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曾說過:「羅馬是貝尼尼的羅馬。」因為那裡到處裝點著巴洛克大師貝尼尼的傑作。然而,如果沒有他的「死對頭」博羅米尼的強力角逐,羅馬這個戰場也不會如此壯麗輝煌。
今日的羅馬街頭,貝尼尼和博羅米尼的很多作品還成雙成對地矗立著,彷彿在講述著這對冤家爭鬥的往事。但硝煙散盡後,他們留下的藝術經典是那樣的偉大莊嚴,並且相映生輝。
【天賦異稟年少成名】
成名代表作:《阿波羅和黛芙妮》(羅馬波格賽美術館)
濟安‧勞倫佐‧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1598-1680)出生於拿坡里(Napoli),父親是一名小有成就的雕塑家。他八歲就隨父親來到羅馬,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學習大理石雕塑。貝尼尼性格開朗,極具藝術天賦,在羅馬上流社會漸漸長大的他也是儀態端莊,風流倜儻,討人喜愛。優越的成長環境使貝尼尼年紀輕輕就遇到了他人生當中的第一位貴人——紅衣主教西皮奧尼‧波格賽(Scipione Borghese)。西皮奧尼的舅舅是教宗保祿五世,他從小跟隨舅舅,甚至丟棄了父姓,改姓舅舅的姓氏波格賽,並逐漸成了羅馬最有權勢最富有的人。西皮奧尼最大的愛好就是收藏藝術品,並把他的住所裝點成羅馬最頂尖的博物館——波格賽美術館(Galleria Borghese)。這位主教的紋章是雄鷹和龍,至今在羅馬的主要景點中還隨處可見。
酷愛藝術的西皮奧尼招攬了一批優秀的藝術家,對年輕的貝尼尼更是青睞有加。第一次看到貝尼尼的畫稿時,他就斷言又一個米開朗基羅將橫空出世。貝尼尼也沒有辜負這一期許,為他的金主創作了一組雕塑,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至今還展示在波格賽美術館的《阿波羅和黛芙妮》(Apollo and Daphne)。
這尊雕塑的題材來自古羅馬詩人奧維德(Ovid)的《變形記》(Metamorphoses):某日,太陽神阿波羅看到小愛神丘比特手持弓箭,就訓斥到:「小孩子怎麼能玩這個呢,管制兇器啊,太危險。」之類的話。而丘比特回以「咻!咻!」兩箭,金箭射中阿波羅,使他見到下一個女人時就會立即墮入愛河;鉛箭射中了河神之女黛芙妮,使她無比厭惡將要遇到的男人。不久兩人就會面了,愛得無法自拔的阿波羅拼命追逐著寧死不從的黛芙妮。最終,在父親河神帕紐斯(Peneus)的幫助下,筋疲力盡的少女變成了一棵月桂樹。
絕望的阿波羅將摯愛的桂樹枝做成了桂冠,用以嘉獎他管轄領域(詩歌、音樂、醫藥……)的佼佼者。貝尼尼在構思這尊雕塑時,沒有沿襲前人古典主義的規則——平穩的均衡、永恆的靜止,而是使用了巴洛克的新手法——強調動感,突出戲劇化的「一剎那」。阿波羅追逐的姿態、飄舞的衣帶、飛揚的頭髮,與黛芙妮揮舞於空中的雙手、扭曲幻化成桂樹的身體組成了一個立體的S形,螺旋向上,與古典雕塑的四平八穩截然不同。特別值得稱道的是,貝尼尼準確抓取了故事的三個高潮瞬間:其一是阿波羅追趕上了黛芙妮的瞬間,他的左手已經接觸到了少女的身體;其二是黛芙妮用盡最後的力氣騰身躍起的瞬間,她已高於阿波羅並懸於空中;其三,也是最富於戲劇化的瞬間:黛芙妮幻化成桂樹,樹葉從她的手指、髮間生出,樹皮竄出地面,覆蓋了她的下半身,她的腳趾也長出樹根……
