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叛逆之韻:台灣饒舌樂的敘事與知識

9特價40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導論 台灣頌

本書是關於「玖貳壹.八七勿忘傷痛饒舌慈善義演」中歌手和聽眾所代表的社群,以及他們對饒舌音樂的參與。饒舌音樂在此,代表著台灣將近40年的戒嚴時期(1949-87)以後,一種犀利的敘事論述形式。嘻哈在全球各地的多重形式中,都提供並超越了反抗霸權意識形態或新自由主義共謀的辯論,因此,我將台灣的饒舌歌定位為:想像後威權時代新社會形式的協同行動。我認為,饒舌歌手的展演實踐和教育抱負,也就是對透過音樂活動來進行教學的渴望,使後威權時代成為一個契機,能以發揮創意來進行政治介入活動,而饒舌歌手的目標就是重新安排知識階序、權力結構,以及性別關係。從這個角度來看,饒舌的敘事精神不僅帶來效力,也在饒舌歌手探索存有問題的過程中,有著深刻影響:例如「台灣性」的本質,便是利用在地語言的特殊性,以音樂來揭露各種議題。饒舌歌手一方面打造陽剛自我形象,另一方面努力在饒舌圈中獲取權威,在這兩者之間,我抽絲剝繭,展示出在這持續劇烈變遷的時代中,他們如何讓技藝不僅成為知識生產的關鍵場域,同時作為能夠反思、破壞又再造世界的空間。
2009年那時,我原本並不打算要寫一本饒舌音樂與嘻哈文化的書。我最初對這個場景產生興趣,是因為我在民族音樂學研究上,就長期關注音樂敘事展演的地方形式。另一方面,我也察覺到在這座島嶼上,有些歌手和聽眾認為,饒舌是更早期表演類型的延續:我發現台灣對英文的rap沒有單一解釋,許多網站和一些表演者會使用傳統音樂敘事類型的名稱——例如台語的「唸歌」,以及更少出現但更大範圍的「說唱」——來描述台灣饒舌的聲音和說故事精神。我不知道這種看法有多普遍,或者島上的饒舌歌手反而認為,比起延續傳統表演類型,他們的饒舌技藝更應該要銜接上美國和全球嘻哈文化實踐。我瞭解到,在討論新自由主義的破壞性,以及台灣認同的文化政治正當性時,「全球化」和「地方化」論述占有重要位置,因此,上述提問就顯得相當重要。
「玖貳壹.八七勿忘傷痛饒舌慈善義演」觸動心弦的表演提供了一些證據,顯示上述這點其實沒有什麼共識。例如拷秋勤等一些歌手的音樂,就在明確指涉傳統音樂敘事形式,但如張睿銓等其他歌手,則明顯使用著嘻哈在全球普遍存在的聲音以及視覺符號。然而,不論他們把這種音樂當成本質上在地、還是經過在地化的事物來聆聽,所有在那天聚集起來的歌手,都在調動饒舌的聲音資源,展現出強韌複雜且充滿脈絡的敘事,並想像著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不同的可能性。多重且常具爭議性的故事和歷史,在歌曲之中和之間來回交織,時而迴盪、時而擴散、時而在人群間跳動。想要成功破譯這些作品,除了認真聆聽之外,還須仰賴來自作為異質知識重要基地的台南,以及主要為年輕、男性、中產階級聽眾的參與,這些聽眾代表了饒舌廣大的「詮釋社群」。這些歌曲寫作使用了多種語言,且充滿流行用語和哏。雖然聽者不必為了感受其情感能量而事先做準備,但若想完全進入歌曲的意義世界中,則毫無疑問需要有點底子了。
