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水豐潤──黃土水
臺灣美術史上的雕塑天才,黃土水是第一人。
這男人身上有各式各樣的第一:留日學習美術第一人、同時也是東京美術學校的第一個臺灣人學生,更是第一位入選帝展的臺灣藝術家。可惜操勞過度,三十六歲就英年早逝,否則與陳澄波同年出生的他,應該能產出更多精采的作品才是。
第一個入選帝展的臺灣人,太威啦!
1895 年出生於艋舺(今萬華)的黃土水,在父親去世後,與母親一同投靠大稻埕的二哥家。二哥是名修理人力車的匠師,當年大稻埕街上又有許多佛具雕刻店,黃土水耳濡目染下,開始對雕刻產生興趣。從國語學校畢業後,黃土水曾短暫任教於太平公學校約半年的時間,然而他驚人的木雕才華,引起了總督府民政長官的注意,於是推薦他前往東京美術學校雕刻科就讀。
當時在臺接受高等教育的臺灣人,普遍遭到日人排擠,導致許多有錢的臺灣人把小孩送去日本念書(當然不是去念美術)。可是到日本念書,可不是有錢就能保證入學。每個要到日本念書的小孩都要經過考試,但是黃土水是在因緣際會下,被總督府保薦入學的唯一特例,也就是說……黃土水是保送生啊啊啊。
第一年連磨刀都跟不上日本同學進度的黃土水,只能埋頭努力用功,整天敲敲打打,1918 年,他完成以原住民為主題的〈山童吹笛〉。結果,1920 年,〈山童吹笛〉竟然就入選第二屆帝國美術院展覽會,這是臺灣藝術家首次入選帝展。在當年可是史無前列、大爆冷門啦!(放鞭炮啦~)
在這件作品中,黃土水著重於表現原住民小孩的強健體態,以鼻吹笛的部落特色音樂,顯然頗能引動殖民者對邊陲文化的想像。同時,黃土水這件作品也令人聯想起羅丹雕塑的流暢韻律。〈山童吹笛〉中山童柔軟的肌肉線條、似笑非笑的嘴角、整體動態的協調性,在在讓人驚嘆。此時的黃土水在東美學習現代雕塑才三年而已,為何能有如此成績?
當時的他,在宿舍一吃完早餐就進學校開始練習雕塑,上完課以後,繼續留在系館努力工作直到太陽下山,搞到系館守衛每天都要趕人才能下班,超不爽der。黃土水自知到日本留學是處處不如人,不要說與日本同學相比,連家世背景也不若那些同住高砂寮的臺灣仕紳子弟。甚麼都沒有的他,一定要拚命才行。對啦,當時臺灣總督府為了方便管理臺灣留學生,在東京設立臺灣生專用的宿舍「高砂寮」,結果反而造就了臺灣生的同溫層、大家得以交流所學。高砂寮成為臺灣子弟思想啟蒙、民族意識茁壯的搖籃。〈山童吹笛〉據說就是以高砂寮原住民廚師的孩子為模特兒完成的。〈山童吹笛〉獲得帝展入選,黃土水瞬間身分大提升,連平常奚落他的臺灣同學都對他另眼相看。
另外,令人驚嘆的是,黃土水作為一名早慧的藝術家,當他提出〈山童吹笛〉時,便已經意識到自己想要作出臺灣特色的作品。不管評審是否以獵奇的角度品評〈山童吹笛〉,黃土水在孤獨的創作過程中,已經開始思考自己是誰?是甚麼孕育自己?身為一名藝術家,他想要在歷史上提出甚麼樣的主張?
1919 年,黃土水完成了〈甘露水〉,這件大理石雕塑於1921年入選第三屆帝展。沒錯!這男人從〈山童吹笛〉開始,連續入選了第二、三、四、五屆的帝展,差一屆就賓果,實在太強啦!強到有小道消息說,當時帝展雕刻評審超級大老兼東美教授朝倉文夫,覺得這男人太有才啦,想拉他入幫……不,是收為嫡系研究弟子,結果黃土水覺得朝倉文夫雖然是超大跤,但是行事風格有點太囂張,所以婉謝入幫……不是,是婉謝入研究室。結果他在帝展就被黑掉了,從此再也沒入選QQ。
亞洲維納斯〈甘露水〉到底在講啥?