除此之外,貝尼尼還在同一塊大理石上表現了不同物體的質感:皮膚的光潤、斗篷的飄逸、樹皮的堅硬、葉片的柔嫩……將他的雕塑天賦表現得淋漓盡致。24歲的貝尼尼以這一組雕塑「秒殺」了所有競爭對手,從此在雕塑領域一生都鮮遇對手。而另一方面,一直順風順水備受寵愛的貝尼尼驕傲自負,從來不與別人分享榮耀。據說在雕塑《阿波羅和黛芙妮》時,黛芙妮變樹的很多細節是貝尼尼的助手、雕塑家朱利安諾‧菲內利(Giuliano Finelli)的創意。可貝尼尼對此絕口不提,甚至當眾抹殺其功績,使菲內利很快憤然辭職。
貝尼尼剽竊菲內利創意的事件可能還不止一次。他們曾分別為紅衣主教西皮奧尼‧波格賽製作了一座半身像,菲內利風趣地將主教的衣扣雕成或只扣住一半或根本沒有扣上,來暗示主教是一個大胖子;而貝尼尼的主教像中也有一粒衣扣半扣著,也許就是「複製貼上」了菲內利的創意。當然,貝尼尼塑造的主教儀容比菲內利的有神采得多,頭部微側上仰,好像在極目遠方,目光深邃而有內涵,深得主教讚賞。
【強強聯手決裂告終】
合作代表作: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青銅華蓋貝尼尼很快就成為了羅馬藝術圈的領軍人物和萬眾矚目的明星,各類訂單紛至沓來,還被教宗冊封為騎士,真是名利雙收。不久,他遇上了人生中的第二個貴人——巴貝里尼(Barberini) 家族的烏爾班八世(Pope Urban VIII)。這個家族是起源於托斯卡尼(Toscana)的商業貴族,最早姓塔法尼(Tafani da Barberino,即巴貝里尼的塔法尼),巴貝里尼只是他們居住的地方。由於塔法尼是「蒼蠅」的意思,所以家族原來的紋章中有蒼蠅的圖案。烏爾班八世當選教宗後,感覺蒼蠅不夠體面,就把紋章改為了三隻金色的大黃蜂。
烏爾班八世在做主教時就結識了貝尼尼,兩人一見如故。當選教宗之後,烏爾班八世立即召見這位寵臣,並向他宣布兩件事:第一,能在有生之年遇上我這位教宗,是你最大的福分;第二,生逢你偉大的藝術創作期,躬逢其盛,也是我的榮幸。貝尼尼在教宗的庇護之下平步青雲,如日中天。不久,他就得到了一項代表最高榮譽的工程任命:在天主教會的「心臟」——聖彼得大教堂內最為尊貴的聖彼得墓穴之上,建造一座青銅華蓋。
自中世紀以來,歐洲教堂的聖壇和君主的寶座上方都要覆以華蓋,以彰顯其尊榮和權力。
最早的華蓋是布製的,英文華蓋(Baldachin)一詞就起源於產自巴格達( Baghdad)的一種華麗布飾。很多聖像中可以見到這種布製華蓋,皇帝在舉行大典時也常使用華蓋,類似於中國古代鹵簿中的黃羅蓋。
1623 年,經歷了近一個半世紀的重建後,新聖彼得大教堂迎來了繼布拉曼特、拉斐爾、米開朗基羅、馬代爾諾等人之後的又一位總設計師——貝尼尼。聖彼得大教堂的平面圖是一個希臘十字架,在十字架橫豎交叉點的位置,就是沉睡了兩千年的耶穌弟子——第一任教宗聖彼得的墳墓。米開朗基羅設計的巨大穹頂就覆蓋其上,而華蓋的功能是要強調此處在天主教會的重要地位。
