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影\李清志
假日天氣晴朗,到天母後山走走,身心十分愉快,位於山上步道中途,有幾棟近乎廢墟的磚瓦民家,每次經過這裡總是令人害怕,因為民家總會放養許多野狗,只要有人接近民家,野狗們就會吠聲四起,甚至衝出來在你身邊狂吠,似乎要把你撕碎吃掉一樣。
在野狗的狂吠聲中,不久就出現老阿嬤嚇止的聲音,所有的野狗救乖乖地退回廢墟裡;我們跟阿嬤打招呼問候,她也和善地與我們應對,然後又轉身去做她的辛勤勞動。我才發現阿嬤的背後有一種裝置,圓盤狀有如一種開關或電源裝置,我一時驚訝地以為這個老阿嬤可能是類似魔鬼終結者電影裡的機械生化人,或是根本就是聊齋故事裡的鬼怪變種異型。
細看那個奇怪的機械裝置,竟然冒著一縷青煙,原來當中居然有一片蚊香,就是那種我們常用的迴紋式蚊香,圓形盤狀鐵製物品,其實就是平常我們使用的放蚊香的鐵盤,只是平常蚊香必須水平放置,阿嬤居然可以垂直使用,必且隨身攜帶,原來她在圓盤中央裝上了一個螺絲釘,藉此卡住蚊香,形成一個可以隨身攜帶使用的驅蚊裝置。
山上廢墟旁蚊蟲叢生,在戶外工作的阿嬤,沒有什麼超音波趕蚊子的高科技設備,卻自行研發非常本土的驅蚊裝置,實用卻又充滿科幻感的裝置,真的令人印象十分深刻!(待續)
晴耕雨讀\台灣最詭異的樣品屋
文、攝影\李清志
台灣的房屋市場一直是個夢工廠,這些廣告公司的文案與企畫加上設計師們,精心製作策劃一個美好的誘局,用來誆詐台灣民眾對於一個安身立命的家,所存有的幻想與辛苦的積蓄。而樣品屋正是這樣一個造夢誘局中,最重要的道具之一。
從台灣的樣品屋歷史來看,樣品屋從來就與真實的成屋不一樣,在八十年代後現代主義盛行之際,許多樣品屋打著古典主義的皇宮殿堂招牌,讓消費者幻想自己買了這棟房子,就等於自己加入了上流階層,成為皇家貴族。九十年代之後,極簡風潮興起,再加上建築大師安藤忠雄禪意空間手法的風行,樣品屋也逐漸走向極簡、人文的風格品味,設計師們在樣品屋中打造一座寂靜、素簡的空間,讓每天在煩亂、混雜城市中討生活的小市民們,心生嚮往,同時也心甘情願地討出錢購買這個極簡美景。
新世紀開始後,世界上許多建築師設計了創意十足的建築物,前所未見的造型,加上新穎的結構方式,讓世人嘆為觀止;國內設計師們雖然無緣建造這些驚世建築,卻可以在樣品屋上暫時滿足一下自己的建築夢,以致於許多類似伊東豐雄、法蘭克‧蓋瑞,扎哈‧哈迪等名師的建築作品,都夢幻般地出現在我們的城市街頭。消費者在情報充足的網路時代,接觸到世界上第一線的前衛建築風潮,如今看見這些樣品屋,總覺得有些似曾相識,因此以為自己買的房屋是走在時代的最前端,促進了購買的慾望夢想。
但是最近台北地區竟然出現了一座另類的樣品屋,這座樣品屋最令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它不像其他樣品屋極盡誇張之能事,反倒以反商業市場建築的極端方式,在寸土寸金的台北城內,用一千坪的土地來種植稻米,重現台北多年不見的稻田景觀。這個詭異的樣品屋,其實是一項由藝術家林詮居所創作的行為、地景藝術,藝術家一方面創作,一方面也充當農夫,他似乎想告訴大家,所謂的「土地」除了炒作、販賣之外,其實也可以耕作,讓人們感受綠色自然的美好。
這棟樣品屋不賣房子,卻在建地上種田;不吹噓設計的優越性,只告訴人們土地的本質與意義,這是一棟台灣最詭異的樣品屋。(待續)
