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貫》與為官之道
家裏面所藏的崑劇電影《十五貫》以及該劇其中一折「訪鼠測字」的舞台錄像,究竟翻來覆去的看過多少遍,自己也弄不清楚;只知道「見都」與「訪鼠測字」兩折永難磨滅。
在「見都」一折,飾演況鍾的周傳瑛透過細膩的做表和身段,把一位敢於為民請命而不卑不亢的好官,演繹得妙到顛毫;而演巡撫的包傳鐸個子雖然不高,但擅於運用關目、聲調、身段和水袖功,把高官的氣派勾畫得淋漓盡致。
在「訪鼠」一折,演婁老鼠的王傳淞,把一個詭詐的小偷在謀財害命後的驚慌與忐忑,演得活靈活現。況鍾扮作測字先生,乘著老鼠犯罪後心理不安,故意以時鬆時緊的手段,誆哄對方透露部分案情。這段戲周傳瑛亦演得恰到好處。
尤聲普、阮兆輝演來稱職
至於粵劇的《十五貫》,筆者亦幾乎是逢演必看。尤聲普的況鍾演得很稱職。當今粵劇界恐怕除他以外,沒有人可以勝任此角。阮兆輝跨行當演婁阿鼠,亦十分討好。輝哥的本工雖然不是丑生,但演來仍見鼠性十足。
喜愛《十五貫》,不光是因為「傳」字輩幾位老藝人以至今天粵劇的普叔和輝哥藝術精湛,而是可以從劇裏所勾畫三位不同職級的官員,得到極大反思。
傳統戲曲往往以贓官受賄因而造成冤獄作為劇情的公式,但今次負責原審的縣官是位清官,可惜就是因為他自問清廉,秉公不阿,而竟然在輕率武斷的情況下,連半句辯白也聽不進耳裏,便貿然裁定疑犯有罪。
這揭示了:自以為廉潔愛民但偏偏失卻客觀思考能力的清官,對百姓所造成的禍害,未必少於貪官。況鍾所表徵的,是一位敢於向上司堅持本身信念的官員。這類為求公義,力主真理而不惜嚴重違反官場規矩的好官,現實生活中恐怕萬中無一。
巡撫的矛盾,是在面對下屬的衝擊時,如何維持官場秩序。其實萬一證明況鍾是對的,那班有分參與三審六問的官員,豈不是全部受到牽連?那時候,連巡撫也脫不了干係。
然而,最後巡撫讓步,准許況鍾追查真相,這是意味著真理正義和人民福祉凌駕於官僚主義之上。
這齣戲所產生的啟迪作用,是讓為官者有所覺醒——自以為公正但不肯聽取人家意見甚或懶得接受反對聲音的清官,也不見得是好官。
一九九七年九月
取捨欠佳 尾場鬆散 《呂蒙正》劇情有待改善
《呂蒙正.評雪辨蹤》雖然清新雋永,但縱觀全劇,仍有不少地方值得斟酌。其中一方面是情節的取捨,而這亦是《呂》劇的演後座談會上熱烈討論的話題。
基本上大家都贊成「祭灶」的演法,因為根據粵劇以往某種演法,蒙正較早前向肉店賒來一塊豬肉,準備用來祭灶,但肉店東主竟然在祭灶當日前來追討欠款。由於蒙正無力償還,店東無情地從豬肉湯裏把豬肉撈出來,然後在湯上灑了一把香爐灰,令蒙正湯肉俱失。不過,阮兆輝眼中的呂蒙正,絕非是為求祭灶而厚顏地向肉店賒一塊豬肉的人,所以捨棄舊有演法而別出機杼——以繪畫代替實物作為祭品,從而凸出主人翁對貧窮的自處能力。這種演法既有趣亦有助於啟迪人心。
加插「迎賢店」不合適
不過,把原本絕不屬於蒙正故事系列的「迎賢店」從川劇舞台搬過來,確有商榷之處。其實,今次由尤聲普擔演的一折「迎賢店」,不單借鑑了川劇,亦很大程度上把京劇丑生戲《連升三級》(即《連升店》)搬過來。單從這折戲的演出水平而論,確實是一場娛樂性豐富的戲。環顧當今香港粵劇界,店主婆一角,除普叔以外,當然不作他人想。不過,如果「迎賢店」這折戲作為《呂》劇一部分,則略嫌拖得太長,而且這折戲的格調,與先前幾折頗為不同。
