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築的寶庫
山西省北起大同,南至運城,是一個貫通地上地下的文物走廊,是一個沒有圍牆的歷史文化博物館。早有學者專家評價,山西是「中國古代建築的寶庫」。古代建築,雖然不是文物的全貌,可是窺斑知豹,僅僅這座寶庫的豐贍富繁,便可以一覽山西,乃至全中國的悠久歷史、燦爛文化、輝煌文明。
並非笑談中
山西是「中國古代建築的寶庫」,這一定論恰如其分,毫不虛飾。只是如此觀賞和品評那些歷經風雨滄桑的古代建築,未免太沉重,太枯燥。存世百年、千年,甚至數千年的古老木石宏構,本來厚重得已經天然去粉飾了,再如此凝重地遊學,豈不有些枯燥,有些乏味?那就請出兩位古人來做鋪陳詮釋。
我本來想先請山西老鄉柳宗元登場,可似乎看到桀驁不馴的謝靈運已經酒興恣肆,口出狂言。他在評價天下詩文時,得意揚揚地說:「天下才有一石,子建獨占八斗,吾占一斗,天下才共分一斗。」這是誇口,如果說天下才華有一石的話,那曹子建,即曹植獨占八斗,他謝靈運擁有一斗,剩餘的一斗才能由天下眾多的文人學士共同分享。聽聽這口氣,就知道謝靈運驕縱到不知天高的地步。所幸,他還沒有自詡才高八斗,而是把這頂炫目的桂冠賜給了曹植。曹植確實才華超群,人們耳熟能詳的「相煎何太急」就出自他聞名於世的〈七步詩〉。可是,若說他「獨占八斗」天下才華,那還是需要打個問號。當然,在此鉤沉出這段典故,不是要和古人較真,不是要替自己增加一份比鑑學識的厚重,而是要借助才高八斗來喻指山西古代建築的繁多。多到何種程度?如果說,中國古代建築是一石,那山西就獨占八斗。如果說,謝靈運論才華不無誇大吹噓之嫌,那山西古代建築獨占八斗卻是名副其實,絕無灌水。
退一步說,即使不借助獨占八斗來評價山西古代建築在中國一家獨大的態勢,也可用三國鼎立時的狀況作比喻。三國鼎立,自然各國都可以標榜三分天下有其一。1980年代之初,我們形容雨後春筍般興起的鄉鎮企業,化用的是三分天下有其二。如今,將三分天下有其二這話拿來我用,冠之於山西古代建築則恰如其分。何以見得?
名聲顯赫的古建築專家柴澤俊曾寫過〈山西古建築概述〉一文,刊登在1982年第1期《山西文物》上,文中寫道:「山西已經發現宋代以前(13世紀以前)的木構建築106座,其中唐代的4座,五代的3座,宋、遼、金時期的99座。它們占中國同時期木構建築的70%以上。」真是三分天下有其二吧!沒錯,數據最有說服力。這還是40年前的數據,後來陸續有藏在深閨人不知的文物不經意間亮相世人面前,為文物陣營增威,為山西古建添彩。
2007年4月至2011年12月,展開了歷時近5年的文物普查。普查得知,山西共登記不可移動文物53,875處,其中古建築就有28,027處,超過半數以上,數量位居中國之首,再一次讓人們對山西刮目相看。這個以表裡山河著稱的省分,不僅煤藏量豐富得令人豔羨,在1949年後的幾十年間,用地下開採出的烏金支撐了中國的發展,而且豐富的文物寶藏、精美的古代建築,同樣令人無比豔羨,由衷讚賞。山西古建築博物館於2020年4月13日成立。其時,山西省古建築與彩塑壁畫保護研究院院長任毅敏在演講中指出:「山西古建築數量眾多、時代連續、品類齊全,元以前早期建築占中國總數80%以上,豐富的地上文物構成了中國古建築史上獨一無二的標本體系。」再看看這數字,「元以前早期建築占中國總數80%以上」,看來前面藉謝靈運「獨占八斗」評價山西古代建築的說法並非戲言,更非妄言。
門類何其多
