的是聰明人。
所以這就是我現在的任務了。想辦法跟地球聯繫。如果做不到,就想辦法跟四年後載著戰神四號任務成員回來的賀密斯號聯繫。現在我吃飽了,而且有了目標:修好那該死的無線電。(待續)太空日誌:火星日第8天
嗯,我已經完成艙外行動了,沒有發現訊號接受器的跡象。
我把其中一台火星探測車挖了出來,在附近開了好一段路,但是連續幾天的四處搜索之後,我想是時候放棄這件事了。風暴八成把接受器吹得很遠,又把所有拖行的痕跡和線索都蓋住了。搞不好還把接收器給埋了。
我今天大部分時間都在外面檢視通信器剩下的部分。現場真是慘不忍睹。要用這些殘骸通訊,我還不如直接對著地球大喊比較快。
我可以用我在基地附近撿到的金屬殘骸架設一做簡易的信號接收器,但我要的不是個無線電之類的東西而已。要能讓地球能和火星傳達訊號可沒那麼簡單,需要非常專門的器材。這不是我用幾張錫箔紙和口香糖就能辦到的。
艙外行動的次數跟食物一樣,需要限量分配。二氧化碳過濾器是沒辦法清理重複使用的。過濾器一旦飽和,就不能再用了。原先任務分配是能讓每個成員每天進行四小時的艙外行動。好消息是,因為過濾器輕薄短小,所以太空總署很大方的送來了超過我們所需的數量。也就是說,我手上的二氧化碳過濾器能讓我進行一千五百小時的艙外行動。用完之後,每次我要進行艙外行動,就只能靠空氣「放血」這個方法了。
一千五百小時聽起來好像很多,但我如果想等救援行動,我就可能得留在這裡至少四年之久,每個禮拜至少都要出去外面花幾個小時清理太陽能板。總之,我必須剔除不必要的艙外行動。
另一方面,對於食物的問題,我開始有幾個想法了。我植物學家這個專長可能總算是有機會出點力了。
為什麼要送植物學家上火星呢?畢竟大家都知道這裡就什麼都長不出來啊。是這樣的,這麼做是為了了解在火星的引力下,植物生長的狀況,並且試試看用火星的土壤,有沒有什麼植物是可以種得活的。簡單來說:還滿多的…幾乎啦。火星土壤有植物生存所需的基本要素,但是地球的土壤裡還有更多火星土壤中沒有的東西,就算是把火星土壤拿到地球引力的環境下種植,加上充足的水份也一樣。比方說細菌生態,還有只能由生物來提供的特定營養份等等。這些在火星上都是沒有的。我的任務之一,就是要用不同比例的火星加地球土壤來種植物,看看結果如何。
這也是為什麼我會帶著少量的地球土壤和一把種子上火星。
不過我也不能高興得太早。我帶的土,大概就只有放在窗台上的小盆栽的量而已,而且我僅有的種子,也就是幾種青草和羊齒草而已。這些是地球上最堅毅且種植方式最簡單的植物,所以太空總署選了它們來當測試物種。
但我可是植物學家啊,該死。我應該要能夠想出辦法解決這個問題的。如果我想不到辦法,之後一年時間我大概就得當一個非常非常餓的植物學家了。
太空日誌:火星日第11天
不知道小熊隊表現得如何。(小熊隊:美國職棒隊伍)(待續)太空日誌:火星日第14天
我大學畢業於芝加哥大學。念植物學的人裡,有一半都是嬉皮,成天以為自己會回到某種大自然世界體系中。以為只要聚在一塊,就能餵飽七億人口,把大多數時間都花在發明種大麻的新方法。我跟他們不一樣。我一直都是抱著科學的心在念植物學,不是為了什麼新世界的體制之類的狗屁話。
當他們在做肥料,還有想盡辦法追求環保的時候,我就會取笑他們。「看看那個傻嬉皮!竟然想在自家後院重現複雜的地球生態系統。」
結果咧,我現在就是在做他們當時做的事。我把每一點我能找到的有機物都儲存起來。每次我吃完一包餐包,就會把廚餘收進廚餘桶。至於其他有機物…
居住艙裡的廁所很精緻。大便一般都會被脫水後裝進密封袋裡,再被丟到火星表面。
現在可不是這麼回事了!
事實上,我甚至還特地進行艙外行動,只為撿回裝有其他組員走之前的排泄物的袋子。因為已經完全脫水乾燥,這些糞便已經完全不含細菌了,但還是含有複雜的蛋白質,可以當做很好的肥料。加點水和活菌,馬上就可以讓細菌大量繁殖出來,取代原先被馬桶斃命的細菌群。
我找了一個大容器,再裡頭放了點水,在把乾燥的糞便加進去。然後我也加了一點我自己的大便進去。味道越臭,表示裡頭的成果越好。因為那代表細菌繁殖起來了!