貝尼尼要將青銅華蓋作為他染指大教堂的首部作品,這也是他第一次涉足建築領域。嚴格來說,這項工程介於雕塑和建築之間,即用雕塑的創意來設計外觀,但因其體量巨大,要將這座高近30公尺、重約6噸的「銅亭子」搭建起來,需要建築學的知識。貝尼尼急需一個團隊,這樣一來,我們故事中的另一個主角出場了,他就是法蘭西斯科‧ 博羅米尼(Francesco Borromini,1599 ∼ 1667)。這位出生於瑞士的建築師只比貝尼尼小一歲,才華橫溢,沉穩內向。兩相比較,貝尼尼頗具「台大文科生」的氣質——風流倜儻、外向活躍、愛出風頭;而博羅米尼則更像是「清華理工男」——嚴謹內斂、腳踏實地、不善言辭。他們的分工是貝尼尼負責青銅華蓋的整體設計和鑄造,博羅米尼負責結構工程和四根柱子的裝飾。接下來,我們就由下而上,仔細欣賞這座舉世無雙的「巨型銅亭」。
支持華蓋的基座是四個大理石墩,石墩的每一面都有代表教宗巴貝里尼家族的紋章——裝飾著三隻金蜜蜂的盾形圖案。在每個盾形圖案之上都又有一張人臉,而且每張臉的表情都不相同:或猙獰、或痛苦、或欣慰、或喜悅……有關這些面孔流傳著一個故事:貝尼尼在設計華蓋時,正趕上教宗的侄女朱莉亞(GiuliaBarberini)難產。教宗坐立不安,長跪在聖彼得墓前祈求上天賜福。當母子平安的消息終於傳來,教宗竟當眾喜極而泣。
這一事件被有心的貝尼尼記錄到了華蓋上:這些女性面孔代表了教宗侄女分娩的過程,最後出現的一張嬰兒面孔,自然就是指教宗的外孫了。貝尼尼要讓教宗的親屬與華蓋一起名垂青史,無非是在挖空心思地討好金主,可見他是多麼的老於世故。
矗立在大理石基座之上的就是四根青銅巨柱了。柱子呈螺旋形,被稱作「所羅門式柱」( Solomonic column)。相傳西元前957 年所羅門王在耶路撒冷聖殿山上建造第一聖殿時,就使用了這種螺旋形的柱子。後來聖殿幾經摧毀重建,最後柱子被羅馬君士坦丁大帝的母親海倫娜找到,並於西元4 世紀初由君士坦丁大帝本人帶到羅馬,用來支撐舊聖彼得大教堂的舊華蓋。
貝尼尼沿用了這種柱飾,一方面是為了強調《舊約》與《新約》的傳承關係,另一方面,這種螺旋的花樣正好符合巴洛克風格炫耀動感的喜好,可以說是一舉兩得。銅柱分為三段:下部為螺旋紋式,中間為月桂樹和橡樹(象徵著約櫃),並飾以小天使和代表教宗家族的蜜蜂,上部為愛奧尼亞式柱頭(Ionic Order)。愛奧尼亞柱式是古希臘三種柱式之一,以其發源地愛奧尼亞島命名,因其修長優美的比例和柱頭有一對向下的渦卷裝飾,而被認為代表「女性之美」。華蓋天花板內側有一隻象徵聖靈的鴿子,華蓋上部四角各站立著四位大天使。橫樑中間是一對小天使(四組),手裡捧著教宗的三重冠和彼得的鑰匙,宣示教宗是聖彼得的正宗傳人。最頂部是一個圓球上立著的十字架,象徵天主教一統天下。
青銅華蓋竣工後贏得了教會的誇讚。好大喜功的貝尼尼故伎重演,抹滅了其團隊成員對青銅華蓋工程的貢獻,一個人包攬了所有的功績。直到現在,一提到華蓋,人們想到的也只有貝尼尼。至於哪部分是由博羅米尼完成的,沒有人說得清。這件事深深地傷害了博羅米尼,兩位天才很快就分道揚鑣,青銅華蓋也成了兩人唯一攜手完成的作品。
青銅華蓋為貝尼尼帶來了更大的聲譽,他終於向世人證明了自己不光是「米開朗基羅再世」的雕塑家,同時也是一位天才的建築師。看來已無人能阻止這位超級明星稱霸藝壇的腳步了,然而,隨後出現的一個意外事件給貝尼尼輝煌快意的人生平添了一些波瀾……
