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藝術是生命的舵手

張炳南的思想形狀

從圖像美學視角,剖析張炳南的繪畫風格形成與創作思路。藝術作為生命的舵手,藝術家如何以追求卓越之心,昇華於困頓之中,並進一步透析繪畫的神祕性。色彩又如何烙印視覺肌理?鄉土對我們的歷史進程究竟代表何種意義?藝術讓生命免於沉淪與墮落,唯有審美才是走向完整與和諧人生的必要途徑。

藝術家「存在的卓越」,就如同空間表達一樣,它是一種狀態,是一種景象和一種風景。(參閱:史作檉著《文字解放之真意》P12.13)當今眾多油畫家們正努力於創造新的油畫語言;相反地,台灣國寶級藝術家張炳南,並非沿著這條途徑與思路,而是對台灣美術史的書寫,選擇被時代割裂的歷史語境,進行回溯反思。在遊戲、慾望與使命多重浸染之下,書寫張炳南作品的人文色彩。在這個意義上,我們看見了張炳南的作品不斷地出現台灣早期鄉土的經典要素,展現了台灣現代性進程中的「珍貴痕跡」,也揭示了「鄉土」應有的歷史位階。

及時把握尚有可為

九十餘高齡的張炳南認為,當作品完成的瞬間,作品即已承載了作者的生命與情感。藝術作品肩負社會品質提昇的責任,除了提供大眾欣賞之外,更能藉由互動來驅策自我;作品獲致肯定,意味著對畫家創作與生活上的支持。張炳南50多年來的成長與茁壯的依持何在?在哲學家尼采的眼中,一個成功的藝術家,善於利用某種屬於偉大風格的力量。根據尼采的說法:「藝術家的偉大,不能跟據他所激起的美的情感來加以衡量……而是根據他接近於他能夠創造這種偉大風格的程度來加以衡量。這種風格與偉大的激情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不滿足。」(尼采〈強力意志〉第842條)(摘自:海德格爾著/孫周興編譯《依於本源而居──海德格爾藝術現象學文

選》中國美術院出版社P108)張炳南的墨跡這樣寫到:「晚霞滿天落日餘暉老年的時光有一種特別的光彩,只要及時把握還是有可為。」其實,張炳南之所以在藝術表現上不斷昇華,「不滿足」就是最大推力。

張炳南的夫人黃秀英女士是小學老師,伉儷感情深厚,兩人對外致力於美術教育、鼓勵後進、栽培新秀。黃女士除了提供張炳南藝術追求的最大精神支柱之外,最難能可貴的是:永遠以客觀之心欣賞主觀的創造,並融入畫境,相互探討創作的方向,他們的子女在接受訪時說道:「父母親一直將繪畫創作視為苦中做樂,精神的豐盈能夠驅使他們走向另一個豐盈」。張炳南說:「大自然是美學教育的最佳場所,不論性別與出生,我都執意帶學生到適合的景點,讓學生親身體驗實地寫生的過程與技法。這是在我在擔任教職時,秉持良心,排除保守的想法,認真負責熱忱的去做的一件事。」

引述德國作家萊辛的說詞:「繪畫是對有意義瞬間的把握,描繪有意義的瞬間。」(摘自:薛曉源《飛動之美中國文化對動勢美的理解與詮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P192)這個「瞬間」即是畫家對時空的凍結,以工具材料和形體、明暗、色彩、構圖等手段,表現物象的造形、量體、肌理和空間,人們接收視覺形象之同時,也體驗現實生活的映射,反映作者的思想情感與價值。

凝鑄「情感」,就有「藝感」黑格爾認為:「藝術也可以說是要把每一個形象的看得見的、外表上的每一點,都化成眼睛或靈魂的住所,使它把心靈顯現出來。」(摘自:薛曉源《飛動之美中國文化對動勢美的理解與詮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P201)這裡所說的「心靈」,究竟是何物?繪畫究竟有無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看法?心若放下之後,就能夠自由思索,手自由了,作品就沒有做作,這才是自然。

張炳南說:「繪畫是通過藝術家的思考去表現的圖畫形式,令人感動的畫,要有美感、藝感、色感、質感、情感、生命感、時代感。」油畫材料運用得當就能凸顯「質感」。面對美景,筆隨心走,凝鑄「情感」,就有「藝感」。他的畫作並非精緻的描寫,而是以充滿童稚的筆法勾勒形象

