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記憶的旋律化為實體:走進《唱 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展》,看見台灣流行音樂的發展軌跡
數位時代,音樂的存在似乎愈來愈無形,我們透過串流聆聽、在雲端儲存旋律,卻也因此逐漸與有形的音樂經驗漸行漸遠。正因如此,如何重新感受音樂的質地、看見它在物件中的形狀與記憶,成為探索、浸入台灣流行音樂的重要途徑。北流常設展《唱 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展》便是一個具體的場域,透過策展手法、實體物件與時代場景的交錯建構,這檔展覽不只是關於聲音的回顧,更是一場試圖讓流行音樂被「看見」的實驗。從展覽出發,我們回望台灣流行音樂的發展軌跡,也思考它如何留下痕跡、如何再次與我們產生連結。
《唱 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展》,由 INCEPTION 啟藝執行長暨策展人梁浩軒領銜,與樂評人馬世芳、音樂人瑪莎與設計師李明道(Akibo)共同策劃,團隊從數以萬計的台灣流行歌曲與留下的「實體痕跡」中,重新建構出一條可見、可觸、可聆聽的流行音樂軌跡。
展覽自北流文化館四樓延伸至六樓,涵蓋十三個展區、十九位引言人、113首歌曲,展出超過1400件展品,從泛黃的手稿、經典黑膠、卡式錄音帶,到鋼琴、吉他與舞台裝置。策展團隊以實體物件與場景重現為媒介,帶領觀眾穿越「從有形到無形」的世代遞嬗,讓每一首歌曲不僅是回憶,也化為眼前具象的風景。
這檔關於聲音的展覽,也是一種讓音樂重新被看見、被論述、被珍視的嘗試。自2021年九月開展至今,作為北流文化館的常設展,它已成為向大眾介紹流行音樂的重要起點。
「這不是歷史課,而是一場經過編曲的音樂旅程。」共同策展人馬世芳這麼形容。
用經典場景,重現音樂的魅力
為了讓觀眾真切感受與實體音樂共存的年代,策展團隊刻意不採傳統的時間線排序,而是以「場景」作為劃分基礎:先設定主題,再決定歌單。每個展間都擁有一個專屬的時代場域,走入其中,如同穿越進某段集體記憶,聽見屬於那個時空的旋律。對瑪莎而言,最大挑戰在於:如何將原本只屬於聽覺的流行音樂,轉化為一種可以被「看見」的經驗。「聽音樂是非常個人且私密的事,不管用什麼角度切入,都會因為觀眾的喜好與關注不同而出現爭議。」他說。但也因此,流行音樂才如此動人。畢竟,它總在生命中某個時刻,扮演過不可取代的角色。
展覽以「記憶的和弦」為序章,並列陳達的月琴與伍佰的電吉他,讓〈思想起〉 與搖滾樂並肩出場,象徵跨時代聲響的重疊。接著,「臺北圓環」展區以投影重現圓環的日與夜,帶觀眾走過從日治時期歌仔本、收音機、留聲機,到唱片行與錄音帶的更迭軌跡。再到「時代電器行」,復刻老式電視機、卡式隨身聽與手提式收錄音機的陳列櫥窗,彷彿一段段被打開的老記憶。
「用音樂感動人不難,難的是如何喚醒每個人對某首歌的私密記憶。」瑪莎說,「即便你對一首歌不熟,只要成長過程曾經聽過,旋律響起時,就會有滿腔的回憶湧上心頭。」
以影像加乘歌曲,放大情感張力
另一方面,Akibo則透過投影技術打造一座座時代空間,讓觀眾在視覺與聽覺交織之下,沉浸於特定年代的氛圍裡。
展間「火車火車」便以列車為意象,呼應遊子離鄉的心情。林強與羅大佑的歌曲唱著追尋與思鄉,搭配車窗流動的影像,帶出台灣從農業社會、走入工業化,再邁向現代化的過程。
展區「年輕人的精神世界」,策展團隊運用投影描繪出一個不斷變化的房間。隨著空間佈置與燈光語言轉換,從1980年代政治鬆綁後誕生的有態度歌曲,延續至張雨生、陳綺貞、周杰倫、宋岳庭與草東沒有派對,不同世代年輕人對於生活的關懷,在這個房間中被層層映照出來。
「即便是不熟悉音樂的朋友,也能透過這個展覽,對台灣流行音樂形成一個基礎輪廓。」馬世芳認為,影像與歌曲的結合,放大了情感的張力,讓觀眾不必仰賴歷史知識,就能直接感受流行音樂與時代交織的創造力與共鳴。
透過實體物件,凝聚感動的力量
來到「音樂的魅力」與「音樂現場」展區,實體物件的力量被具體呈現。瑪莎曾走訪世界各地的音樂展覽,他分享在英國參觀 The Beatles Story 博物館時的震撼經驗:「再多的舊照片與唱片封面,都不如展櫃裡那把約翰藍儂(John Lennon)演出過的吉他,旁邊擺著親筆手稿、小抄,以及那副破掉的圓框眼鏡來得深刻。」當一首重要的歌曲,以親筆手稿的形式出現在眼前,對樂迷來說,那就是分量十足的感動。
