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接觸藝術、修煉美學,啟動自我修復能力/吳東亮
現在流行斜槓人生,我的好友商之器科技公司董事長盤龍,可說是企業界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學的是電子工程,專精於軟體設計,從事醫療相關產業,卻又潛心修習美學,除了提升自我美學素養及審美能力,讓自己公司的產品從根本得到改變,提高了市場競爭力,同時也更進一步為台灣的文化創意產業貢獻一份心力。
品味美好是轉化的起點
他近日完成的《美學修煉:看見不一樣的世界,美學博士 CEO 教你打開視角拓展審美力》,是一本給企業人士接近藝術及美學的扎實工具書,論點精闢、連結人生,又兼具學理,可說是少見的美學入門好書。到底為何人人都需要美學修煉?書中提到兩個非常有說服力的理由:
1、內在心象不同,人生走向就不同
這是很根本的結論,一個懂得在生活中發現美的人,就可以超越環境,擁有更好的生命品質,他的人生選擇也會愈來愈好。因此作者以一個理工背景的CEO,分享他如何透過美學修煉自我提升,很值得參考。大家無妨自問,到底你是要當一位是被生活壓力驅動的勤奮工作者,還是一位帶著美感意識在生活,是一位具有生活品味和優雅性格的人?你人生遭遇的人與事都會不同,人生走向一定因而不同。
2、提升審美能力,啟動自我修復能量
這點也非常重要,未來職場競爭激烈,尤其是在AI 加入職場後人的壓力大增,怎樣能讓自我得以修護自己?適時移轉注意力,讓自己能隨時處於人生有趣味、有美感的情境當中,正是舒壓及自我再造的必要條件,而接觸美好事物懂得欣賞與感受美,就是這一把鑰匙。那麼,我們該怎麼做呢?作者認為當中的訣竅就在:對我們的所思所感升起自覺,然後有意識的進行一場有趣的美學修煉。
看見美學對企業發展的無限潛力
我個人24 年前創辦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舉辦台新藝術獎鼓勵當代藝術的藝術家創作傑出作品,自然心中也抱持著一種給社會帶來藝術養分、提升美學素養的用心。雖然,當代藝術並非只是賞心悅目的美,有很多需要更多覺察與思考之處,但仍然必須跟美學靠近、運用美學。
有時候我們參加藝術活動及觀賞作品,或許還沒感受到美,但是沒關係,因為你已經開始能夠駕馭自己的注意力,不再只是被壓力占據所有心靈,可以說,只要接觸藝術、修煉美學,本身已經具有修復能力。
盤龍兄本身以攝影創作為起點,深入背後的深層美學思維,熱衷到甚至跑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以下簡稱北藝大)美術系讀完博士學位,令我對他的熱情感到無比驚訝,他見證了一位企業家如何修煉自己的真實情況。他的經驗談自然比學院派的著作更親民而精要,他提出藝術重在實踐,而美學則範圍比藝術更廣,它探討的是人如何感受到美,以及如何豐富自己的內在。
所以作者指出,由觀察角度來區分兩者,美學研究大致可分為「審美判斷」與「藝術評論」兩種主要的觀察者角色。審美判斷的重點在於個人對美的感受和判斷,這種判斷是無利害關係且主觀的;而藝術評論則較多涉及對藝術作品的分析和評價,包括技術、風格、歷史背景等,可以更系統地分析和理解藝術作品的價值和意圖。
並不是人人都可以因為觀看或收藏藝術品就能做藝術評論,但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審美判斷,無關好壞,擁有自己的充分自由。這也是最具有意義的地方。