等我弄些火星土壤來,就可以和進糞便裡,再把混合好的土鋪開。然後我就可以在上面灑一點地球的土。你可能會覺得這個步驟不重要,但這可至關重要。地球的土裡有幾十種不同的細菌,這些細菌是植物的生長的關鍵。牠們會繁殖開來,就像是…呃,就像細菌感染一樣。
人類幾世紀以來都是用人類的排泄物當肥料。這種肥料甚至還有個好聽的名稱:水肥。一般來說,這不是種植榖物最理想的施肥方式,原因你大概也猜得到,就是可能造成人體感染。但這對我來說不是什麼太大的問題。這些糞便裡唯一的病原體就是那些我身裡本來就有的。
只要一個禮拜,這些火星土壤就會成為足以讓植物萌芽的土壤。但我還不會開始播種。我會從外面再多拿一點無生命的土壤,然後灑一點有生命的土壤在上面。這麼做就能「感染」這些新的土,讓我得到原本土壤的兩倍量。再過一個禮拜,我還會再做一次這個增倍的步驟。以此類推。當然,在這過程之中,我都會繼續添加肥料進去。
為了讓我能活下去,我的屁眼努力的程度簡直跟我的大腦不分上下。
這個概念不是我這會兒突然想出來的。幾十年來,人類一直都企圖想出如何讓火星土壤可以種出東西來。我只是首次進行試驗而已。
我在糧食堆裡尋找任何我可以種的東西。比方說,豌豆。還有很多菜豆。我還找到很多馬鈴薯。如果這些東西之中有任何一樣能撐過一切折磨後還能夠種得活,那就太棒了。配合幾乎可以吃到世界末日的維他命,我只需要熱量就可以活得下去了,什麼樣的熱量都行。
居住艙的地坪大約是92平方公尺。我打算把整個空間都用上。我不介意走在土上。雖然會是件大工程,但我需要把整個地面都鋪上十公分深的土。也就是說我會需要搬9.2立方公尺的火星土壤到居住艙裡。我一次能搬大約十分之一立方公尺的火星土進到壓力艙裡,而且我會挖土挖到腰斷掉。但如果一切順利完成,我就會有92平方公尺的沃土了。
我真是個貨真價實的植物學家啊!植物學力量無敵!(待續)太空日誌:火星日第15天
啊!這工作讓我的背要斷了啊!
我今天花了十二小時進行艙外行動,把土搬進來居住艙裡。完成的進度只夠我覆蓋居住艙地板的一個小角落,大概五平方公尺而已。照這個進度來看,要把所有的土都搬進來,得花上好幾個禮拜的時間。但是,嘿,我什麼沒有,時間最多。
頭幾趟艙外行動效率很差,我把小容器裝滿土,然後帶到壓力艙裡。然後我學聰明了,我放了一個大容器在壓力艙裡,然後用小容器裝土把大容器裝滿。這樣做快多了,因為要過壓力艙就得花大約十分鐘的時間。
我全身酸痛。而且我用的鏟子本來是拿來採樣用的,並不是要用來進行挖掘工作的。我的背痛得要死。我在醫療用品中東翻西找,找到了一些維可丁(止痛藥的的名稱)。我大概十分鐘前吃了,藥效應該很快就會發揮了吧。
總之,看到工作有進度挺不錯的。是時候讓細菌在這些礦土上發揮功能了。等我吃完午餐就動手。今天不吃四分之三配糧。一整份糧食是我應得的。
太空日誌:火星日第15天
有一個要素我忘了考慮進去:水。
在火星表面待了幾百年的情況下,是會讓土壤完全失去水份的。我的植物學碩士學位讓我很確定,植物沒有水是活不下去的。更別說一開始細菌也得要有水才能在土壤裡生存。
幸運的是,我有水。但不夠我所需要的量。土壤要成為沃土,每立方公尺就需要四十公升的水。我的整個計畫要用上九點二立方公尺的土。所以我最後會需要三百六十八公升的水才行。
居住艙的淨水器是一流的。用的是地表最好的技術。所以太空總署想:「何必運這麼多水上火星呢?只要送上足夠應付突發狀況的量就好了。」人類每天要正常運作需要三公升的水。他們幫我們每人準備五十公升,所以我總共有三百公升的水。
我願意把緊急所需的水量全都用上。也就是說我可以灌溉六十二點五平方公尺、平均十公分深的土壤。大約是居住艙三分之二的面積。這樣應該也可以。這是我的長遠計畫。今天,我的目標是五平方公尺。
我把離開的組員的毯子和制服捲起來,沿著居住艙弧形的邊緣,圍成我菜圃的一邊。這是我能做到最接近五平方公尺的辦法了。我倒了十公分深的沙土進去,然後把20公升珍貴的水獻給了泥土之神。
接下來就噁心了。我把我那一大盆的屎倒在土上,差點被臭味燻到吐出來。我用鏟子把糞便和土均勻混和,然後再次鋪平。然後我灑了點地球土壤在上頭。細菌們,上工吧。我就靠你們了。這臭味也一樣會再陪我一陣子。畢竟我也不能開個窗戶來通風。沒關係,待久了就會習慣了。
另外,今天是感恩節。我的家人全都會一如往常的聚集在芝加哥我父母家聚餐。我猜應該不會太愉快,因為我十天前才剛過世。呿,他們搞不好才剛幫我辦完喪禮也說不定。