這件作品很明顯脫胎自西方經典的神話主題〈維納斯的誕生〉,但是細看,創作者表現的卻是亞洲的年輕女體,姿態安詳舒緩,玲瓏小巧的乳房、豐厚的臀部和稍短的腿部比例,臉龐自然向上仰起,迎接第一道晨光與露水。
先向大家解釋一下,〈維納斯的誕生〉在西方藝術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中世紀時期,藝術服務的對象是宗教,為了避免敬拜偶像之嫌,同時又必須考慮到多數信徒是文盲,必須以藝術圖像代替文字宣揚宗教。所以早期基督教藝術採取折衷的作法:描繪人像作品時,盡可能削弱人體的真實感,不歌頌肉體,務求表情超凡入聖。於是聖經故事與聖徒都被描繪成激瘦、眼神空靈、不具溫度的模樣。當西方藝術進入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與世俗力量接軌,重新回頭討論「人」的可能,將希臘羅馬時期對人類的自信與愛放入作品,例如喬托在〈哀悼基督〉這張壁畫裡,就把小天使和信徒畫到醜哭。這種訴求同理共鳴「看人家為了基督醜哭,害我也想哭」的煽情手法,在之前是不被認可的。希臘羅馬神話主題(就滿滿的維納斯啦)也在文藝復興時期回歸西洋畫壇,讓神話複雜的隱喻以及不倫戀情與鮮嫩肉體,呼應當時社會、經濟、政治的全新變革。
話說,維納斯的誕生傳說非常特別。事出於大地女神蓋婭與丈夫天空之神烏拉諾斯不合(因為那時的天地尚未分開,所以也可說這是一樁沒有喘息空間只有無盡嘿咻的失敗婚姻)。蓋婭超級不爽老公,又趕不走他,於是她與小兒子農神克羅諾斯密謀(呃……對,蓋婭的孩子們都藏在體內生不出來, 因為老公從未離開她身上)。總之孝子克羅諾斯拿了把大鐮刀,趁老爸跟老媽「內個」的時候,把老爸的陽具「咻!」一下砍掉,烏拉諾斯痛得立刻抽身逃走。天地就這樣分、開、啦!孩子們就嘩嘩嘩地湧出大地啦!
烏拉諾斯被割下來的陽具,帶著鮮血與精液,變成一大團泡沫,噗通掉進大海裡,經日月精華孕育而成大蚌殼,沖到陸地上,一打開,搭啷──裡面就是美麗的維納斯女神啦。
這個神話故事有沒有很驚悚……。( ☉ д ⊙ )
維納斯的出生,充滿了反叛與革新的脈絡,她不僅是神話中,上下兩代的衝突結果,也是自然界生殖慾望的化身。希臘羅馬神話中定位她為愛與美之神,而愛與美是從衝突、革命與慾望中迸發出來的力量。
而黃土水這件大理石雕塑,不僅表現出新生藝術家的無畏氣勢,他採用的亞洲模特兒,使這位女神脫去了希臘羅馬神話的傳統面孔,遁入日本神話傳說。原來〈甘露水〉另有一個俏皮的名字〈蛤仔精〉。(不是臺糖蜆精)
日本蛤仔精的傳說活色生香:年輕的漁人捕獲了巨大的蛤蜊,捨不得殺就放生了,之後蛤蜊化身成漂亮姑娘來當漁人的老婆,不但溫柔賢淑,煮出來的味湯還宇宙無敵爆炸好喝,漁人因為太好奇老婆怎麼煮出這麼好喝的味湯,於是偷看老婆做飯,結果發現老婆在味湯裡……尿、尿。這個〈蛤女房〉的故事太十八禁了,有點糟糕。更糟糕的是後來,作品的名稱就從〈蛤仔精〉改成〈甘露水〉。(誤)(黃土水你真的是很糟糕……去日本到底都學了甚麼糟糕的東西( ͡° ͜ʖ ͡° ))黃土水完成這件作品時才二十四歲,米開朗基羅完成〈聖殤〉也才二十三歲。天啊啊啊……你們這些超狂的前輩藝術家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扶額頭),實在太讓人太嫉恨了。還有,那時候的東美雕刻部,沒有教大理石雕刻欸,黃土水念的是木雕組啊,那怎麼會大理石雕刻?因為他去看別的大理石雕刻師傅工作,偷學的啊!
