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居住者走過歲月的屋舍,經常被輕易地夷為平地,昔日風華在改建新屋後煙消雲散,連可供憑弔追憶的影子都沒了,甚為可惜。從事台灣傳統建築田野調查研究,不覺已過二十多個年頭。記得當年 1990 年,我第一次踏上金門那片土地時,立即被那些保留完整、風格獨具的閩南古厝所吸引,而不少紅磚古厝的門面上還黏貼了形形色色的「彩瓷面磚」,更令人為之驚豔。從此,我就一頭栽進老建築的彩瓷世界裡,面對這些色彩豐潤、變化萬千且融於閩南紅磚建築中的「彩瓷」,每每讓我流連忘返。我對這種建築用的「彩瓷面磚」可說一見鍾情且情有獨鍾,多年來南北走訪,一直很想追溯它的起源,經過持續的尋找資料與訪談後,得知原來這些彩瓷當年大都是從日本進口的,心中疑問頓時而起:那麼,為何這種裝飾用的建材會大量留在這片土地上呢?其背後的真正原因又為何?就這樣,我一步步地嘗試尋找及蒐集更多彩瓷的圖案,還有與彩瓷的所有文字資料。
在多次出國考察及旅遊之際,我都會在旅途中特地抽出時間,安排一趟彩瓷之旅,尋找散落各地的彩瓷蹤跡,或是蒐集與彩瓷相關的紋樣、資料與出版品。中國大陸沿海的廣東汕頭、絲路上的新彊喀什,以至東南亞的澳門、南洋的新加坡、馬來西亞的檳城及麻六甲、印度、泰國曼谷、緬甸仰光、印尼的峇里島,甚至是歐陸的義大利龐貝、佛羅倫斯及威尼斯、希臘雅典、克里特島及聖托里尼島(Santorini),還有東歐的奧地利維也納、匈牙利布達佩斯、捷克布拉格、荷蘭鹿特丹,法國巴黎及夏特(Chartres)、英國倫敦,以及南歐的彩瓷故鄉西班牙及葡萄牙、美國東岸的紐約及邁阿密、西岸的洛杉磯及聖卡塔莉娜島(Santa Catalina)、中亞土耳其的伊斯坦堡……,一路走來,居然繞遍了快半個地球,只為了那是彩瓷面磚可能存在的地方。
直至近年,有時間再回過頭來看看台灣的彩瓷,重新審視在台灣傳統建築中一度大量使用的裝飾面磚,才驚覺即便到了現在,台灣本土建築中也尚有數量可觀的面磚留存下來。唯一美中不足之處,同時也是不可避免的是,這些碩果僅存的花磚隨著老房子的汰舊更新,數量越來越少;而且坊間的相關資料也少得可憐,比如這些裝飾用的彩瓷面磚是何時製造、由誰設計、其源頭特徵等等,國內的相關研究幾乎一片空白,目前能看到的彩瓷書都是出自外國人手筆。
有感於此,憑著一腔熱情(當然,還有多年採集的豐富資料庫),我覺得應該提筆為台灣花磚留下一些記錄,從中理出個頭緒,以供後人能不忘其芳菲、延伸其特色。倘若讓台灣建築史上這多彩的一頁「彩瓷」平白消失,將是一件多可惜的事啊!