我在想他們有沒有可能知道真正發生了什麼事。我一直太忙了,沒機會好好想想這件事對我父母會造成什麼影響。他們現在正承受著極大的痛苦。我願意用一切交換一個機會,讓他們知道我還活著。
我必須活下去來彌補這件事。
太空日誌:火星日第22天
哇,情況真的發展得很不賴耶。
我已經把所有的土都搬進來準備好了。三分之二的地板已經都鋪上了土。今天我還進行了第一次的土壤增倍。過了一個禮拜,原先的火星土壤已經都豐沃肥美了。再兩次增倍,我就會有完整的園圃了。
這些工作讓我持續有個目標,鼓舞鬥志。但當一切都準備得差不多了以後,我一邊吃晚餐一邊聽著強納森的披頭四精選輯,突然之間我又開始沮喪了起來。
我算了一下,即使如此也沒辦法保障我不被餓死。
要獲取熱量,我的最佳選擇是種馬鈴薯。馬鈴薯可以大量繁殖,而且馬鈴薯也能提供相當不錯的熱量(一公斤七百七十大卡)。我滿確定我手上的這批是可以發得了芽的。問題是我沒辦法種出足夠的數量。在六十二平方公尺的面積上,四百天的時間我大概可以種出一百五十公斤的馬鈴薯(食物吃光的期限)。也就是十一萬五千五百大卡,能平均提供每天兩百八十八大卡的熱量。以我的身高體重來看,如果我稍微捱餓,我每天會需要一千五百大卡。
根本還差得遠了。
所以我不能光靠園圃活下去。但我可以延長存活的時間。馬鈴薯可以支持我多過76天。
馬鈴薯是可以重複採收的。所以在這七十六天之中,我還可以再種出兩萬兩千大卡的馬鈴薯,可以再多幫我爭取到十五天的時間。在那之後,繼續種植也沒什麼幫助了。整個計畫大概就是能幫我爭取九十天的糧食而已。
所以現在看來,我本來是在火星日第四百天之後就會開始捱餓了,現在延後成火星日第四百九十天。雖然算是有點進展,但我要想存活到火星日第一千四百一十二天、戰神四號抵達的時候是不可能的。
我還缺大約一千天份量的食物。而且我想不出任何方法可以得到那些食物。
該死。
太空日誌:火星日第6天
我死定了。
這是我仔細評估後的結論。
死定了。
本來應該是我人生中最精采的兩個月,現在才第六天,已經變成了一場惡夢。
我連誰會看到這些日誌都不知道。我猜總有一天有人會看到的,也許是一百年之後吧。
先說清楚,我不是在登陸火星第六天死掉的。其他組員一定是這樣想的,我不怪他們。國內可能會舉國哀悼我的忌日,我的維基百科頁面也會寫上「馬克.瓦特尼是有史以來唯一一個死在火星上的人類。」
這倒是真的,因為我肯定會死在這裡,只不過不是大家以為的登陸火星第六天罷了。
好吧⋯⋯我該從哪說起呢?
戰神計畫,就是人類開始接觸火星,首度把人送到另一個星球上,拓展人類世界的版圖之類的。戰神一號小組完成任務,像英雄一樣回到地球。民眾列隊歡迎,組員個個成了名人,受到全世界的愛戴。
戰神二號在火星的另一個地點做了一樣的事情,回來之後其他人都用力地跟他們握手,並且給他們一人一杯熱咖啡。
戰神三號,是的,就是我的任務。好吧,應該不能說是「我的」任務。露易斯指揮官是負責人,我只是她組上的一個成員。如果整個組只剩下我一人,我才能夠負責「指揮」。
世事難預料,現在我還真的負責指揮了。
我在想,在其他組員壽終正寢之前,這份日誌會不會被人找到?我想他們應該都能順利回到地球。各位,如果你們現在正在讀這份日誌:這不是你們的錯。你們別無選擇。如果是我,我也會做一樣的決定。我不怪你們,而且我很高興你們沒事。
我想我應該解釋一下火星任務給任何可能正在閱讀日誌的外行人聽。我們進入地球軌道的方式很一般,搭乘一般的太空船,登上賀密斯號。所有的火星任務都是搭乘賀密斯號往返火星的。這艘太空船非常大,而且非常貴,所以美國太空總署只建了一艘。
登上賀密斯號之後,另外會有四趟無人任務,為我們準備這一趟所需的燃料和補給品。等一切都準備就緒後,我們就出發前往火星。不過並不是馬上就啟程;燃燒大量化學燃料、進入火星軌道、切入路線需要花幾天的時間。
賀密斯號的動力來自離子引擎。離子引擎從太空船後方高速排出氬離子,以此產生微小的加速度。這並不需要多複雜的反應程序,所以只要一點點氬離子(還有一臺核能反應爐供電),就能一路讓我們飛到目的地。你會驚訝這麼點加速度累積一段時間之後,太空船可以開多快。
我可以編個故事給你聽,告訴你我們的旅途一路上有多愉快,但我不會這麼做。我現在沒心情重溫舊夢。一言以蔽之, 一百二十四天之後我們沒把彼此殺死,順利抵達了火星。
接著,我們得搭火星登陸小艇(MDV)登上火星表面。登陸小艇就是裝了輕型推進器和減速傘的一個金屬罐,主要功能就是讓六個太空人活著從火星軌道抵達火星表面。
火星探險任務最棘手的部分來了:提前把我們需要的那些雜七雜八的東西送到火星上來。
