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試閱
當我們意識到死亡的逼近時,對生命的依戀會驟然增強,這意味著,我們早已失去興致的並不是無盡的生命本身,而是我們親手製造的那一成不變的日常生活。我們的不滿源於某種生活方式,而非無法挽回的、憂鬱的生命經驗。一旦放棄了潛意識中對永生的幻想,我們會突然發現,生活中充滿許多未曾嘗試過的可能性,就隱藏在看似平凡無趣又無休無止的日常生活中。
面對必朽的肉身,我們或許會重新審視生活的優先次序,但這種審視本身就帶來了新的困惑:究竟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在我們真正理解死亡的含義之前,我們可能只是半醒半睡地活著。然而,什麼才算是真正地活著?它又包含了什麼?僅僅意識到我們終將消逝,並不能保證我們餘生填補日記的空白時,都能做出明智又合理的回應。相反,在死神的滴答聲中,我們可能會驚慌失措,做出一些令人難以置信的蠢事。那些巴黎名流寄給《不妥協報》的建議就是最好的例子。欣賞阿爾卑斯山的風景、思索外太空的未來、打打網球、揮揮高爾夫——這些建議本身就充滿矛盾。在整個地球即將分崩離析之際,這些消磨時光的方式真的有什麼意義嗎?
普魯斯特自己的建議:參觀羅浮宮、談場戀愛、遊歷印度,這些聽起來似乎並不怎麼高明。首先,這些提議與人們熟知的他的性格大相徑庭。要知道,他可從來不是個熱衷於逛博物館的人。十多年來,他都未曾踏入羅浮宮一步。與其在嘈雜的人群中擠來擠去,他倒寧願安坐家中,甚至欣賞幾幅複製畫。「現今,人們普遍喜愛文學、繪畫和音樂,可實際上,恐怕連一個真正懂得欣賞的人都找不出來。」至於印度之旅,普魯斯特倒是從未展現過對這個次大陸的興趣,再加上以當年而言,前往印度旅行的艱辛程度,幾乎使得這項計劃難以執行:首先,得要搭火車南下到馬賽,再轉乘郵船到埃及的塞得港,接著,還得換乘P&O輪船公司的船,橫渡阿拉伯海整整十天。對一個連下床都感到困難的人來說,印度之行實在難以稱作理想。至於提到X小姐呢,那簡直是觸及了普魯斯特母親的痛處,X小姐對普魯斯特毫無吸引力,其實,別說是X小姐了,哪怕是從A到Z所有小姐,普魯斯特都從未表現出絲毫興趣。而到了後來,他連問都懶得問是否有年輕的男孩可以作伴。他甚至得出結論:比起性愛歡娛,不如痛飲一杯冰涼的啤酒來得可靠快樂。
不過,就算普魯斯特真有心要依照他那套末日計劃付諸實踐,成功的可能性也是極為渺茫。就在他將答案寄給《不妥協報》的短短四個月後,這位長年預言自己將不久於人世的作家,果真如他自己所言,因一場感冒撒手人寰。那年,他才五十一歲。命運弄人,一場宴會成了他生命的終點。那次,儘管已有些輕微感冒症狀,普魯斯特還是將自己用三件大衣外加兩條毯子裹得緊緊的,如同往常一樣出門。誰知回程時,他不得不在寒風刺骨的院子裡苦等計程車,結果又著了涼。這場著涼很快演變成高燒。本來這高燒或許還有轉機,可普魯斯特把醫生叫到了自己的床邊,卻又偏偏不聽醫囑。為了不耽誤寫作,他婉拒了注射樟腦油的建議,除了一點熱牛奶、咖啡和燉水果之外,幾乎什麼也沒吃,持續埋頭寫作。感冒演變成支氣管炎,再惡化為肺炎。當他一度能坐起身來,還主動要求吃烤比目魚時,在那一瞬間,普魯斯特自己也曾短暫燃起希望。可惜,等魚準備好端上來時,他已經噁心得連一口都吃不下。幾個小時後,普魯斯特便與世長辭了,死因是肺部膿瘡破裂。
幸運的是,普魯斯特對生命意義的思索,並非僅限於那則簡略又多少令人困惑的報紙答覆。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都在努力地寫著自己的小說長卷。這部書雖然以一種錯綜複雜、延展跳躍的敘事方式展開,但書中致力回答的核心問題,與那位虛構的美國科學家所提出的預言,可謂是殊途同歸。
當我們意識到死亡的逼近時,對生命的依戀會驟然增強,這意味著,我們早已失去興致的並不是無盡的生命本身,而是我們親手製造的那一成不變的日常生活。我們的不滿源於某種生活方式,而非無法挽回的、憂鬱的生命經驗。一旦放棄了潛意識中對永生的幻想,我們會突然發現,生活中充滿許多未曾嘗試過的可能性,就隱藏在看似平凡無趣又無休無止的日常生活中。
面對必朽的肉身,我們或許會重新審視生活的優先次序,但這種審視本身就帶來了新的困惑:究竟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在我們真正理解死亡的含義之前,我們可能只是半醒半睡地活著。然而,什麼才算是真正地活著?它又包含了什麼?僅僅意識到我們終將消逝,並不能保證我們餘生填補日記的空白時,都能做出明智又合理的回應。相反,在死神的滴答聲中,我們可能會驚慌失措,做出一些令人難以置信的蠢事。那些巴黎名流寄給《不妥協報》的建議就是最好的例子。欣賞阿爾卑斯山的風景、思索外太空的未來、打打網球、揮揮高爾夫——這些建議本身就充滿矛盾。在整個地球即將分崩離析之際,這些消磨時光的方式真的有什麼意義嗎?