馬世芳也同意,這些物件光是靜靜擺在現場,就已充滿力量。例如張雨生的吉他、羅大佑的墨鏡、編曲家陳志遠在白金錄音室使用過的 mixing console 等。這些物件的匯聚,不只完成了展覽的實體感受,也讓觀眾在穿越不同時代的歌曲之後,累積的情感有了具體的投射出口。
強調嘻哈的當代聲景,音樂脈絡未完待續
隨著展覽邁入第三年,2023年底常設展新增了「HIP-HOP 大事|臺灣嘻哈展區」。瑪莎說:「流行音樂一直在變,展覽內容當然也要改變。」
馬世芳則認為,嘻哈是近年台灣原創音樂場景中最具能量的聲音之一。「嘻哈講究歌詞,緊扣當代議題。台灣的嘻哈在語感和主題處理上都非常成熟。」對策展團隊來說,此刻將嘻哈納入展覽,是對音樂風格的回應,更是一種脈絡註記。瑪莎表示:「我們希望大家注意到,嘻哈正在茁壯,代表著年輕世代的語言與想法。它不只是新的流行音樂,也已經成為某種生活方式。」
常設展以2000年為分界,近二十五年來,聆聽音樂的習慣出現跟過去截然不同的變化,兩位策展人觀察到:隨著樂迷分眾化的加劇,年輕世代回頭聽老歌的比例正在上升。瑪莎分享,他在KKBOX的「開船放歌」活動中觀察到,二、三十年前的歌曲,反而比近五年的作品更能引起共鳴。而底下跟唱的三、四百位歌迷,多數都是二十多歲到三十歲的年輕人。
馬世芳補充,不少早期發行的歌曲在串流平台上仍維持高點閱率,甚至被大量改編為影視主題曲。對於新世代的創作者與聽眾而言,重新理解與再詮釋「前一代的聲音」,已成為進入音樂場景的某種默會功課。「不只要理解新創造的作品與當下的風潮,還要理解那些來自過去的聲音,是怎麼在今天被重新做出來的。」目前在大學任教的馬世芳這麼說。
在這樣的流行趨勢與記憶流轉中,《唱 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展》讓那些曾陪伴眾人的聲音,透過實體之姿再度回到人們眼前。瑪莎笑說:「希望內行人看得懂門道,外行人也能看到熱鬧。」無論走進展場的理由是什麼,在那些封面、手稿、器材與燈光之中,相信你我總會有某一刻,意識到自己正在「看見」有形的音樂――從那一刻起,關於流行音樂的感受,就不只是無形的事了。
數位時代,音樂的存在似乎愈來愈無形,我們透過串流聆聽、在雲端儲存旋律,卻也因此逐漸與有形的音樂經驗漸行漸遠。正因如此,如何重新感受音樂的質地、看見它在物件中的形狀與記憶,成為探索、浸入台灣流行音樂的重要途徑。北流常設展《唱 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展》便是一個具體的場域,透過策展手法、實體物件與時代場景的交錯建構,這檔展覽不只是關於聲音的回顧,更是一場試圖讓流行音樂被「看見」的實驗。從展覽出發,我們回望台灣流行音樂的發展軌跡,也思考它如何留下痕跡、如何再次與我們產生連結。
《唱 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展》,由 INCEPTION 啟藝執行長暨策展人梁浩軒領銜,與樂評人馬世芳、音樂人瑪莎與設計師李明道(Akibo)共同策劃,團隊從數以萬計的台灣流行歌曲與留下的「實體痕跡」中,重新建構出一條可見、可觸、可聆聽的流行音樂軌跡。
展覽自北流文化館四樓延伸至六樓,涵蓋十三個展區、十九位引言人、113首歌曲,展出超過1400件展品,從泛黃的手稿、經典黑膠、卡式錄音帶,到鋼琴、吉他與舞台裝置。策展團隊以實體物件與場景重現為媒介,帶領觀眾穿越「從有形到無形」的世代遞嬗,讓每一首歌曲不僅是回憶,也化為眼前具象的風景。
這檔關於聲音的展覽,也是一種讓音樂重新被看見、被論述、被珍視的嘗試。自2021年九月開展至今,作為北流文化館的常設展,它已成為向大眾介紹流行音樂的重要起點。
「這不是歷史課,而是一場經過編曲的音樂旅程。」共同策展人馬世芳這麼形容。
用經典場景,重現音樂的魅力
為了讓觀眾真切感受與實體音樂共存的年代,策展團隊刻意不採傳統的時間線排序,而是以「場景」作為劃分基礎:先設定主題,再決定歌單。每個展間都擁有一個專屬的時代場域,走入其中,如同穿越進某段集體記憶,聽見屬於那個時空的旋律。對瑪莎而言,最大挑戰在於:如何將原本只屬於聽覺的流行音樂,轉化為一種可以被「看見」的經驗。「聽音樂是非常個人且私密的事,不管用什麼角度切入,都會因為觀眾的喜好與關注不同而出現爭議。」他說。但也因此,流行音樂才如此動人。畢竟,它總在生命中某個時刻,扮演過不可取代的角色。