今日的羅馬街頭,貝尼尼和博羅米尼的很多作品還成雙成對地矗立著,彷彿在講述著這對冤家爭鬥的往事。但硝煙散盡後,他們留下的藝術經典是那樣的偉大莊嚴,並且相映生輝。
【天賦異稟年少成名】
成名代表作:《阿波羅和黛芙妮》(羅馬波格賽美術館)
濟安‧勞倫佐‧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1598-1680)出生於拿坡里(Napoli),父親是一名小有成就的雕塑家。他八歲就隨父親來到羅馬,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學習大理石雕塑。貝尼尼性格開朗,極具藝術天賦,在羅馬上流社會漸漸長大的他也是儀態端莊,風流倜儻,討人喜愛。優越的成長環境使貝尼尼年紀輕輕就遇到了他人生當中的第一位貴人——紅衣主教西皮奧尼‧波格賽(Scipione Borghese)。西皮奧尼的舅舅是教宗保祿五世,他從小跟隨舅舅,甚至丟棄了父姓,改姓舅舅的姓氏波格賽,並逐漸成了羅馬最有權勢最富有的人。西皮奧尼最大的愛好就是收藏藝術品,並把他的住所裝點成羅馬最頂尖的博物館——波格賽美術館(Galleria Borghese)。這位主教的紋章是雄鷹和龍,至今在羅馬的主要景點中還隨處可見。
酷愛藝術的西皮奧尼招攬了一批優秀的藝術家,對年輕的貝尼尼更是青睞有加。第一次看到貝尼尼的畫稿時,他就斷言又一個米開朗基羅將橫空出世。貝尼尼也沒有辜負這一期許,為他的金主創作了一組雕塑,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至今還展示在波格賽美術館的《阿波羅和黛芙妮》(Apollo and Daphne)。
這尊雕塑的題材來自古羅馬詩人奧維德(Ovid)的《變形記》(Metamorphoses):某日,太陽神阿波羅看到小愛神丘比特手持弓箭,就訓斥到:「小孩子怎麼能玩這個呢,管制兇器啊,太危險。」之類的話。而丘比特回以「咻!咻!」兩箭,金箭射中阿波羅,使他見到下一個女人時就會立即墮入愛河;鉛箭射中了河神之女黛芙妮,使她無比厭惡將要遇到的男人。不久兩人就會面了,愛得無法自拔的阿波羅拼命追逐著寧死不從的黛芙妮。最終,在父親河神帕紐斯(Peneus)的幫助下,筋疲力盡的少女變成了一棵月桂樹。
絕望的阿波羅將摯愛的桂樹枝做成了桂冠,用以嘉獎他管轄領域(詩歌、音樂、醫藥……)的佼佼者。貝尼尼在構思這尊雕塑時,沒有沿襲前人古典主義的規則——平穩的均衡、永恆的靜止,而是使用了巴洛克的新手法——強調動感,突出戲劇化的「一剎那」。阿波羅追逐的姿態、飄舞的衣帶、飛揚的頭髮,與黛芙妮揮舞於空中的雙手、扭曲幻化成桂樹的身體組成了一個立體的S形,螺旋向上,與古典雕塑的四平八穩截然不同。特別值得稱道的是,貝尼尼準確抓取了故事的三個高潮瞬間:其一是阿波羅追趕上了黛芙妮的瞬間,他的左手已經接觸到了少女的身體;其二是黛芙妮用盡最後的力氣騰身躍起的瞬間,她已高於阿波羅並懸於空中;其三,也是最富於戲劇化的瞬間:黛芙妮幻化成桂樹,樹葉從她的手指、髮間生出,樹皮竄出地面,覆蓋了她的下半身,她的腳趾也長出樹根……
