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人放進去思考的設計
我所造的庭園是人可以進去遊玩的,我的兩個小孩是最佳的鑑賞員,他們知道正確的體驗方式,看著他們爬上爬下、橫衝直撞,這裡摸摸,那裡聞聞,玩得不亦樂乎,這是我想要呈現的畫面。
在思考設計一個空間景觀時,一定要把人(使用者)放進去思考,他們從這個位置看到什麼樣的畫面?可以在這裡做什麼?在我的庭園裡,人們可以穿梭在林蔭間、踏上石階平台休憩、圍著火爐邊烤火,庭園應該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非高高在上、帶有距離的藝術品。
千利休主張茶庭最好是「渡六分、景四分」,看重的是行走其中的方便與否,千利休的得意門生古田織部則相反,提倡「渡四分、景六分」,強調景色美觀的重要性。丹下健三曾說:「實用無法兼具美觀,但美觀自然會兼具實用。」我的想法類似,我認為在設計庭園上,美學應佔7 成,功能性佔3 成,如果是美的東西,在使用上也會得心應
手。
以前的庭園是以樹木、石頭為主要中心,現代庭園則加入了裝置藝術,成為現代庭園構成元素之一,就像在裏山,我們在庭園中放置了一個有年代感的茶道櫃,前院擺了一個日本古油紙傘,整個畫面是相互相容的,這些裝置藝術成為空間中的一部分,即使從室內觀看也可以成為一個端點。就像在歐式庭園中可看見許多大理石雕像,日式庭園則可見石地藏,其概念是相似的。
見野Niwa:實踐穿越與發現
猶如宮崎駿動畫般的開場,從樹林茂密的小徑進入「紅磚老宅」主屋,藉由石砌地板、繡鐵鋼構、玻璃等建築材質的轉換,延伸出「日式庭園」和「歐式草本森林玻璃屋」兩個空間,我在鋪陳動線的過程中,不斷實踐著「穿越」和「發現」這兩個概念。
打通老宅的隔間之後,唯一被我保留下來的隔間,是原本做為「灶房」,如今成為「茶空間」的密室,我在牆面鑿了一扇窗,讓陽光能鋪灑在榻榻米床和茶几上。我認為,無論身處都市或山裡,起居之間應有一處「茶空間」做為身心安放的所在。
在咖啡座位區盡頭的窗外擺放了一座「巨石端景」,透過窗戶觀看著那顆從石頭緩緩生長的樹影,窗框就像時間畫框凍結了當下的時間感。在老宅中,透過落地玻璃立面和鑿窗的設計,傳達著「穿越」和「發現」的窗景;而時間和光影,則是我在景觀設計
中持續追尋的焦點。
我用未經上色加工的磚紅色的耐候鋼來搭造石頭山基底,它能抵抗天候,同時留住歲月的紋理,接著把石面鑲嵌貼合在鋼構斜坡上,心裡想著:「跳上石頭吧!」,我和樹林一起成為庭院裡的風景。
把人放進去思考的設計
我所造的庭園是人可以進去遊玩的,我的兩個小孩是最佳的鑑賞員,他們知道正確的體驗方式,看著他們爬上爬下、橫衝直撞,這裡摸摸,那裡聞聞,玩得不亦樂乎,這是我想要呈現的畫面。
在思考設計一個空間景觀時,一定要把人(使用者)放進去思考,他們從這個位置看到什麼樣的畫面?可以在這裡做什麼?在我的庭園裡,人們可以穿梭在林蔭間、踏上石階平台休憩、圍著火爐邊烤火,庭園應該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非高高在上、帶有距離的藝術品。
千利休主張茶庭最好是「渡六分、景四分」,看重的是行走其中的方便與否,千利休的得意門生古田織部則相反,提倡「渡四分、景六分」,強調景色美觀的重要性。丹下健三曾說:「實用無法兼具美觀,但美觀自然會兼具實用。」我的想法類似,我認為在設計庭園上,美學應佔7 成,功能性佔3 成,如果是美的東西,在使用上也會得心應
手。
以前的庭園是以樹木、石頭為主要中心,現代庭園則加入了裝置藝術,成為現代庭園構成元素之一,就像在裏山,我們在庭園中放置了一個有年代感的茶道櫃,前院擺了一個日本古油紙傘,整個畫面是相互相容的,這些裝置藝術成為空間中的一部分,即使從室內觀看也可以成為一個端點。就像在歐式庭園中可看見許多大理石雕像,日式庭園則可見石地藏,其概念是相似的。
見野Niwa:實踐穿越與發現
猶如宮崎駿動畫般的開場,從樹林茂密的小徑進入「紅磚老宅」主屋,藉由石砌地板、繡鐵鋼構、玻璃等建築材質的轉換,延伸出「日式庭園」和「歐式草本森林玻璃屋」兩個空間,我在鋪陳動線的過程中,不斷實踐著「穿越」和「發現」這兩個概念。
打通老宅的隔間之後,唯一被我保留下來的隔間,是原本做為「灶房」,如今成為「茶空間」的密室,我在牆面鑿了一扇窗,讓陽光能鋪灑在榻榻米床和茶几上。我認為,無論身處都市或山裡,起居之間應有一處「茶空間」做為身心安放的所在。
在咖啡座位區盡頭的窗外擺放了一座「巨石端景」,透過窗戶觀看著那顆從石頭緩緩生長的樹影,窗框就像時間畫框凍結了當下的時間感。在老宅中,透過落地玻璃立面和鑿窗的設計,傳達著「穿越」和「發現」的窗景;而時間和光影,則是我在景觀設計
中持續追尋的焦點。
我用未經上色加工的磚紅色的耐候鋼來搭造石頭山基底,它能抵抗天候,同時留住歲月的紋理,接著把石面鑲嵌貼合在鋼構斜坡上,心裡想著:「跳上石頭吧!」,我和樹林一起成為庭院裡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