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德國鄉間,一名二十歲青年昂首闊步,輕快沉浸於十月斜陽和腳踩落葉的沙沙聲中。這年是一七○五年,青年正從阿恩施塔特(Arnstadt)前往呂貝克(Lubeck),一趟長達三百二十公里的漫長旅程。青年行色匆匆,心裡想的全是他此行非聽不可的樂曲。當時最偉大的管風琴家布克斯特胡德(Dietrich Buxtehude)將在呂貝克大教堂舉行傍晚演奏,以慶賀將臨期的到來。
這不是這位青年管風琴手頭一回跋山涉水聽演奏了。他時常走到五十公里外的漢堡聆聽知名管風琴家萊茵肯(Reincken)的演出,甚至遠赴一百公里外的策勒欣賞法國音樂演奏會。但這回可是布克斯特胡德呢!為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在教會擔任管風琴手的青年至少需要請假一個月。他百般請求,說自己非去不可,教會才勉為其難准了他的假。
青年抵達呂貝克,雖然兩腳痠痛,卻滿心雀躍。他盡情享受大師的演奏,從中得到了深刻的啟發與鼓舞。他寫信回阿恩施塔特的教會,說他得請假兩個月,而非一個月,知道自己很可能被開除。
三年後,青年宣告自己的終身志業:創作「有條有理的教會音樂以榮耀神」。從此,這位好學不倦、工作勤勉不怠的青年便開始朝目標邁進。他的名字就叫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 * *
在音樂史上,巴赫向來被人推崇為基督教作曲家,甚至成了所有教會音樂家的「守護聖人」。世人普遍公認他是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這並不表示在巴赫之
前沒有出色的屬靈作曲家,然而他確實是數百年基督教音樂的集大成者。
巴赫不僅作品產量驚人,而且非常多元,除了合唱曲、清唱劇、彌撒曲、神劇、受難曲和協奏曲,還包括當時幾乎所有樂器的獨奏曲。巴赫在其他方面也很多產,不只身兼數職(往往加上音樂創作)工作繁重,還生育了十二個孩子,其中幾位後來也成為知名的音樂家。
巴赫一六八五年生於德國艾森納赫鎮,當時他的家族姓氏已經是音樂創作的同義詞。現代音樂學家朗朗上口的「巴赫」就超過五十人,而小約翰.塞巴斯蒂安更是從小就迫不及待展現自己潛藏的音樂天分。
巴赫九歲時成了孤兒,搬去和兄長同住,從此展開音樂訓練。他很快就成為一名出色的歌者,並展現出演奏管風琴、小提琴和其他多種樂器的絕佳天賦。巴赫的兄長寫了一組樂曲,可是不准弟弟拿來演奏。可能由於這個緣故,那份樂譜對這位少年音樂家有了難以抗拒的吸引力。
於是接下來幾週,巴赫偷拿了兄長珍視的樂譜,藏在自己房裡,每天晚上熬夜就著月光謄寫抄錄。兄長發現之後,氣得沒收了他抄寫的樂譜,但巴赫已經從中學到了寶貴的作曲技巧,並在夜復一夜的練習裡建立了做事紀律與音樂熱忱。
巴赫終其一生都以管風琴家聞名,勝過作曲家身分。出人意外的是,巴赫在世時出版的作品只有十部,直到十九世紀他作曲的才能始獲得真正的肯定,而有許多偉大音樂家表示崇敬,例如貝多芬就說:「他不應該姓巴赫(德文Bach是小溪的意思),而應該姓大海,因為他創造了無窮無盡的旋律組合與和聲」。
和音樂史上許多大師一樣,巴赫的性格也有許多面向。他不好虛名,對許多學生都很慷慨,經常鼓勵他們。
巴赫家族的好客更是赫赫有名。第一位替他作傳的作家佛克爾就曾提到:「由於天性好客,加上音樂盛名,讓他家的訪客絡繹不絕。」曾有舊識誇讚巴赫演奏管風琴的技巧卓越,巴赫用他一貫的謙虛與機智答道:「那根本沒有什麼,只要抓對時間彈對音符,其餘全是樂器的功勞。」
但他有時也很頑固,容易動怒,特別是面對缺乏識人之明的雇主或能力不足的音樂家的時候。二十歲時,巴赫曾經嘲諷一名同事,說他低音管吹奏得像母羊在叫。受侮辱的音樂家拿棍子打了巴赫,巴赫拔劍反擊,一場決鬥眼看就要爆發,幸好朋友見衝突加劇立刻擋在怒火相向的兩人中間,才沒有釀成遺憾。
巴赫終生待在德國,以教會音樂家為主業。此前兩百年,當地深受馬丁路德極度強調個人化、生活化、以聖經為準繩的基督信仰影響。由於路德本人也是音樂家,因此將音樂視為僅次於福音的神聖事物,而巴赫正是這位宗教改革者最忠實的音樂追隨者。