若說〈甘露水〉是開啟臺灣雕塑文藝復興的重要指標,一點也不為過。雖然這件作品在日本誕生、展出,但是對創作者來說,〈甘露水〉象徵的不僅是思想與知識的開放,也象徵了藝術家是如何透過創作,掙脫殖民地身分的重重禁錮,與西方經典連線的同時,更回顧自己成長的風土脈絡,讓內在的情感具現,讓靈魂自由舒展、發光。只是很可惜的是,這件作品目前是下落不明的,真希望〈甘露水〉有一日能重新與臺灣人相見啊。
東方美學再出發──〈釋迦出山〉
1927 年,為了故鄉艋舺龍山寺製作的〈釋迦出山〉,則是黃土水在東方美學與西方雕塑語彙中跳出的絕妙舞姿。釋迦出山的動態,是垂直的「上」與「下」。雕像衣衫的線條向下垂落、表情低眉垂目,是內斂收聚的「下」;而「上」的力量則來自雕像正中的合掌之姿,向上升起的堅毅手掌,彷彿要撐起整個世界的苦難。一上一下形成視覺衝擊,在動與靜之間,捕捉最緊繃的頓點。
身為艋舺人,黃土水對這件作品的委託自然極為重視。他從佛教經典中採取了釋迦出山的那一刻―當悉達多王子不再是王子,也不再是那個困惑於人間苦痛的思考者,而是覺悟者的一刻。他決定出山,將自己還諸紅塵,將佛理傳與世界。
釋迦出山的動作,懷著最大的悲憫與對世界的愛。這是否也表現了黃土水對於自身使命的期許呢?
〈釋迦出山〉的原作為櫻木雕刻,毀於1945 年臺北大空襲中,後由倖存之石膏原模進行翻鑄,分別典藏於臺灣省立美術館(今國立臺灣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國立歷史博物館、艋舺龍山寺、臺南開元寺、黃土水家屬等處。
事實上,不只對自己,黃土水對於故鄉的後進也是有所期許的。在《東洋》雜誌上,他發表的〈出生於臺灣〉一文中這麼寫著:「臺灣是充滿了天賜之美的地上樂土。一旦鄉人們張開眼睛,自由地發揮年輕人的意氣的時刻來臨時,毫無疑問地必然會在此地產生偉大的藝術家。……期待藝術上的『福爾摩沙』時代來臨。」生於斯土,長於斯土,黃土水在反覆的思考、習作中,擷取出當時臺灣最重要的意象―水牛。他此生最終的大型淺浮雕作品〈南國〉(又名〈水牛群像〉),描繪的正是一群悠閒行過芭蕉田的水牛。
浮雕最難表現的景深,在黃土水的作品中一層層推展:近景是赤裸的騎牛少年;第二層是畫面中心的光溜小童與小牛深情對望,右方兩牛交疊,共用一條脊線,巧妙融入了共形的技巧;再推一層,戴著斗笠的放牛童張望著前方,最後用芭蕉葉的曲線統一作品的韻律感。整體作品表現田園牧歌式的美好,張力聚集在牛犢與牧童眼神的交會,將農村社會中人與牛的深厚情感,凝結成歷史性的一刻。
黃土水是屬於那種徹底燃燒生命的藝術家,在日本留學時,三餐多以番薯粥裹腹,一點時間也不願意浪費。也因為如此,當他全力製作〈水牛群像〉的時候,沒有好好注意每天肚子痛的問題,使得慢性盲腸炎終究惡化,最後因腹膜炎逝世於東京,得年三十六歲。
生命易逝,然而黃土水的志向早在〈出生於臺灣〉一文中寫明:「人類要能永劫不死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精神上的不朽,如孔子、釋迦、基督、但丁、米開蘭基羅、拉菲爾等人。他們在肉體已消失千百年後的今天,卻能保持精神上的不死……創作的快樂實非外人所能理解……請一起踏上藝術之道,到此法喜之境來吧!」
黃土水的作品彷彿豐潤的南方雨露,有山,有河,有土,有海的氣味,自然而然,將西方寫實技巧與東方的文化底蘊相結合,如何形容這樣的天生氣質?啊!就用經典台菜「螺肉蒜」來表現吧!
