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3信仰的建築
3-2
天使的舞動
廊香教堂|聖瑪利亞大教堂
建築師通常就是那位知道空間些微變化的人,他們可以感受到空氣的流動、光線的移轉,以及溫度的變化。現代主義建築大師幾乎都懂得這些細微的「天使動作」。
天使的光影
猶太傳說中,位於耶路撒冷的畢士大池(Bethesda)是個具有療癒功效的神奇池子。平日平靜無奇的池水,一旦被天使撩動,第一個跳進池子裡的人,不論患的是何種疑難雜症,皆可痊癒。因此池邊總是人滿為患, 躺臥著瞎眼、瘸腿、血氣枯乾等病人。
聖經上描述一位被病魔纏身38 年的病患,千里迢迢來到畢士大池,索性拿著被褥在池邊住下。只是即使他看到池水被天使攪動,卻無力自進入池裡,也沒有人願意幫助他,所以多年來一直未能得到醫治。耶穌來到當地,看見他就動了慈心,命令他:「起來!拿著你的褥子走吧!」那人就得著痊癒,起身拿著褥子離開。
猶太人並不崇拜天使,他們認為天使只是「服役的靈」;那位瘸子並非因天使而痊癒,主要還是因為耶穌的神蹟。但是天使的出現與形象,逐漸被美化為純白與聖潔的使者,並且擁有療癒的能力或助人的力量。
那位臥病畢士大池邊的病人,或許真的看過天使降臨;或許他其實也看不見,但他感受得到天使從天而降時的細微變化──明亮的天光照耀, 清新的空氣鼓動,水面激起些許漣漪⋯⋯這些變化一般人無法察覺,但是對這個躺臥池邊多時的病人,時間猶如靜止,他早已經習慣觀察水池,即便是再小的改變,都能引起他的注意!
現代人太講求效率,養成了一種積極卻忙碌的生活節奏。但是有時人會遇到不可控制的意外,就像畢士大池旁的病人一樣,逼得我們不得不放下一切,讓心靈學習安靜。然後你將發現,你逐漸可以看見那些原本視而不見的事物,看見只有靜心的人可以看見的細微處。
建築師通常就是那位知道空間細微變化的人,他們可以感受到空氣的流動、光線的移轉,以及溫度的變化。現代主義建築大師幾乎都懂得這些細膩的「天使動作」(Angle´s Movement):不論是柯比意、路易.康(Louis Kahn)、安藤忠雄,或是丹下健三,都曾在他們的經典作品中表現出所謂的「天使動作」。路易.康曾說:「每一道光都不同於前一道光。」他就是可以感受到些微光線變化的人。在他的建築中,人們試圖去感受他神奇的光影感應能力,不論是金貝爾美術館(Kimbell Art Museum),或是沙克生物研究中心(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見P220),人們都驚奇於光線的奇妙與震撼效果。但這些光線不就是我們天天都看得到的光線嗎?只是善於體會幽微的建築師,努力將這些細緻但美妙的事物呈現給一般大眾,讓我們也可以體驗這些微妙的天使光影。
◎
法國廊香
廊香教堂
Chapelle Notre-Dame-du-Haut de Ronchamp
建築人的聖地
日本《Casa Brutus》雜誌封面專題曾出現「死前一定要看的一百棟建築」這樣的聳動字句,雜誌中介紹一百棟世界各地的經典建築,推薦建築迷要把握人生,在可以到處旅行的年日,好好將這些經典建築看完!
在「死前一定要看的一百棟建築」名單中,不乏現代建築大師萊特、密斯、柯比意等人的經典建築作品,建築大師柯比意的馬賽公寓、薩維亞別墅,以及廊香教堂也必然都在名單之中。不過對於建築人而言,廊香教堂可以說是所有建築作品中,最經典也最神聖的地方,甚至可以說是建築師們的聖地,是一輩子一定要去朝聖的重要建築!
