嗅到看不見的可能性--倫敦
Ron Arad說:「在1973年,我需要一個突破點,所以我來到倫敦尋求自我突破,至今我依舊在突破中」。出生在以色列的Ron Arad在設計生命的交叉點中到了英國,英國的倫敦讓他突破成為現在的國際大師,對他來說倫敦已經不再是倫敦——而是一種家的概念,一個迷戀帽子的空間。另一位重量級大師、被稱為法國設計老頑童的Philippe Starck,在倫敦買下他生命中的第16間房子,並接受Icon雜誌的專訪時表示:在倫敦買了第二棟房子,這意味著倫敦有故鄉的味道。出生於澳洲的鬼才設計師Marc Newson,亦選擇倫敦為平台,發表他那極度未來、飽滿有機體的特立風格。
設計,從這裡開始
英國工業革命以後,設計正式由建築、服裝、藝術等範疇獨立出來,在這些範疇上一直有著重要影響力的英國,周邊各式各樣的設計活動更是琳瑯滿目,到處都有各種不同定位的設計展,尤其每年九月底的「倫敦設計嘉年華」,半個月的時間、幾百場的活動、演講和展覽,絕對讓你看到眼花、聽到耳痛、走到腿斷;同時還有倫敦時尚週,是全世界服裝動向的焦點,下一波流行的風向指標。每年八月則是全世界三大藝術節之一的「愛丁堡藝術節」,各種表演、劇團、音樂會、古典的、實驗的、前衛的,多到讓你體力不支。英國的建築與藝術更是讓人目不暇給,從維多利亞風格到古典主義、巴洛克⋯⋯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及前衛建築,城市本身就是建築的表演所;更有各式各樣的博物館:英國人引以為傲的「大英博物館」,設計人最愛的「科學博物館」、「設計博物館」及「V&A工藝博物館」,藝術類博物館更是多的數不完,其中最知名的有:2300幅館藏的「國家藝廊」,「泰德美術館」及2000年紅透半邊天的「泰德現代美術館」⋯等。在內質方面,英國教育的質與量,對世界的影響更是不容忽視,這裡培育出不少的服裝界知名品牌的首席設計師、汽車首席設計師,產品設計師、建築師、工藝師、音樂家及藝術家⋯等。這些設計相關的軟硬體及活動,奠立起英國的設計地位,尤其是被稱為流行指標的倫敦,在商業圈有一種說法:倫敦是測試商品賣相的試驗場,這裡的動向將會影響到全世界。這裡是世界的舞台、鎂光燈的焦點,一流的大師聚在這裡,牽動世界的脈搏,未來的大師聚在這裡,摩拳擦掌的擠向台階,準備上舞台一搏。設計購物地圖
從奢華的Harrods、重視獨立設計師品牌及極有設計師特色品牌的Liberty、到時尚名媛最愛的Harvey Nichols與走在流行前端的Selfridges,英國百貨公司一向是市場的最前線也是創意櫥窗的戰場。甫在Selfridges開櫃的義大利傢具名牌Edra,陳列了Edra的知名代表作,如Masanori Umeda的花朵椅、以及在米蘭設計展大出風頭的Peter Traag木乃伊椅等等,開啟了百貨公司之間的戰場。Tottenham Court Road也是著名的傢具傢飾設計品大街,此外Liverpool Street附近更是隱藏了不少很酷的小店。
倫敦新發展出Wobo區域,設計大腕,精緻名店,在倫敦的落腳之處都集中在West of Bond Street,Wobo就是龐德街之西的區域簡稱。龐德街和牛津街相同,本來就是倫敦的重要商店街,只不過龐德街越靠近Green Park,環境越發清幽,和牛津街比起來有更多的haute couture在此開店。Mayfair古董商、畫廊聚集在此已久,而傳統的高檔設計精品店,一來商業氣息太重,二來周圍遠離塵囂,也不是做生意的好地方,往往不會進入此區。但隨著老牌精品旅館Brown Hotel重新設計,找來柴契爾夫人剪綵,隆重開幕、Paul Smith在街角開了個低調非常,連招牌都很難找的「偽古董店」、Stella McCartney 的旗艦店在此落腳、David Linley找來現代主義大師Erno Goldfinger在同條街設計新的showroom、新的東方風餐廳紛紛出現,Mayfair的高級名流風格,似乎即將被能結合生活美學,和商業利益的新銳設計風潮所取代,倫敦又再多發展一個新的城市區域名詞。
建築的倫敦