我覺得增加自己的審美判斷力,是人人可以做到的。作者在第二部分「看一下― 吸收藝術場域的美學底蘊」中,就告訴大家如何接近藝術場域的方法,我特別注意到他提到的「到美術館時,會先到它附設的咖啡店或餐廳坐一坐。」這是很好的方法,因為人們在觀賞藝術前需要先進入「藝術準備」,這個準備通常包含了場所、儀式感、框架與觀眾四個面向,美術館的咖啡廳至少有空間感、儀式感,還有觀眾。準備好了再進入藝術情境,會更有收穫,千萬別來去匆匆。
至於第三部分,則敘述了他的創作實踐「按一下―攝影和數位時代的美學實踐」,當中很有趣的部分是他由攝影理論出發,一直貫穿到生活美學及對美顏相機所帶來的大眾美學,可說是做出了獨樹一幟、充滿洞見的分析。
以上是我的小小讀書心得,作為一個金控的負責人,不太有足夠的時間研讀有關美學的理論,但確實越來越感受美學對企業發展的可能潛力,據說哈佛商學院已開設美學課程多年,香港的恆生大學也即將開授藝術與商業相關課程,期望盤龍兄這本新書可以成為這個領域的經典之一。
〔推薦序〕一位信任藝術,兼具社會關懷與執行力的CEO/沈昭良
與盤龍董事長結識,應該是他在北藝大美術所攻讀博士的時候。當時他正在撰寫博士論文,需要針對從事攝影實務與教學的工作者進行深度訪談,因而輾轉找我引介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之後,他也真的南北奔波,親自進行面訪。幾位受訪者朋友都對這位年輕時曾是拳擊手、同時又是上市上櫃公司的CEO 感到嘖嘖稱奇,並對於他所投入的時間和認真程度,給出了極高的評價。
也許正是他曾經身為運動選手,以及現役專業經理人的背景,為他在攻讀美學博士的過程中,提供了強大的心理素質、基礎韌性與工作方法。
科技產業與美學藝術教育的驚喜相遇
據我了解,盤龍所經營的「商之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EBM Technologies),是一家主要以開發和銷售醫療影像科技軟體解決方案的公司,由於面對的是攸關醫療與人命的事業,堅持正直、社區、品質、創新、互通性和專業性,便成為盤龍長年以來的經營方針。在此同時,他也在公司治理與同仁互動中,導入藝術與美學內容,因為他相信接近藝術、接近美,除了能夠減輕工作壓力,更可以激發創意與想像力,幫自己和企業提升效能。
筆者曾於2020年麻豆大地藝術季中,策畫邀集跨世代、類型、語法的二十位攝影創作者,聚焦河道、流域、景觀、產業、宗教、城市和人物等面向,拍攝台南母親河―曾文溪的「潛行攝影計畫」。其間,並於總爺文化園區以大型/巨幅輸出的方式進行戶外展出。由於活動所需經費龐大,盤龍隨即在友人圈啟動募款活動,襄贊「潛行攝影計畫」的戶外展出,讓整個活動得以順利進行。這也是他嘗試在其他企業經營階層援引藝文贊助,進一步導引出企業社會責任的方向與可能,同時積極跨域擾動,實踐社區/社會參與的具體事例。
一本推動大眾與生活美學的指引工具書
他最新出版的《美學修煉:看見不一樣的世界,美學博士CEO教你打開視角拓展審美力》帶來很多省思。我請大家先想像一下,科技產業的CEO與高教系統中的藝術、美學理論的相遇,意即理性規格、系統、程序與感性纏繞、詮釋、描繪的碰撞,光是這樣組合,就相當有意思了。書中首先從他個人對生命、對藝術的熱愛談起,逐步引導大家了解美學為何?如何修煉?如何觀看?