前後總共會有十四次的無人任務,把我們會需要用到的一切物品先投遞到火星表面上。太空總署盡力將所有的補給品投遞到差不多同一地區,這點算是做得挺好的。補給品沒有太空人來得脆弱,而且可以承受撞擊火星表面時的強大力道,不過它們還是會反彈滿遠的就是了。
基本上,如果沒有先確認補給品已經全數送上火星,並且外箱包裝沒有撞裂碰碎,他們就不會讓我們上路。從頭到尾,包含補給品運送任務在內,一次火星任務需要約三年的時間。事實上,在戰神二號踏上歸途的時候,戰神三號就出發了。
而在補給品先行投遞任務中,最重要的一樣就是MAV,火星接駁小艇。接駁小艇就是我們結束火星表面任務之後,用來返回賀密斯號的工具。接駁小艇的投遞算是「軟著陸」(不像其他補給品包裹著氣囊直接丟到火星上任其彈跳)。當然期,這間接駁小艇跟休士頓會一直保持連線狀態,如果小艇有任何問題,我們就不會登陸,直接返回地球。
火星接駁小艇還滿酷的,只要攜帶一公斤的氫氣,靠著與火星大氣產生的微妙化學反應,就能轉變成三公斤的燃料。但是過程較費時就是了。要把小艇的燃料箱加滿得花二十四個月,這就是為什麼他們要早在我們抵達之前,就先把東西都送上去。
你能想像當我發現接駁小艇已經不在的時候有多失望了。(待續)一連串荒唐的事件讓我差點小命不保,然而讓我僥倖逃過死劫的過程比那還要更荒唐。
這項任務的風險設定為可承受風速每小時一百五十公里強度的沙塵暴,所以當風速達到每小時一百七十五公里的時候,休士頓就開始緊張了。我們全部人擠在火星上的太空站裡,穿上太空衣,以免失壓的情況發生。但問題不是出在太空站。
火星接駁小艇是一艘太空船,上頭有許多脆弱的零組件,它能夠承受相當程度的沙塵暴,但是沒辦法撐到永遠。風暴持續一個半小時後,太空總署下令,所有人員撤退。沒有人想在為期一個月任務的第六天就撤離,但如果接駁小艇繼續遭受這樣的破壞力攻擊,我們就會全被困在這裡了。
想要從太空站搭上接駁小艇,我們得先走進風暴裡。這很冒險,但我們還能怎麼辦呢?
幸好,所有人都成功了。除了我之外。
在太空站和賀密斯號之間傳遞信號的主要訊號接收器,外型像降落傘,底部固定在地面上,上半部則被捲入風暴之中。在我們前往接駁小艇的途中,發信臺扯斷了收發信號的細長天線,其中一根天線擊中了我。天線就像子彈打中奶油那樣穿過我的太空衣,我瞬間感到一陣劇痛,好像天線撕裂了我的身體。我隱約記得自己被風吹倒(幾乎算是被連根拔起),因為太空衣失壓,我的耳朵脹痛無比。
我記得的最後一件事,就是看到喬韓森絕望地向我伸出手。
我是被太空衣的氧氣警報叫醒的。穩定又惱人的嗶嗶聲終於還是把我從寧可死了算了的狀態中給叫醒。
風暴減弱了。我正面朝下,幾乎完全被沙子掩蓋。我漸漸恢復意識,心想,為什麼我還沒死。
天線猛力飛來,刺穿了我的太空衣和側身,然後被我的骨盆擋了下來。所以太空衣上只有一個洞(當然我身上也有一個洞)。
我被往後吹了蠻長一段距離,然後從一個陡峭的小丘上滾下去。不知怎的我最後是面朝下落地,把天線凹了個大斜角,太空衣上的洞因此被扭緊,很簡陋地把太空衣的破洞封住了。
從我傷口流出的大量鮮血往下流到太空衣破洞的地方,血液一接觸到破洞,水分馬上就因為氣流和低壓蒸發了,留下一團黏黏的殘留物質。最後這些黏稠物就把洞口封住了,讓失壓狀態降低到太空衣可以承受的程度。
太空衣的表現堪稱滿分,一感應到失壓,它就持續從我的氮氣桶中補充氣體,調解內部的壓力失衡狀況。等壓力外洩的問題控制住後,只要再慢慢地灌入氣體,補償流失的空氣就可以了。
過了一陣子之後,太空衣內建的二氧化碳過濾器達到飽和狀態。這才是真正讓維生系統無法運作的原因。關鍵並不是你隨身帶了多少氧氣,能排解多少二氧化碳才是重點。居住艙裡有一臺製氧機,這是一臺能夠分解二氧化碳,製造氧氣的大型機器。但是太空衣的裝備必須縮小成可攜式的大小,所以太空衣上裝的是一個簡易的拋棄式濾網,它會化學分解二氧化碳。我昏迷的時間太長,濾網已經不敷使用。
當太空衣發現這個問題,便轉入工程師稱之為「放血」的緊急模式。既然無法把二氧化碳排出,太空衣就會蓄意將氣體排出到太空中,然後用氮氣補足衣服內部壓力。因為太空衣破損,加上「放血」模式,氮氣很快就不夠用了。剩下的只能靠我身上的氧氣筒了。
太空衣只好採取唯一能讓我活命的方法,就是拼命灌氧氣。我現在等於是冒著氧氣中毒的危險,因為高濃度的氧氣可能會導致我的中樞神經、肺部和眼睛灼傷。氧氣過多──這對一個太空衣破洞的人來說還真是諷刺的死。