台灣高速公路上最炫的公廁\清水休息站公廁
文、攝影\李清志
建築師庫哈斯(Rem Koolhaas)最近在北京的作品\中央電視台大樓即將完工,其造型及構造方式令人十分驚訝,也讓這位荷蘭建築師聲名大躁,在讚嘆北京建築之餘,很多人並不知道,其實建築師庫哈斯在台灣也曾設計過一座建築\北二高清水休息站。
清水休息站的設計突破過去休息站呆板無趣的制式規格,建築師強調「空間流動性」與「去地域化」等想法,讓清水休息站充滿魅力,開始啟用至今,天天都吸引公路駕駛,來到休息站休憩、飲食,甚至逛街購物,週末假日有時還會因為來客太多,流連逗留過久,導致後來者無法進站休息,站方只好限制停留時間,以控管來客人數。
清水休息站猶如沙漠中的「綠洲」,騎著駱駝的旅人,總會想要停下來,在棕櫚樹下歇息一下,喝喝清涼的泉水,同時也解放繃緊的膀胱。清水休息站的公共廁所在所有高速公路休息站中,可以算是最炫的一座公廁,這座公廁設計原理與休息站建築十分類似,同樣頂著一座寬大的屋頂,屋頂與牆面間留著一段空白,空間流動型十分強烈。
這樣的一座公廁,在風大的清水休息站中,通風極其良好,平日完全聞不到廁所的臭味,夏天不用冷氣也很涼爽,可謂是節能又環保的建築設計;廁所中的照明也很簡單,建築師庫哈斯利用日光燈管平行排列,塑造出一種流動的速度感,十分適合高速公路的情境。
春節返鄉團圓,許多人會經過台中清水休息站,不妨好好欣賞一下世界級建築大師的作品。(待續)
台灣最炫的小吃攤/螃蟹小吃攤
文、攝影/李清志
台灣地區的小吃攤很多,但是有心去經營攤販外觀的並不多,大多數的攤販都是以大大的文字招牌取勝。事實上,美國公路邊經常有令人驚豔的「普普建築」,他們運用圖像招牌,吸引高速通過的公路車流注意,例如巨大的熱狗,代表熱狗攤到了,巨大的漢堡就是漢堡店,而巨大的輪胎是修輪胎的車行。
圖像文化下的商業招牌,對於旅人而言,是十分方便的,因為外地人並不見得瞭解當地文字及其所代表的意義,但是只要看見圖像,連小朋友都可以知道商店販賣的內容。
旗津是個吃海產的好地方,當地的海產既便宜又新鮮好吃;我在旗津發現了一個頗具創意的攤販,鐵製的大螃蟹,鮮紅色的塗裝,非常顯眼奪目!讓遊客一看就知道是賣海鮮的。
螃蟹底下還是有一個大招牌,招牌內容有生魚片、海產粥、爌肉販、擔仔麵,以及米粉湯等等,就是找不到與螃蟹有關的食物,真有點掛羊頭,賣狗肉的感覺。不過大型螃蟹造型攤販,在所有流動攤商中,還算是個極富創意的設計,或許有一天,台灣的攤販都懂得作些創意設計,到時候台灣的夜市攤販,一定更精彩可期!(待續)
台灣最有創意的橋樑/王功生態景觀橋
文、攝影/李清志
在寒風中開車到台西地區,荒蕪的大地被無情的海風吹襲著,公路上久久看不見一個人影,只有路旁牆壁上塗寫著「離婚、離婚」的廣告,以及遠方的風力發電風車呼呼呼地旋轉著,整個景象淒涼地令人心酸。
不過這幾年王功漁港卻十分出名,一方面是因為王功當地的社區營造令人驚豔,蚵民們利用養蚵產業創造出獨特的在地文化,吸引觀光客前來,連Discovery頻道都來採訪報導;另一方面,由台灣本土建築師廖偉立所設計的王功景觀橋,前衛奇特的造型,也成為眾人目光的焦點,甚至被譽為是「台灣最具設計感的橋樑」。