可以看到,盤龍將他在博士班所閱讀汲取的養分,像是美學大師的思想、各種藝術相關的理論、觀點與主張,透過他深具特色的CEO 式分析與策略化,將冗長繁複的理論,以他自身的學習與認知,予以闡述濃縮,歸納出提綱挈領的重點,一方面有助於大眾踏入專業藝術鑑賞,為整體美學環境的素養基礎打底,也為日後可能的精進與深入研究,提供直接有效的索引。
難得見到有CEO 不談經營管理與市場策略,反倒另闢蹊徑,聚焦藝術理論、美學觀點的統合性延展與應用,這也正是這本推動大眾與生活美學的指引工具書,最為與眾不同之處。
〔推薦序〕美的追求是一道光/許宗煒
盤龍兄是我的高爾夫球友,數年的相處,感覺到他處事的勤奮與認真,做人的謙虛與真誠,無意中具備了真與善,逐美之心油然而生,認為這是完備人生的必要,於是他動念寫書分享他的美學修煉,希望能夠盡一己之力,在獨善其身之外,盡棉薄之力分享眾生。
在書中,盤龍兄遍舉從古到今的十七位各學派的思想家,說明他們如何銓釋美學與藝術的表裡和介面關係,並遍數希臘、羅馬、文藝復興到當代的藝術風格與理論,濃縮整部西方藝術發展史,深入淺出、鞭辟入裡,其用心之誠與用功之深,令人佩服!
藝術即生活,生活即藝術
我是個藝術收藏者,以繪畫收藏為主,浸淫其中30餘年,美學的修煉就從鑒賞書畫入門。我修煉的法門是以藝術品作為載體,逐一鑽研學習,以此入精微而致廣大,從美感思維的萌芽到累積,用收藏來實踐,擴大美學的認知與感知;進而再從藝術品的美感體驗,擴大到周遭人、事、物的感受。落實「藝術即生活,生活即藝術」的理想氛圍,有著「雖不能至,亦不遠矣」的願想。
久而久之,我感覺到個人品味自然就會提高,而且是個人的風格獨具,不再只是一般從眾的行萬里路的閱歷,或讀萬卷書的知識;品味雖不能言喻,卻能讓人愉悅。所謂「美就在身邊不缺,缺的是發現」,講的就是缺少發現美的能力,這就是本書作者試圖引導與分享的獨到之處,他鼓勵大家要從有意識的修煉中獲得。
古希臘諺語有云:「一個有道德的人,必須具備美感。」可見美育是德育的一環,在本書第三章陳述了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對美學的看法,也就是美與善不可分割,真正的美不是外表的美麗,更是內在的德行和智慧的體現。提升自身關於美感的修為與經驗累積,無形中也會提升道德修養。中國儒家也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亦是另外一種從全方位的德育與美育,以養成美感的人生哲學觀。
修煉美學與品味美感是人生最好的禮物
雕塑大師朱銘曾說:「如果美是一種生命的覺醒,我想生命的無悔就在於當下對美的擁抱。」我相當認同,於是身體力行,將財富與身心投注在美感的擁抱中,從中我發覺:美感的多元,擴大我欣賞領域;美感的層次,得以提升學習;美感的體認,讓我有所存捨;美感的豐富,讓我得到心靈的滿足;美感的誘人讓我常相寄託……美感的概念,幾乎適用於百業之上。
盤龍兄在經營企業、追求財富之餘,全心追求美學,又從事攝影創作,以作為對美感的實踐。除此之外,更進一步試圖引導與分享他的經驗給大眾。這種捨我其誰的心胸與作為,令我非常的欽佩,因為修煉美學與品味美感,這是個人的專屬樂趣也是人生最好的禮物,而這份禮物只能自己送給自己。
生命中若沒有藝術、文學、音樂等等優美的事物參與,人類當然可以生存,生命依然繁衍,社會也將繼續發展,但若生命中有了美學與藝術的融合,生活的品質會更高,生命過程會更好,社會也會更和諧公正,這是可預見的。