以上每個步驟都會出現提醒和警告的嗶嗶聲,但真正把我叫醒的,是氧氣濃度過高的警告聲響。(待續)太空任務的訓練次數多到數不清,我在地球上的時候,光是關於太空衣的各種突發狀況就花了好幾個星期練習。我知道我該怎麼做。
我小心地伸手到面罩一側,拿到防漏工具。防漏工具其實就只是一個漏斗,上面有個活閥,寬的那頭塗有黏性超強的樹脂。打開活閥,把黏黏的那頭蓋在裂縫上,這時氣體可以從活閥排出,所以不會影響樹脂形成的密合度。最後再把活閥關上,裂縫就被封上了。
把天線弄走比較困難。我用最快的速度把它拔出來,氣壓驟降造成的昏眩感,以及傷口瞬間劇痛讓我眉頭緊蹙。
我拿起防漏工具,把破洞補好。成功了。太空衣又多灌了一些氧氣進來補足剛剛漏掉的氣體。我看了看手臂上的讀數,太空衣內部現在的氧氣濃度高達百分之八十五。順帶一提,地球大氣的氧氣濃度大約是百分之二十一。不過只要我別在這個狀況下待太久,就不會出什麼問題。
我搖搖晃晃地爬上小丘,往居住艙走。我一邊往上爬,一邊看見了讓我非常高興和非常哀傷的兩件事:居住艙沒事(耶!),但是接駁小艇不在了(呿!)。
就在那個當下,我知道我玩完了。但我不想這樣死在火星表面上。我東倒西歪地走向居住艙,摸索著進入減壓艙。氣壓一平衡完畢,我馬上把頭盔脫了。
我走進居住艙,脫掉太空衣,好好檢查我的傷口。傷口需要縫上幾針。幸運的是,每個太空人都有接受基礎醫療訓練,居住艙也配有高級醫療用品。只要速速打一針麻醉、稍作清洗,再縫上九針,我就沒事了。還需要吃幾個星期的抗生素,除此之外已無大礙。
雖然知道根本是多此一舉,我還是試著啟動通訊設備。沒有訊號。一點都不奇怪。還記得吧,主要的訊號接收器被吹倒,還把天線一起扯斷了。居住艙裡還有第二套和第三套通訊裝置,不過這兩套裝置都是用來跟接駁小艇聯繫,小艇上備有功能更強的系統,可以聯繫賀密斯號。但重點是,這兩套裝置得在接駁小艇附近才能使用。
我沒有辦法跟賀密斯號取得聯繫。我可以花點時間在火星表面找到訊號接收器,但要修復它至少得花好幾個星期,到時候就來不及了。在執行撤退命令時,賀密斯號會在二十四小時內離開軌道。越早出發,軌道動力能讓旅程越安全也越快速,所以有什麼好等的?
我檢查了太空衣,看到天線刺穿了我的生命監測器。太空人進行艙外行動時,所有人的生命監測器都會連線,讓我們能互相看到彼此的狀態。其他組員一定都看到我的太空衣失壓到近乎零,接著就是我的生命監測器終止運作。加上他們也都看到我在沙塵暴之中,身上插著一支天線,跌落小丘⋯⋯沒錯,他們肯定覺得我死了。都這樣了,還有其他可能嗎?
搞不好他們還稍微討論了一下,要不要去找回我的遺體帶走,但規章寫得很清楚了,如果任務中有任何小組成員在火星上喪命,那就只能把他留在火星上。這樣能減輕接駁小艇回程的載重,代表可以節省燃料消耗,可容許的失誤空間也就變大了。不需要因為一時感傷放棄這個優勢。
結論就是這樣。我滯留在火星上。我沒有辦法跟賀密斯號取得聯繫。每個人都以為我已經死了。我現在待在一個被設計成只能維持三十一天的居住艙裡頭。
如果製氧機故障,我就會窒息而死。如果淨水器故障,我就會渴死。如果居住艙哪裡破了,那我就會整個人爆炸。如果以上都沒有發生,我終究會因為沒有食物而餓死。
所以囉,我死定了。(待續)太空日誌:火星日第7天
好了,我好睡了一晚,現在情況看起來沒有昨天那麼絕望了。
今天我帶了工具,快速的進行了一次艙外行動,檢查艙外的設備狀況。以下是目前的狀態:
火星表面任務原本應該要持續三十一天。補給品有多給,糧食的量足以支持整組人員共六人度過56天。這是為了即便有一兩批補給品出了問題,糧食的量仍足夠支持我們完成任務。
在一切亂套之前,我們已經抵達六天。現在只剩我一人,所以補給品夠我過上三百天。這還是在我沒有每天固定配糧的情況下。所以我還有一點時間。
我的艙外行動太空衣數量也還滿夠的。每個組員都有兩套太空衣:一套飛行太空衣,這套是在降落和接駁回太空船時穿的,另一套比較厚重也比較堅固的太空衣,是在執行火星表面任務時穿的。我的飛行太空衣破了個洞,當然其他組員在返回漢密斯時把另外五套穿走了。但六套艙外行動太空衣則全數還在,並且狀態良好。
居住艙挺過了沙塵暴的摧殘,沒有任何損壞。但外頭的狀況可就沒有那麼樂觀了。我找不到衛星訊號接受器。可能被風暴吹到幾公里外去了。
當然,接駁小艇也已經不在了。我的組員搭著它回到賀密斯號去了,雖然小艇的另一半(降落台)還在這裡。他們沒理由在重量會危害一切的情況下,還把降落台帶走。降落台包含降落設備、燃料裝置,還有其他一切太空總署認為在回到軌道的路上用不到的物件。
