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佛像頭頂的凸起到底是什麼 竹下由
●你注意過佛像頭頂的凸起嗎?
●它究竟是頭髮、肉塊、還是裝飾品呢?
●這奇妙的頭上造型,代表什麼佛教觀念?

如果請諸位拿出筆和紙即刻默寫一尊佛像,會出現怎樣的畫面呢?體型是肥瘦高矮?姿態是站或坐或躺?想必每個人的記憶差別,會直接反映在自選的佛像「代表」上。好奇之餘,筆者想大膽推測:「只要畫了佛像的頭部,應該不會
畫一休平頭吧?!」

佛經「百科全書」—《大藏經》收錄了一部《佛說造像量度經解》,仔細指導我們如何以手指為度量單位來塑造各種佛像,而關於頭頂凸起的部分如下寫道:「肉髻。佛頭巔頂上有肉塊。高起如髻。形似積粟覆甌。高四指。」1

即是說佛像頭頂有一塊叫「肉髻」的東西,又稱「烏瑟膩沙」(梵語: uṣṇīṣa),是佛頭頂隆起的肉塊。據說天生為戴王冠而長, 屬於印度傳說中偉人必備的「三十二相」(Lakshanas)之一, 智慧越高,「肉髻」就越高。

佛頂的視覺謎團
肉塊!初次知曉的我曾經覺得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字眼,有學者為了反駁該觀點,依據古印度人的盤髮習慣和印度佛的造像風格,認為肉髻不可能是肉塊,主張把「三十二相」的「肉髻」正名為「髮髻」較妥。

但是依這位學者的邏輯,「三十二相」幾乎全不合理,不僅僅是「肉髻」,「三十二相」在字面上所體現的物理性質,大部分挑戰著現代人的常識。比如《長阿含經.大本經》記載的佛「身黃金色」、「身長倍人」、「廣長舌。左右舔耳。」等相貌都很怪(關於「三十二相」的說法,各經文記載略不同)。將懷疑「肉髻」的討論簡化為一個疑問句,大概就是:「頭怎麼可能長出這樣的肉塊?!」假如你也這麼問,或許是下意識地把佛像當作人像來看吧。

確實,歷史上存在過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Śākyamuni),但他並不能等同於《佛說造像量度經解》等佛教文獻所提倡塑造的佛像,信眾們頂禮膜拜的、或現已移籍博物館和美術館的佛像,它們的象徵意義比釋迦牟尼實際的相貌更重要,所以釋迦的頭顱究竟有多奇妙(怪),顯然不是令人困惑的重點。

印度大乘佛教(Mahayana Buddhism)自1 世紀興起之後,從早期不表現佛的「人像」,轉向追求「神人同形」的造像藝術:即貌似真人的樣貌,兼備凡人沒有的特徵,「肉髻」便是其中一種產物。既然「肉髻」是一種區別佛與凡人的象徵,那麼不管肉塊本身是不是合理,至少證明在佛教藝術裡, 為了突顯佛超凡的智慧,它的塑造是可接受的。但至於如何表現「肉髻」,則是另一個讓觀眾困惑的視覺謎團,面對來自世界各地的佛像頭頂時, 我們究竟要用怎樣的眼光來欣賞、認識這些「肉髻」呢?

千奇百怪的頂上肉髻

像卡特拉佛陀坐像展示的印度貴霜時代(Kushan Empire, 30-375)的馬圖拉(mathura)佛像「肉髻」呈卷貝形或蝸牛形①,實在很難想象肉塊是怎麼長的。而泰國的諸多佛像,譬如西春寺大佛②,頭頂除凸起之外, 上方更有呈尖塔形的部分,難道這些千奇百怪的凸起,都統一叫「肉髻」嗎?

首先這個答案是否定的,大部分「肉髻」的外觀依附著佛像的頭髮(有螺髮、直髮等),有時還有裝飾物,這就回到了用以質疑「肉髻」是否合理的要素—佛的頭髮和裝飾物,畢竟多樣化的凸起造型似乎通過這兩者就能順利解釋。

但我們必須在「肉髻」和「髮髻」之間擇一不可嗎?
若改為:佛像頭頂的凸起=「肉髻」+「髮髻」+「寶髻」(裝飾物),可行嗎?
《佛說造像量度經解》告訴我們,這種「自助餐式」的搭配並無大礙!基於信仰本身存在著文化環境、時代背景等因素下的細膩變化,佛像頭頂的凸起便能同時囊括幾種有意義(有意思)的零件,既可以堆疊又可以將「肉髻」含在髮髻內,再加以裝飾。

佛頂智慧的有趣觀察

簡而言之,佛像頭頂凸起的答案不是單一而絕對的,雖然它廣義上代表著佛的智慧,但當我們有緣對比不同的佛像時,視覺上的差異往往訴說著更多趣事,比如:

為什麼會雕刻花紋如波浪的頭髮?
為什麼每一個佛像的凸起程度都不同?
低矮平坦的「肉髻」分別代表著什麼?

其實除了頭部的凸起,佛像還有不少被我們習慣卻並不「合理」的地方,今天我們甚至可以買到有趣的羊毛針織帽子,織有佛陀凸起的肉髻、螺髮和他長長的耳垂,這些親切的小特點,看來確實早已深入人心。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