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克勞德.莫內

印象派的始祖之一奧斯卡.克勞德.莫內(Oscar Claude Monet,1840-1926),一生都忠於印象派運動的目標:室外作畫(en plein air),捕捉轉瞬即逝的剎那,並以色彩來描繪光的效果。甚至連印象派這個名字也源自於他畫作的標題。少年時期的莫內成長於諾曼第海岸的勒阿弗爾(Le Havre),當時他開始跟隨歐仁.布丹(Eugène Boudin,1824-1898)在戶外作畫。在那個時候,雖然有些藝術家會在戶外素描或製作視覺筆記,但多數繪畫都還是在工作室裡完成。莫內相信,直接面對著主題作畫,能最精準地捕捉光線和色彩,他用明亮的顏料,以大膽、破碎的筆劃表達一切。從1874年到1886年,他協助其他印象派藝術家舉辦了八次獨立展覽,其中有五次也展出自己的作品。儘管他的風格在晚年時有所改變,但始終致力於捕捉自發的、流逝的頃刻,把我們從雙眼自然看到的那種轉瞬即逝表現出來。起初,他未經修飾、看似未完成的畫作受到嘲諷和貶低,但印象派後來卻成為19世紀末最重要的藝術運動之一。由於莫內對印象派的全心投入,他色彩豐富的畫作讓他得到「印象派之父」的稱號。

終其一生,他創作了超過兩千幅油畫、五百件素描,但其實一開始他受到來自家庭的強烈阻力。父親希望他繼承家庭雜貨和船舶用品店的生意,而他的阿姨則要求他接受傳統的藝術訓練,才願意支持他對藝術的抱負。莫內在19歲時搬到巴黎,加入一個沒有固定教學方式的小型工作室,與當時的前衛派藝術家一起創作。然而家人切斷他的金援,他常常窮到連自己都吃不飽,更不用說妻小了。儘管外界對莫內的種種負評,他還是堅持下來。經過二十多年,他終於名利雙收,1883年在巴黎近郊的吉維尼鎮(Giverny)買了房子,到了1890年,已經有錢買下旁邊的一塊地。他僱用了六名園丁,在那裡建造了一座花園和一個大池塘,池塘裡種滿睡蓮,上方橫跨著一座日式拱橋。在生命最後的三十年,這位藝術家在不同的光線和季節中,堅持不懈地畫著這個景色。

莫內曾對記者說:「我能成為一名畫家,或許要歸功於這些花。」他畫的花和花園打破藝術傳統,全面地提升這類主題的地位。他特別喜歡畫自己的花園,最初是在亞爾嘉杜(Argenteuil),後來在維特伊(Vétheuil),最後在吉維尼。安雅.加拉喬(Anya Gallaccio,生於 1963 年)同樣受到大自然的啟發,花卉也經常是她刻畫的主題。如同莫內不朽的睡蓮打破藝術界限一樣,加拉喬創作的裝置作品也是由一大片鮮花組成,正如我們在《保存美麗》(preserve ‘beauty’,1991-2003)中所見。

☆愛德華.馬奈的畫作《草地上的午餐》對他尤具影響。

☆啟發約翰.辛格.薩金特創作了《康乃馨、百合、百合、玫瑰》。

☆寫了幾千封信給他的朋友,包括瑪麗.卡薩特和奧古斯特.羅丹。

 

愛德華.馬奈

傳統藝術家想傳達的是永恆性,但愛德華.馬奈創造的是一種自然流露的感覺。他後來被公認是19世紀最具原創性和影響力的畫家之一,也是現代藝術發展的關鍵人物。然而他並不認為自己是什麼改革者,只是覺得藝術已經脫離生活。馬奈出身於外交官與法官家庭,並不需要靠畫畫謀生,然而他渴望得到法國藝術權威的認可,卻完全沒料到自己的作品會引發輿論譁然。儘管如此,馬奈受到印象派的推崇,即使他從未與印象派一同展出,但他引領著印象派的討論,也提出新穎的想法,例如「濕畫法」(alla prima,義大利文,意為「第一次嘗試」),而非分層地畫。他第一幅造成轟動的畫作是1863年的《草地上的午餐》(Déjeune r sur l’Herbe)。這幅畫被巴黎官方藝術沙龍拒於門外,之後在「落選者沙龍」(Salon des Refusés,意為展出被拒收的作品)中展出。一名裸女坐在兩名衣著講究的男人之間,已經夠驚世駭俗了,而顏料又薄又粗糙,圖像脫離現實而缺乏深度。

