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施洗者約翰
《聖經》對人類社會產生的異常深刻而廣泛的影響,不但作用於信徒,同樣也作用於廣大的世俗民眾;這影響表現在他們的社會生活上,還表現在他們內心深處的思想意識上;不但影響著他們平日的行為舉止、人際交往、語言思維,甚至還影響著他們的精神創造,最後這方面最明顯的莫過於藝術家的創作。文藝復興時期和此前的中世紀,以至近代眾多藝術家的創作,《聖經》中的宗教故事是他們的重要主題。
在回顧藝術史上的主題時,當代著名的美國文藝理論家和藝術史家錫德尼.芬克斯坦(Sidney Finkelstein)寫道:「歐洲中世紀的藝術,首先是一種教會的或宗教的藝術」;在它之後的文藝復興時期是以佛羅倫斯畫家喬托開始的,但是「他(喬托)畫的仍然是部分帶著古舊的中世紀精神的宗教主題」;到了以另一個佛羅倫斯人米開朗基羅結束這一時期時,「他(米開朗基羅)在繪畫和雕刻中還是回到了大部分是宗教主題的上面。」
情況的確是這樣。藝術史表明,不論是中世紀或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其題材,大量的都來自於《聖經》和聖徒傳記,只不過早期的藝術家們大多是依照自己想像中的《聖經》人物和想像中的聖徒來描繪他們;隨後,越是到了晚期,作品中的人物身上的神性,便越是被淡化,慢慢地獲得人性、充實人性,這些人物也越是像現實生活中的人。因此也不難理解,施洗者約翰作為《聖經》中最受崇敬的人物之一,必然會在很多藝術家的手中,透過繪畫以及雕塑、版畫等藝術形式被再現出來。
莎樂美的形象在文藝復興前後同樣深受關注,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在黑暗的中世紀,基督教禁慾主義比任何時候都更嚴酷地箝制著人的心靈。人們在強大的宗教壓力下,不得不強烈克制自己的物質需求,甚至生理上天然的性慾望,結果導致精神病。對這些精神病質的人來說,莎樂美的故事是有其特殊的吸引力的,正如藝術批評家華爾特.索雷爾(Walter Sorell)說的:「……特別是在中世紀,人們對人類極度和反常的情慾具有最深理解的時期,莎樂美的主題就極大地吸引著雕塑家和畫家們。」既然歷史是無法截然中斷的,莎樂美的主題在跟隨中世紀而來的文藝復興時期也會繼續出現就是可想而知的了。
在中世紀以及隨之而來的文藝復興時期,表現施洗者約翰為耶穌施洗和他與聖母一起的雕塑和繪畫,自然無需多說,就連描繪他被斬首的作品也非常之多。有記載說,幾乎在歐洲的任何一個教堂裡,都能夠看到有關施洗者約翰的作品,而且往往不止一件兩件;即使以其中最著名的來說,也可以百位數計。
今日法國的圖魯茲(Toulouse)是一個古老的城市。此地最初原是要塞,4世紀起成立主教管轄區,後來成為圖魯茲封建伯爵領地的首府;在此以後,陸續修建起一些宗教建築和大學,其中的幾個教堂和藝術博物館,如聖雷蒙德博物館(Saint-Raymond Museum)、保羅.迪皮伊博物館(Musée Paul-Dupuy )、奧古斯丁博物館(Augustins Museum)、古圖魯茲博物館(Vieux Toulouse Museum)等,在全法蘭西以至全世界都是有名的。
在圖魯茲的博物館裡,有三件表現施洗者約翰的異常珍貴的藝術品:一是保存在古圖魯茲博物館裡的大約西元1100年的浮雕,題為〈施洗者約翰之死〉或〈希律的盛宴〉(La Mort de Saint Jean-Baptiste, or Le Festin D’Herode)。作品圍繞這件器皿的周面,以「希律的盛宴」、「莎樂美之舞」、「施洗者約翰被斬首」和「呈送聖約翰的人頭」等幾個畫面,把「施洗者約翰之死」事件的整個過程都表現出來了。
