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寂寞的大狗,有點像你也有點像我
──繪本推廣人 海狗房東
 
奈良美智已是世界知名的日本當代藝術家,人們多半識得其名、其畫,但卻常誤以為他是女性,雖然他最常畫的是女孩,且據他所說都是「自畫像」,不過,他卻是位大叔。
 
除了表情堅定,帶點憤怒與孤傲的可愛女孩,奈良美智也常創作狗,位於他故鄉的青森縣立美術館就有一座巨大的白狗雕塑,即使只有半身,也巍峨懾人。奈良美智的偶像荒木經惟曾說這隻身體微微向前傾的狗,雖然閉眼卻有視線投射而出、看向每個觀看者,讓人想誠心禮拜,「根本就是在創作大佛」。
 
奈良美智的女孩和大狗都有難以定義的「可愛」,眼神斜睨但可愛、閉目孤高但可愛、身形巨大但可愛……,在這些可愛之中,令觀看者感到可以被愛,可以得到某種垂憐和傾聽。
 
在《寂寞的大狗》裡,同時有奈良美智的女孩和大狗,喜歡他的粉絲怎能錯過?雖然未必能前往青森一睹如大佛撫慰人心的大狗,也無法收藏價值不斐的畫作,但繪本是絕大多數人能負擔的微型美術館。
 
故事中的大狗,比青森縣立美術館的大狗更大,他的頭在雲端之上,前後腳橫跨太平洋,分別踏在美洲和亞洲的土地上。這樣的龐然大狗,竟然因為太大,而讓人們看不見他。看似難以理解的邏輯,往往直指內在。人們心中的寂寞感如此巨大,又有多少人能看得見呢?
 
在這個故事中,小小的女孩看見了!女孩和大狗都好驚訝,但是…
 
小女孩 對著我
唱了 好多首歌
因此 我們
就可以變成 朋友了啊
 
《寂寞的大狗》獨特的「口氣」,像是吟遊詩人的人生詠嘆,這也是奈良美智所嚮往的。
 
奈良美智在一次名為walking alone的展覽之後,在推特上寫下:「已經不是walking alone,是walking together了」,正如這個故事令人滿意的結局。本書譯者曾說《寂寞的大狗》是以過去式的時態所寫,或許,就如同奈良美智這句話,寂寞的心一旦能對人袒露、寫下、畫下,似乎在某種程度上就是過去式了。
 
人的處境、生活的課題都有些許相似,在那重疊之處,不必靠言語也能對話。看著奈良美智刨挖自己內在的畫作和故事,也會覺得「啊!有點像我」吧!「有點像你,有點像我」,也是奈良美智某次個展的主題呢!
 
推薦序2
 
美好的孤獨
──音樂人‧文字者‧收藏家 姚謙
遇見奈良美智先生作品的過程是一個小複雜的故事,九○年初我還是一個北漂台北工作的年輕人,工作之餘更多時間是看書。那時讀了吉本芭娜娜的一本小說集《哀愁的預感》,特別地喜歡,但是不知道什麼緣故,也許因為搬家吧,那本書遺失了。後來日本旅行時在書店還刻意的找了那本書,卻意外發現了吉本芭娜娜有好幾本書,都用了一位日本藝術家的作品當作插圖,那是我第一次遇到奈良美智的作品。
 
之後,在許多藝術新聞或展覽裡,常看到奈良美智的娃娃和他畫的那條比例相對比較大的小狗。也許是因為吉本芭娜娜的影響,每次閱讀著奈良美智作品時,感受的都是他對於孤獨的描寫,這一點似乎與別人看奈良美智作品的想法有些差異。另外那看似淘氣、任性或有主張的娃娃常常先贏得人們的視線,而偶爾出現的大狗卻更能讓我回應自己內心的感受。關於孤獨在每個人心中都存在著,平時不太見人不會放在臉上,就像那條大狗一樣。常常因為與另外一個生命相遇了才對照出來。看完寂寞的大狗這本書,奈良美智以繪本形式說了這個故事,似乎跟我遇見奈良美智作品的感想,有點殊途同歸之感。
 