登陸小艇側倒向一邊,外殼裂開了。看來風暴把引擎蓋從備用降落傘(在降落時我們不需要這個)給掀了。降落傘被打開後,就把登陸小艇拖著跑,撞上附近每塊岩石。不過登陸小艇對我而言也沒什麼用就是了。小艇的衝力連本身的重量都負荷不了。但小艇的零組件是有用的,即便現階段應該還是有用。
兩台火星探測車大半都被沙石掩蓋了,不過除此之外狀態都很好。車子的密閉封條都沒有損壞。合理。原定遇上沙塵暴的任務流程就是停止動作,等待風暴結束。車子本身的設計就是能夠耐受沙塵暴的破壞。只要花一天左右我就能把車子從沙堆裡挖出來了。
我跟居住艙距離一公里處安置的氣候觀測站失去了聯繫。我認為觀測站應該仍正常運行著。居住艙現在的通訊能力之弱,可能連一公里的距離都聯繫不上。
太陽能板系統被沙子蓋住了,使它們無法發揮作用(提示:太陽能板需要陽光才能發電)。不過我把沙子掃掉之後,面板又恢復正常運作了。不論我之後要做什麼,都能有足夠的電力了。太陽能面板的總面積有兩百平方公尺,還有氫能燃料電池能夠儲存相當容量的電力。我只需要每隔幾天把它們掃一掃就好了。
室內的狀況一切都很好,多虧了居住艙設計得很堅固。
我執行了完整的製氧機檢測程序。兩次。機器完全沒問題。就算機器哪裡故障了,我還有一台暫時型的可以用。不過暫時型的只能在主要機器需要修復的緊急狀況下使用。暫時型製氧機並不能真的把二氧化碳分解成氧氣。它只能像太空衣的設置一樣,把二氧化碳吸收掉。在濾網吸飽之前只能撐五天,也就是可以讓我用三十天(只有我一人使用而非六人一起使用的情況下)。所以可以算是一點保障。
淨水器也一樣運轉良好。壞消息是沒有備用的淨水器。如果淨水器故障了,在我裝好簡單的蒸餾設備來蒸餾尿液之前,我就只能先喝儲存下來的水了。而且我每天呼吸會釋放半公升的水份,等到居住艙裡的濕氣飽和到屋裡的表面會凝結水滴的時候,我就可以開始舔牆壁了。耶!總之,現階段淨水器是沒有問題的。
所以說呢。食物、水、住所都檢查過了。我要開始分配食物了。餐包本來就很有限了,不過我想我可以每餐都只吃四分之三份應該不會有問題。這樣能讓三百天份的食物變成四百天份。檢查過醫療區後,我找到一罐維他命,裡頭的綜合維他命夠我吃上好幾年。所以我的營養攝取不會有什麼問題(雖然等我吃完了所有的食物之後還是會餓死,不論我吃多少維他命都一樣)。
醫療區有供緊急狀況使用的嗎啡。其他能致死的藥劑也很多。讓我告訴你,我可不會讓自己慢慢餓死。如果真的走到那一步,我會讓自己好走。
參與這次任務的每個成員都有兩項專長。我是植物學家也是機械工程師。如果有什麼東西壞了,機械工程師這個專長可能可以救我一命。
我一直在想到底要怎麼活下去。情況並非毫無指望。大約四年後戰神四號還會帶其他人抵達火星(假設他們沒有為了「我死了」這件事取消任務的話)。戰神四號會降落在斯基帕雷利隕石坑,離我目前所在位置斯基帕雷利隕石坑約三千兩百公里處。要靠我自己抵達那裡是不可能的。但如果我有辦法恢復通訊,也許我就能爭取到救援。我不確定他們要如何辦到,但太空總署裡多的是聰明人。
所以這就是我現在的任務了。想辦法跟地球聯繫。如果做不到,就想辦法跟四年後載著戰神四號任務成員回來的賀密斯號聯繫。現在我吃飽了,而且有了目標:修好那該死的無線電。(待續)太空日誌:火星日第8天
嗯,我已經完成艙外行動了,沒有發現訊號接受器的跡象。
我把其中一台火星探測車挖了出來,在附近開了好一段路,但是連續幾天的四處搜索之後,我想是時候放棄這件事了。風暴八成把接受器吹得很遠,又把所有拖行的痕跡和線索都蓋住了。搞不好還把接收器給埋了。
我今天大部分時間都在外面檢視通信器剩下的部分。現場真是慘不忍睹。要用這些殘骸通訊,我還不如直接對著地球大喊比較快。
我可以用我在基地附近撿到的金屬殘骸架設一做簡易的信號接收器,但我要的不是個無線電之類的東西而已。要能讓地球能和火星傳達訊號可沒那麼簡單,需要非常專門的器材。這不是我用幾張錫箔紙和口香糖就能辦到的。
艙外行動的次數跟食物一樣,需要限量分配。二氧化碳過濾器是沒辦法清理重複使用的。過濾器一旦飽和,就不能再用了。原先任務分配是能讓每個成員每天進行四小時的艙外行動。好消息是,因為過濾器輕薄短小,所以太空總署很大方的送來了超過我們所需的數量。也就是說,我手上的二氧化碳過濾器能讓我進行一千五百小時的艙外行動。用完之後,每次我要進行艙外行動,就只能靠空氣「放血」這個方法了。
一千五百小時聽起來好像很多,但我如果想等救援行動,我就可能得留在這裡至少四年之久,每個禮拜至少都要出去外面花幾個小時清理太陽能板。總之,我必須剔除不必要的艙外行動。