另外兩件,一是古代的馬賽克鑲嵌藝術〈莎樂美〉,和法國歐坦(Autun)的雕刻家吉斯勒貝爾(Gislebertus)大約於西元1120年至1140年間為聖艾蒂安大教堂(Saint-Etienne Cathedral)所作的〈施洗者約翰之死〉的雕塑。
安德列亞.皮薩諾(Andrea Pisano, 1290-1348)是建築師、又是金匠,主要是以14世紀最重要的義大利雕刻家之一進入藝術史的。他最著名的作品是為佛羅倫斯大教堂洗禮堂創作南大門的銅門。他對這座銅門的創作,除了常規的裝飾之外,門上還有六塊十分具有藝術價值的浮雕,分別描述《聖經》中的故事,其中後來被稱為〈安葬施洗者約翰〉(Entombment of the Baptist)的一塊,是他在西元1330年完成的,表現施洗者約翰被殺之後,他忠誠的信徒正懷著無比的哀傷在埋葬他的情景。藝術家將「安葬施洗者約翰」的情節刻在信徒一進洗禮堂即可望見的大門上,表明約翰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安德列亞.德.韋羅基奧(Andrea del Verrocchio, 1435-1488)義大利金匠、雕塑家和畫家,是李奧納多.達文西的老師。瓦薩里評論說,他的「最完美的藝術,是勤奮和天賦的統一」。
韋羅基奧早期就以青銅雕像〈大衛〉而為人所知;他的重要作品有為皮斯托亞大教堂所作的紀念碑,和受威尼斯政府之託替一位著名職業軍人所作的青銅紀念像等。韋羅基奧在西元1472年至1475年間曾與達文西合作油畫〈施洗者約翰為基督洗禮〉,數年後,他在西元1477年至1480年間又單獨創作了〈施洗者約翰被斬首〉(Beheading of St John the Baptist),這是一尊銀質浮雕,被認為是一件精美的傑作。
古老英格蘭諾福克郡的諾里奇(Norwich)是早在撒克遜時期就建立起來的一個地區,位於倫敦東北160公里。諾里奇西北大約十四英哩,有一個名叫「海頓」(Heydon)的小村子。這村子的房子都很漂亮,屬中世紀的建築。在村子的一座教堂的牆壁上,人們發現一些中世紀的繪畫,其中有一幅作者沒有署名的壁畫〈希律的盛宴〉(Herod’s Feast),被認為可能是迄今所知最早的有關這一題材的作品,壁畫雖因經年遭受風霜雨雪的侵襲,已經被腐蝕得十分嚴重,但盛宴的場面還能夠看得出來。
義大利畫家彼得羅.迪.薩諾(Pietro di Sano, 1405-1481)是〈出埃及〉、〈耶穌誕生〉和幾幅〈聖母和聖嬰〉等著名繪畫的作者。他於西元1445至1450年的作品油畫〈施洗者約翰被斬首〉(The Beheading of St John the Baptist)著重「被斬首」一點,其他的有關情節,像盛宴、甚至舞蹈都一概從略不予表現。人們在畫面上看到的只有在地牢洞口旁舞刀的劊子手,犧牲者血流如注,他的人頭像是剛剛掉落下來,場景奪人心魄,有極大的震撼力。
喬瓦尼.貝利尼(Giovanni Bellini, 1430-1516)被公認是「長期以來最經久不衰的威尼斯大師之一」。出身於繪畫之家的他,父親和兄弟都是畫家,他自己的偉大成就,使他成為名畫家喬久內和提香的老師。貝利尼的創作,在取材上主要是聖母、哀悼基督和基督受難等宗教題材。這就可以想像,他對施洗者約翰這位《聖經》中重要人物的事,絕不會視而不見,而要去予以表現。貝利尼的確就這一題材於西元1464至1468年創作了一幅〈施洗者的人頭〉(Head of the Baptist)。初看起來,這雖然好像是一顆孤立的人頭,但死者遺留下的憨厚的面容,使人深感僅是這顆不幸的人頭也已動人地述說了一位先行者感人至深的殉道精神了。