英國建築師Norman Foster設計了大英博物館玻璃屋頂(Great Court)增建案、倫敦新市政廳(Great London Authority Headquarters)、倫敦地下鐵Jubilee Line的Canary Wharf站、千禧之橋(Millennium Bridge)等,及瑞士再保公司辦公大樓,倫敦是可以窺看Norman Foster建築大師最好的地點。除了Foster之外還有位在倫敦泰晤士河南岸的泰德美術館(Tate Gallery of Modern Art),是瑞士建築師 Herzog & de Meuron的千禧年巨作。倫敦建築界相當重要的NLA(New London Architecture)是倫敦第一個可以看到整個城市規劃的永久展覽中心。中心內12公尺長的3D模型,可以清晰看出,在過去20年內,一千億英鎊以上的密集投資,對於倫敦城市發展的巨大影響。此地也是倫敦建築界對外第一個正式的開放空間,不僅提供訊息,也將有演講、討論會的舉辦。倫敦市民終於有場地提供意見,形成共識,參與自己城市的未來規劃。而對倫敦建築、城市規劃有興趣的遊客,此中心有永久展覽區塊,和數個常設展。這將會是最好的第一站。
倫敦建築雙年展,每次的主題都不一樣,六月的展期在10天的活動期間共計有 54場導覽、35項展覽、19場講座、16件雕塑,還有電影、派對、比賽等數不清的活動,10天每天都有新鮮事發生。
泰特的新館擴建計畫,其野心之大,被當地媒體形容為「史詩之二部曲」。泰特的新計畫仍舊由Herzog & de Meuron操刀,新設計除了依舊強調視覺性之外,也將在目前建築背面開放進出口,不再隔絕於當地社區。這座透明玻璃金字塔將和聖保羅大教堂雄踞千禧橋兩端,不但將改變河南岸的建築群,也替倫敦天際線新增一座極具爭議性的大師建築。這項計畫在財力上已經得到倫敦市政府全力支持,在2012年倫敦奧運對大眾開放。
三度空間的第六感官
「到了英國,才重新認知英國」。龐克教母Vivienne Westwood說:「我可以嗅到人性的潛意識,並將它轉變成作品」。對一個學設計的人而言,張開敏銳的感官感受形而上的訊息是重要的,也是設計人能站在創意尖端的重要條件之一,「觀光客用視覺看倫敦,設計師用第六感官嗅倫敦」。
嗅‧態度——英國的博物館通常是免費的,當走過大門中堂的時候、慢一點,會發現這附近通常會設一個捐獻箱說:「請捐給我們3磅,讓我們保持免費」。這裡暗示出英國人的兩種態度:一是:對的事情,就要盡力的做。二是:把事做好,不只做完。
嗅‧霸氣——大英博物館收藏極為完整的世界文物,在這些文物底下透露出英國曾經掠奪全世界資產的事實,尤其是希臘的雅典神殿,甚至有3D動畫解釋每一塊雕塑是由雅典神殿那一部份搬回來的,希臘政府也一直對英國政府發出通知,希望能歸還這些重要的遺產,當然英國政府一直拒絕歸還。嗅‧系統——英國人搞系統是國際知名的,最有名的是飛機航運系統,在Heathrow機場,硬生生的塞入別國機場三倍的飛機吞吐量。另個經典系統之一是「車牌辨識系統」,倫敦在2005年開徵進城稅,可是馬路上看不見半個收費站,運用路口的CCTV監視設備,連接到此系統就能準確的知道車主繳過稅沒,並將這資料用於防恐及防犯罪上,以最少的人力,執行大的效率,並且完全不影響交通。在交通工具上最經典的是雙層巴士,一個司機一台巴士可以服務超過一百人,是一般1.5倍的效率,連輪椅都可簡單的上下公車,雙層巴士也就成為英國的象徵之一。
嗅‧奢華——倫敦Knightsbridge附近的Harrods百貨公司,是世界上著名的奢侈用品百貨公司,以什麼都賣聞名,最經典的是英國一名百萬富翁,在此訂購一台40萬英磅的直昇機,在這裡只要你有錢,連大象都買的到。
嗅‧文化——倫敦的Camden Town是龐克族的發源地,是非常有特色的地區,各式各樣的音樂表演很多,是多元文化的發展地。
嗅‧創意——倫敦各式各樣的市集非常多,最有名的是Notting Hill的Portobello市集,是歐洲最大最熱鬧的古董市集。另外一個是Brick lane市集(以及周邊的Spitalfield Market),是一條充滿音樂和印度食物的小街,聚集許多的藝術家、設計師,也是倫敦設計週會外展的集中處,在這裡可以嗅到非主流的設計能量,強而有力的生命力。
⋯⋯在城市遊走,嗅到‧風中飄來的設計味。
文▼梁朝順、陳婷羽、王紀澤、Christina Lu