德國詩人赫曼赫塞(Herman Hesse)有一首詩,「並不是每一本書/都會帶給你幸福/但書會幫助你/發現藏在你的心裡的光」。但願讀者在讀完這本書後,能閃出心裡的那一道光,向著追求美感的路上奔去,不再落入闇黑之中。
〔推薦序〕身體力行的美學實踐者/陳愷璜
各種生命歷程的差異路徑,能夠遭遇的因緣與果業,都自有其一套隱微而不易為人所知的感性核心。當一個人深切地感受到需要透過書寫進行某種特定意義的表述傳達時,令人易感且最具感染力強度的,莫過於心性匯聚而成的決斷意志展現。
意志與表象世界之間,不獨主客體位階的流變與交替,外在性的終究虛無與生存內在精神核心的對位,時刻呼應著時空與理智因應內外不同世界、想像宇宙的曲折、變化。惟有透過深思冥想與感性意志,才足以肯認(recognition)生命的偶發、跨越多舛善變的現實困境,擺脫純然的虛無―那正是美學實踐引發意志力無可替代的生命驅力之展現。
從意志力到美學的自我鍛鍊,邁向善美的直觀之境
我個人是透過盤龍具體意志力的幾重美學實踐,才意識到他在壯年階段以進行書寫所展開的另一層行動,它的必要性自明地貫穿在時延性所開展的差異時空當中、之裡、域外,無處不在地擴張,最終成為從身體力行的美學實踐回返美學理論跨越式筆記的分享與提示。脈絡的理解與掌握,從來就是知識建構理智的核心基礎功課,儘管脈絡難免挾帶著人類歷史發展的有限與偏見,但卻是思潮作為思辨鍛鍊與體現其相對價值的必要歷程;時間成為思想永續理解上的不可見陪伴,更是感性認識核心視野之所往!熱愛、感性、智慧,於盤龍身上,我看到三個重要發展階段:
成為生命堅韌者:
盤龍於青年時期,先是成為一個能夠自我惕勵、遵循嚴格意志鍛鍊、心念規訓,極具難度要求的拳擊手。拳擊場上的輸贏,從來都不是最終的單一標的!那是成為力量總成的能動性運用,是人體觀乎感知的無形動力學投射,敏銳地回應由主體對應客體的個體化時間回合,每一圈繞的對應都是人生的全面性考驗,從身體強度到深層意志,拳擊形式只是它拓樸化(Topology Optimization)的動態認識樣態之一,外表帶點詼諧的暴力互動其實不是它的本質。盤龍因為年輕時的這般經歷,而獲取意志力實踐的第一筆自我敞開的能力,對一般人而言,這其實就是人生的第一桶金!
成為思考的實踐家:
身為醫療軟體業「商之器」CEO,上市櫃並不代表唯一的獲利願景,善美的宏廣意志與擴張意圖,才是公司治理、永續的核心關鍵。特別是透過影像技術的科技論應用、實踐,它更全面地立足於人的視角、人體的有限與奧祕,探索著人從信念、科技到藝術美學的連鎖反應,透澈成為挑戰極限的一道人生關卡,最後它才成為一門能夠回應時代、令人欽羨的新創挑戰,並堅持不墜數十年。在這個過程中,廣泛跨領域教育的專業化啟蒙,肯定是盤龍持續念茲在茲的超展開,他很清楚:從可見與不可見的世界之中,體認實存與可感世界的錯綜交會,可為人生嶄新階段凝聚出另一番挑戰!
成為善美價值的積極學習者與寬厚分享:
盤龍在事業忙碌開拓全球市場的同時,起心動念毅然投身於美學知識,並且從理性到感性的全面性整合實踐。10年之後,過了知天命之年,成了美學博士!身旁看熱鬧的人並不真能理解,是什麼樣人生或事業的成本概念在促使著他?讓他勞其筋骨、苦其心志,受盡難以盡述的波折、磨難,當中到底有什麼想要幻化而出的人生未竟之功?
盤龍歷來的謙遜、努力、自我要求與規訓所凝聚而成的善美之道,近乎就是他的人生價值寫照。如今,他試著以此為基調,分享他如何直面生命、進入生活的知識備忘實錄,細數他在美學知識世界所體認的梗概,以及邁向善美的直觀之境,這樣的實踐可謂美學世界新增的獨特典範,而作為一個朋友與美學實踐的夥伴,也真心為他如此的全心熱切投注致敬、喝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