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推薦序:簡巧珍●

玲宜老師是與我一起在師大音樂研究所受教於許常惠教授的同門師妹,也是同時在臺藝大兼任的同事,更是在幾次學術研究計畫中的夥伴。在本書決定出版之初,我原是以出版社顧問的角色協助相關事宜,沒想到當全書編排完成後,她希望我幫忙為序,無論是基於前述原由,或是同為音樂史研究者,筆者義不容辭。

本書是三位新音樂先驅者的史料紀錄,主要書寫臺灣第一代學習西洋音樂、演奏唱西洋音樂的音樂家林好、陳運旺、鄭有忠之音樂人生。無論是題材或是故事內容,都令人好生期待,迫不及待地想閱讀,主要是截至目前為止,在臺灣音樂史紀錄中,我們太缺乏早期西洋音樂發展的資料,即便從時間軸來看,這幾位音樂家出生的年代已逾百年,他們自1930年代開始,在臺語流行歌謠、西洋音樂推廣上曾泛起的漣漪、締造影響的實際情況,卻還是鮮為人知。

筆者曾於2000年代初期撰寫同一期出生的音樂家王沛綸(1908-1972)、蕭而化(1906-1985)之生命史,限於史料缺乏「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頗能體會書寫臺灣早期音樂家之艱辛,因此對於本書《變動。凝聚》之成果,倍覺珍貴,因為畢竟王沛綸、蕭而化等人還是學術中人,無論是相關文件、書譜等文獻尚有跡可循,然本書主人翁林好、陳運旺、鄭有忠等三人,因為各自動盪、乃至浮沉等不確定因素的人生所致,太多資料在當時恐已受損或淹沒,為其立傳難上加難。

或許也正是這個原由,本書在生命史的敘述上,除了夾敘夾議,偶爾會岔出相關文獻的分析、以及主人翁親人或是門生的訪談內容,藉此勾勒史實的當下,提供想像空間。也經常藉由“人"以及由此延伸的音樂團體、事件、或成果等內容,進行共時性與歷時性的說明,例如藉由三人1930年代在泰平唱片公司的相遇火花,分析當時流行歌曲發展的生態;在敘述陳運旺赴日求學的一段,順帶提及1920年代當時在日本求學的臺灣音樂學子名單;而對於音樂家們的節目單以及相關唱片、樂評等文獻資料也做了細緻的分析與推斷。從某個角度而言,形同在口述歷史的意義上,以較深層的梳理結果提出歸納與觀點。口語化的書寫,令人讀來親切之外,也為研究者提供豐富而明晰的史料紀錄。

而原來不在設想之內,在以上內容幾已完成編輯之際才加進來的「永恆的樂章」單元--以作者的彩繪與書寫,對活躍於二十世紀的十位臺灣音樂家致敬,除了凸顯玲宜身為畫家與音樂學家的雙重角色,也是本書另一亮點。以臺灣音樂家的圖像繪畫是玲宜近期畫作上相當獨特的主題,透過她的彩筆,不僅看得到音樂家們獨特的性格與神情,她對於這幾位音樂先進的評述,也讓臺灣音樂家豐富的生命史與音樂生態躍然呈現。而由於耕耘臺灣音樂研究多年,與多位音樂家熟稔並知之甚深,在平易近人的敘述中,偶爾跳脫論述、有感而發的文字,則讓人深切感受到作者向來自在、爽朗的真性情,使得本書多了與讀者親近的溫暖。

玲宜老師是學術界較早投入音樂家研究的學者之一,不僅用手尋找音樂資料,更用腳尋覓漸行漸遠的音樂史活資料,所著《江文也的音樂世界》《臺灣前輩音樂家群像》等書都曾引起注目,具廣泛的影響。敬佩她永保研究的熱忱,也深深恭喜她於此時此刻再添新作,為臺灣音樂史之書寫留下珍貴的史料紀錄與研究心得。

簡巧珍
2023年11月
中國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博士
臺灣藝術大學/東吳大學副教授
澳門城市大學藝術學博士生導師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