Ron Arad說:「在1973年,我需要一個突破點,所以我來到倫敦尋求自我突破,至今我依舊在突破中」。出生在以色列的Ron Arad在設計生命的交叉點中到了英國,英國的倫敦讓他突破成為現在的國際大師,對他來說倫敦已經不再是倫敦——而是一種家的概念,一個迷戀帽子的空間。另一位重量級大師、被稱為法國設計老頑童的Philippe Starck,在倫敦買下他生命中的第16間房子,並接受Icon雜誌的專訪時表示:在倫敦買了第二棟房子,這意味著倫敦有故鄉的味道。出生於澳洲的鬼才設計師Marc Newson,亦選擇倫敦為平台,發表他那極度未來、飽滿有機體的特立風格。
設計,從這裡開始
英國工業革命以後,設計正式由建築、服裝、藝術等範疇獨立出來,在這些範疇上一直有著重要影響力的英國,周邊各式各樣的設計活動更是琳瑯滿目,到處都有各種不同定位的設計展,尤其每年九月底的「倫敦設計嘉年華」,半個月的時間、幾百場的活動、演講和展覽,絕對讓你看到眼花、聽到耳痛、走到腿斷;同時還有倫敦時尚週,是全世界服裝動向的焦點,下一波流行的風向指標。每年八月則是全世界三大藝術節之一的「愛丁堡藝術節」,各種表演、劇團、音樂會、古典的、實驗的、前衛的,多到讓你體力不支。英國的建築與藝術更是讓人目不暇給,從維多利亞風格到古典主義、巴洛克⋯⋯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及前衛建築,城市本身就是建築的表演所;更有各式各樣的博物館:英國人引以為傲的「大英博物館」,設計人最愛的「科學博物館」、「設計博物館」及「V&A工藝博物館」,藝術類博物館更是多的數不完,其中最知名的有:2300幅館藏的「國家藝廊」,「泰德美術館」及2000年紅透半邊天的「泰德現代美術館」⋯等。在內質方面,英國教育的質與量,對世界的影響更是不容忽視,這裡培育出不少的服裝界知名品牌的首席設計師、汽車首席設計師,產品設計師、建築師、工藝師、音樂家及藝術家⋯等。這些設計相關的軟硬體及活動,奠立起英國的設計地位,尤其是被稱為流行指標的倫敦,在商業圈有一種說法:倫敦是測試商品賣相的試驗場,這裡的動向將會影響到全世界。這裡是世界的舞台、鎂光燈的焦點,一流的大師聚在這裡,牽動世界的脈搏,未來的大師聚在這裡,摩拳擦掌的擠向台階,準備上舞台一搏。設計購物地圖
從奢華的Harrods、重視獨立設計師品牌及極有設計師特色品牌的Liberty、到時尚名媛最愛的Harvey Nichols與走在流行前端的Selfridges,英國百貨公司一向是市場的最前線也是創意櫥窗的戰場。甫在Selfridges開櫃的義大利傢具名牌Edra,陳列了Edra的知名代表作,如Masanori Umeda的花朵椅、以及在米蘭設計展大出風頭的Peter Traag木乃伊椅等等,開啟了百貨公司之間的戰場。Tottenham Court Road也是著名的傢具傢飾設計品大街,此外Liverpool Street附近更是隱藏了不少很酷的小店。
倫敦新發展出Wobo區域,設計大腕,精緻名店,在倫敦的落腳之處都集中在West of Bond Street,Wobo就是龐德街之西的區域簡稱。龐德街和牛津街相同,本來就是倫敦的重要商店街,只不過龐德街越靠近Green Park,環境越發清幽,和牛津街比起來有更多的haute couture在此開店。Mayfair古董商、畫廊聚集在此已久,而傳統的高檔設計精品店,一來商業氣息太重,二來周圍遠離塵囂,也不是做生意的好地方,往往不會進入此區。但隨著老牌精品旅館Brown Hotel重新設計,找來柴契爾夫人剪綵,隆重開幕、Paul Smith在街角開了個低調非常,連招牌都很難找的「偽古董店」、Stella McCartney 的旗艦店在此落腳、David Linley找來現代主義大師Erno Goldfinger在同條街設計新的showroom、新的東方風餐廳紛紛出現,Mayfair的高級名流風格,似乎即將被能結合生活美學,和商業利益的新銳設計風潮所取代,倫敦又再多發展一個新的城市區域名詞。
建築的倫敦