螺肉蒜
食材:
.進口螺肉罐頭
.蒜苗一支
.瘦肉適量
.乾魷魚一尾
步驟:
1 將乾魷魚泡水,泡發後切片,刻花。(就是把魷魚片上刻烤牛排的菱格紋,手殘者免)
2 將蒜苗切段、瘦肉切成肉絲。
3 起油鍋,先把肉絲炒香。
4 將魷魚片丟進鍋中一起炒香。(可以看到魷魚片捲起來了變得美美der)
5 再將螺肉罐頭打開,整罐倒下去。加入適量的水煮滾後,把蒜苗也放進鍋中。試試味道,不夠甜加糖,不夠鹹加鹽。(怎麼覺得自己一直在說廢話)
6 完成上桌。
您說說,這是不是一道簡單得渾然天成卻好吃得不可思議的菜呢?裡面有海味,有山珍,有進口舶來品也有本土食材還有草還有神祕的貝類。但是我猜黃土水很節省,在日本都吃番薯粥裹腹,這道菜他應該捨不得吃吧。
臺灣美術史上的雕塑天才,黃土水是第一人。
這男人身上有各式各樣的第一:留日學習美術第一人、同時也是東京美術學校的第一個臺灣人學生,更是第一位入選帝展的臺灣藝術家。可惜操勞過度,三十六歲就英年早逝,否則與陳澄波同年出生的他,應該能產出更多精采的作品才是。
第一個入選帝展的臺灣人,太威啦!
1895 年出生於艋舺(今萬華)的黃土水,在父親去世後,與母親一同投靠大稻埕的二哥家。二哥是名修理人力車的匠師,當年大稻埕街上又有許多佛具雕刻店,黃土水耳濡目染下,開始對雕刻產生興趣。從國語學校畢業後,黃土水曾短暫任教於太平公學校約半年的時間,然而他驚人的木雕才華,引起了總督府民政長官的注意,於是推薦他前往東京美術學校雕刻科就讀。
當時在臺接受高等教育的臺灣人,普遍遭到日人排擠,導致許多有錢的臺灣人把小孩送去日本念書(當然不是去念美術)。可是到日本念書,可不是有錢就能保證入學。每個要到日本念書的小孩都要經過考試,但是黃土水是在因緣際會下,被總督府保薦入學的唯一特例,也就是說……黃土水是保送生啊啊啊。
第一年連磨刀都跟不上日本同學進度的黃土水,只能埋頭努力用功,整天敲敲打打,1918 年,他完成以原住民為主題的〈山童吹笛〉。結果,1920 年,〈山童吹笛〉竟然就入選第二屆帝國美術院展覽會,這是臺灣藝術家首次入選帝展。在當年可是史無前列、大爆冷門啦!(放鞭炮啦~)
在這件作品中,黃土水著重於表現原住民小孩的強健體態,以鼻吹笛的部落特色音樂,顯然頗能引動殖民者對邊陲文化的想像。同時,黃土水這件作品也令人聯想起羅丹雕塑的流暢韻律。〈山童吹笛〉中山童柔軟的肌肉線條、似笑非笑的嘴角、整體動態的協調性,在在讓人驚嘆。此時的黃土水在東美學習現代雕塑才三年而已,為何能有如此成績?