廖偉立建築師是我大學時的學長,他的設計十分浪漫有創意,記得我還是淡江建築系新生時,就被廖偉立學長的設計圖所吸引,他具有優越的素描功力,畫出的圖面充滿新意;我還記得當時他的畢業設計與淡水鎮老街與河岸有關,圖面上繪著淡水的古典建築、水岸空間,以及浪漫的夕陽、觀音山遠景等等,長長的圖面從中正路老街延伸至紅毛城,讓人印象十分深刻。
廖偉立建築師運用摺紙的特性,以及拱形結構,在荒涼的王功水岸,創造出一座生態景觀橋,這座橋造型顛覆傳統橋樑的對稱美學,以一種對生態環境對應的思維,去塑造出其特有的形體。走上河堤,立刻感受到海風的威力,大塊頭的我也很難抵擋台西強風的吹襲,趕忙躲到王功景觀橋上,原來建築師早就針對當地的強風,在橋上設計了供人們躲風的構造物,躲在這個空間裡,卻還可以藉由透明的強化玻璃,欣賞王功夕照的美景。
站在這座兼具避風、賞景的雕塑景觀橋上,心中為台灣本土的建築師喝采;我相信唯有懂得珍惜本土自然美感的建築師,才可能設計出一座令在地人感動的橋樑。(待續)
宜蘭鐵森林/蘭陽平原上的姑婆芋葉子
文、攝影/李清志
冬日溫暖的午后,驅車穿越雪山隧道,不多時就看見海上的龜山島,宜蘭平原緩緩地在車窗外延伸,內心中那些屬於城市的鬱卒及緊張壓力,頓時煙消雲散,原來宜蘭這塊後山福地果然是片人間樂土。
我記得以前宜蘭建築師黃聲遠到台北演講或評圖,總是搭乘台鐵的火車,千辛萬苦才能到台北城,若是時間延誤,還必須在台北旅館寄住一宿,有一次黃聲遠帶妻兒到台北,因為鐵路班次不合適,必須住在台北,全家竟然就到內湖有名的汽車旅館住宿,順便考察一下台北精緻的汽車旅館文化。
我這次到宜蘭,就想到要去看看建築師黃聲遠,在宜蘭火車站前所設計的作品,那是一座「用鋼鐵所建構出的森林」。過去黃聲遠在宜蘭地區因為建造設計許多地域性強烈的特色建築,因此聲名遠播,幾乎成了「宜蘭建築」的代表人物,不論是公家建築、橋樑、學校、農舍,黃聲遠都可以創造出一種屬於鄉土本身性格的新建築,令人十分讚賞!
宜蘭火車站前的鋼鐵森林,可說是他最近完工的建築作品中,最引人入勝的建築設計,同時也成為宜蘭市的醒目地標建築。以鋼鐵仿造自然界事物的設計作法並不新鮮,西班牙就出現過鋼鐵樹林般的遮陽設施,但是宜蘭的鋼鐵森林卻顯得更龐大,型態也更具地方性與獨特性。
黃聲遠所設計的鋼鐵森林,不只是一座遮陽的涼亭,它比較像是一座風雨操場,可給一群人共同聚會使用,適合台灣夏日豔陽高照,卻又時常雷雨傾盆的氣候狀況;另外這座建築雖然仿自於自然界的森林,但是其枝葉的型態卻比較接近台灣鄉間常見的姑婆芋枝葉,那是許多人兒時回憶的重要元素;我記得小時候在田野嬉遊,遇到變天下大雨,小孩們就常常割下田裡寬大的姑婆芋葉子,當作是雨傘來遮雨。
溫暖的午后走進這座綠色的鋼鐵森林,出乎我意料之外地,並沒有我想像中的充滿鋼鐵冷酷壓力,高聳的空間反倒讓我有如進入巨人花園的奇幻感覺;青春無慮的學生們,在期中考空檔悠遊來到鋼鐵森林中,開心地談心閒聊;吃過中飯、肚皮飽飽的民眾,在徐徐的微風吹拂下,不支沈睡於鋼鐵森林下的板凳上,整個場地呈現出一種慵懶愉悅的氛圍,那是一種太舒服,以致於令人不敢相信其真實性的感覺。
這座鋼鐵森林被取了一個有趣的名字\「丟丟噹森林」,似乎暗示著宜蘭與鐵道的深厚情感關係。如今這座鋼鐵森林成為宜蘭火車站前重要的地標建築,每一個坐火車到宜蘭的遊客,都可以看見這座有趣富特色的建築物,感受到宜蘭愉悅輕鬆的綠色鄉野情緒。(2009/04/14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