普魯斯特自己的建議:參觀羅浮宮、談場戀愛、遊歷印度,這些聽起來似乎並不怎麼高明。首先,這些提議與人們熟知的他的性格大相徑庭。要知道,他可從來不是個熱衷於逛博物館的人。十多年來,他都未曾踏入羅浮宮一步。與其在嘈雜的人群中擠來擠去,他倒寧願安坐家中,甚至欣賞幾幅複製畫。「現今,人們普遍喜愛文學、繪畫和音樂,可實際上,恐怕連一個真正懂得欣賞的人都找不出來。」至於印度之旅,普魯斯特倒是從未展現過對這個次大陸的興趣,再加上以當年而言,前往印度旅行的艱辛程度,幾乎使得這項計劃難以執行:首先,得要搭火車南下到馬賽,再轉乘郵船到埃及的塞得港,接著,還得換乘P&O輪船公司的船,橫渡阿拉伯海整整十天。對一個連下床都感到困難的人來說,印度之行實在難以稱作理想。至於提到X小姐呢,那簡直是觸及了普魯斯特母親的痛處,X小姐對普魯斯特毫無吸引力,其實,別說是X小姐了,哪怕是從A到Z所有小姐,普魯斯特都從未表現出絲毫興趣。而到了後來,他連問都懶得問是否有年輕的男孩可以作伴。他甚至得出結論:比起性愛歡娛,不如痛飲一杯冰涼的啤酒來得可靠快樂。
不過,就算普魯斯特真有心要依照他那套末日計劃付諸實踐,成功的可能性也是極為渺茫。就在他將答案寄給《不妥協報》的短短四個月後,這位長年預言自己將不久於人世的作家,果真如他自己所言,因一場感冒撒手人寰。那年,他才五十一歲。命運弄人,一場宴會成了他生命的終點。那次,儘管已有些輕微感冒症狀,普魯斯特還是將自己用三件大衣外加兩條毯子裹得緊緊的,如同往常一樣出門。誰知回程時,他不得不在寒風刺骨的院子裡苦等計程車,結果又著了涼。這場著涼很快演變成高燒。本來這高燒或許還有轉機,可普魯斯特把醫生叫到了自己的床邊,卻又偏偏不聽醫囑。為了不耽誤寫作,他婉拒了注射樟腦油的建議,除了一點熱牛奶、咖啡和燉水果之外,幾乎什麼也沒吃,持續埋頭寫作。感冒演變成支氣管炎,再惡化為肺炎。當他一度能坐起身來,還主動要求吃烤比目魚時,在那一瞬間,普魯斯特自己也曾短暫燃起希望。可惜,等魚準備好端上來時,他已經噁心得連一口都吃不下。幾個小時後,普魯斯特便與世長辭了,死因是肺部膿瘡破裂。
幸運的是,普魯斯特對生命意義的思索,並非僅限於那則簡略又多少令人困惑的報紙答覆。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都在努力地寫著自己的小說長卷。這部書雖然以一種錯綜複雜、延展跳躍的敘事方式展開,但書中致力回答的核心問題,與那位虛構的美國科學家所提出的預言,可謂是殊途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