在演後座談會上,本地戲曲評論家古蒼梧與筆者以及某些觀眾都不約而同提問:何不乾脆刪去「迎賢店」及尾場原屬王播的「碧紗籠」?何苦為著依循粵劇演出要晚上十一時多才散場的習慣而勉強拖長篇幅?須知如果上演「迎賢店」,就必須上演多一折戲作為大結局。
再者,假如真的要演「迎賢店」,「碧紗籠」一場則嫌太短,令人有草草收場之感。此外,呂蒙正最需要和解的對象,絕非以「飯後鐘」戲弄他的兩個禿奴唐七、唐八,而是他的岳丈。如果這折戲加上父女以至翁婿和解的場面,蒙正的性格勾畫才較為完整。
運用民族器樂未理
想筆者在演出前亦擔心,《呂》劇假如全盤使用民族樂,效果未必理想。結果,縱觀整個演出,民族器樂根本不能全面應付戲曲的要求。「棚面」缺乏一些具穿透力的撥弦樂,亦沒有低音大提琴在低音區發揮支持作用。不過,問題最大的還是「頭架」(文場領奏人員)運弓無力,試想連「頭架」的拉弦樂都弱得幾不可聞,如何發揮「追」、「補」、「托」、「帶」等功能?
戲服方面,雖然按照戲曲傳統,窮生如果穿著一件打上紅色補釘的富貴衣,即暗喻此人日後必定高中,但輝哥在「評雪辨蹤」一折所穿的富貴衣,略嫌補釘太多,視覺上過於花斑斑,與全綠的布景不協調。據輝哥解釋,戲服從北京定造,可惜由於事先沒有特別定明樣色的要求,因此裁縫師傅只按常規縫制,及至送抵香港時本想把部分補釘拆除,但技術上已經無法辦到。
場刊文字謬誤甚多
另一個不大不小的問題是場刊第五及七頁的中文引言與英譯本,均出現不少值得斟酌的地方。例如中文只提及阮兆輝借用了王播「碧紗籠」故事,但沒有說明「迎賢店」是借自川劇《情天俠》。文內亦提及逑姐「闊別舞台多時,今次再踏台板」。這段文字想必是去年年中擬備,因為去年七月逑姐為慶祝回歸的粵劇《七賢眷》擔任正印,而去年底亦與輝哥組成「好兆年」,演了一台戲。換言之,說逑姐「闊別舞台多時」,顯然不正確。
此外,在「演員表」上,「店主婆」的英譯名稱不應是shopkeeper,而是landlady;「家人」是指家僕,因此英文應是servant而不是family member。《彩樓記》的「記」字譯作Chronicle似乎不大貼當,或可改為譯作Romance或Tales。崑劇《彩樓記》「潑粥」的「潑」字,是打翻的意思,因此應譯作spilt,而不是pouring。「拾柴」的「拾」字,是指拾起一根柴,所以不能譯作gathering,亦不可將屬於單數的一根柴,譯成複數的sticks。這類誤譯反映譯者對戲曲缺乏認識。
舉出這些文字與翻譯的問題,絕非吹毛求疵,而是考慮到《呂》劇是齣新戲,場刊是制作班子與觀眾之間的主要溝通橋樑,因此資料不能含糊失準,何況每年香港藝術節的戲曲項目,都吸引不少外籍觀眾,英譯本如果錯誤太多,可能妨礙理解。
不過,只要《呂》劇在下次重演時致力修正以上各方面的問題,演出效果定必更佳。我們作為觀眾,實在期望這齣戲可以成為粵劇的常演劇目。
(下)
一九九八年三月
唐滌生作品的瑕疵
上回討論唐滌生的編劇特色時,筆者除了提及其文詞典麗、擅用小曲外,更指出他卓爾不凡之處,是情節鋪排得宜,人物勾畫豐富。讀者看後,可能禁不住質疑:唐滌生總不至完美無瑕。然則他的作品有什麼瑕疵?今回倒想提出他編劇上的一些紕漏,讓大家參考。
《再世紅梅記》是唐滌生最後力作,但這齣戲令人最大惑不解的地方,是無端端加了一場「賈府裝瘋」。盧昭容為免被賈似道摧殘,於是接納裴禹的「高見」,假裝發瘋,在太師府內大鬧一番,企圖欺騙太師——瘋花不可採。可惜裝瘋完畢,盧父又擔心騙不到太師,於是帶同昭容,夜奔揚州。至此觀眾不禁會問,既然可以漏夜奔逃,何不早一晚就逃走,而偏要上演一幕「裝瘋」鬧劇?
