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琴道
  夫心者道也,琴者器也。本乎道則可以周於器,通乎心故可以應於琴。──〔宋〕朱長文《琴史》
  古琴為中華民族最古老的絲弦樂器,琴樂為最能體現中華文化精神的經典國樂。在世界音樂文化史上,如中國古琴歷史之悠久、學理之深廣、文獻之豐富、綿延之堅韌者,未有儕類。
  中華琴學,源遠流長,綿延三千餘年而不絕,而好之者、傳承者,不僅有古文化傳說中之聖王明君,歷代且多有英睿特出之士,有史實可考之文人逸士、方外道者,今所謂「文化菁英」者,其數也眾矣,堪稱世界音樂文化史上之一大奇蹟,亦七弦琴與一般樂器不同之根本特點。若僅以「音樂藝術」來看待古琴,此一文化現象似不可解。
  然深味中華琴學,即可明瞭,琴自創製起,即蘊有深刻的文化意象,具有遠超一般樂器的內涵,被稱為「道器」,乃君子所御,為文人修身理性之具。自孔子以下,歷代文人多以琴為生命之所寄。所謂「君子之座,必左琴右書」、「君子以琴書自娛」,七弦琴與負有傳承文化使命的「書」具有同等之地位,琴道化精神和操縵活動,向稱「琴道」而不作技藝觀。
  中華文化儒、釋、道三家思想皆融會琴中,其中儒家禮樂之道、道家修真之道影響尤巨,佛家禪宗「明心見性」之禪道於琴也有影響,琴禪相應,故又有「琴禪」、「枯木禪」之稱。琴道思想是中華琴學的精粹,乃儒釋道三家學術思想在琴學上的結晶。
  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琴道,於操縵之士的文化素養、道德境界及操縵之琴風、琴容乃至操縵環境的選擇、師友傳習之交往等均有要求,總為「琴品」。
  循琴道之宏旨、琴品之自律,中華琴風,崇尚沖和大雅而黜除炎鬧俗態,關注性靈之涵養與自足而非演藝與悅耳,琴人於琴上追求的是中正平和的泱泱大度與清微澹遠的深遠意境,迥異於箏聲琶音。
  故識者咸謂琴樂為中國音樂當之無愧的代表,實乃中華文化之博大恢宏、潔淨精微在音樂上的表徵,古琴亦因此得「國琴」之稱。
  近世以來,琴道衰而古音喪。一般大眾古琴與古箏不辨,以箏聲琶音代表民族音樂,琴音稀有難於聽聞已成為突出的事實。
  本為中華文化「琴棋書畫」四事之首的七弦古琴,在今天卻瞠乎書畫棋藝之後,這不僅是民族音樂的缺失,更是中華文化的不幸。究其所由,固然是民族音樂界有所偏弊,而其關鍵乃在琴學之不彰。
  徵諸歷史和文獻,自漢代七弦琴成熟後,琴道思想數千年來一直為中華琴學之主流,為歷代中國琴人所崇奉。間有異數俗化,也只是難以企及琴道之高而未嘗否定琴道之正也。明末清初,琴歌氾濫、雅琴俗化,而有虞山派出,重拈琴道宗旨,一時海內來歸、琴人盡趨而奉為琴宗,此可為一證。
  直至19世紀末,國門大開,西學東漸,中華文化遭「兩千年未有之鉅變」(章太炎語),至20世紀初「五四」新文化運動,疑古、反傳統之風盛行,遂一切傳統皆成為「問題」,琴也莫能外。
  復經一個世紀,社會經幾番之變,中華文化傳統之斷層更趨嚴重。時至今日全球化時代,科技當令,新潮浩蕩,琴人多有只知音樂藝術而不聞琴道之名者,或聞而不解其義、倍感神祕者,更有聞說「琴道」而大笑之者。成名琴家中也頗有不重琴之文化傳承,乃至公然否認琴道思想者,以其影響而誤導後學,此尤為可嘆者也。
  故老桐願於中華琴道略作申論,期有大德方家不吝指正,若能以招同志,「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