位於法國南部的廊香教堂,交通並不方便, 必須搭乘地方鐵道到達小鎮,再徒步走上小山丘;漫長的旅程,更讓人有朝聖般的期待心理。所謂的「朝聖」之路,本來就是漫長而坎坷的,歷經千辛萬苦的過程,其實正是修煉建築靈魂的苦路,這條路過去有千千萬萬的建築人曾經走過,其中一位最有名的就是建築師安藤忠雄,這段朝聖之旅造就了後來的建築大師,甚至我們可以說,沒有柯比意的廊香教堂,就不會有之後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p.90)與其他作品。
廊香教堂是柯比意晚年的作品,早期的柯比意作品呈現理性的純粹主義風格,白色乾淨的幾何構成,影響了後來的白派建築師理查.邁爾(Richard Meier);不過晚年的柯比意似乎反樸歸真,呈現出感性的粗獷主義風格,而廊香教堂更是充滿了雕塑風格,充滿了各種有趣的隱喻。
有人說廊香教堂的造型猶如帶著修女帽的修女,或是一雙禱告的手,也有人覺得廊香教堂根本就是一艘大輪船。最有趣的是教堂後方兩座塔, 一高一低的塔樓,有如大小修女在講笑話,小修女聽了笑不可止,大修女馬上伸手摀住小修女的嘴⋯⋯無論如何,廊香教堂至今仍是建築人的朝聖之地,是建築靈感的啟發聖地,死前一定要來此一探究竟!我幾次來到廊香教堂朝聖,登上小山丘,進入方舟般的教堂內,細細地去體會那些光線的移動與漫射,這些觀察讓人心境緩慢安靜下來,我就像是畢士大池畔的病人般,可以看到天使緩緩地降臨其間。
data
廊香教堂Chapelle Notre-Dame-du-Haut de Ronchamp
Open hours:全年(元旦公休)
冬日開放時間略短,請上網確認。
collinenotredameduhaut.com
◎
日本東京
聖瑪利亞大教堂
カトリック東京カテドラル関口教会
巍峨的金屬十字
丹下健三所設計的聖瑪利亞大教堂,位於東京市區四季飯店椿山莊的對面,這附近十分幽靜,接近知名的早稻田大學校園,當年作家村上春樹就是住在附近的學生宿舍,周圍的樹林也成為他書寫《挪威的森林》的靈感來源。
聖瑪利亞大教堂建於1964 年,當年丹下健三剛完成東京奧運會巨大的主場館建築,擁有承建巨大結構體的技術和經驗,因此設計建造了這座巨大的天主教堂。教堂巨大的屋頂以格子樑的方式構成,讓這座教堂內部可以沒有任何巨大柱子,外牆則是包覆著金屬板,在陽光下閃閃發亮,猶如一位雙手抬起、翩然降臨的明亮天使。
聖瑪利亞大教堂如果從高空俯瞰,整座建築呈現拉丁十字的形狀。天主教堂基本上多以十字平面為主,象徵著基督的身體,而其巨大宏偉的內部空間,呈現出一種威嚴的寧靜感。許多參觀者進入會堂內,都不由自主地禁聲不語,靜靜地觀察室內神祕的光線,特別是那些光線灑在質樸的清水混凝土上,更顯得神聖與純淨。
聖瑪利亞大教堂平日都開放一般民眾參觀,參觀者可以入內坐在會堂內安靜默想,沐浴在神聖的光線之下,享受現代城市生活忙亂中難得的安靜與緩慢。建築師丹下健三2005 年逝世,其追思聚會也在聖瑪利亞大教堂舉行;當天冠蓋雲集,人潮擠爆整個大教堂。大家聚集在此,不僅追憶建築師的偉大,同時也感受他所創造的神聖光影空間。在柯比意的廊香教堂、丹下健三的聖瑪利亞大教堂裡,兩位大師都企圖在建築設計裡展現出「天使的動作」。特別是那些在混凝土牆面上移動的光影,更是炫目得令人屏息!安藤忠雄曾經多次前往廊香教堂,去感受那種神祕的光影變化;丹下健三也受柯比意「粗獷主義」的影響,在聖瑪利亞大教堂裡粗壯質樸的混凝土牆上,灑下柔和的光線,感受到一種寧靜神聖的氛圍。