無端加插「賈府裝瘋」
梅蘭芳的《宇宙鋒》有「裝瘋」一折。《再》劇明顯是盡量把《宇》劇「裝瘋」的精華,例如形態、身段、步法、做手,甚至口白,移植過來,以期加強粵劇的表演內容。《宇》劇的裝瘋是否合乎情理,不必在此深究,但《再》劇的裝瘋,肯定是「為做戲而做戲」。縱使演員具有梅蘭芳或者漢劇陳伯華的驚人功力,但這折戲對全劇的合理推演全無寸益。
唐滌生的《蝶影紅梨記》是把元朝張壽卿的雜劇《謝金蓮詩酒紅梨花》及明朝徐復祚的傳奇《紅梨記》拼合而成。唐滌生的新作遠勝兩齣原作,是因為他在劇裏加添了一隻蝴蝶。藉著這隻蝴蝶,男女主角的「亭會」就來得更自然,更浪漫。
可惜,唐滌生雖然匠心獨運,但仍擺脫不了一個最大敗筆——謝素秋與劉學長跋涉長途,幾經艱辛才來到雍丘,投靠趙汝州的好友——雍丘縣令錢濟之。怎知經過了「窺醉」、「咏梨」,擾攘了一個晚上,素秋才記起昔日的好姊妹沈永新,也是住在雍丘,於是決定改而投靠她。如此安排無非是為了在情節上方便素秋被好友出賣而被迫重投王丞相懷抱;但這顯然又犯了「為做戲而做戲」的毛病。
《蝶影紅梨》出現敗筆
倒不如把劇情改為素秋繼續住在錢府,後來被王丞相查悉她的行藏,把她與劉學長甚至連這個七品縣令錢濟之也一併帶走。這樣反而更加凸出王丞相專橫跋扈。
很多對戲曲理解不深的觀眾,批評戲曲不注重史實。例如一介寒儒,為何一旦名登金榜,高中狀元後,竟然擔任七省巡按,什麼奸官佞臣,甚至丞相太尉,也可以提堂審治。其實戲曲除提供娛樂外,亦具有教化作用,透過戲文,鼓勵人民明是非,辨忠奸。
戲曲更具有「補償」功能——奸邪當道也不要緊,因為正義最終可得伸張。為了發揮這個功能,大家就不必拘泥史實,而樂意看見狀元郎不按照常例進入翰林院擔任編修,反而拿著尚方寶劍代天巡狩,四處誅奸鋤妖。不拘史實的做法與西洋文學裏「詩人的執照」(poetic licence)性質上大抵相同。
不過,編劇家縱然不拘史實,也得有個譜兒,應該恪守總則——但凡與「補償」功能無關的情節,便須注重史實,可惜唐滌生有時並無恪守這個總則,例如《紫釵記》裏的韋夏卿,假如真的「中了六十八名進士」,就斷不會派作長安府尹。須知府尹的品秩是從三品,而且長安府尹相當於今天的北京市長。按照常例,一般進士只擔任七品縣令。試問韋夏卿憑什麼能耐擔任府尹?再者,既然是府尹,又怎會「俸祿微薄」,而需要霍小玉「時加照料」?豈不知唐朝官吏俸祿十分豐厚,既有祿米,亦有俸錢,甚至有永業田及職分田。從上述例子可見,編劇家如果不粗通歷史,便很容易鬧笑話。
「香夭」句讀有問題
