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裡的台灣美術》內文試閱
淡水意象
台灣八景這個名詞最早出現在清代的《臺灣府志》裡。那時的八景,延續著傳統中國八景的文學想像,同時也連結著清朝治理台灣的地域分布,難以反應這座島嶼多元的特質。
日治中期,縱貫鐵道通車,便捷的交通帶動了島內旅行風潮。在這樣的時代潮流下,一九二七年五月,《臺灣日日新報》舉辦台灣新八景的公開募集,意外掀起了投票熱潮。當時台灣人口約四百萬,卻統計出高達三億六千多萬張票,其中免不了各地政府期盼入選八景帶來的經濟效益,而卯起來動員灌票。經過反覆爭論,評審們直到八月才公布了新八景的名單:八仙山、太魯閣、壽山、基隆旭岡、鵝鑾鼻、淡水、阿里山、日月潭。比起其他瑰麗的自然絕景,淡水能在這麼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實屬不易。
掇拾歷史,不同時期的淡水在人們眼中有著截然不同的面貌。一八六○年代以前,它在文人墨客筆下是遙遠的邊塞,是充滿瘴癘之氣的蠻荒地帶。隨著開港通商,這裡成為貿易繁盛的港市,來到此地的西方人也帶來了異國的色彩。日治時代,新興的基隆港取代老舊淤塞的淡水港,使得這裡逐漸走向衰敗。
當時的台北城正蛻變為現代化都市,由於淡水發展的步伐明顯慢了許多,這種和繁忙都市對立的風景意象,在支線鐵道通車後,促使淡水轉型為觀光景點。同時也因為獨特多元的景觀,成了畫家們的後花園。
從台北搭乘鐵道支線來到淡水,火車出了隧道,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湛藍的天空與平靜的河水,接著樸實的聚落、巨大的觀音山與小巧的戎克船,畫面如捲軸般展開。這座小鎮天生就富有山水的樂趣,同時也兼具了中國與西洋的歷史痕跡,帶給人異國情調的風情。套句畫家的用語,淡水的風景相當入畫。
日治時代畫過淡水的畫家很多,其中最為知名的是日本畫家木下靜涯(一八八七~一九八八)和台灣畫家陳澄波(一八九五~一九四七)。同樣的淡水,在他們的筆下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面貌。
木下靜涯
一九一八年,木下靜涯和三位畫友前往印度參觀石窟壁畫,途中順道經過台灣,此時一位畫友忽然得了傷寒,他自願留下來照顧友人,結果卻花光了旅費。起初,木下靜涯四處旅行寫生靠著賣畫籌措回家的費用,但在一九二三年的關東大地震後,他便決定不再回去,並把家人接來台灣,就這樣在淡水落腳,直到戰後返回日本為止。
木下靜涯擅長的繪畫風格是南畫。這是一種在江戶時期從中國文人畫發展而來的日本水墨畫。由於受到西方美術影響,木下的作品有很強烈的寫生感。他也擅長運用膠彩,重視畫家自我個性的展現。比如在〈淡水雨後〉這幅作品裡,一方面展現了木下的獨特美學,另一方面又將觀音山的形象和富士山連結在一起。這樣的聯想,在當時日本畫家眼中,是很常見的表現手法。
木下筆下的淡水,沒有比鄰的紅瓦屋和異國風情的洋樓,有的是淡水河與遠方被雲霧環繞的觀音山,以及從相思樹林間遠眺河面上的戎克船,帶給人清新幽靜的感覺。或許,這是他把淡水視作心中桃花源的緣故。
陳澄波
台灣人相對熟悉的畫家陳澄波,是石川欽一郎在國語學校任教時期的學生,畢業後曾擔任過公學校教師,後來遠赴日本,以三十歲高齡考入東京美術學校學習油畫,並在一九二六年以〈嘉義街外(一)〉成為第一個以油畫入選全日本最高藝術殿堂「帝國美術展覽會」(簡稱「帝展」)的台灣畫家。
自東京美術學校畢業後,陳澄波前往上海任教,這段期間他融會本身所熟悉的水彩、油畫技巧,以及中國水墨畫,發展出獨特的個人風格。一九三三年返台後,陳澄波開始創作一系列以淡水為主題的油畫,從〈淡水夕照〉可以看到,他熱衷於描繪小鎮的風景,畫面中那些綿延的屋瓦構成了厚重的「紅色波浪」,這個繪畫語言不斷出現,成為淡水系列作品的主旋律。
