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以花木蘭為首次擔任正印花旦的角色?
除了籌組新劇團,另一個費煞思量的問題,就是演什麼劇目才可令觀眾對尹飛燕升任正印花旦有深刻且眼前一亮的感覺呢?我當時的排練老師,是著名京劇演員劉洵老師(在跟隨劉老師學藝之前,曾跟從任大勳老師及著名京劇演員馬玉琪老師學藝)。我將升任正印花旦的決定跟劉老師說,並就劇目挑選一事向劉老師請教。感謝劉洵老師花心思為我去挑選和構思劇目,在老師向我講述他的建議時,並不是簡單地只告訴我一個劇目名稱,而是已有一完整戲劇大綱的劇目構思。在我一邊聽老師的構思時,一邊已被老師生動有趣的描述所深深吸引,而且在老師描述劇情時,我已覺得該劇的表演元素十分豐富且具新鮮感。例如:在第一場先以旦角裝扮亮相,但隨後即下場改扮男裝復上;第二場〈投軍路遇〉有連唱帶做的生角身段表演;第三場有北派對打;第四場〈巡營〉有個人內心的感情戲;第五場有與文武生的談情戲……所以每場都有其特色。在觀眾的角度看,表演元素新鮮豐富,有文場談情亦有北派武打;有唱情亦有身段;有我慣常的旦行演出亦有我新嘗試的生角表演。而老師不單止道出了精彩的劇目設計,甚至已構思了我在劇中應是如何演繹。當時我一路專心的聽著、聽著,就像聽了一個電台播音劇般,陶醉於《花木蘭》的故事之中。所以,我根本不用再多作考慮,在老師說完了《花木蘭》的故事大綱以後,我就知道我不用再為挑選劇目而煩惱,《花木蘭》就是我首套正式升任正印花旦的不二之選劇目。更貼心的,原來老師是基於我多年擔演二幫花旦才為我挑選這劇的。因為花木蘭這角色需反串生角,且人物個性較爽朗直率,這與之前固有的二幫花旦形象截然不同。以反串生角的戲來履新,既能夠令我轉升正印花旦的形象更為鮮明突出,亦同時因為其時沒太多旦行反串生角的戲,令觀眾將我與他人作比較的機會減低,遂使從前擔任二幫的我,與轉升正印的我,在形象上有更明確的區分。有這般為我設想的老師,真是我的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