饒舌音樂是在敘述故事,這些故事同時對在地聽眾別具意義——這當然不是什麼新鮮事。世界上每個有饒舌以「嘻哈音樂」的面貌發聲之處,幾乎都可以用敘事的角度來分析。饒舌音樂雖然有強調科技的特性,且因為有取樣和音序排列作為媒介,而與更早的黑人音樂有所區別,但饒舌的聲音和語義策略,在一系列的非洲和非裔離散口語敘事傳統中,仍可以找到前身(甚至起源):包括但不限於非裔美國人的口語遊戲,如「互辱相罵」,以及牙買加的「對歌唸唱」和西非的「史詩吟唱」。這些連結彰顯出音樂認同在美國與其他地方如何作為一種敘事形式,如同派瑞(Imani Perry)在她嘻哈詩學和政治的革命性研究中所宣稱的:「嘻哈的敘事就是一種說故事的方式,是一種非裔美國人傳統俗民故事在20世紀晚期與21世紀早期的延續,只是饒舌歌手取代了多麥特(Dolemite)或布雷爾兔(Brer Rabbit)罷了。」「說故事」也在關於饒舌的論述中到處可見,在美國,更經常被拿來談論饒舌如何起源自黑人與拉丁裔社群。傑斯(Jay-Z)在2010年的自傳結尾中同樣強調了這點,並在地理上加以延伸:「這就是我的故事。另外還有更廣大的文化故事,也就是全世界千千萬萬個饒舌歌手的故事。他們望出窗戶,或站在街角,或駕車穿越城市、郊區或小鎮,在他們的腦中,文字不斷湧出,他們需要這些文字來理解身邊所見的世界。」
嘻哈有許多惡名昭彰的敘事,都聚焦於街頭人生所面臨的挑戰,但傑斯所說的千千萬萬個饒舌歌手,則已經超越了這種題材,而是在作品中再現了非常廣泛的主題和情感表達。他們的饒舌故事有許多共通點,不論是關於政治、派對或人際關係,都有一個要「真誠以對」(keeping it real)的信念。「真誠」這一點,在全球各地不同樣貌的嘻哈文化中,都是不言自明的,而地方上對「正統性」的特定想法,則是透過展演的特質被展現出來。如同嘻哈學者潘尼庫克(Alastair Pennycook)所提醒的,每個地方對何為「真實」的認定都不同。再說,正統性也不只屬於個人領域,而是代表著一種「與社群的對話式參與」。「真誠以對」的態度使歌手帶有責任,必須在這個不斷生產事實的世界裡追求和傳達真實性,並且與之對話,即使是透過虛構的手法也可以。饒舌歌手為了讓故事達到標準,他們以真誠為其依歸,拒絕婉言善語,並揪出四處的虛偽與歪曲。
「玖貳壹.八七勿忘傷痛饒舌慈善義演」的歌手也明顯以此為己任,而我也在接下來每一場表演中,更明確感受到表演者和群眾間有著這樣的默契。這些歌手為了群眾表演,群眾也從中誕生。此刻的靈光一現,讓我立即將研究焦點轉向饒舌圈,並迅速發展出其中成員的知識、倫理和政治信念,也就是關於「真實」這個概念的研究問題。我不只被表演者的美學感性和技巧所吸引,也想瞭解他們如何透過土石流與17世紀民變的故事,盼望自己在這個劇變時刻,來激發公民參與。我同時也觀察到,在理解饒舌圈的論述、儀式和展演行動時,本書的核心將會是:技藝與脈絡間的豐富互動,以及實踐者如何從饒舌的形式與美學感性中,獲得大量的詞藻詮釋工具。
長期以來,文化理論家和哲學家都在思索敘事的存有問題,以及如何以無窮的說故事方式來詮釋個人,或如同傑斯說的:「理解身邊所見的世界」。透過創造敘事,也就是巴特(Roland Barthes)觀察到的「超歷史」(transhistorical)以及「超文化」(transcultural)實踐,說故事的人能夠獲得對個人和社群狀態的能動性和控制感,例如溫特(Sylvia Wynter)關於「敘事人」(homo narrans)的概念,就是在說人類是由「說故事」的能力型塑而成的。這些對敘事的思索也可見於民族誌中,例如人類學家傑克森(Michael D. Jackson),在象牙海岸、澳洲、紐西蘭和南非,探索了說故事實踐中的暴力和救贖,其研究受到鄂蘭的啟發,後者認為「說故事」是建立政治理論和「由經驗產生批判性理解」的工具。傑克森認為,「說故事」能讓我們成為自身經驗的主動作者,而非被動觀察者,因為我們「無法否認說故事能帶來一種感覺,那就是即便我們不盡然能決定人生的方向,但至少可以賦予它意義」。