除此之外,貝尼尼還在同一塊大理石上表現了不同物體的質感:皮膚的光潤、斗篷的飄逸、樹皮的堅硬、葉片的柔嫩……將他的雕塑天賦表現得淋漓盡致。24歲的貝尼尼以這一組雕塑「秒殺」了所有競爭對手,從此在雕塑領域一生都鮮遇對手。而另一方面,一直順風順水備受寵愛的貝尼尼驕傲自負,從來不與別人分享榮耀。據說在雕塑《阿波羅和黛芙妮》時,黛芙妮變樹的很多細節是貝尼尼的助手、雕塑家朱利安諾‧菲內利(Giuliano Finelli)的創意。可貝尼尼對此絕口不提,甚至當眾抹殺其功績,使菲內利很快憤然辭職。
貝尼尼剽竊菲內利創意的事件可能還不止一次。他們曾分別為紅衣主教西皮奧尼‧波格賽製作了一座半身像,菲內利風趣地將主教的衣扣雕成或只扣住一半或根本沒有扣上,來暗示主教是一個大胖子;而貝尼尼的主教像中也有一粒衣扣半扣著,也許就是「複製貼上」了菲內利的創意。當然,貝尼尼塑造的主教儀容比菲內利的有神采得多,頭部微側上仰,好像在極目遠方,目光深邃而有內涵,深得主教讚賞。
【強強聯手決裂告終】
合作代表作: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青銅華蓋貝尼尼很快就成為了羅馬藝術圈的領軍人物和萬眾矚目的明星,各類訂單紛至沓來,還被教宗冊封為騎士,真是名利雙收。不久,他遇上了人生中的第二個貴人——巴貝里尼(Barberini) 家族的烏爾班八世(Pope Urban VIII)。這個家族是起源於托斯卡尼(Toscana)的商業貴族,最早姓塔法尼(Tafani da Barberino,即巴貝里尼的塔法尼),巴貝里尼只是他們居住的地方。由於塔法尼是「蒼蠅」的意思,所以家族原來的紋章中有蒼蠅的圖案。烏爾班八世當選教宗後,感覺蒼蠅不夠體面,就把紋章改為了三隻金色的大黃蜂。
烏爾班八世在做主教時就結識了貝尼尼,兩人一見如故。當選教宗之後,烏爾班八世立即召見這位寵臣,並向他宣布兩件事:第一,能在有生之年遇上我這位教宗,是你最大的福分;第二,生逢你偉大的藝術創作期,躬逢其盛,也是我的榮幸。貝尼尼在教宗的庇護之下平步青雲,如日中天。不久,他就得到了一項代表最高榮譽的工程任命:在天主教會的「心臟」——聖彼得大教堂內最為尊貴的聖彼得墓穴之上,建造一座青銅華蓋。
自中世紀以來,歐洲教堂的聖壇和君主的寶座上方都要覆以華蓋,以彰顯其尊榮和權力。
最早的華蓋是布製的,英文華蓋(Baldachin)一詞就起源於產自巴格達( Baghdad)的一種華麗布飾。很多聖像中可以見到這種布製華蓋,皇帝在舉行大典時也常使用華蓋,類似於中國古代鹵簿中的黃羅蓋。
1623 年,經歷了近一個半世紀的重建後,新聖彼得大教堂迎來了繼布拉曼特、拉斐爾、米開朗基羅、馬代爾諾等人之後的又一位總設計師——貝尼尼。聖彼得大教堂的平面圖是一個希臘十字架,在十字架橫豎交叉點的位置,就是沉睡了兩千年的耶穌弟子——第一任教宗聖彼得的墳墓。米開朗基羅設計的巨大穹頂就覆蓋其上,而華蓋的功能是要強調此處在天主教會的重要地位。