九○年後段開始,我有了收藏藝術的習慣,總想著,如果有機會應該收藏他的作品。不過我更偏好於在看他的展覽時,看他佈置的小木屋裡那許多隨手畫、信手塗鴉說著小故事的小作品、滿牆貼著;那是一種生活表示。屬於一個人孤獨的生活和許多隱藏在內心的言語,每張小圖都短句子的詩、一句一張圖,貼滿了牆。因此後來當我有機會收藏奈良美智作品,大多是這樣的小作品。
 
如同他在他的展覽「我不介意你忘了我」一樣,我把展中的小木屋裡轉換成我的臥房,也掛上了許多小畫作,而其中就有兩幅是他的作品。我常常想,孤獨是常態,藏在每個人的生命裡,只是越清晰感受孤獨的人,越不會把它放在生活的最外面,而孤獨常常是與另外一個孤獨的生命深刻對照時,才能清晰的出現,美好的站在自己面前。孤獨是有啟發性的、孤獨是美好的、孤獨不見得是哀傷的。也因為孤獨就像是生命裡微微下陷的小坑洞,他讓我們因此試著尋找屬於精神上的渴望去填平、去對照。
 
藝術最美好的地方就是給予人:因為閱讀、因為思考所帶來的啟發。在奈良美智作品裡,那隻看來面無表情、思考孤獨的大狗,與大家熟悉的奈良美智娃娃相遇之後,孤獨變成生命的一次盛宴,讓我們清晰看到生命中許多值得慶幸、值得高興、或者值得思考的部分,這也是這本畫冊,我閱讀之後最深刻的感想。
 
推薦序3
 
來青森看「寂寞的大狗」吧!
──日本領隊 張東君(青蛙巫婆)
每個人對一個地方,都會有不同的(刻板)印象。對我來說,青森曾經只是會讓我想到「蘋果、睡魔祭(ねぶた祭)、青函隧道、太宰治」的地方,但是後來因為一個怪怪的小女孩,所以青森印象第五名就變成奈良美智了。
 
在沒看過奈良美智的介紹之前,他的名字應該曾經讓不少人誤以為他是女性。但是不論大家知不知道他的長相如何,一定都看過他的作品、認識他畫的娃娃和狗。一般人對於他畫的娃娃帶有的印象,是「雖然感覺很陰沉,卻還是很可愛」。至於他畫的狗,「為什麼比真的貴那麼多?(廣告:請大家以認養代替購買)」那就不用問了!
 
對日本人,特別是青森縣人來說,奈良美智的「青森犬」,就代表了「青森縣」(犬跟縣的發音在日文裡相同)。而那隻狗,就位於青森縣立美術館,跟建築物合為一體,也跟這本書的標題一樣,是隻很大很大的,在牠旁邊會完全看不到全貌,有8.5公尺高的超級大狗。那是在美術館成立時,請奈良美智設計製作的「鎮館之寶」。牠平時都低頭看著牠眼前(顯然空無一物)的食盆,看起來有點悲傷(假如我只有空碗沒有食物,我不只會很哀傷)。
 