英國建築師Norman Foster設計了大英博物館玻璃屋頂(Great Court)增建案、倫敦新市政廳(Great London Authority Headquarters)、倫敦地下鐵Jubilee Line的Canary Wharf站、千禧之橋(Millennium Bridge)等,及瑞士再保公司辦公大樓,倫敦是可以窺看Norman Foster建築大師最好的地點。除了Foster之外還有位在倫敦泰晤士河南岸的泰德美術館(Tate Gallery of Modern Art),是瑞士建築師 Herzog & de Meuron的千禧年巨作。倫敦建築界相當重要的NLA(New London Architecture)是倫敦第一個可以看到整個城市規劃的永久展覽中心。中心內12公尺長的3D模型,可以清晰看出,在過去20年內,一千億英鎊以上的密集投資,對於倫敦城市發展的巨大影響。此地也是倫敦建築界對外第一個正式的開放空間,不僅提供訊息,也將有演講、討論會的舉辦。倫敦市民終於有場地提供意見,形成共識,參與自己城市的未來規劃。而對倫敦建築、城市規劃有興趣的遊客,此中心有永久展覽區塊,和數個常設展。這將會是最好的第一站。
倫敦建築雙年展,每次的主題都不一樣,六月的展期在10天的活動期間共計有 54場導覽、35項展覽、19場講座、16件雕塑,還有電影、派對、比賽等數不清的活動,10天每天都有新鮮事發生。
泰特的新館擴建計畫,其野心之大,被當地媒體形容為「史詩之二部曲」。泰特的新計畫仍舊由Herzog & de Meuron操刀,新設計除了依舊強調視覺性之外,也將在目前建築背面開放進出口,不再隔絕於當地社區。這座透明玻璃金字塔將和聖保羅大教堂雄踞千禧橋兩端,不但將改變河南岸的建築群,也替倫敦天際線新增一座極具爭議性的大師建築。這項計畫在財力上已經得到倫敦市政府全力支持,在2012年倫敦奧運對大眾開放。
三度空間的第六感官
「到了英國,才重新認知英國」。龐克教母Vivienne Westwood說:「我可以嗅到人性的潛意識,並將它轉變成作品」。對一個學設計的人而言,張開敏銳的感官感受形而上的訊息是重要的,也是設計人能站在創意尖端的重要條件之一,「觀光客用視覺看倫敦,設計師用第六感官嗅倫敦」。
嗅‧態度——英國的博物館通常是免費的,當走過大門中堂的時候、慢一點,會發現這附近通常會設一個捐獻箱說:「請捐給我們3磅,讓我們保持免費」。這裡暗示出英國人的兩種態度:一是:對的事情,就要盡力的做。二是:把事做好,不只做完。
嗅‧霸氣——大英博物館收藏極為完整的世界文物,在這些文物底下透露出英國曾經掠奪全世界資產的事實,尤其是希臘的雅典神殿,甚至有3D動畫解釋每一塊雕塑是由雅典神殿那一部份搬回來的,希臘政府也一直對英國政府發出通知,希望能歸還這些重要的遺產,當然英國政府一直拒絕歸還。嗅‧系統——英國人搞系統是國際知名的,最有名的是飛機航運系統,在Heathrow機場,硬生生的塞入別國機場三倍的飛機吞吐量。另個經典系統之一是「車牌辨識系統」,倫敦在2005年開徵進城稅,可是馬路上看不見半個收費站,運用路口的CCTV監視設備,連接到此系統就能準確的知道車主繳過稅沒,並將這資料用於防恐及防犯罪上,以最少的人力,執行大的效率,並且完全不影響交通。在交通工具上最經典的是雙層巴士,一個司機一台巴士可以服務超過一百人,是一般1.5倍的效率,連輪椅都可簡單的上下公車,雙層巴士也就成為英國的象徵之一。
嗅‧奢華——倫敦Knightsbridge附近的Harrods百貨公司,是世界上著名的奢侈用品百貨公司,以什麼都賣聞名,最經典的是英國一名百萬富翁,在此訂購一台40萬英磅的直昇機,在這裡只要你有錢,連大象都買的到。
嗅‧文化——倫敦的Camden Town是龐克族的發源地,是非常有特色的地區,各式各樣的音樂表演很多,是多元文化的發展地。
嗅‧創意——倫敦各式各樣的市集非常多,最有名的是Notting Hill的Portobello市集,是歐洲最大最熱鬧的古董市集。另外一個是Brick lane市集(以及周邊的Spitalfield Market),是一條充滿音樂和印度食物的小街,聚集許多的藝術家、設計師,也是倫敦設計週會外展的集中處,在這裡可以嗅到非主流的設計能量,強而有力的生命力。
⋯⋯在城市遊走,嗅到‧風中飄來的設計味。
文▼梁朝順、陳婷羽、王紀澤、Christina 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