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本書旨在為音樂愛好者提供一套完整的長笛演奏指南,力求由淺入深,清晰闡述學習此樂器所需的全部知識。因此,本書廣泛討論了實用音樂中良好品味的準則。這些準則雖然主要針對長笛演奏,但對於追求精湛技巧的歌唱家或其他樂器演奏家同樣具有參考價值。讀者可以根據自身的聲音條件或樂器類型選擇並應用相關內容。
音樂作品的成功不僅依賴於主奏或獨奏樂手的表現,伴奏樂手的演奏同樣至關重要。因此,本書特別設置了一章,講解如何有效地伴奏主奏聲部。這與主題並不偏離,因為我的目標是培養技藝精湛且具備音樂素養的音樂家,而不僅僅是機械地演奏長笛的樂手。除了訓練學生的唇、舌、手指技巧外,還需培養他們的音樂品味和判斷能力。良好的伴奏技巧至關重要,不僅因為演奏者常需擔任伴奏,還因為在獨奏時,有權要求伴奏者提供充分的配合與支援。
基於同樣的理念,最後一章討論如何評價音樂家及其作品。前半部分為音樂初學者提供自我反思的機會,使他們預見專業且公允的樂評會如何評價他們;後半部分則指導樂手選擇曲目,避免演奏欠佳的作品。這些內容的加入,旨在使本書對主奏樂器的音樂家和伴奏樂手都有實用價值,並為作曲初學者提供創作樂曲的參考框架。
我無意為已有成就的作曲家或演奏家訂立規則。相反,本書通過分析這些大師作品的特點,展示他們的成就,並指導年輕音樂家應如何學習與效仿。如果內容偶有離題之處,敬請讀者見諒。我的目的在於糾正音樂界的一些缺失,並分享一些提升實用音樂品味的觀點。
我的某些論點可能聽起來較為武斷,有時只使用「必須」而未詳細解釋。這是因為許多關於音樂品味的判斷主觀且難以論證,冗長的解釋也未必令人信服。若讀者對我的觀點有疑惑,不妨嘗試不同的方法,根據自身判斷選擇最佳的方式。
我不自認完美無缺,任何人都可以提出更好的見解,我會欣然接受。對於文中內容,我將持續研究,若有必要,會另行出版補充材料。屆時,我會採納或回應讀者的寶貴意見,但不會理會無意義的瑣碎批評或單純的惡意攻擊,也不會糾纏於文字之爭。
雖然我相信本書已涵蓋學習長笛所需的一切知識,但我並不認為僅憑本書就能自學成才,學生仍需專業教師指導。本書略去了一些音樂基礎知識,只在需要重點說明特殊技巧時才詳細闡述。有些讀者可能覺得本書某些部分過於冗長甚至多餘,而另一些讀者可能認為不夠詳盡。因此,我在不影響篇幅的情況下,在不同章節中重複說明相關內容,以避免讀者因交叉查閱而耗費時間和精力。
本書偶爾使用外來詞彙,旨在增進理解。由於德語音樂術語尚未完全普及,有的音樂家可能不熟悉,因此在這些術語廣泛應用之前,仍需使用常見的外來詞彙。為便於理解,書中附錄的音樂譜例建議單獨裝訂,便於隨時參考,並與書中內容對照。為使本書惠及更多國家的讀者,我已將德文原著翻譯成法文,同時採用兩種記譜法以滿足不同讀者的需求。最後,我相信我的努力會得到好評。
柏林,作於1752年9月
匡茲
本書旨在為音樂愛好者提供一套完整的長笛演奏指南,力求由淺入深,清晰闡述學習此樂器所需的全部知識。因此,本書廣泛討論了實用音樂中良好品味的準則。這些準則雖然主要針對長笛演奏,但對於追求精湛技巧的歌唱家或其他樂器演奏家同樣具有參考價值。讀者可以根據自身的聲音條件或樂器類型選擇並應用相關內容。
音樂作品的成功不僅依賴於主奏或獨奏樂手的表現,伴奏樂手的演奏同樣至關重要。因此,本書特別設置了一章,講解如何有效地伴奏主奏聲部。這與主題並不偏離,因為我的目標是培養技藝精湛且具備音樂素養的音樂家,而不僅僅是機械地演奏長笛的樂手。除了訓練學生的唇、舌、手指技巧外,還需培養他們的音樂品味和判斷能力。良好的伴奏技巧至關重要,不僅因為演奏者常需擔任伴奏,還因為在獨奏時,有權要求伴奏者提供充分的配合與支援。
基於同樣的理念,最後一章討論如何評價音樂家及其作品。前半部分為音樂初學者提供自我反思的機會,使他們預見專業且公允的樂評會如何評價他們;後半部分則指導樂手選擇曲目,避免演奏欠佳的作品。這些內容的加入,旨在使本書對主奏樂器的音樂家和伴奏樂手都有實用價值,並為作曲初學者提供創作樂曲的參考框架。
我無意為已有成就的作曲家或演奏家訂立規則。相反,本書通過分析這些大師作品的特點,展示他們的成就,並指導年輕音樂家應如何學習與效仿。如果內容偶有離題之處,敬請讀者見諒。我的目的在於糾正音樂界的一些缺失,並分享一些提升實用音樂品味的觀點。
我的某些論點可能聽起來較為武斷,有時只使用「必須」而未詳細解釋。這是因為許多關於音樂品味的判斷主觀且難以論證,冗長的解釋也未必令人信服。若讀者對我的觀點有疑惑,不妨嘗試不同的方法,根據自身判斷選擇最佳的方式。
我不自認完美無缺,任何人都可以提出更好的見解,我會欣然接受。對於文中內容,我將持續研究,若有必要,會另行出版補充材料。屆時,我會採納或回應讀者的寶貴意見,但不會理會無意義的瑣碎批評或單純的惡意攻擊,也不會糾纏於文字之爭。
雖然我相信本書已涵蓋學習長笛所需的一切知識,但我並不認為僅憑本書就能自學成才,學生仍需專業教師指導。本書略去了一些音樂基礎知識,只在需要重點說明特殊技巧時才詳細闡述。有些讀者可能覺得本書某些部分過於冗長甚至多餘,而另一些讀者可能認為不夠詳盡。因此,我在不影響篇幅的情況下,在不同章節中重複說明相關內容,以避免讀者因交叉查閱而耗費時間和精力。
本書偶爾使用外來詞彙,旨在增進理解。由於德語音樂術語尚未完全普及,有的音樂家可能不熟悉,因此在這些術語廣泛應用之前,仍需使用常見的外來詞彙。為便於理解,書中附錄的音樂譜例建議單獨裝訂,便於隨時參考,並與書中內容對照。為使本書惠及更多國家的讀者,我已將德文原著翻譯成法文,同時採用兩種記譜法以滿足不同讀者的需求。最後,我相信我的努力會得到好評。
柏林,作於1752年9月
匡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