最後,倒想談一談唐滌生運用小曲的問題。雖然他善用小曲,甚至可說是達到超凡入聖的境界,但並非每一首小曲都用得無懈可擊。以家喻戶曉的「香夭」為例,所用的【妝台秋思】,曲調的停頓與歌詞的停頓,多處出現不一致。這是涉及音樂或詩學的cadence問題,例如「帝女花帶│淚上香,願喪生回│謝爹娘」裏的「帶淚」和「回謝」因曲調的句讀問題而被分割。同曲裏還有「地老天荒情鳳永│配痴凰,願與夫婿共│拜相交杯舉案」、「百花冠替│代殮妝。駙馬珈墳│墓收藏」等樂句與詞句不協的例子,以致唱起來有點彆扭。
相較之下,同劇「庵遇」的小曲《雪中燕》、《寄生草》和長長的《秋江哭別》,以至《紫釵記》的小曲《漁村夕照》、《小桃紅》、《紅燭淚》、《春江花月夜》,以及《再世紅梅記》的《漢宮秋月》、《霓裳羽衣十八拍》,都是曲優詞美、百聽不厭的巨構,甚少出現句讀問題,實非「香夭」可以比擬。然而,很多人卻慣把「香夭」視作唐滌生曲藝的極至。這實在令人啼笑皆非。
一九九九年九月
家裏面所藏的崑劇電影《十五貫》以及該劇其中一折「訪鼠測字」的舞台錄像,究竟翻來覆去的看過多少遍,自己也弄不清楚;只知道「見都」與「訪鼠測字」兩折永難磨滅。
在「見都」一折,飾演況鍾的周傳瑛透過細膩的做表和身段,把一位敢於為民請命而不卑不亢的好官,演繹得妙到顛毫;而演巡撫的包傳鐸個子雖然不高,但擅於運用關目、聲調、身段和水袖功,把高官的氣派勾畫得淋漓盡致。
在「訪鼠」一折,演婁老鼠的王傳淞,把一個詭詐的小偷在謀財害命後的驚慌與忐忑,演得活靈活現。況鍾扮作測字先生,乘著老鼠犯罪後心理不安,故意以時鬆時緊的手段,誆哄對方透露部分案情。這段戲周傳瑛亦演得恰到好處。
尤聲普、阮兆輝演來稱職
至於粵劇的《十五貫》,筆者亦幾乎是逢演必看。尤聲普的況鍾演得很稱職。當今粵劇界恐怕除他以外,沒有人可以勝任此角。阮兆輝跨行當演婁阿鼠,亦十分討好。輝哥的本工雖然不是丑生,但演來仍見鼠性十足。
喜愛《十五貫》,不光是因為「傳」字輩幾位老藝人以至今天粵劇的普叔和輝哥藝術精湛,而是可以從劇裏所勾畫三位不同職級的官員,得到極大反思。
傳統戲曲往往以贓官受賄因而造成冤獄作為劇情的公式,但今次負責原審的縣官是位清官,可惜就是因為他自問清廉,秉公不阿,而竟然在輕率武斷的情況下,連半句辯白也聽不進耳裏,便貿然裁定疑犯有罪。
這揭示了:自以為廉潔愛民但偏偏失卻客觀思考能力的清官,對百姓所造成的禍害,未必少於貪官。況鍾所表徵的,是一位敢於向上司堅持本身信念的官員。這類為求公義,力主真理而不惜嚴重違反官場規矩的好官,現實生活中恐怕萬中無一。