在面對難以言喻的事件時,台灣的饒舌歌手也抱持著這樣的態度,但本書不只談論饒舌歌手的詮釋能力,也探討他們介入行動的企圖。在討論饒舌創作上,我採用文學理論家華斯沃(Richard Waswo)的說法,也就是「作為廣義、古老定義下的任何虛構創作的詩詞……能夠讓許多事情發生」。從島上年輕人的角度來看,社會文化深刻分歧、新自由主義經濟、教育體系中對歷史的扭曲和缺漏,全都是混亂和失序的場域,而饒舌歌手憑藉才能,不只能夠作為評論者,更能成為帶來實質變化的行動者。他們創立社團和創作組織來培育合作關係,並反覆操練民主公民的儀式;他們敲打組裝著指涉全球和地方的文字和音樂,並由此描繪出「台灣」饒舌聲音的面貌;他們砥煉身為學生和老師的身分,並盼望獲得敬重,藉此影響更廣大社群的規範和態度;他們創作不只是為了要理解自己的世界,更是要讓自己的世界能被理解。

本書的內容安排,順著一條明確的時間弧線進行:從歷史動盪的時刻開始,也由之結束,而這些時刻同時激發饒舌歌手去釐清與過去的關係,以及對未來的共同希望;各章節則是逐步架構起這些連結的概念和美學框架。第一部〈多聲部歷史〉包含兩個章節,都是在談台灣饒舌的歷史,本身如何也是一種敘事建構,受到多重作者的修改和重新詮釋。透過錄製作品、檔案資源,以及與知名或新銳歌手的訪談,我提出三個獨特但又重疊的歷史,各自藉著在地對「rap」不同的解釋方式開展:「嘻哈」,華語對「hip-hop」的翻譯;「饒舌」,華語的意思是「饒富熱情之舌」;以及「唸歌」,台語的意思是「有著敘事的歌謠」。對這三種解釋方式的詳細探問,能夠帶來一種認可多重中心(美國和全球的嘻哈、台灣本土流行音樂產業、地方音樂敘事傳統)的開闊台灣饒舌觀。這些章節不只提供背景,也展示了威權時代結束後,人們想重新思考歷史敘事的欲望,以及社群如何用不同方式,勾勒出過去到現在,並演變成饒舌起源的論述。
第二部〈敘事和知識〉透過三個章節,探索饒舌圈的成員,重塑其生活和學習狀態所做出的介入行動。第三章〈陽剛政治和饒舌的兄弟秩序〉檢視歌手如何藉由饒舌的陽剛精神,產出後威權社會現實的新形式。我認為在此的男性支配性,是在直覺回應解嚴以來,島上一系列擾動性別角色的社會文化、政治和經濟崩解。在這些變遷的脈絡中,饒舌歌手重新想像並打造儒家的性別體制,以及團體內部階序的觀念,為男性創造出富有意義的新社會性空間和自我賦權管道,同時清楚表達島上主流流行音樂中無法聽見的陽剛身分的機會。
奠基在對性別和權力的討論之上,第四章〈進行音樂知識工作〉思考歌手以各種方式,將饒舌和知識在論述上的關聯,在地化及加以利用,使得那些有著老師和學者形象的歌手,能夠一邊展現高超技能,一邊積累權威性。他們的教學活動包括寫詞、參與大學嘻研社和創作組織的計畫、研討會、展覽,以及在台灣電子布告欄批踢踢實業坊上發文。透過這些活動,社群成員獲取社會資本、得到敘事能動性,同時在新自由資本主義的限制中開創出有意義的存在。
第五章〈我們如此強大,我們正在寫歷史〉檢視關於台灣過去的一整批饒舌作品,並將它們脈絡化,置入從解嚴後至今,關於國家歷史課程內容的激烈辯論中。這些作品讓我們清楚聽見饒舌將歷史敘事視為社會活動的面向,也讓我們看見饒舌與文學和電影中的歷史介入,以及在學校裡的正規歷史教育有所不同。
尾聲那章仔細聆聽2014年島上民主化過程的指標性事件:「太陽花學運」之中出現的饒舌歌。我感受到在太陽花學運後,歌手那些充滿情感的回應,與莫拉克風災後如出一轍,因此開始思索饒舌如何也與現在的歷史有關。我簡短回顧了這個場景的發展,如何起因於加劇的新自由主義化,以及台灣主權地位面對的持續挑戰。對饒舌圈中的資深歌手而言,情勢或許會改變,但饒舌的迫切性不會。永遠都會有許多要教導的事情、要訴說的故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