當時的他,在宿舍一吃完早餐就進學校開始練習雕塑,上完課以後,繼續留在系館努力工作直到太陽下山,搞到系館守衛每天都要趕人才能下班,超不爽der。黃土水自知到日本留學是處處不如人,不要說與日本同學相比,連家世背景也不若那些同住高砂寮的臺灣仕紳子弟。甚麼都沒有的他,一定要拚命才行。對啦,當時臺灣總督府為了方便管理臺灣留學生,在東京設立臺灣生專用的宿舍「高砂寮」,結果反而造就了臺灣生的同溫層、大家得以交流所學。高砂寮成為臺灣子弟思想啟蒙、民族意識茁壯的搖籃。〈山童吹笛〉據說就是以高砂寮原住民廚師的孩子為模特兒完成的。〈山童吹笛〉獲得帝展入選,黃土水瞬間身分大提升,連平常奚落他的臺灣同學都對他另眼相看。
另外,令人驚嘆的是,黃土水作為一名早慧的藝術家,當他提出〈山童吹笛〉時,便已經意識到自己想要作出臺灣特色的作品。不管評審是否以獵奇的角度品評〈山童吹笛〉,黃土水在孤獨的創作過程中,已經開始思考自己是誰?是甚麼孕育自己?身為一名藝術家,他想要在歷史上提出甚麼樣的主張?
1919 年,黃土水完成了〈甘露水〉,這件大理石雕塑於1921年入選第三屆帝展。沒錯!這男人從〈山童吹笛〉開始,連續入選了第二、三、四、五屆的帝展,差一屆就賓果,實在太強啦!強到有小道消息說,當時帝展雕刻評審超級大老兼東美教授朝倉文夫,覺得這男人太有才啦,想拉他入幫……不,是收為嫡系研究弟子,結果黃土水覺得朝倉文夫雖然是超大跤,但是行事風格有點太囂張,所以婉謝入幫……不是,是婉謝入研究室。結果他在帝展就被黑掉了,從此再也沒入選QQ。
亞洲維納斯〈甘露水〉到底在講啥?
這件作品很明顯脫胎自西方經典的神話主題〈維納斯的誕生〉,但是細看,創作者表現的卻是亞洲的年輕女體,姿態安詳舒緩,玲瓏小巧的乳房、豐厚的臀部和稍短的腿部比例,臉龐自然向上仰起,迎接第一道晨光與露水。
先向大家解釋一下,〈維納斯的誕生〉在西方藝術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中世紀時期,藝術服務的對象是宗教,為了避免敬拜偶像之嫌,同時又必須考慮到多數信徒是文盲,必須以藝術圖像代替文字宣揚宗教。所以早期基督教藝術採取折衷的作法:描繪人像作品時,盡可能削弱人體的真實感,不歌頌肉體,務求表情超凡入聖。於是聖經故事與聖徒都被描繪成激瘦、眼神空靈、不具溫度的模樣。當西方藝術進入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與世俗力量接軌,重新回頭討論「人」的可能,將希臘羅馬時期對人類的自信與愛放入作品,例如喬托在〈哀悼基督〉這張壁畫裡,就把小天使和信徒畫到醜哭。這種訴求同理共鳴「看人家為了基督醜哭,害我也想哭」的煽情手法,在之前是不被認可的。希臘羅馬神話主題(就滿滿的維納斯啦)也在文藝復興時期回歸西洋畫壇,讓神話複雜的隱喻以及不倫戀情與鮮嫩肉體,呼應當時社會、經濟、政治的全新變革。
話說,維納斯的誕生傳說非常特別。事出於大地女神蓋婭與丈夫天空之神烏拉諾斯不合(因為那時的天地尚未分開,所以也可說這是一樁沒有喘息空間只有無盡嘿咻的失敗婚姻)。蓋婭超級不爽老公,又趕不走他,於是她與小兒子農神克羅諾斯密謀(呃……對,蓋婭的孩子們都藏在體內生不出來, 因為老公從未離開她身上)。總之孝子克羅諾斯拿了把大鐮刀,趁老爸跟老媽「內個」的時候,把老爸的陽具「咻!」一下砍掉,烏拉諾斯痛得立刻抽身逃走。天地就這樣分、開、啦!孩子們就嘩嘩嘩地湧出大地啦!