《聖經》對人類社會產生的異常深刻而廣泛的影響,不但作用於信徒,同樣也作用於廣大的世俗民眾;這影響表現在他們的社會生活上,還表現在他們內心深處的思想意識上;不但影響著他們平日的行為舉止、人際交往、語言思維,甚至還影響著他們的精神創造,最後這方面最明顯的莫過於藝術家的創作。文藝復興時期和此前的中世紀,以至近代眾多藝術家的創作,《聖經》中的宗教故事是他們的重要主題。
在回顧藝術史上的主題時,當代著名的美國文藝理論家和藝術史家錫德尼.芬克斯坦(Sidney Finkelstein)寫道:「歐洲中世紀的藝術,首先是一種教會的或宗教的藝術」;在它之後的文藝復興時期是以佛羅倫斯畫家喬托開始的,但是「他(喬托)畫的仍然是部分帶著古舊的中世紀精神的宗教主題」;到了以另一個佛羅倫斯人米開朗基羅結束這一時期時,「他(米開朗基羅)在繪畫和雕刻中還是回到了大部分是宗教主題的上面。」
情況的確是這樣。藝術史表明,不論是中世紀或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其題材,大量的都來自於《聖經》和聖徒傳記,只不過早期的藝術家們大多是依照自己想像中的《聖經》人物和想像中的聖徒來描繪他們;隨後,越是到了晚期,作品中的人物身上的神性,便越是被淡化,慢慢地獲得人性、充實人性,這些人物也越是像現實生活中的人。因此也不難理解,施洗者約翰作為《聖經》中最受崇敬的人物之一,必然會在很多藝術家的手中,透過繪畫以及雕塑、版畫等藝術形式被再現出來。
莎樂美的形象在文藝復興前後同樣深受關注,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在黑暗的中世紀,基督教禁慾主義比任何時候都更嚴酷地箝制著人的心靈。人們在強大的宗教壓力下,不得不強烈克制自己的物質需求,甚至生理上天然的性慾望,結果導致精神病。對這些精神病質的人來說,莎樂美的故事是有其特殊的吸引力的,正如藝術批評家華爾特.索雷爾(Walter Sorell)說的:「……特別是在中世紀,人們對人類極度和反常的情慾具有最深理解的時期,莎樂美的主題就極大地吸引著雕塑家和畫家們。」既然歷史是無法截然中斷的,莎樂美的主題在跟隨中世紀而來的文藝復興時期也會繼續出現就是可想而知的了。
在中世紀以及隨之而來的文藝復興時期,表現施洗者約翰為耶穌施洗和他與聖母一起的雕塑和繪畫,自然無需多說,就連描繪他被斬首的作品也非常之多。有記載說,幾乎在歐洲的任何一個教堂裡,都能夠看到有關施洗者約翰的作品,而且往往不止一件兩件;即使以其中最著名的來說,也可以百位數計。
今日法國的圖魯茲(Toulouse)是一個古老的城市。此地最初原是要塞,4世紀起成立主教管轄區,後來成為圖魯茲封建伯爵領地的首府;在此以後,陸續修建起一些宗教建築和大學,其中的幾個教堂和藝術博物館,如聖雷蒙德博物館(Saint-Raymond Museum)、保羅.迪皮伊博物館(Musée Paul-Dupuy )、奧古斯丁博物館(Augustins Museum)、古圖魯茲博物館(Vieux Toulouse Museum)等,在全法蘭西以至全世界都是有名的。
在圖魯茲的博物館裡,有三件表現施洗者約翰的異常珍貴的藝術品:一是保存在古圖魯茲博物館裡的大約西元1100年的浮雕,題為〈施洗者約翰之死〉或〈希律的盛宴〉(La Mort de Saint Jean-Baptiste, or Le Festin D’Herode)。作品圍繞這件器皿的周面,以「希律的盛宴」、「莎樂美之舞」、「施洗者約翰被斬首」和「呈送聖約翰的人頭」等幾個畫面,把「施洗者約翰之死」事件的整個過程都表現出來了。