巡撫的矛盾,是在面對下屬的衝擊時,如何維持官場秩序。其實萬一證明況鍾是對的,那班有分參與三審六問的官員,豈不是全部受到牽連?那時候,連巡撫也脫不了干係。
然而,最後巡撫讓步,准許況鍾追查真相,這是意味著真理正義和人民福祉凌駕於官僚主義之上。
這齣戲所產生的啟迪作用,是讓為官者有所覺醒——自以為公正但不肯聽取人家意見甚或懶得接受反對聲音的清官,也不見得是好官。
一九九七年九月
取捨欠佳 尾場鬆散 《呂蒙正》劇情有待改善
《呂蒙正.評雪辨蹤》雖然清新雋永,但縱觀全劇,仍有不少地方值得斟酌。其中一方面是情節的取捨,而這亦是《呂》劇的演後座談會上熱烈討論的話題。
基本上大家都贊成「祭灶」的演法,因為根據粵劇以往某種演法,蒙正較早前向肉店賒來一塊豬肉,準備用來祭灶,但肉店東主竟然在祭灶當日前來追討欠款。由於蒙正無力償還,店東無情地從豬肉湯裏把豬肉撈出來,然後在湯上灑了一把香爐灰,令蒙正湯肉俱失。不過,阮兆輝眼中的呂蒙正,絕非是為求祭灶而厚顏地向肉店賒一塊豬肉的人,所以捨棄舊有演法而別出機杼——以繪畫代替實物作為祭品,從而凸出主人翁對貧窮的自處能力。這種演法既有趣亦有助於啟迪人心。
加插「迎賢店」不合適
不過,把原本絕不屬於蒙正故事系列的「迎賢店」從川劇舞台搬過來,確有商榷之處。其實,今次由尤聲普擔演的一折「迎賢店」,不單借鑑了川劇,亦很大程度上把京劇丑生戲《連升三級》(即《連升店》)搬過來。單從這折戲的演出水平而論,確實是一場娛樂性豐富的戲。環顧當今香港粵劇界,店主婆一角,除普叔以外,當然不作他人想。不過,如果「迎賢店」這折戲作為《呂》劇一部分,則略嫌拖得太長,而且這折戲的格調,與先前幾折頗為不同。
在演後座談會上,本地戲曲評論家古蒼梧與筆者以及某些觀眾都不約而同提問:何不乾脆刪去「迎賢店」及尾場原屬王播的「碧紗籠」?何苦為著依循粵劇演出要晚上十一時多才散場的習慣而勉強拖長篇幅?須知如果上演「迎賢店」,就必須上演多一折戲作為大結局。
再者,假如真的要演「迎賢店」,「碧紗籠」一場則嫌太短,令人有草草收場之感。此外,呂蒙正最需要和解的對象,絕非以「飯後鐘」戲弄他的兩個禿奴唐七、唐八,而是他的岳丈。如果這折戲加上父女以至翁婿和解的場面,蒙正的性格勾畫才較為完整。
運用民族器樂未理
想筆者在演出前亦擔心,《呂》劇假如全盤使用民族樂,效果未必理想。結果,縱觀整個演出,民族器樂根本不能全面應付戲曲的要求。「棚面」缺乏一些具穿透力的撥弦樂,亦沒有低音大提琴在低音區發揮支持作用。不過,問題最大的還是「頭架」(文場領奏人員)運弓無力,試想連「頭架」的拉弦樂都弱得幾不可聞,如何發揮「追」、「補」、「托」、「帶」等功能?