現在該請柳宗元出場了。請出他不只因為他是山西老鄉、一代文學宗師,還因為他寫過一篇〈晉問〉。在我看來,何止是唐朝,即便當代客觀公正地評價山西,〈晉問〉都代表著一覽眾山小的精神文化高度。你看,柳宗元來了,還將好友吳武陵也帶來了。二人盤膝而坐,品茗談論,留下了一段不朽佳話。吳子開口問柳宗元,公是晉人,一定知道晉地的古今物事。柳宗元回答知道。吳子頷首,樂意聽他細細敘說。於是,柳宗元娓娓道來,如數家珍。他一開口就誇晉地表裡山河,豐厚險固。沒有打動吳子。柳宗元換個角度誇讚,晉之金鐵,晉之稀缺寶貴的建築材料,晉之河魚,晉之鹽寶,以及晉文公稱霸天下,而且以「推德義,立信讓;示必行,明所向;達禁止,一好尚」給予高度評價。吳子卻認為僅有點接近。
初讀至此,曾為柳宗元犯憂,唯恐無言以對,低矮晉地盛名。一讀再讀,方知柳宗元何等精明,胸藏瑰寶,掩而不露,像後世說相聲那般,故意引而不發,設一個包袱,再設一個包袱,不抖則罷,一抖便有驚人的效果。抖包袱的時刻終於到了,他高聲言道:「三河,古帝王之更都焉,而平陽,堯之所理也。有茅茨、採椽、土型之度,故其人至於今儉嗇;有溫恭、克讓之德,故其人至於今善讓;有師錫、僉曰、疇諮之道,故其人至於今好謀而深;有百獸率舞、鳳凰來儀、於變時雍之美,故其人至於今和而不怒;有昌言、儆戒之訓,故其人至於今憂思而畏禍;有無為、不言、垂衣裳之化,故其人至於今恬以愉。此堯之遺風也。願以聞於子何如?」
堯之遺風也,何如?還能何如,被柳宗元點燃激情的吳子,哪裡還坐得住,「離席而立,拱而言曰:『美矣善矣!』」。
美矣善矣,人傑地靈,這就是歷史文化的魅力。這魅力確實非同凡響,可是為何柳宗元不誇讚山西琳瑯滿目的古建築呢?簡而言之,是許許多多的古建築要到唐朝,或唐朝之後才在表裡山河上逐一登場亮相,他怎麼能預知,怎麼會炫耀?不過,柳宗元所說的「堯之遺風」,就是滋養這方水土的文化養分、精神食糧。當然,其中也不乏建築的基因,「有茅茨、採椽、土型之度」,這正是先民隱藏在典籍裡的建築元素。
柳宗元說不清楚的身後事,自有後人評說。以柴澤俊為代表的一代代古建築專家和眾多文物工作者,不懈探索發現,讓山西古建築以傲人的面目呈現在世人面前。山西古代建築,數量繁星密布,品類繁花似錦,遍布三晉大地。古代民居、祠堂、城池、寺廟、宮觀、石窟、古塔、陵墓、古橋、戲臺、長城、關隘等等,多不勝數,還有依附於這些主體的石刻、雕塑、壁畫、琉璃等等,更是錦上添花,讓山西古建築具有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醉人風采。
上面所說的古建門類,是以體式及功用劃分,倘若是以建築材質劃分,不外乎木材與石材兩類。僅就木構建築來看,如果中國舉辦一次古代建築會展大賽,那山西會屢屢登上冠軍的頒獎臺,而且還會在金牌榜遙遙領先,穩居第一。看看這令人咂舌的數字,山西現存木結構古建築多達90,053處。為何專意要列舉木構建築?實在是因為木構建築與石質建築相比,更為彌足珍貴。眾所周知,木材遭雨浸,遭風蝕,容易腐化黴變。何況,在歷次改朝換代的爭鬥中,總有項羽一類的草莽豪傑,衝著建築向垮臺的皇帝發洩,一把火點燃了往日的宮殿。時光的損毀和人為的焚毀,讓木構建築的生存險象環生,歷經風雨而存世的,就像一位長壽老人,即便當初平庸普通,可由於他見證了上百年、上千年的興衰,便引人頂禮膜拜。
在山西木構建築當中,遼、金以前彌足珍貴的建築就有106座,占中國同期木結構建築的70%以上。又是一個70%以上,真是翹楚呀!最令世人矚目的是,在華夏大地要尋找唐代的木構建築幾乎如大海撈針。其他省、市、自治區早已蕩然無存,唯有山西境內懷抱4座,分別是五臺山南禪寺大殿、佛光寺大殿,芮城縣廣仁王廟正殿和平順縣天臺庵正殿。
