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展覽策略—從400 -> 40 -> 4 的結晶

  基於2024 的台南400,我們邀請40 組建築家參與這場在仙台為期4 天的海外及體參展行動,要求每位參展者提出有關於「家」之各自表述的作品,來開啟一場「家」的多元敘事。然後,將這些作品根據使用者的主體與其基本屬性歸納成讓市民大眾容易入門及理解的三大群組,分別是:
1. 我的家(自宅):Identity
作為建築師個人宣言、彰顯自身存在,宛如其化身的建築完成體。
內在意義:存在/ 建造/ 居住/ 生活—- 建築「家」的完成
2. 你的家(他邸): Care for others
針對特定對象所設計的居所,可能不只是住宅。
內在意義:傾聽/ 交往/ 託付/ 代理/ 造就/ 利他的工作
3. みんなの家「眾人的」(集合/ 公共/ 社會的): All for one and one for all
更為廣義的、在不同建築類型下對於「家」的詮釋與轉化。
內在意義:深邃/ 擴張/ 寬廣/ 共享/ 超越的和樂同居與幸福的貢獻
  基於這三大類別的作品收集下,我們在進行閱讀後,初步指認出幾個探討來自台灣的這些關於「住宅/ 家」的議題與性格,分別是「民居類型的進化」、「增改建而非拆建」、「臨時性的」、「構造/ 工法」、「節能減碳」、「形式表現的內斂與外顯之間」、「空間組織上的連結與分離」、「內外邊界的模糊與弱化」、「有機」、「共享的生活姿態」、「藝術性創作/ 獨特物件」、「哲學思考/寓言/ 故事性」、「全球在地化辯證」等等。然後,再根據以上的這些性格與特質,進一步做系譜式的記述,來作為日後探討台灣當代之「家」的系統性參照。
本次展覽中所呈現的建築系譜學式的記述
1. 記憶傳承/ 文化轉譯的-- 延續之家
在連續時空下的存續及因應當代處境下所採取的改造與增建
2. 與環境和解的自然系-- 共生之家
建築不再是強力的置入,而可以是與自然共生、與人文環境交往,成就和諧的環境地景
3. 形式操作的演化與精煉的-- 表現之家
在全球化與在地化辯證過程下,吸收外來建築思潮養分於自身環境中的沿用與轉化的展新姿態
4. 從封閉到開放;具柔軟性的當代新生活-- 解放之家
從既存住宅/ 民居的慣例跳脫、解構既有邊界、生活被賦予全新自由度之當代居所的提案
5. 邁向哲學之道、藝術之境的-- 創作之家
存在主義式的探求與生命本質反思,訴諸情感敘事、美學歷程與詩意優先的呈現
6. 反映時代、具批判性思想建築實驗的-- 探究之家
家族單元與生活場域的解構與再定義,新材料與構法及建築科技的進化與挑戰
7. 跨越消費之海的-- 超越之家
突圍房地產市場機制與限制、創造全新住宅建築物種
8. 擴張境界、和樂同居-- 共享之家
超越「家」的既定意涵、孕育豐盛城市生活、積累建築文明的公共棲居之所回家的真義

  最後,是對於展覽標題中關於「回家(Returning Home)」這個主調所做的說明。這個設定一方面在於增幅「家」的位份,而另一個重要的意圖則訴諸「Re-turn」這個語彙所包括的有關「回返、歸還、恢復、重來、再臨、回報」的多重意涵所能衍生出的多元敘事與帶有層次豐富的呈現。
  因此,期待這場跨越國界、走向國際的建築創作展演行動能夠成為身為建築設計與空間環境經營者的建築師、設計師們找回其本心、與創作初衷重逢的契機,並在這場深刻的反思與辯證的創作過程中消解「家」在既有文化框架下的想像侷限,翻轉「家」的定義、以多元敘事的手法、透過建築來譜寫關於「家」的詩篇,並為眾人們打造出能夠充分享受詩意棲居及安適歇息的場所。而這或許便會是身為建築師的終極救贖吧!
而回家,不也就是身而為人,最為真實而能夠掌握的確切幸福嗎?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