戲服方面,雖然按照戲曲傳統,窮生如果穿著一件打上紅色補釘的富貴衣,即暗喻此人日後必定高中,但輝哥在「評雪辨蹤」一折所穿的富貴衣,略嫌補釘太多,視覺上過於花斑斑,與全綠的布景不協調。據輝哥解釋,戲服從北京定造,可惜由於事先沒有特別定明樣色的要求,因此裁縫師傅只按常規縫制,及至送抵香港時本想把部分補釘拆除,但技術上已經無法辦到。
場刊文字謬誤甚多
另一個不大不小的問題是場刊第五及七頁的中文引言與英譯本,均出現不少值得斟酌的地方。例如中文只提及阮兆輝借用了王播「碧紗籠」故事,但沒有說明「迎賢店」是借自川劇《情天俠》。文內亦提及逑姐「闊別舞台多時,今次再踏台板」。這段文字想必是去年年中擬備,因為去年七月逑姐為慶祝回歸的粵劇《七賢眷》擔任正印,而去年底亦與輝哥組成「好兆年」,演了一台戲。換言之,說逑姐「闊別舞台多時」,顯然不正確。
此外,在「演員表」上,「店主婆」的英譯名稱不應是shopkeeper,而是landlady;「家人」是指家僕,因此英文應是servant而不是family member。《彩樓記》的「記」字譯作Chronicle似乎不大貼當,或可改為譯作Romance或Tales。崑劇《彩樓記》「潑粥」的「潑」字,是打翻的意思,因此應譯作spilt,而不是pouring。「拾柴」的「拾」字,是指拾起一根柴,所以不能譯作gathering,亦不可將屬於單數的一根柴,譯成複數的sticks。這類誤譯反映譯者對戲曲缺乏認識。
舉出這些文字與翻譯的問題,絕非吹毛求疵,而是考慮到《呂》劇是齣新戲,場刊是制作班子與觀眾之間的主要溝通橋樑,因此資料不能含糊失準,何況每年香港藝術節的戲曲項目,都吸引不少外籍觀眾,英譯本如果錯誤太多,可能妨礙理解。
不過,只要《呂》劇在下次重演時致力修正以上各方面的問題,演出效果定必更佳。我們作為觀眾,實在期望這齣戲可以成為粵劇的常演劇目。
(下)
一九九八年三月
唐滌生作品的瑕疵
上回討論唐滌生的編劇特色時,筆者除了提及其文詞典麗、擅用小曲外,更指出他卓爾不凡之處,是情節鋪排得宜,人物勾畫豐富。讀者看後,可能禁不住質疑:唐滌生總不至完美無瑕。然則他的作品有什麼瑕疵?今回倒想提出他編劇上的一些紕漏,讓大家參考。
《再世紅梅記》是唐滌生最後力作,但這齣戲令人最大惑不解的地方,是無端端加了一場「賈府裝瘋」。盧昭容為免被賈似道摧殘,於是接納裴禹的「高見」,假裝發瘋,在太師府內大鬧一番,企圖欺騙太師——瘋花不可採。可惜裝瘋完畢,盧父又擔心騙不到太師,於是帶同昭容,夜奔揚州。至此觀眾不禁會問,既然可以漏夜奔逃,何不早一晚就逃走,而偏要上演一幕「裝瘋」鬧劇?