烏拉諾斯被割下來的陽具,帶著鮮血與精液,變成一大團泡沫,噗通掉進大海裡,經日月精華孕育而成大蚌殼,沖到陸地上,一打開,搭啷──裡面就是美麗的維納斯女神啦。
這個神話故事有沒有很驚悚……。( ☉ д ⊙ )
維納斯的出生,充滿了反叛與革新的脈絡,她不僅是神話中,上下兩代的衝突結果,也是自然界生殖慾望的化身。希臘羅馬神話中定位她為愛與美之神,而愛與美是從衝突、革命與慾望中迸發出來的力量。
而黃土水這件大理石雕塑,不僅表現出新生藝術家的無畏氣勢,他採用的亞洲模特兒,使這位女神脫去了希臘羅馬神話的傳統面孔,遁入日本神話傳說。原來〈甘露水〉另有一個俏皮的名字〈蛤仔精〉。(不是臺糖蜆精)
日本蛤仔精的傳說活色生香:年輕的漁人捕獲了巨大的蛤蜊,捨不得殺就放生了,之後蛤蜊化身成漂亮姑娘來當漁人的老婆,不但溫柔賢淑,煮出來的味湯還宇宙無敵爆炸好喝,漁人因為太好奇老婆怎麼煮出這麼好喝的味湯,於是偷看老婆做飯,結果發現老婆在味湯裡……尿、尿。這個〈蛤女房〉的故事太十八禁了,有點糟糕。更糟糕的是後來,作品的名稱就從〈蛤仔精〉改成〈甘露水〉。(誤)(黃土水你真的是很糟糕……去日本到底都學了甚麼糟糕的東西( ͡° ͜ʖ ͡° ))黃土水完成這件作品時才二十四歲,米開朗基羅完成〈聖殤〉也才二十三歲。天啊啊啊……你們這些超狂的前輩藝術家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扶額頭),實在太讓人太嫉恨了。還有,那時候的東美雕刻部,沒有教大理石雕刻欸,黃土水念的是木雕組啊,那怎麼會大理石雕刻?因為他去看別的大理石雕刻師傅工作,偷學的啊!
若說〈甘露水〉是開啟臺灣雕塑文藝復興的重要指標,一點也不為過。雖然這件作品在日本誕生、展出,但是對創作者來說,〈甘露水〉象徵的不僅是思想與知識的開放,也象徵了藝術家是如何透過創作,掙脫殖民地身分的重重禁錮,與西方經典連線的同時,更回顧自己成長的風土脈絡,讓內在的情感具現,讓靈魂自由舒展、發光。只是很可惜的是,這件作品目前是下落不明的,真希望〈甘露水〉有一日能重新與臺灣人相見啊。
東方美學再出發──〈釋迦出山〉
1927 年,為了故鄉艋舺龍山寺製作的〈釋迦出山〉,則是黃土水在東方美學與西方雕塑語彙中跳出的絕妙舞姿。釋迦出山的動態,是垂直的「上」與「下」。雕像衣衫的線條向下垂落、表情低眉垂目,是內斂收聚的「下」;而「上」的力量則來自雕像正中的合掌之姿,向上升起的堅毅手掌,彷彿要撐起整個世界的苦難。一上一下形成視覺衝擊,在動與靜之間,捕捉最緊繃的頓點。
身為艋舺人,黃土水對這件作品的委託自然極為重視。他從佛教經典中採取了釋迦出山的那一刻―當悉達多王子不再是王子,也不再是那個困惑於人間苦痛的思考者,而是覺悟者的一刻。他決定出山,將自己還諸紅塵,將佛理傳與世界。
釋迦出山的動作,懷著最大的悲憫與對世界的愛。這是否也表現了黃土水對於自身使命的期許呢?