展覽以「記憶的和弦」為序章,並列陳達的月琴與伍佰的電吉他,讓〈思想起〉 與搖滾樂並肩出場,象徵跨時代聲響的重疊。接著,「臺北圓環」展區以投影重現圓環的日與夜,帶觀眾走過從日治時期歌仔本、收音機、留聲機,到唱片行與錄音帶的更迭軌跡。再到「時代電器行」,復刻老式電視機、卡式隨身聽與手提式收錄音機的陳列櫥窗,彷彿一段段被打開的老記憶。
「用音樂感動人不難,難的是如何喚醒每個人對某首歌的私密記憶。」瑪莎說,「即便你對一首歌不熟,只要成長過程曾經聽過,旋律響起時,就會有滿腔的回憶湧上心頭。」
以影像加乘歌曲,放大情感張力
另一方面,Akibo則透過投影技術打造一座座時代空間,讓觀眾在視覺與聽覺交織之下,沉浸於特定年代的氛圍裡。
展間「火車火車」便以列車為意象,呼應遊子離鄉的心情。林強與羅大佑的歌曲唱著追尋與思鄉,搭配車窗流動的影像,帶出台灣從農業社會、走入工業化,再邁向現代化的過程。
展區「年輕人的精神世界」,策展團隊運用投影描繪出一個不斷變化的房間。隨著空間佈置與燈光語言轉換,從1980年代政治鬆綁後誕生的有態度歌曲,延續至張雨生、陳綺貞、周杰倫、宋岳庭與草東沒有派對,不同世代年輕人對於生活的關懷,在這個房間中被層層映照出來。
「即便是不熟悉音樂的朋友,也能透過這個展覽,對台灣流行音樂形成一個基礎輪廓。」馬世芳認為,影像與歌曲的結合,放大了情感的張力,讓觀眾不必仰賴歷史知識,就能直接感受流行音樂與時代交織的創造力與共鳴。
透過實體物件,凝聚感動的力量
來到「音樂的魅力」與「音樂現場」展區,實體物件的力量被具體呈現。瑪莎曾走訪世界各地的音樂展覽,他分享在英國參觀 The Beatles Story 博物館時的震撼經驗:「再多的舊照片與唱片封面,都不如展櫃裡那把約翰藍儂(John Lennon)演出過的吉他,旁邊擺著親筆手稿、小抄,以及那副破掉的圓框眼鏡來得深刻。」當一首重要的歌曲,以親筆手稿的形式出現在眼前,對樂迷來說,那就是分量十足的感動。
馬世芳也同意,這些物件光是靜靜擺在現場,就已充滿力量。例如張雨生的吉他、羅大佑的墨鏡、編曲家陳志遠在白金錄音室使用過的 mixing console 等。這些物件的匯聚,不只完成了展覽的實體感受,也讓觀眾在穿越不同時代的歌曲之後,累積的情感有了具體的投射出口。
強調嘻哈的當代聲景,音樂脈絡未完待續
隨著展覽邁入第三年,2023年底常設展新增了「HIP-HOP 大事|臺灣嘻哈展區」。瑪莎說:「流行音樂一直在變,展覽內容當然也要改變。」
馬世芳則認為,嘻哈是近年台灣原創音樂場景中最具能量的聲音之一。「嘻哈講究歌詞,緊扣當代議題。台灣的嘻哈在語感和主題處理上都非常成熟。」對策展團隊來說,此刻將嘻哈納入展覽,是對音樂風格的回應,更是一種脈絡註記。瑪莎表示:「我們希望大家注意到,嘻哈正在茁壯,代表著年輕世代的語言與想法。它不只是新的流行音樂,也已經成為某種生活方式。」
常設展以2000年為分界,近二十五年來,聆聽音樂的習慣出現跟過去截然不同的變化,兩位策展人觀察到:隨著樂迷分眾化的加劇,年輕世代回頭聽老歌的比例正在上升。瑪莎分享,他在KKBOX的「開船放歌」活動中觀察到,二、三十年前的歌曲,反而比近五年的作品更能引起共鳴。而底下跟唱的三、四百位歌迷,多數都是二十多歲到三十歲的年輕人。
馬世芳補充,不少早期發行的歌曲在串流平台上仍維持高點閱率,甚至被大量改編為影視主題曲。對於新世代的創作者與聽眾而言,重新理解與再詮釋「前一代的聲音」,已成為進入音樂場景的某種默會功課。「不只要理解新創造的作品與當下的風潮,還要理解那些來自過去的聲音,是怎麼在今天被重新做出來的。」目前在大學任教的馬世芳這麼說。
在這樣的流行趨勢與記憶流轉中,《唱 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展》讓那些曾陪伴眾人的聲音,透過實體之姿再度回到人們眼前。瑪莎笑說:「希望內行人看得懂門道,外行人也能看到熱鬧。」無論走進展場的理由是什麼,在那些封面、手稿、器材與燈光之中,相信你我總會有某一刻,意識到自己正在「看見」有形的音樂――從那一刻起,關於流行音樂的感受,就不只是無形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