另一方面,對於食物的問題,我開始有幾個想法了。我植物學家這個專長可能總算是有機會出點力了。
為什麼要送植物學家上火星呢?畢竟大家都知道這裡就什麼都長不出來啊。是這樣的,這麼做是為了了解在火星的引力下,植物生長的狀況,並且試試看用火星的土壤,有沒有什麼植物是可以種得活的。簡單來說:還滿多的…幾乎啦。火星土壤有植物生存所需的基本要素,但是地球的土壤裡還有更多火星土壤中沒有的東西,就算是把火星土壤拿到地球引力的環境下種植,加上充足的水份也一樣。比方說細菌生態,還有只能由生物來提供的特定營養份等等。這些在火星上都是沒有的。我的任務之一,就是要用不同比例的火星加地球土壤來種植物,看看結果如何。
這也是為什麼我會帶著少量的地球土壤和一把種子上火星。
不過我也不能高興得太早。我帶的土,大概就只有放在窗台上的小盆栽的量而已,而且我僅有的種子,也就是幾種青草和羊齒草而已。這些是地球上最堅毅且種植方式最簡單的植物,所以太空總署選了它們來當測試物種。
但我可是植物學家啊,該死。我應該要能夠想出辦法解決這個問題的。如果我想不到辦法,之後一年時間我大概就得當一個非常非常餓的植物學家了。
太空日誌:火星日第11天
不知道小熊隊表現得如何。(小熊隊:美國職棒隊伍)(待續)太空日誌:火星日第14天
我大學畢業於芝加哥大學。念植物學的人裡,有一半都是嬉皮,成天以為自己會回到某種大自然世界體系中。以為只要聚在一塊,就能餵飽七億人口,把大多數時間都花在發明種大麻的新方法。我跟他們不一樣。我一直都是抱著科學的心在念植物學,不是為了什麼新世界的體制之類的狗屁話。
當他們在做肥料,還有想盡辦法追求環保的時候,我就會取笑他們。「看看那個傻嬉皮!竟然想在自家後院重現複雜的地球生態系統。」
結果咧,我現在就是在做他們當時做的事。我把每一點我能找到的有機物都儲存起來。每次我吃完一包餐包,就會把廚餘收進廚餘桶。至於其他有機物…
居住艙裡的廁所很精緻。大便一般都會被脫水後裝進密封袋裡,再被丟到火星表面。
現在可不是這麼回事了!
事實上,我甚至還特地進行艙外行動,只為撿回裝有其他組員走之前的排泄物的袋子。因為已經完全脫水乾燥,這些糞便已經完全不含細菌了,但還是含有複雜的蛋白質,可以當做很好的肥料。加點水和活菌,馬上就可以讓細菌大量繁殖出來,取代原先被馬桶斃命的細菌群。
我找了一個大容器,再裡頭放了點水,在把乾燥的糞便加進去。然後我也加了一點我自己的大便進去。味道越臭,表示裡頭的成果越好。因為那代表細菌繁殖起來了!
等我弄些火星土壤來,就可以和進糞便裡,再把混合好的土鋪開。然後我就可以在上面灑一點地球的土。你可能會覺得這個步驟不重要,但這可至關重要。地球的土裡有幾十種不同的細菌,這些細菌是植物的生長的關鍵。牠們會繁殖開來,就像是…呃,就像細菌感染一樣。
人類幾世紀以來都是用人類的排泄物當肥料。這種肥料甚至還有個好聽的名稱:水肥。一般來說,這不是種植榖物最理想的施肥方式,原因你大概也猜得到,就是可能造成人體感染。但這對我來說不是什麼太大的問題。這些糞便裡唯一的病原體就是那些我身裡本來就有的。
只要一個禮拜,這些火星土壤就會成為足以讓植物萌芽的土壤。但我還不會開始播種。我會從外面再多拿一點無生命的土壤,然後灑一點有生命的土壤在上面。這麼做就能「感染」這些新的土,讓我得到原本土壤的兩倍量。再過一個禮拜,我還會再做一次這個增倍的步驟。以此類推。當然,在這過程之中,我都會繼續添加肥料進去。
為了讓我能活下去,我的屁眼努力的程度簡直跟我的大腦不分上下。
這個概念不是我這會兒突然想出來的。幾十年來,人類一直都企圖想出如何讓火星土壤可以種出東西來。我只是首次進行試驗而已。
我在糧食堆裡尋找任何我可以種的東西。比方說,豌豆。還有很多菜豆。我還找到很多馬鈴薯。如果這些東西之中有任何一樣能撐過一切折磨後還能夠種得活,那就太棒了。配合幾乎可以吃到世界末日的維他命,我只需要熱量就可以活得下去了,什麼樣的熱量都行。
居住艙的地坪大約是92平方公尺。我打算把整個空間都用上。我不介意走在土上。雖然會是件大工程,但我需要把整個地面都鋪上十公分深的土。也就是說我會需要搬9.2立方公尺的火星土壤到居住艙裡。我一次能搬大約十分之一立方公尺的火星土進到壓力艙裡,而且我會挖土挖到腰斷掉。但如果一切順利完成,我就會有92平方公尺的沃土了。
我真是個貨真價實的植物學家啊!植物學力量無敵!(待續)太空日誌:火星日第15天
啊!這工作讓我的背要斷了啊!