馬奈的作品充滿矛盾性,他不止畫風景、肖像、日常場景和靜物,還包括傳統藝術家所畫的歷史場景,儘管是以非傳統的風格來畫。他是一位有才華的繪圖員,也是精通粉彩的版畫家。對周遭人、事、地的敏銳觀察,成為他主要的靈感來源,然而法國藝術學院認為這是他最大的錯誤之一──對藝術來說,日常生活實在太醜陋了。儘管如此,馬奈仍努力向過去偉大的大師們學習,並且周遊歐洲以學習藝術。在西班牙,迪亞哥.維拉斯奎茲的作品對馬奈的影響格外強烈。他開始將維拉斯奎茲的一些概念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包括戲劇性的觀點、西班牙主題,以及強調光線對比的黑色顏料。他花了很多時間在巴黎羅浮宮研究西班牙藝術家的作品,一度被稱為「西班牙巴黎人」(the Spanish Parisian)。

1862年,馬奈在羅浮宮臨摹維拉斯奎茲的《瑪格麗特公主》(Infanta Margarita)肖像,並開始與另一位也在臨摹名畫的藝術家聊天:愛德加.竇加(Edgar Degas,1834-1917),他當時27歲,比馬奈小三歲,同樣來自一個富裕但不那麼傳統的家庭。儘管他們的個性和藝術喜好大相逕庭,兩人還是成為朋友。

☆像瑪麗.卡薩特一樣,經常在彩色的紙上畫粉彩作品。

 

愛德加.竇加

愛德加.竇加以形象生動的舞者、賽馬場和浴女而聞名,他被視為印象派畫家,但其方法與印象派不同,也拒絕被貼上這個標籤。儘管如此,從1874年到1886年間,他仍然協助印象派舉行獨立展覽,除了其中一場外,他自己也在其他所有展覽中展出作品。印象派畫家作畫直接取之於自然,捕捉轉瞬即逝的光線效果,而竇加更在意的則是精準的圖像和動作。印象派經常在戶外畫風景,但竇加喜歡在畫室裡完成他的作品。

竇加對尚-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1780-1867)非常景仰,他最初學習古典藝術,但很快就把傳統方法與當代思想互相結合。他用的很多方法並不尋常,例如經常稀釋顏料,以糊狀的粉彩塗抹。在他的職業生涯中,創作了繪畫、雕塑、版畫、素描和攝影,始終致力於捕捉動態和自發性(spontaneity),也花大量的時間學習、規劃、素描和攝影。

竇加的父親是富有的銀行家,成長在上層階級家庭的他離開學校後,卻選擇到羅浮宮擔任臨摹員。對於長子成為藝術家這件事,父親難以接受,竇加為了安撫他,只好開始接受律師訓練。但不久後他就離開法學院,師從安格爾以前的學生路易.拉莫特(Louis Lamothe,1822-1869),拉莫特讓他了解繪圖的重要性,並激發他對義大利藝術的熱情。後來,他見到了安格爾,安格爾要他專心地畫畫。他也曾到巴黎美術學院上課,並前往義大利向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們取經。回法國後,他以肖像和歷史題材為創作內容,但在1862年遇見愛德華.馬奈後,他將焦點轉向現代生活場景,如賽馬場、咖啡館內部、舞蹈室和劇院等。1870年代以後,芭蕾舞者成為他最喜歡的主題,經常以戲劇化的角度來描繪舞者,也常有讓肢體在畫布邊緣被截斷的構圖,這些原創想法源自於他對攝影的理解。

竇加資質聰穎,但視力不好,常常暴躁發怒。雖然他終生未婚,但對於女性的動作與姿態感到著迷。1877年,他在參觀瑪麗.卡薩特位於蒙馬特的工作室時首次與她見面,並邀請卡薩特與印象派畫家們一起展覽。他說,「大部分的女人畫畫都像在修整帽子,但妳不是。」自此展開兩人維持長達近四十年的友情。

☆支持、鼓勵蘇珊娜.瓦拉東。

☆拒絕了保羅.塞尚印象派的自發性方法。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