大河奔流,歲月匆匆,五代十國短暫的歷史像是浮光掠影,山西居然存留著後唐、後晉、北漢3個朝代的木構建築,而且並非一座,屈指可以數出3座:平遙縣鎮國寺萬佛殿,以及平順縣龍門寺西配殿和大雲院彌陀殿。
時光再向前推移,山西古代木構建築就要用成百上千來形容。成百是在宋、遼、金時期,100餘座木構建築熠熠生輝。太原晉祠的聖母殿,展示著宋代風采;大同華嚴寺的薄伽教藏殿與大雄寶殿、善化寺的大雄寶殿,顯示著遼代雄姿;五臺山佛光寺的文殊殿,讓金代用減柱法構成的「人」字柁屋架大放異彩。
上千則是元、明、清時期的木構建築。不僅上千,而且近萬,多達8,917處,簡直如春花怒放,迷眼醉心。元代早已遠去,芮城縣永樂宮卻保留著時代勝蹟。至於明、清時期的木構建築,更是自北向南全面覆蓋。北有北嶽恆山的懸空寺,依山而建,木柱支撐,勢若凌空,恰如民謠所唱:「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何等驚險,何等奇特。南有運城解州的關帝廟,大門巍峨,院落寬闊,端門、午門接連二進,崇寧殿落臥正中,前後左右僅樓閣就有4座,刀樓、印樓、御書樓和春秋樓並峙稱雄。當然,明清時期木構建築最多最精的還要數佛教聖地五臺山,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站在此山望那山,山山有寺,寺寺有殿,不是明代,就是清代,哪一座都攜帶著歲月風雲、世事滄桑。
琳瑯滿目,應有盡有,似乎山西就是一座古代建築的博物館、大觀園。從北往南,或者從南往北走上一趟,就領略了華夏古代建築的最佳風采。
山西省北起大同,南至運城,是一個貫通地上地下的文物走廊,是一個沒有圍牆的歷史文化博物館。早有學者專家評價,山西是「中國古代建築的寶庫」。古代建築,雖然不是文物的全貌,可是窺斑知豹,僅僅這座寶庫的豐贍富繁,便可以一覽山西,乃至全中國的悠久歷史、燦爛文化、輝煌文明。
並非笑談中
山西是「中國古代建築的寶庫」,這一定論恰如其分,毫不虛飾。只是如此觀賞和品評那些歷經風雨滄桑的古代建築,未免太沉重,太枯燥。存世百年、千年,甚至數千年的古老木石宏構,本來厚重得已經天然去粉飾了,再如此凝重地遊學,豈不有些枯燥,有些乏味?那就請出兩位古人來做鋪陳詮釋。
我本來想先請山西老鄉柳宗元登場,可似乎看到桀驁不馴的謝靈運已經酒興恣肆,口出狂言。他在評價天下詩文時,得意揚揚地說:「天下才有一石,子建獨占八斗,吾占一斗,天下才共分一斗。」這是誇口,如果說天下才華有一石的話,那曹子建,即曹植獨占八斗,他謝靈運擁有一斗,剩餘的一斗才能由天下眾多的文人學士共同分享。聽聽這口氣,就知道謝靈運驕縱到不知天高的地步。所幸,他還沒有自詡才高八斗,而是把這頂炫目的桂冠賜給了曹植。曹植確實才華超群,人們耳熟能詳的「相煎何太急」就出自他聞名於世的〈七步詩〉。可是,若說他「獨占八斗」天下才華,那還是需要打個問號。當然,在此鉤沉出這段典故,不是要和古人較真,不是要替自己增加一份比鑑學識的厚重,而是要借助才高八斗來喻指山西古代建築的繁多。多到何種程度?如果說,中國古代建築是一石,那山西就獨占八斗。如果說,謝靈運論才華不無誇大吹噓之嫌,那山西古代建築獨占八斗卻是名副其實,絕無灌水。
退一步說,即使不借助獨占八斗來評價山西古代建築在中國一家獨大的態勢,也可用三國鼎立時的狀況作比喻。三國鼎立,自然各國都可以標榜三分天下有其一。1980年代之初,我們形容雨後春筍般興起的鄉鎮企業,化用的是三分天下有其二。如今,將三分天下有其二這話拿來我用,冠之於山西古代建築則恰如其分。何以見得?