data
聖瑪利亞大教堂
カトリック東京カテドラル関口教会
cathedral-sekiguchi.jp
3-2
天使的舞動
廊香教堂|聖瑪利亞大教堂
建築師通常就是那位知道空間些微變化的人,他們可以感受到空氣的流動、光線的移轉,以及溫度的變化。現代主義建築大師幾乎都懂得這些細微的「天使動作」。
天使的光影
猶太傳說中,位於耶路撒冷的畢士大池(Bethesda)是個具有療癒功效的神奇池子。平日平靜無奇的池水,一旦被天使撩動,第一個跳進池子裡的人,不論患的是何種疑難雜症,皆可痊癒。因此池邊總是人滿為患, 躺臥著瞎眼、瘸腿、血氣枯乾等病人。
聖經上描述一位被病魔纏身38 年的病患,千里迢迢來到畢士大池,索性拿著被褥在池邊住下。只是即使他看到池水被天使攪動,卻無力自進入池裡,也沒有人願意幫助他,所以多年來一直未能得到醫治。耶穌來到當地,看見他就動了慈心,命令他:「起來!拿著你的褥子走吧!」那人就得著痊癒,起身拿著褥子離開。
猶太人並不崇拜天使,他們認為天使只是「服役的靈」;那位瘸子並非因天使而痊癒,主要還是因為耶穌的神蹟。但是天使的出現與形象,逐漸被美化為純白與聖潔的使者,並且擁有療癒的能力或助人的力量。
那位臥病畢士大池邊的病人,或許真的看過天使降臨;或許他其實也看不見,但他感受得到天使從天而降時的細微變化──明亮的天光照耀, 清新的空氣鼓動,水面激起些許漣漪⋯⋯這些變化一般人無法察覺,但是對這個躺臥池邊多時的病人,時間猶如靜止,他早已經習慣觀察水池,即便是再小的改變,都能引起他的注意!
現代人太講求效率,養成了一種積極卻忙碌的生活節奏。但是有時人會遇到不可控制的意外,就像畢士大池旁的病人一樣,逼得我們不得不放下一切,讓心靈學習安靜。然後你將發現,你逐漸可以看見那些原本視而不見的事物,看見只有靜心的人可以看見的細微處。
建築師通常就是那位知道空間細微變化的人,他們可以感受到空氣的流動、光線的移轉,以及溫度的變化。現代主義建築大師幾乎都懂得這些細膩的「天使動作」(Angle´s Movement):不論是柯比意、路易.康(Louis Kahn)、安藤忠雄,或是丹下健三,都曾在他們的經典作品中表現出所謂的「天使動作」。路易.康曾說:「每一道光都不同於前一道光。」他就是可以感受到些微光線變化的人。在他的建築中,人們試圖去感受他神奇的光影感應能力,不論是金貝爾美術館(Kimbell Art Museum),或是沙克生物研究中心(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見P220),人們都驚奇於光線的奇妙與震撼效果。但這些光線不就是我們天天都看得到的光線嗎?只是善於體會幽微的建築師,努力將這些細緻但美妙的事物呈現給一般大眾,讓我們也可以體驗這些微妙的天使光影。
◎
法國廊香
廊香教堂
Chapelle Notre-Dame-du-Haut de Ronchamp
建築人的聖地
日本《Casa Brutus》雜誌封面專題曾出現「死前一定要看的一百棟建築」這樣的聳動字句,雜誌中介紹一百棟世界各地的經典建築,推薦建築迷要把握人生,在可以到處旅行的年日,好好將這些經典建築看完!
在「死前一定要看的一百棟建築」名單中,不乏現代建築大師萊特、密斯、柯比意等人的經典建築作品,建築大師柯比意的馬賽公寓、薩維亞別墅,以及廊香教堂也必然都在名單之中。不過對於建築人而言,廊香教堂可以說是所有建築作品中,最經典也最神聖的地方,甚至可以說是建築師們的聖地,是一輩子一定要去朝聖的重要建築!