輪廓,喜愛用層次豐富、顯色性高的白色或紅色,以不同區域及大小,在壓暗的色面上浮現出來,建構音符跳躍般的節奏性。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五色既然令人目盲,試問,何者謂之「色」?張炳南對色彩有獨特的看法,他認為色彩在整體上要能夠銳利才是好色彩。(註:銳利一詞係指合適、大膽、和諧)。色彩的音樂性與補色效應是人類視覺的自然需求與共性,例如:紅色的刺激需要綠色來平衡;色彩的基調一旦被決定,補色的需求接踵而至。在紅綠、黃紫、藍橘三組補色系統中,無論是使用強烈補色的並列、或是利用高級灰階補色的相對鋪陳、或是採取冷暖對比與明度對比,讓畫面在美學對比的法則下,活生生地在觀眾面前將和諧的極致展現。這說明了一個畫家的繪畫觀,從最初的自然臨摹,到結合音樂性,進入主觀意識的形色表現,最終淬鍊成一條獨特的繪畫思路。色彩的抽象美組合鄉土元素

當年李石樵常說畫圖要畫「天空的那一邊」,天空的那一邊並不可見,畫者如何依循?按張炳南的體悟,其實這只是一種比喻。天空的那一邊既然看不見,就畫自己的想法、使用自己心中的色彩。色彩能夠表現遠近、空間層次,跳脫傳統的用色模式,無須拘泥於固有色彩,傑出作品才能呼之欲出。

根據老子的「觀照」方法:「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觀」字的意義,既非科學的觀察法,也不是感官的視覺作用,而是由致虛守靜的功夫,自然呈露一種由心靈發出的智慧之光,可以觀察宇宙間的一切事物。(摘自:林繼平《孔孟老莊與文化大國上冊》台灣商務印書館p271)張炳南使用這種觀照法,體驗世間的悲苦,用自己的智慧完成了《不如惕》、《望月圓》這兩幅作品。畫中人物的安排節奏變化,以及人物之間「負空間」的安排豐富了藝術性,沿著黃灰、紫灰色蘊的思路、微弱陽光詮釋了時空變換中的哀傷與悲情。

誠如黑格爾的想法:「外在的形式要顯現出一種內在的生氣、情感、靈魂、風骨和精神,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藝術作品的意蘊。」(摘自:薛曉源《飛動之美:中國文化對動勢美的理解與詮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P189),作品《望月圓》的情節、色蘊是一幅透過畫布透析時代變換中不可見之悲情。就如杜夫海納指出的:「在創造中要通過可見之物,使不可見之物湧現出來。」(摘自:薛曉源《飛動之美:中國文化對動勢美的理解與詮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P207)在審美觀照中,如何用豐富多彩、富於變化之語言去描繪複雜多變之物象,陸機提出要「窮形盡相」,要求心對物象的多維度的仔細觀察,因為「其為物也多姿,其為體也屢遷」。(摘自:薛曉源《飛動之美中國文化對動勢美的理解與詮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P54-55;註:「萬物萬形,故曰多姿。文非一則,故曰屢遷。」通過觀察的多角性與描繪的極致,用眼睛看、用心看,物才能盡其相。)

張炳南繪畫的藝術性,在於崇拜和欣賞色彩的抽象美,以及由鄉土元素組合所產生的不穩定平衡,出現了所有美學的可能節奏與結構形式,把自然中所有的有機形式與生物活動都統合入畫;例如:古屋家禽的容顏、鄉野農作的豐盈、歷史古蹟的古樸、人物形狀的質樸,編織成一套魔幻之美。結語

藝術是生命的舵手,引導人們走向人生最高境界。「畫必須是活的!」這句話一直被張炳南視為座右銘。一幅畫就如一個生命,它必須是活生生的個體。繪畫即是色彩的表現,帶有感情,表達時代景物,不論是何種形式,只要能感動人,就是好畫。張炳南偏愛寫實及鄉土題材,為珍貴的本土文化留下影像痕跡,他用陸機的「窮形盡相」,帶出與歷史共進的情感,詮釋台灣發展歷史的風華,為本土藝術建構迷人的樂章。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