貝尼尼要將青銅華蓋作為他染指大教堂的首部作品,這也是他第一次涉足建築領域。嚴格來說,這項工程介於雕塑和建築之間,即用雕塑的創意來設計外觀,但因其體量巨大,要將這座高近30公尺、重約6噸的「銅亭子」搭建起來,需要建築學的知識。貝尼尼急需一個團隊,這樣一來,我們故事中的另一個主角出場了,他就是法蘭西斯科‧ 博羅米尼(Francesco Borromini,1599 ∼ 1667)。這位出生於瑞士的建築師只比貝尼尼小一歲,才華橫溢,沉穩內向。兩相比較,貝尼尼頗具「台大文科生」的氣質——風流倜儻、外向活躍、愛出風頭;而博羅米尼則更像是「清華理工男」——嚴謹內斂、腳踏實地、不善言辭。他們的分工是貝尼尼負責青銅華蓋的整體設計和鑄造,博羅米尼負責結構工程和四根柱子的裝飾。接下來,我們就由下而上,仔細欣賞這座舉世無雙的「巨型銅亭」。
支持華蓋的基座是四個大理石墩,石墩的每一面都有代表教宗巴貝里尼家族的紋章——裝飾著三隻金蜜蜂的盾形圖案。在每個盾形圖案之上都又有一張人臉,而且每張臉的表情都不相同:或猙獰、或痛苦、或欣慰、或喜悅……有關這些面孔流傳著一個故事:貝尼尼在設計華蓋時,正趕上教宗的侄女朱莉亞(GiuliaBarberini)難產。教宗坐立不安,長跪在聖彼得墓前祈求上天賜福。當母子平安的消息終於傳來,教宗竟當眾喜極而泣。
這一事件被有心的貝尼尼記錄到了華蓋上:這些女性面孔代表了教宗侄女分娩的過程,最後出現的一張嬰兒面孔,自然就是指教宗的外孫了。貝尼尼要讓教宗的親屬與華蓋一起名垂青史,無非是在挖空心思地討好金主,可見他是多麼的老於世故。
矗立在大理石基座之上的就是四根青銅巨柱了。柱子呈螺旋形,被稱作「所羅門式柱」( Solomonic column)。相傳西元前957 年所羅門王在耶路撒冷聖殿山上建造第一聖殿時,就使用了這種螺旋形的柱子。後來聖殿幾經摧毀重建,最後柱子被羅馬君士坦丁大帝的母親海倫娜找到,並於西元4 世紀初由君士坦丁大帝本人帶到羅馬,用來支撐舊聖彼得大教堂的舊華蓋。
貝尼尼沿用了這種柱飾,一方面是為了強調《舊約》與《新約》的傳承關係,另一方面,這種螺旋的花樣正好符合巴洛克風格炫耀動感的喜好,可以說是一舉兩得。銅柱分為三段:下部為螺旋紋式,中間為月桂樹和橡樹(象徵著約櫃),並飾以小天使和代表教宗家族的蜜蜂,上部為愛奧尼亞式柱頭(Ionic Order)。愛奧尼亞柱式是古希臘三種柱式之一,以其發源地愛奧尼亞島命名,因其修長優美的比例和柱頭有一對向下的渦卷裝飾,而被認為代表「女性之美」。華蓋天花板內側有一隻象徵聖靈的鴿子,華蓋上部四角各站立著四位大天使。橫樑中間是一對小天使(四組),手裡捧著教宗的三重冠和彼得的鑰匙,宣示教宗是聖彼得的正宗傳人。最頂部是一個圓球上立著的十字架,象徵天主教一統天下。
青銅華蓋竣工後贏得了教會的誇讚。好大喜功的貝尼尼故伎重演,抹滅了其團隊成員對青銅華蓋工程的貢獻,一個人包攬了所有的功績。直到現在,一提到華蓋,人們想到的也只有貝尼尼。至於哪部分是由博羅米尼完成的,沒有人說得清。這件事深深地傷害了博羅米尼,兩位天才很快就分道揚鑣,青銅華蓋也成了兩人唯一攜手完成的作品。
青銅華蓋為貝尼尼帶來了更大的聲譽,他終於向世人證明了自己不光是「米開朗基羅再世」的雕塑家,同時也是一位天才的建築師。看來已無人能阻止這位超級明星稱霸藝壇的腳步了,然而,隨後出現的一個意外事件給貝尼尼輝煌快意的人生平添了一些波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