但是有時候,配合奈良本人或/和美術館的活動,這隻大狗也會被稍微打扮、打扮。像是在 2012年10月到2013年1月,奈良美智在青森縣立美術館有個特展「跟你和我有一點點像」,館方為了迎接個展,就邀集了青森縣居民帶著家裡的圍巾、毛衣等新舊不論的衣物,一起在美術館做了一頂「超大拼布帽帽」,給那隻巨無霸青森犬戴。以集體創作喚醒向心力,並以本地藝術家結成在地力量,讓當地居民一起把作品當成自己的來愛護照顧,實在是個很好的想法。然後,再搭配這本《寂寞的大狗》,告訴大家:朋友,一定在某處等你,不要放棄尋覓……。所以只要看到青森犬、想到這隻大狗,就自然而然的會泛起微笑。(不過,要露出奈良美智筆下那些小女孩的怪怪表情,我也是不反對的。)
										寂寞的大狗,有點像你也有點像我
──繪本推廣人 海狗房東
奈良美智已是世界知名的日本當代藝術家,人們多半識得其名、其畫,但卻常誤以為他是女性,雖然他最常畫的是女孩,且據他所說都是「自畫像」,不過,他卻是位大叔。
除了表情堅定,帶點憤怒與孤傲的可愛女孩,奈良美智也常創作狗,位於他故鄉的青森縣立美術館就有一座巨大的白狗雕塑,即使只有半身,也巍峨懾人。奈良美智的偶像荒木經惟曾說這隻身體微微向前傾的狗,雖然閉眼卻有視線投射而出、看向每個觀看者,讓人想誠心禮拜,「根本就是在創作大佛」。
奈良美智的女孩和大狗都有難以定義的「可愛」,眼神斜睨但可愛、閉目孤高但可愛、身形巨大但可愛……,在這些可愛之中,令觀看者感到可以被愛,可以得到某種垂憐和傾聽。
在《寂寞的大狗》裡,同時有奈良美智的女孩和大狗,喜歡他的粉絲怎能錯過?雖然未必能前往青森一睹如大佛撫慰人心的大狗,也無法收藏價值不斐的畫作,但繪本是絕大多數人能負擔的微型美術館。
故事中的大狗,比青森縣立美術館的大狗更大,他的頭在雲端之上,前後腳橫跨太平洋,分別踏在美洲和亞洲的土地上。這樣的龐然大狗,竟然因為太大,而讓人們看不見他。看似難以理解的邏輯,往往直指內在。人們心中的寂寞感如此巨大,又有多少人能看得見呢?
在這個故事中,小小的女孩看見了!女孩和大狗都好驚訝,但是…
小女孩 對著我
唱了 好多首歌
因此 我們
就可以變成 朋友了啊
《寂寞的大狗》獨特的「口氣」,像是吟遊詩人的人生詠嘆,這也是奈良美智所嚮往的。
奈良美智在一次名為walking alone的展覽之後,在推特上寫下:「已經不是walking alone,是walking together了」,正如這個故事令人滿意的結局。本書譯者曾說《寂寞的大狗》是以過去式的時態所寫,或許,就如同奈良美智這句話,寂寞的心一旦能對人袒露、寫下、畫下,似乎在某種程度上就是過去式了。
人的處境、生活的課題都有些許相似,在那重疊之處,不必靠言語也能對話。看著奈良美智刨挖自己內在的畫作和故事,也會覺得「啊!有點像我」吧!「有點像你,有點像我」,也是奈良美智某次個展的主題呢!
推薦序2
美好的孤獨
──音樂人‧文字者‧收藏家 姚謙
遇見奈良美智先生作品的過程是一個小複雜的故事,九○年初我還是一個北漂台北工作的年輕人,工作之餘更多時間是看書。那時讀了吉本芭娜娜的一本小說集《哀愁的預感》,特別地喜歡,但是不知道什麼緣故,也許因為搬家吧,那本書遺失了。後來日本旅行時在書店還刻意的找了那本書,卻意外發現了吉本芭娜娜有好幾本書,都用了一位日本藝術家的作品當作插圖,那是我第一次遇到奈良美智的作品。