無端加插「賈府裝瘋」
梅蘭芳的《宇宙鋒》有「裝瘋」一折。《再》劇明顯是盡量把《宇》劇「裝瘋」的精華,例如形態、身段、步法、做手,甚至口白,移植過來,以期加強粵劇的表演內容。《宇》劇的裝瘋是否合乎情理,不必在此深究,但《再》劇的裝瘋,肯定是「為做戲而做戲」。縱使演員具有梅蘭芳或者漢劇陳伯華的驚人功力,但這折戲對全劇的合理推演全無寸益。
唐滌生的《蝶影紅梨記》是把元朝張壽卿的雜劇《謝金蓮詩酒紅梨花》及明朝徐復祚的傳奇《紅梨記》拼合而成。唐滌生的新作遠勝兩齣原作,是因為他在劇裏加添了一隻蝴蝶。藉著這隻蝴蝶,男女主角的「亭會」就來得更自然,更浪漫。
可惜,唐滌生雖然匠心獨運,但仍擺脫不了一個最大敗筆——謝素秋與劉學長跋涉長途,幾經艱辛才來到雍丘,投靠趙汝州的好友——雍丘縣令錢濟之。怎知經過了「窺醉」、「咏梨」,擾攘了一個晚上,素秋才記起昔日的好姊妹沈永新,也是住在雍丘,於是決定改而投靠她。如此安排無非是為了在情節上方便素秋被好友出賣而被迫重投王丞相懷抱;但這顯然又犯了「為做戲而做戲」的毛病。
《蝶影紅梨》出現敗筆
倒不如把劇情改為素秋繼續住在錢府,後來被王丞相查悉她的行藏,把她與劉學長甚至連這個七品縣令錢濟之也一併帶走。這樣反而更加凸出王丞相專橫跋扈。
很多對戲曲理解不深的觀眾,批評戲曲不注重史實。例如一介寒儒,為何一旦名登金榜,高中狀元後,竟然擔任七省巡按,什麼奸官佞臣,甚至丞相太尉,也可以提堂審治。其實戲曲除提供娛樂外,亦具有教化作用,透過戲文,鼓勵人民明是非,辨忠奸。
戲曲更具有「補償」功能——奸邪當道也不要緊,因為正義最終可得伸張。為了發揮這個功能,大家就不必拘泥史實,而樂意看見狀元郎不按照常例進入翰林院擔任編修,反而拿著尚方寶劍代天巡狩,四處誅奸鋤妖。不拘史實的做法與西洋文學裏「詩人的執照」(poetic licence)性質上大抵相同。
不過,編劇家縱然不拘史實,也得有個譜兒,應該恪守總則——但凡與「補償」功能無關的情節,便須注重史實,可惜唐滌生有時並無恪守這個總則,例如《紫釵記》裏的韋夏卿,假如真的「中了六十八名進士」,就斷不會派作長安府尹。須知府尹的品秩是從三品,而且長安府尹相當於今天的北京市長。按照常例,一般進士只擔任七品縣令。試問韋夏卿憑什麼能耐擔任府尹?再者,既然是府尹,又怎會「俸祿微薄」,而需要霍小玉「時加照料」?豈不知唐朝官吏俸祿十分豐厚,既有祿米,亦有俸錢,甚至有永業田及職分田。從上述例子可見,編劇家如果不粗通歷史,便很容易鬧笑話。
「香夭」句讀有問題
最後,倒想談一談唐滌生運用小曲的問題。雖然他善用小曲,甚至可說是達到超凡入聖的境界,但並非每一首小曲都用得無懈可擊。以家喻戶曉的「香夭」為例,所用的【妝台秋思】,曲調的停頓與歌詞的停頓,多處出現不一致。這是涉及音樂或詩學的cadence問題,例如「帝女花帶│淚上香,願喪生回│謝爹娘」裏的「帶淚」和「回謝」因曲調的句讀問題而被分割。同曲裏還有「地老天荒情鳳永│配痴凰,願與夫婿共│拜相交杯舉案」、「百花冠替│代殮妝。駙馬珈墳│墓收藏」等樂句與詞句不協的例子,以致唱起來有點彆扭。
相較之下,同劇「庵遇」的小曲《雪中燕》、《寄生草》和長長的《秋江哭別》,以至《紫釵記》的小曲《漁村夕照》、《小桃紅》、《紅燭淚》、《春江花月夜》,以及《再世紅梅記》的《漢宮秋月》、《霓裳羽衣十八拍》,都是曲優詞美、百聽不厭的巨構,甚少出現句讀問題,實非「香夭」可以比擬。然而,很多人卻慣把「香夭」視作唐滌生曲藝的極至。這實在令人啼笑皆非。
一九九九年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