陳澄波筆下的淡水,總會安排小人物分布在街道裡,我們可以隱約的看見這些小人物生活的樣貌。他所關心的不僅僅是風景本身,而是隱藏了對普羅大眾的關注與認同。在柯宗明所寫的小說《陳澄波密碼》裡,有一段對話揣摩了這樣的心境。陳澄波對著朋友說:
你不覺得站在滬尾的山坡上,高高地往下看,看到山腳下一間一間的紅瓦厝,就能感受到房子裡住著許多人,每一戶人家好像都有一段為生存而奮鬥的故事。這些人在老街上來來往往的走著,每一個人的生命力都那麼強,這些畫面,光是想像,就讓我感動。
出世與入世,個人內在的心境與對社會的關懷,是我在木下靜涯與陳澄波的作品裡,所感受到的淡水意象。
(中略)
找尋陳澄波的紅色波浪
今日的淡水禮拜堂前方廣場,有一座陳澄波戶外美術館,展示著陳澄波於三○年代曾經畫過的淡水風景。除了著名的〈淡水夕照〉之外,另外幾幅畫作也引起了我的興趣。它們都有一個共通點,便是有著標誌性的「紅色波浪」,這些色彩濃郁的圖騰構成了畫家眼中的淡水印象。
在日治時代的畫家中,陳澄波可說是淡水寫生的專家。一九三四到三六年間,他頻繁造訪淡水,以油畫、鋼筆或鉛筆素描,將這座在他心中留下深刻觸動的小鎮,轉化為不朽的存在。
雖然淡水早已是許多畫家們眼中的熱門景點,但縱觀同一時期的台灣畫壇,卻少有人像他一樣,創作出大量且聚焦的淡水風景。因為陳澄波的畫作都很大張,不難想像他背著沉重的畫布、畫架、還有全套油畫用具,氣喘吁吁地爬上小山坡,找尋寫生地的背影。
紅色波浪的寫生地在哪裡呢?為了確認作畫地點,我從畫中出現的景物發現了線索。
紅色波浪的寫生地
在畫作〈淡水夕照〉裡,右方高聳的塔樓是淡水禮拜堂,畫家的視野面向出海口,並從高處俯視,我推測作畫地點應該是在禮拜堂後方的制高點上。查閱海拔地形圖,符合這個假設的地方約略在今日清水街與重建街北段,一個古稱「崎仔頂」的小山崗。這裡,應該就是〈淡水夕照〉的寫生地了。
接著,在〈淡水風景(淡水)〉中,畫家觀看的方向由大海轉向河岸,觀音山成了占據在畫面的右上角的主要元素,其餘部分則由紅白相間的古厝順著地勢堆疊而成。畫中最引人注意的地方,是緊靠在觀音山旁邊的紅色洋樓,那便是今日的古蹟「紅樓」,也是早期相當熱門的繪畫主題。根據這個線索,寫生地很可能位於現在文化路旁的三民立體停車場附近。
至於〈淡水〉這幅畫作的寫生地,有可能是在三民立體停車場旁的文化路上。這段路正好位於山坡制高點,視野很好,能夠俯瞰整座小鎮;畫作左下角出現的土黃色道路,也間接證明了我的猜想。
最後看到〈淡水風景(二)〉,這幅比較特殊的紅色波浪畫作,視角從俯瞰變成了仰望,已經消失的白樓坐落在視線焦點。我推測寫生地或許就在今日的馬階博士雕像附近,站在那裡,會看到前方有一座幾乎被水泥大樓包覆起來的山丘,爬上樓梯,就會來到木下靜涯舊居以及紅樓了。
消失與再發現的視野
雖然找到了紅色波浪的寫生地,然而如畫的風景早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水泥大樓形成的圍幕,高低起伏的地勢也被隱藏了起來。
在今日的景致裡,或許只有〈淡水夕照〉有重現的可能。我第一個想到的寫生地是紅樓。然而,當我來到紅樓露台,美好的想像隨之幻滅,望向大海的景色被現代建築切割得支離破碎。除了紅樓,我還踏查過那附近其他地點,可惜也以失敗告終。
就在放棄之際,我反而意外的在淡水圖書館找到了絕佳的風景。四樓戶外閱讀區有最接近〈淡水夕照〉的俯瞰視野,海岸輪廓不再殘缺,建築物沿著河岸伸展到遠方,呈現出紅與灰彼此協調的調子,點綴著些許綠意。雖然陳澄波筆下的紅色波浪早已不再,我仍為在找尋風景的過程中,從消失的視野裡,再發現屬於今日的淡水夕照,而感到難以言喻的滿足。這個畫面也成為我向陳澄波致敬的最好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