我今天花了十二小時進行艙外行動,把土搬進來居住艙裡。完成的進度只夠我覆蓋居住艙地板的一個小角落,大概五平方公尺而已。照這個進度來看,要把所有的土都搬進來,得花上好幾個禮拜的時間。但是,嘿,我什麼沒有,時間最多。
頭幾趟艙外行動效率很差,我把小容器裝滿土,然後帶到壓力艙裡。然後我學聰明了,我放了一個大容器在壓力艙裡,然後用小容器裝土把大容器裝滿。這樣做快多了,因為要過壓力艙就得花大約十分鐘的時間。
我全身酸痛。而且我用的鏟子本來是拿來採樣用的,並不是要用來進行挖掘工作的。我的背痛得要死。我在醫療用品中東翻西找,找到了一些維可丁(止痛藥的的名稱)。我大概十分鐘前吃了,藥效應該很快就會發揮了吧。
總之,看到工作有進度挺不錯的。是時候讓細菌在這些礦土上發揮功能了。等我吃完午餐就動手。今天不吃四分之三配糧。一整份糧食是我應得的。
太空日誌:火星日第15天
有一個要素我忘了考慮進去:水。
在火星表面待了幾百年的情況下,是會讓土壤完全失去水份的。我的植物學碩士學位讓我很確定,植物沒有水是活不下去的。更別說一開始細菌也得要有水才能在土壤裡生存。
幸運的是,我有水。但不夠我所需要的量。土壤要成為沃土,每立方公尺就需要四十公升的水。我的整個計畫要用上九點二立方公尺的土。所以我最後會需要三百六十八公升的水才行。
居住艙的淨水器是一流的。用的是地表最好的技術。所以太空總署想:「何必運這麼多水上火星呢?只要送上足夠應付突發狀況的量就好了。」人類每天要正常運作需要三公升的水。他們幫我們每人準備五十公升,所以我總共有三百公升的水。
我願意把緊急所需的水量全都用上。也就是說我可以灌溉六十二點五平方公尺、平均十公分深的土壤。大約是居住艙三分之二的面積。這樣應該也可以。這是我的長遠計畫。今天,我的目標是五平方公尺。
我把離開的組員的毯子和制服捲起來,沿著居住艙弧形的邊緣,圍成我菜圃的一邊。這是我能做到最接近五平方公尺的辦法了。我倒了十公分深的沙土進去,然後把20公升珍貴的水獻給了泥土之神。
接下來就噁心了。我把我那一大盆的屎倒在土上,差點被臭味燻到吐出來。我用鏟子把糞便和土均勻混和,然後再次鋪平。然後我灑了點地球土壤在上頭。細菌們,上工吧。我就靠你們了。這臭味也一樣會再陪我一陣子。畢竟我也不能開個窗戶來通風。沒關係,待久了就會習慣了。
另外,今天是感恩節。我的家人全都會一如往常的聚集在芝加哥我父母家聚餐。我猜應該不會太愉快,因為我十天前才剛過世。呿,他們搞不好才剛幫我辦完喪禮也說不定。
我在想他們有沒有可能知道真正發生了什麼事。我一直太忙了,沒機會好好想想這件事對我父母會造成什麼影響。他們現在正承受著極大的痛苦。我願意用一切交換一個機會,讓他們知道我還活著。
我必須活下去來彌補這件事。
太空日誌:火星日第22天
哇,情況真的發展得很不賴耶。
我已經把所有的土都搬進來準備好了。三分之二的地板已經都鋪上了土。今天我還進行了第一次的土壤增倍。過了一個禮拜,原先的火星土壤已經都豐沃肥美了。再兩次增倍,我就會有完整的園圃了。
這些工作讓我持續有個目標,鼓舞鬥志。但當一切都準備得差不多了以後,我一邊吃晚餐一邊聽著強納森的披頭四精選輯,突然之間我又開始沮喪了起來。
我算了一下,即使如此也沒辦法保障我不被餓死。
要獲取熱量,我的最佳選擇是種馬鈴薯。馬鈴薯可以大量繁殖,而且馬鈴薯也能提供相當不錯的熱量(一公斤七百七十大卡)。我滿確定我手上的這批是可以發得了芽的。問題是我沒辦法種出足夠的數量。在六十二平方公尺的面積上,四百天的時間我大概可以種出一百五十公斤的馬鈴薯(食物吃光的期限)。也就是十一萬五千五百大卡,能平均提供每天兩百八十八大卡的熱量。以我的身高體重來看,如果我稍微捱餓,我每天會需要一千五百大卡。
根本還差得遠了。
所以我不能光靠園圃活下去。但我可以延長存活的時間。馬鈴薯可以支持我多過76天。
馬鈴薯是可以重複採收的。所以在這七十六天之中,我還可以再種出兩萬兩千大卡的馬鈴薯,可以再多幫我爭取到十五天的時間。在那之後,繼續種植也沒什麼幫助了。整個計畫大概就是能幫我爭取九十天的糧食而已。
所以現在看來,我本來是在火星日第四百天之後就會開始捱餓了,現在延後成火星日第四百九十天。雖然算是有點進展,但我要想存活到火星日第一千四百一十二天、戰神四號抵達的時候是不可能的。
我還缺大約一千天份量的食物。而且我想不出任何方法可以得到那些食物。
該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