巴赫大力呼應路德的堅定信念,主張「音樂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榮耀神和再現人類的精神。」作曲前,巴赫常在空白五線譜頁首寫下J. J.(Jesu Juva:耶穌,幫助我)或I. N. J.(In Nomine Jesu:奉耶穌之名),並在樂稿末尾寫下S. D. G.(Soli Deo Gloria:榮耀獨歸上帝)。對巴赫來說,這些不是陳腔濫調的宗教口號,而是個人靈修的虔誠表現。
巴赫顯然擁有個人深刻的宗教信仰,7就算形容他一輩子都以自己的屬靈信念為依歸也不為過。某位傳記作家說得好,巴赫的「感性生活無疑以音樂為焦點,用音樂來服事上帝。」
巴赫現存的書信裡俯拾可見他對信仰的虔誠和對兒女的關愛。他有個兒子欠下大批債務,被迫離鄉出走;巴赫替這個犯錯的兒子寫信求情,信裡憂心寫道:「警告勸誡沒有用處,關懷協助也都徒勞,我還有什麼能說、能做的呢?只能耐心背負十字架,將我那不肖的孩子交託給神,求祂憐憫,並且堅信主會垂聽我沉痛的禱告,在恰當的時候讓我兒子明白悔改的道路並歸向主。」
巴赫的知名作曲家兒子卡爾.菲利普.艾曼努埃.巴赫曾表示,他們家「習慣大小事情都從信仰開始」,生活裡沒有一件事情不是屬靈的,再世俗的事情也不例外。巴赫曾經為自己抽菸一事寫了一首打油詩,就是很好的證明。那首詩的結尾寫道:
陸上海上,居家外出,
我抽菸斗,更敬拜主。
在音樂屬性上,巴赫從來不曾嚴格劃分聖樂與世俗樂曲。譬如在《小管風琴曲集》這個算是「世俗」的作品開頭,他就寫下這樣的獻詞:「願此作品為世人所用,讚美獨歸上帝」。而《鍵盤曲小集》也和他許多作品一樣,題有「奉耶穌之名」。巴赫作曲經常使用交錯排列結構,例如A-B-C-D-E-D-C-B-A,完成的樂曲視覺上看起來就像一副十字架。
巴赫還是歌詞描繪法(word painting)大師,擅長運用各種音型(musical device)來彰顯樂曲裡的文采意涵。在他的作品中,類似技巧出現過數百次,其中最有名的或許就是《馬太受難曲》。他在這首傑作裡只要遇到耶穌歌唱的部分,就會使用大段輕柔的弦樂,在聽眾心中喚起基督「聖光」的意象。只有耶穌在十字架上高喊「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的關鍵時刻,他才去掉這部分弦樂,創造出令人難忘的情感效果。
另一個值得一提的場景出現在巴赫的鉅作《B小調彌撒曲》。在劇力萬鈞的樂章〈被釘十架上〉的結尾,當耶穌的屍體放入墓穴,人聲與樂器也將音域輕輕降到最低,接著隨即在〈基督復活〉樂章繼以震耳欲聾的樂聲,象徵輝煌榮耀。幾百年來,這套技法獲得了無數作曲家仿效。就連將聖經譜寫成樂曲,巴赫也將幽默高明地融入音符之中。在《聖母讚主曲》放入拉丁文歌詞「叫飢餓的得飽美食,叫富足的空手回去」時,巴赫忽然靈機一動,決定在描繪「空手」(拉丁文為inanes)的部分讓長笛突然停止吹奏,只用單個音符去填補最後一小節的空缺!他在這首傑作裡加上這個神來之筆時,肯定連自己也忍俊不禁。
身為虔誠的路德派信徒,巴赫總是潛心研讀聖經與其他典籍。後人在巴赫過世後清點他的個人藏書,發現八十三本都和靈命有關。除了聖經,巴赫還擁有兩個版本的路德全集,以及數十本十七、十八世紀路德派信徒與宣揚者的著作。
巴赫始終在自己的信仰與音樂創作裡尋找屬靈的連結。就算研讀聖經,他的筆也很少停下來。歷代志上二十五章描述大衛分派音樂家在聖所頌讚耶和華。巴赫在該段旁邊註記道:「本章是所有取悅神的音樂的真正基礎。」而在歷代志上的結尾,他則是寫道:「這些篇章絕妙地證明了⋯⋯聖靈透過大衛創建了音樂。」
聖經還有一個章節,肯定也是這位作曲家的最愛。歷代志下五章13-14節這樣描述古代以色列的聖所頌讚儀式:「吹號的、歌唱的都一齊發聲,聲合為一,讚美感謝耶和華⋯⋯那時,耶和華的殿有雲充滿,甚至祭司不能站立供職,因為耶和華的榮光充滿了神的殿」。巴赫沉思這段經文,在旁邊評論道:「哪裡有敬拜音樂,那裡就有神的恩慈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