〈釋迦出山〉的原作為櫻木雕刻,毀於1945 年臺北大空襲中,後由倖存之石膏原模進行翻鑄,分別典藏於臺灣省立美術館(今國立臺灣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國立歷史博物館、艋舺龍山寺、臺南開元寺、黃土水家屬等處。
事實上,不只對自己,黃土水對於故鄉的後進也是有所期許的。在《東洋》雜誌上,他發表的〈出生於臺灣〉一文中這麼寫著:「臺灣是充滿了天賜之美的地上樂土。一旦鄉人們張開眼睛,自由地發揮年輕人的意氣的時刻來臨時,毫無疑問地必然會在此地產生偉大的藝術家。……期待藝術上的『福爾摩沙』時代來臨。」生於斯土,長於斯土,黃土水在反覆的思考、習作中,擷取出當時臺灣最重要的意象―水牛。他此生最終的大型淺浮雕作品〈南國〉(又名〈水牛群像〉),描繪的正是一群悠閒行過芭蕉田的水牛。
浮雕最難表現的景深,在黃土水的作品中一層層推展:近景是赤裸的騎牛少年;第二層是畫面中心的光溜小童與小牛深情對望,右方兩牛交疊,共用一條脊線,巧妙融入了共形的技巧;再推一層,戴著斗笠的放牛童張望著前方,最後用芭蕉葉的曲線統一作品的韻律感。整體作品表現田園牧歌式的美好,張力聚集在牛犢與牧童眼神的交會,將農村社會中人與牛的深厚情感,凝結成歷史性的一刻。
黃土水是屬於那種徹底燃燒生命的藝術家,在日本留學時,三餐多以番薯粥裹腹,一點時間也不願意浪費。也因為如此,當他全力製作〈水牛群像〉的時候,沒有好好注意每天肚子痛的問題,使得慢性盲腸炎終究惡化,最後因腹膜炎逝世於東京,得年三十六歲。
生命易逝,然而黃土水的志向早在〈出生於臺灣〉一文中寫明:「人類要能永劫不死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精神上的不朽,如孔子、釋迦、基督、但丁、米開蘭基羅、拉菲爾等人。他們在肉體已消失千百年後的今天,卻能保持精神上的不死……創作的快樂實非外人所能理解……請一起踏上藝術之道,到此法喜之境來吧!」
黃土水的作品彷彿豐潤的南方雨露,有山,有河,有土,有海的氣味,自然而然,將西方寫實技巧與東方的文化底蘊相結合,如何形容這樣的天生氣質?啊!就用經典台菜「螺肉蒜」來表現吧!
螺肉蒜
食材:
.進口螺肉罐頭
.蒜苗一支
.瘦肉適量
.乾魷魚一尾
步驟:
1 將乾魷魚泡水,泡發後切片,刻花。(就是把魷魚片上刻烤牛排的菱格紋,手殘者免)
2 將蒜苗切段、瘦肉切成肉絲。
3 起油鍋,先把肉絲炒香。
4 將魷魚片丟進鍋中一起炒香。(可以看到魷魚片捲起來了變得美美der)
5 再將螺肉罐頭打開,整罐倒下去。加入適量的水煮滾後,把蒜苗也放進鍋中。試試味道,不夠甜加糖,不夠鹹加鹽。(怎麼覺得自己一直在說廢話)
6 完成上桌。
您說說,這是不是一道簡單得渾然天成卻好吃得不可思議的菜呢?裡面有海味,有山珍,有進口舶來品也有本土食材還有草還有神祕的貝類。但是我猜黃土水很節省,在日本都吃番薯粥裹腹,這道菜他應該捨不得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