名聲顯赫的古建築專家柴澤俊曾寫過〈山西古建築概述〉一文,刊登在1982年第1期《山西文物》上,文中寫道:「山西已經發現宋代以前(13世紀以前)的木構建築106座,其中唐代的4座,五代的3座,宋、遼、金時期的99座。它們占中國同時期木構建築的70%以上。」真是三分天下有其二吧!沒錯,數據最有說服力。這還是40年前的數據,後來陸續有藏在深閨人不知的文物不經意間亮相世人面前,為文物陣營增威,為山西古建添彩。
2007年4月至2011年12月,展開了歷時近5年的文物普查。普查得知,山西共登記不可移動文物53,875處,其中古建築就有28,027處,超過半數以上,數量位居中國之首,再一次讓人們對山西刮目相看。這個以表裡山河著稱的省分,不僅煤藏量豐富得令人豔羨,在1949年後的幾十年間,用地下開採出的烏金支撐了中國的發展,而且豐富的文物寶藏、精美的古代建築,同樣令人無比豔羨,由衷讚賞。山西古建築博物館於2020年4月13日成立。其時,山西省古建築與彩塑壁畫保護研究院院長任毅敏在演講中指出:「山西古建築數量眾多、時代連續、品類齊全,元以前早期建築占中國總數80%以上,豐富的地上文物構成了中國古建築史上獨一無二的標本體系。」再看看這數字,「元以前早期建築占中國總數80%以上」,看來前面藉謝靈運「獨占八斗」評價山西古代建築的說法並非戲言,更非妄言。
門類何其多
現在該請柳宗元出場了。請出他不只因為他是山西老鄉、一代文學宗師,還因為他寫過一篇〈晉問〉。在我看來,何止是唐朝,即便當代客觀公正地評價山西,〈晉問〉都代表著一覽眾山小的精神文化高度。你看,柳宗元來了,還將好友吳武陵也帶來了。二人盤膝而坐,品茗談論,留下了一段不朽佳話。吳子開口問柳宗元,公是晉人,一定知道晉地的古今物事。柳宗元回答知道。吳子頷首,樂意聽他細細敘說。於是,柳宗元娓娓道來,如數家珍。他一開口就誇晉地表裡山河,豐厚險固。沒有打動吳子。柳宗元換個角度誇讚,晉之金鐵,晉之稀缺寶貴的建築材料,晉之河魚,晉之鹽寶,以及晉文公稱霸天下,而且以「推德義,立信讓;示必行,明所向;達禁止,一好尚」給予高度評價。吳子卻認為僅有點接近。
初讀至此,曾為柳宗元犯憂,唯恐無言以對,低矮晉地盛名。一讀再讀,方知柳宗元何等精明,胸藏瑰寶,掩而不露,像後世說相聲那般,故意引而不發,設一個包袱,再設一個包袱,不抖則罷,一抖便有驚人的效果。抖包袱的時刻終於到了,他高聲言道:「三河,古帝王之更都焉,而平陽,堯之所理也。有茅茨、採椽、土型之度,故其人至於今儉嗇;有溫恭、克讓之德,故其人至於今善讓;有師錫、僉曰、疇諮之道,故其人至於今好謀而深;有百獸率舞、鳳凰來儀、於變時雍之美,故其人至於今和而不怒;有昌言、儆戒之訓,故其人至於今憂思而畏禍;有無為、不言、垂衣裳之化,故其人至於今恬以愉。此堯之遺風也。願以聞於子何如?」
堯之遺風也,何如?還能何如,被柳宗元點燃激情的吳子,哪裡還坐得住,「離席而立,拱而言曰:『美矣善矣!』」。
美矣善矣,人傑地靈,這就是歷史文化的魅力。這魅力確實非同凡響,可是為何柳宗元不誇讚山西琳瑯滿目的古建築呢?簡而言之,是許許多多的古建築要到唐朝,或唐朝之後才在表裡山河上逐一登場亮相,他怎麼能預知,怎麼會炫耀?不過,柳宗元所說的「堯之遺風」,就是滋養這方水土的文化養分、精神食糧。當然,其中也不乏建築的基因,「有茅茨、採椽、土型之度」,這正是先民隱藏在典籍裡的建築元素。