另外兩件,一是古代的馬賽克鑲嵌藝術〈莎樂美〉,和法國歐坦(Autun)的雕刻家吉斯勒貝爾(Gislebertus)大約於西元1120年至1140年間為聖艾蒂安大教堂(Saint-Etienne Cathedral)所作的〈施洗者約翰之死〉的雕塑。
安德列亞.皮薩諾(Andrea Pisano, 1290-1348)是建築師、又是金匠,主要是以14世紀最重要的義大利雕刻家之一進入藝術史的。他最著名的作品是為佛羅倫斯大教堂洗禮堂創作南大門的銅門。他對這座銅門的創作,除了常規的裝飾之外,門上還有六塊十分具有藝術價值的浮雕,分別描述《聖經》中的故事,其中後來被稱為〈安葬施洗者約翰〉(Entombment of the Baptist)的一塊,是他在西元1330年完成的,表現施洗者約翰被殺之後,他忠誠的信徒正懷著無比的哀傷在埋葬他的情景。藝術家將「安葬施洗者約翰」的情節刻在信徒一進洗禮堂即可望見的大門上,表明約翰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安德列亞.德.韋羅基奧(Andrea del Verrocchio, 1435-1488)義大利金匠、雕塑家和畫家,是李奧納多.達文西的老師。瓦薩里評論說,他的「最完美的藝術,是勤奮和天賦的統一」。
韋羅基奧早期就以青銅雕像〈大衛〉而為人所知;他的重要作品有為皮斯托亞大教堂所作的紀念碑,和受威尼斯政府之託替一位著名職業軍人所作的青銅紀念像等。韋羅基奧在西元1472年至1475年間曾與達文西合作油畫〈施洗者約翰為基督洗禮〉,數年後,他在西元1477年至1480年間又單獨創作了〈施洗者約翰被斬首〉(Beheading of St John the Baptist),這是一尊銀質浮雕,被認為是一件精美的傑作。
古老英格蘭諾福克郡的諾里奇(Norwich)是早在撒克遜時期就建立起來的一個地區,位於倫敦東北160公里。諾里奇西北大約十四英哩,有一個名叫「海頓」(Heydon)的小村子。這村子的房子都很漂亮,屬中世紀的建築。在村子的一座教堂的牆壁上,人們發現一些中世紀的繪畫,其中有一幅作者沒有署名的壁畫〈希律的盛宴〉(Herod’s Feast),被認為可能是迄今所知最早的有關這一題材的作品,壁畫雖因經年遭受風霜雨雪的侵襲,已經被腐蝕得十分嚴重,但盛宴的場面還能夠看得出來。
義大利畫家彼得羅.迪.薩諾(Pietro di Sano, 1405-1481)是〈出埃及〉、〈耶穌誕生〉和幾幅〈聖母和聖嬰〉等著名繪畫的作者。他於西元1445至1450年的作品油畫〈施洗者約翰被斬首〉(The Beheading of St John the Baptist)著重「被斬首」一點,其他的有關情節,像盛宴、甚至舞蹈都一概從略不予表現。人們在畫面上看到的只有在地牢洞口旁舞刀的劊子手,犧牲者血流如注,他的人頭像是剛剛掉落下來,場景奪人心魄,有極大的震撼力。
喬瓦尼.貝利尼(Giovanni Bellini, 1430-1516)被公認是「長期以來最經久不衰的威尼斯大師之一」。出身於繪畫之家的他,父親和兄弟都是畫家,他自己的偉大成就,使他成為名畫家喬久內和提香的老師。貝利尼的創作,在取材上主要是聖母、哀悼基督和基督受難等宗教題材。這就可以想像,他對施洗者約翰這位《聖經》中重要人物的事,絕不會視而不見,而要去予以表現。貝利尼的確就這一題材於西元1464至1468年創作了一幅〈施洗者的人頭〉(Head of the Baptist)。初看起來,這雖然好像是一顆孤立的人頭,但死者遺留下的憨厚的面容,使人深感僅是這顆不幸的人頭也已動人地述說了一位先行者感人至深的殉道精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