位於法國南部的廊香教堂,交通並不方便, 必須搭乘地方鐵道到達小鎮,再徒步走上小山丘;漫長的旅程,更讓人有朝聖般的期待心理。所謂的「朝聖」之路,本來就是漫長而坎坷的,歷經千辛萬苦的過程,其實正是修煉建築靈魂的苦路,這條路過去有千千萬萬的建築人曾經走過,其中一位最有名的就是建築師安藤忠雄,這段朝聖之旅造就了後來的建築大師,甚至我們可以說,沒有柯比意的廊香教堂,就不會有之後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p.90)與其他作品。
廊香教堂是柯比意晚年的作品,早期的柯比意作品呈現理性的純粹主義風格,白色乾淨的幾何構成,影響了後來的白派建築師理查.邁爾(Richard Meier);不過晚年的柯比意似乎反樸歸真,呈現出感性的粗獷主義風格,而廊香教堂更是充滿了雕塑風格,充滿了各種有趣的隱喻。
有人說廊香教堂的造型猶如帶著修女帽的修女,或是一雙禱告的手,也有人覺得廊香教堂根本就是一艘大輪船。最有趣的是教堂後方兩座塔, 一高一低的塔樓,有如大小修女在講笑話,小修女聽了笑不可止,大修女馬上伸手摀住小修女的嘴⋯⋯無論如何,廊香教堂至今仍是建築人的朝聖之地,是建築靈感的啟發聖地,死前一定要來此一探究竟!我幾次來到廊香教堂朝聖,登上小山丘,進入方舟般的教堂內,細細地去體會那些光線的移動與漫射,這些觀察讓人心境緩慢安靜下來,我就像是畢士大池畔的病人般,可以看到天使緩緩地降臨其間。
data
廊香教堂Chapelle Notre-Dame-du-Haut de Ronchamp
Open hours:全年(元旦公休)
冬日開放時間略短,請上網確認。
collinenotredameduhaut.com
◎
日本東京
聖瑪利亞大教堂
カトリック東京カテドラル関口教会
巍峨的金屬十字
丹下健三所設計的聖瑪利亞大教堂,位於東京市區四季飯店椿山莊的對面,這附近十分幽靜,接近知名的早稻田大學校園,當年作家村上春樹就是住在附近的學生宿舍,周圍的樹林也成為他書寫《挪威的森林》的靈感來源。
聖瑪利亞大教堂建於1964 年,當年丹下健三剛完成東京奧運會巨大的主場館建築,擁有承建巨大結構體的技術和經驗,因此設計建造了這座巨大的天主教堂。教堂巨大的屋頂以格子樑的方式構成,讓這座教堂內部可以沒有任何巨大柱子,外牆則是包覆著金屬板,在陽光下閃閃發亮,猶如一位雙手抬起、翩然降臨的明亮天使。
聖瑪利亞大教堂如果從高空俯瞰,整座建築呈現拉丁十字的形狀。天主教堂基本上多以十字平面為主,象徵著基督的身體,而其巨大宏偉的內部空間,呈現出一種威嚴的寧靜感。許多參觀者進入會堂內,都不由自主地禁聲不語,靜靜地觀察室內神祕的光線,特別是那些光線灑在質樸的清水混凝土上,更顯得神聖與純淨。
聖瑪利亞大教堂平日都開放一般民眾參觀,參觀者可以入內坐在會堂內安靜默想,沐浴在神聖的光線之下,享受現代城市生活忙亂中難得的安靜與緩慢。建築師丹下健三2005 年逝世,其追思聚會也在聖瑪利亞大教堂舉行;當天冠蓋雲集,人潮擠爆整個大教堂。大家聚集在此,不僅追憶建築師的偉大,同時也感受他所創造的神聖光影空間。在柯比意的廊香教堂、丹下健三的聖瑪利亞大教堂裡,兩位大師都企圖在建築設計裡展現出「天使的動作」。特別是那些在混凝土牆面上移動的光影,更是炫目得令人屏息!安藤忠雄曾經多次前往廊香教堂,去感受那種神祕的光影變化;丹下健三也受柯比意「粗獷主義」的影響,在聖瑪利亞大教堂裡粗壯質樸的混凝土牆上,灑下柔和的光線,感受到一種寧靜神聖的氛圍。
data
聖瑪利亞大教堂
カトリック東京カテドラル関口教会
cathedral-sekiguchi.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