本書所列彩瓷,除了台灣之外,也把金門、澎湖列為研究範圍,並以新加坡、檳城、西班牙等地彩瓷做為考證依據。書中出現的所有彩瓷都是我多年來實地田野調查所得,包括現有的傳統老建築及近代建築所使用的彩瓷面磚,書中也對瓷磚源頭、歷史文化的演進,還有彩瓷面磚的規格、製作、特色、裝飾部位、分布情形及紋樣分篇章論述,並探討彩瓷藝術在文化上的價值。本書收錄的彩瓷照片,大部分是近二十年來我在田野調查中直接從建築物上拍攝下來的,回來後再經裁切而成,所以品相並不算最佳。近年來雖然曾多次再訪舊地補拍,但很多老建築已經消失不見了。另外少部分是友人提供的珍貴收藏,在此要感謝蔡文士、陳達明、Victor Lim、林佳仕等同好,他們收藏彩瓷的歷史都有十多年了。
台灣歷經了漢民族的移民墾拓、日本人的統治等,在不同政權的交替下,近數百年來台灣可說是在一個複雜的環境下成長的,「文化包羅萬象,當多種文化交融時,往往會有一些新的象徵體系產生,表現形式也會有所不同」,建築上的彩瓷裝飾即是最明顯的一個例子。
為這美好卻快要消失的台灣建築史的一段時代故事留下見證,是我以「彩瓷」為題出版專書的主要理由,也是我二十多年來的心願,更希望此書能對於後人探討近代建築的年代判定、實際保存、維護再利用及美術設計的研究上有所助益。
在多次出國考察及旅遊之際,我都會在旅途中特地抽出時間,安排一趟彩瓷之旅,尋找散落各地的彩瓷蹤跡,或是蒐集與彩瓷相關的紋樣、資料與出版品。中國大陸沿海的廣東汕頭、絲路上的新彊喀什,以至東南亞的澳門、南洋的新加坡、馬來西亞的檳城及麻六甲、印度、泰國曼谷、緬甸仰光、印尼的峇里島,甚至是歐陸的義大利龐貝、佛羅倫斯及威尼斯、希臘雅典、克里特島及聖托里尼島(Santorini),還有東歐的奧地利維也納、匈牙利布達佩斯、捷克布拉格、荷蘭鹿特丹,法國巴黎及夏特(Chartres)、英國倫敦,以及南歐的彩瓷故鄉西班牙及葡萄牙、美國東岸的紐約及邁阿密、西岸的洛杉磯及聖卡塔莉娜島(Santa Catalina)、中亞土耳其的伊斯坦堡……,一路走來,居然繞遍了快半個地球,只為了那是彩瓷面磚可能存在的地方。
直至近年,有時間再回過頭來看看台灣的彩瓷,重新審視在台灣傳統建築中一度大量使用的裝飾面磚,才驚覺即便到了現在,台灣本土建築中也尚有數量可觀的面磚留存下來。唯一美中不足之處,同時也是不可避免的是,這些碩果僅存的花磚隨著老房子的汰舊更新,數量越來越少;而且坊間的相關資料也少得可憐,比如這些裝飾用的彩瓷面磚是何時製造、由誰設計、其源頭特徵等等,國內的相關研究幾乎一片空白,目前能看到的彩瓷書都是出自外國人手筆。
有感於此,憑著一腔熱情(當然,還有多年採集的豐富資料庫),我覺得應該提筆為台灣花磚留下一些記錄,從中理出個頭緒,以供後人能不忘其芳菲、延伸其特色。倘若讓台灣建築史上這多彩的一頁「彩瓷」平白消失,將是一件多可惜的事啊!
本書所列彩瓷,除了台灣之外,也把金門、澎湖列為研究範圍,並以新加坡、檳城、西班牙等地彩瓷做為考證依據。書中出現的所有彩瓷都是我多年來實地田野調查所得,包括現有的傳統老建築及近代建築所使用的彩瓷面磚,書中也對瓷磚源頭、歷史文化的演進,還有彩瓷面磚的規格、製作、特色、裝飾部位、分布情形及紋樣分篇章論述,並探討彩瓷藝術在文化上的價值。本書收錄的彩瓷照片,大部分是近二十年來我在田野調查中直接從建築物上拍攝下來的,回來後再經裁切而成,所以品相並不算最佳。近年來雖然曾多次再訪舊地補拍,但很多老建築已經消失不見了。另外少部分是友人提供的珍貴收藏,在此要感謝蔡文士、陳達明、Victor Lim、林佳仕等同好,他們收藏彩瓷的歷史都有十多年了。
台灣歷經了漢民族的移民墾拓、日本人的統治等,在不同政權的交替下,近數百年來台灣可說是在一個複雜的環境下成長的,「文化包羅萬象,當多種文化交融時,往往會有一些新的象徵體系產生,表現形式也會有所不同」,建築上的彩瓷裝飾即是最明顯的一個例子。
為這美好卻快要消失的台灣建築史的一段時代故事留下見證,是我以「彩瓷」為題出版專書的主要理由,也是我二十多年來的心願,更希望此書能對於後人探討近代建築的年代判定、實際保存、維護再利用及美術設計的研究上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