柳宗元說不清楚的身後事,自有後人評說。以柴澤俊為代表的一代代古建築專家和眾多文物工作者,不懈探索發現,讓山西古建築以傲人的面目呈現在世人面前。山西古代建築,數量繁星密布,品類繁花似錦,遍布三晉大地。古代民居、祠堂、城池、寺廟、宮觀、石窟、古塔、陵墓、古橋、戲臺、長城、關隘等等,多不勝數,還有依附於這些主體的石刻、雕塑、壁畫、琉璃等等,更是錦上添花,讓山西古建築具有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醉人風采。
上面所說的古建門類,是以體式及功用劃分,倘若是以建築材質劃分,不外乎木材與石材兩類。僅就木構建築來看,如果中國舉辦一次古代建築會展大賽,那山西會屢屢登上冠軍的頒獎臺,而且還會在金牌榜遙遙領先,穩居第一。看看這令人咂舌的數字,山西現存木結構古建築多達90,053處。為何專意要列舉木構建築?實在是因為木構建築與石質建築相比,更為彌足珍貴。眾所周知,木材遭雨浸,遭風蝕,容易腐化黴變。何況,在歷次改朝換代的爭鬥中,總有項羽一類的草莽豪傑,衝著建築向垮臺的皇帝發洩,一把火點燃了往日的宮殿。時光的損毀和人為的焚毀,讓木構建築的生存險象環生,歷經風雨而存世的,就像一位長壽老人,即便當初平庸普通,可由於他見證了上百年、上千年的興衰,便引人頂禮膜拜。
在山西木構建築當中,遼、金以前彌足珍貴的建築就有106座,占中國同期木結構建築的70%以上。又是一個70%以上,真是翹楚呀!最令世人矚目的是,在華夏大地要尋找唐代的木構建築幾乎如大海撈針。其他省、市、自治區早已蕩然無存,唯有山西境內懷抱4座,分別是五臺山南禪寺大殿、佛光寺大殿,芮城縣廣仁王廟正殿和平順縣天臺庵正殿。
大河奔流,歲月匆匆,五代十國短暫的歷史像是浮光掠影,山西居然存留著後唐、後晉、北漢3個朝代的木構建築,而且並非一座,屈指可以數出3座:平遙縣鎮國寺萬佛殿,以及平順縣龍門寺西配殿和大雲院彌陀殿。
時光再向前推移,山西古代木構建築就要用成百上千來形容。成百是在宋、遼、金時期,100餘座木構建築熠熠生輝。太原晉祠的聖母殿,展示著宋代風采;大同華嚴寺的薄伽教藏殿與大雄寶殿、善化寺的大雄寶殿,顯示著遼代雄姿;五臺山佛光寺的文殊殿,讓金代用減柱法構成的「人」字柁屋架大放異彩。
上千則是元、明、清時期的木構建築。不僅上千,而且近萬,多達8,917處,簡直如春花怒放,迷眼醉心。元代早已遠去,芮城縣永樂宮卻保留著時代勝蹟。至於明、清時期的木構建築,更是自北向南全面覆蓋。北有北嶽恆山的懸空寺,依山而建,木柱支撐,勢若凌空,恰如民謠所唱:「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何等驚險,何等奇特。南有運城解州的關帝廟,大門巍峨,院落寬闊,端門、午門接連二進,崇寧殿落臥正中,前後左右僅樓閣就有4座,刀樓、印樓、御書樓和春秋樓並峙稱雄。當然,明清時期木構建築最多最精的還要數佛教聖地五臺山,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站在此山望那山,山山有寺,寺寺有殿,不是明代,就是清代,哪一座都攜帶著歲月風雲、世事滄桑。
琳瑯滿目,應有盡有,似乎山西就是一座古代建築的博物館、大觀園。從北往南,或者從南往北走上一趟,就領略了華夏古代建築的最佳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