之後,在許多藝術新聞或展覽裡,常看到奈良美智的娃娃和他畫的那條比例相對比較大的小狗。也許是因為吉本芭娜娜的影響,每次閱讀著奈良美智作品時,感受的都是他對於孤獨的描寫,這一點似乎與別人看奈良美智作品的想法有些差異。另外那看似淘氣、任性或有主張的娃娃常常先贏得人們的視線,而偶爾出現的大狗卻更能讓我回應自己內心的感受。關於孤獨在每個人心中都存在著,平時不太見人不會放在臉上,就像那條大狗一樣。常常因為與另外一個生命相遇了才對照出來。看完寂寞的大狗這本書,奈良美智以繪本形式說了這個故事,似乎跟我遇見奈良美智作品的感想,有點殊途同歸之感。
九○年後段開始,我有了收藏藝術的習慣,總想著,如果有機會應該收藏他的作品。不過我更偏好於在看他的展覽時,看他佈置的小木屋裡那許多隨手畫、信手塗鴉說著小故事的小作品、滿牆貼著;那是一種生活表示。屬於一個人孤獨的生活和許多隱藏在內心的言語,每張小圖都短句子的詩、一句一張圖,貼滿了牆。因此後來當我有機會收藏奈良美智作品,大多是這樣的小作品。
如同他在他的展覽「我不介意你忘了我」一樣,我把展中的小木屋裡轉換成我的臥房,也掛上了許多小畫作,而其中就有兩幅是他的作品。我常常想,孤獨是常態,藏在每個人的生命裡,只是越清晰感受孤獨的人,越不會把它放在生活的最外面,而孤獨常常是與另外一個孤獨的生命深刻對照時,才能清晰的出現,美好的站在自己面前。孤獨是有啟發性的、孤獨是美好的、孤獨不見得是哀傷的。也因為孤獨就像是生命裡微微下陷的小坑洞,他讓我們因此試著尋找屬於精神上的渴望去填平、去對照。
藝術最美好的地方就是給予人:因為閱讀、因為思考所帶來的啟發。在奈良美智作品裡,那隻看來面無表情、思考孤獨的大狗,與大家熟悉的奈良美智娃娃相遇之後,孤獨變成生命的一次盛宴,讓我們清晰看到生命中許多值得慶幸、值得高興、或者值得思考的部分,這也是這本畫冊,我閱讀之後最深刻的感想。
推薦序3
來青森看「寂寞的大狗」吧!
──日本領隊 張東君(青蛙巫婆)
每個人對一個地方,都會有不同的(刻板)印象。對我來說,青森曾經只是會讓我想到「蘋果、睡魔祭(ねぶた祭)、青函隧道、太宰治」的地方,但是後來因為一個怪怪的小女孩,所以青森印象第五名就變成奈良美智了。
在沒看過奈良美智的介紹之前,他的名字應該曾經讓不少人誤以為他是女性。但是不論大家知不知道他的長相如何,一定都看過他的作品、認識他畫的娃娃和狗。一般人對於他畫的娃娃帶有的印象,是「雖然感覺很陰沉,卻還是很可愛」。至於他畫的狗,「為什麼比真的貴那麼多?(廣告:請大家以認養代替購買)」那就不用問了!
對日本人,特別是青森縣人來說,奈良美智的「青森犬」,就代表了「青森縣」(犬跟縣的發音在日文裡相同)。而那隻狗,就位於青森縣立美術館,跟建築物合為一體,也跟這本書的標題一樣,是隻很大很大的,在牠旁邊會完全看不到全貌,有8.5公尺高的超級大狗。那是在美術館成立時,請奈良美智設計製作的「鎮館之寶」。牠平時都低頭看著牠眼前(顯然空無一物)的食盆,看起來有點悲傷(假如我只有空碗沒有食物,我不只會很哀傷)。
但是有時候,配合奈良本人或/和美術館的活動,這隻大狗也會被稍微打扮、打扮。像是在 2012年10月到2013年1月,奈良美智在青森縣立美術館有個特展「跟你和我有一點點像」,館方為了迎接個展,就邀集了青森縣居民帶著家裡的圍巾、毛衣等新舊不論的衣物,一起在美術館做了一頂「超大拼布帽帽」,給那隻巨無霸青森犬戴。以集體創作喚醒向心力,並以本地藝術家結成在地力量,讓當地居民一起把作品當成自己的來愛護照顧,實在是個很好的想法。然後,再搭配這本《寂寞的大狗》,告訴大家:朋友,一定在某處等你,不要放棄尋覓……。所以只要看到青森犬、想到這隻大狗,就自然而然的會泛起微笑。(不過,要露出奈良美智筆下那些小女孩的怪怪表情,我也是不反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