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充滿著未知的日本建築
1.屋頂的形狀其實是切風前進的船形
——屋頂的形狀由風和雨來決定
若將屋頂上下顛倒著看,有想過那會像一條船的形狀嗎?如大家所知,前進時的船首呈現尖形,是因為要抵抗並縮小水的阻力,而另外一側不受水流影響的船尾部分,則呈平面。屋頂的形狀以及受風的原理,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
屋頂可以這麼比喻,是一艘切風前進的船。
那麼,來比較三種日本屋頂的基本形狀:寄棟、切妻、入母屋,是如何抵擋風雨的吧!
「寄棟造」為屋頂向四方坡度傾斜的形式。和船首的形狀一樣,不管風從四面八方哪一個方位吹過來,都可以安然抵擋、抗衡排除。降雨也會順著向四方分散落下,因此自然素材的茅草屋頂、杉皮屋頂也都可以十足發揮其機能。
「切妻造」的形狀像是把一本書向兩側攤開朝下的山形屋頂。和寄棟造不同的是,三角形的這一側(稱之為「妻側」,其他則稱為「平側」)為迎風面,降雨時也不會往妻側排水。在妻側開窗,進行採光,不僅能讓閣樓明亮,還可以達到通風的目的。這樣的切妻造屋頂非常適合在屋內頂層進行養蠶業。
像是飛驒地方白川鄉的家屋為合掌造,將屋頂內側挑高成2、3層樓的構造,也是為了養蠶的關係。另外,屋頂設計成60度的急斜坡,這是為了不要有太多雪積在上面的巧思,而在冬天,從雪不易落下的妻側進出屋內外會比較安全。
「入母屋造」是把屋頂的上半部做成切妻造,下半部做成寄棟造的複合形式屋頂。發揮了兩者的長處,可以抵擋風雨,也考慮到屋頂閣樓的通風。在妻側加上換氣口是為了要向外排出爐火所產出的煙霧。
2. 一室住宅豈有理?
——潛在於「疊」文化的日本居住風格
在日本人的生活當中,有很多運用「相疊」的物品。以家具來說有:桌袱台及矮茶几、衣桁(掛和服的道具)、屏風等,寢具及棉被也是。其他的例子還有和服、蚊帳(防蚊用的網子)、包袱巾(風呂敷)、燈籠、扇子等,舉都舉不完。
這些東西相疊以後,就會具有輕巧、容易攜帶、又可以簡單收納的優點。我們日本人利用這樣的特點,有效經濟地利用空間。
早上一起床,折疊棉被,整齊放進「押入」 (壁櫥),取出桌袱台,就會馬上從寢室變身成為吃飯用的食堂。而把桌袱台換成上等的矮桌,就可以當成接待客人用的客間;再放置金色屏風,則能做為結婚會場;而夏天掛上蚊帳,還可隔離大部分的蚊子。
所以說,若房間設計有押入的空間,就足以在裡面生活。
相對於此,西歐常以家具來固定房間的機能。設置眠床就成為寢室,擺設餐桌就成為食堂,放置沙發的房間為客廳。在日本,房間的名稱不是用機能來稱呼,而是用6疊間、8疊間的房間大小來命名,主要是由使用的家具不同的生活觀念而來。
從歐洲角度來看,日本的住宅顯得相當狹小,以前歐洲人還曾揶揄說根本是「兔子小屋」,不過,我認為這只不過是一種居住型態的差異罷了!運用家具來固定房間的機能,和依照情況而進行不同的變化運用,何者為優,我想應該只是觀念本身的差異。
像是現代常見的一室住宅,若能巧妙地運用一些可折疊的家具,就不會顯得侷促一隅,像和服這般可以折疊收納的衣服,其占的空間大約只有洋服的四分之一大小而已。從這些細節當中,可以看出日本人生活樣貌的巧思。
5. 因為持續居住而趨近完成的建築
——不稱「完成」而稱為「竣工」的建築物
「竣工」,意味著建築工事的完成。那麼,是等同於「完成」的意思嗎?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的。
這是由於日本有著因為持續居住而趨近於完成的建築文化思想之故。
你知道岐阜縣飛驒地方的吉島家住宅(國家指定重要文化財)嗎?這棟古民家的魅力之一即是柱子、梁以及走廊地板所擁有的光澤,此一光澤並非是竣工當時就已經存在。
在柱子與梁表面塗上的滓漆,一開始是呈現黃色,不同於現在沉穩的色調。由幾代的居住者不斷地乾擦以後,出現像目前這樣的飴色光澤(擦拭色)。
對於建築來說,「竣工」不等於「完成」,而是「美」的開始。
這樣的想法亦反映在建築以外的領域,其中一個例子即茶聖千利休所喜好的樂茶碗。樂家初代名匠長次郎原本是一位瓦師,他的窯沒有屋頂,以致不容易保持高溫,因此具有玻璃性質的長石無法完全溶化,變成黑褐色且沒有光澤而粗糙的表面。
但是,使用茶筅點茶刮表面,茶滓就會滲透進去,而茶師手指觸摸擦拭時,汗脂漸漸透入碗中,經年累月下來,碗的表面會漸漸帶有紅鏽韻味。
所謂的「侘寂」,是由作物者和用物者之間,以時間慢慢細熬出來的鏈結。「竣工」這個詞也代表著欣賞這樣的關係變化,用一段很長的時間鏈結完成的文化內涵。
而現代有一種在合板上裝修銘木,以展現木材獨特天然紋路的作法,這種建築物在工事終了的時候就可以說是完成了,而且不太需要維護及維持。哪一種建築比較好?我想,應該要根據實際住在裡面的人的選擇而決定才是!
第2章 用這樣的眼光看近現代建築也充滿樂趣
17. 承載著明治維新政府威信的樣式建築
——近代建築第一人辰野金吾的東京火車站的故事
東京丸之內車站於二○一二年完成建築復原工事。這棟有著紅磚外牆搭配顯眼白色橫飾帶且代表著東京玄關的火車站,是由日本第一代建築師辰野金吾所設計。
明治初期派遣到歐洲考察的政府高官,驚異於石造和紅磚造所構成的歐洲街道景色,回國後很快地創設工部大學校造家學科(現在的東京大學工學部建築學科),更招聘來英國建築家約書亞.孔德(JoiahConder)。辰野金吾為其第一屆畢業生,他畢業後到英國留學,學習當時流行的歷史主義(巴洛克復興)以及安女王復興樣式(Queen Anne Style),在威示明治政府威信的重要建築物當中,運用了這些風格。
其中之一是日本資本主義的原點——日本銀行本店,為使用歷史主義(巴洛克復興)的石造建築。而連天皇都會使用的東京火車站則採用各種折衷樣式為特徵的安女王復興樣式,再加上「辰野式」的個人化風格而誕生了此棟紅磚造樣式建築。
在東京火車站建造當時的一九一四年(大正三年),日本已經擁有混凝土造的建築物,但辰野卻刻意地使用紅磚造。
其理由可能是因為業主想要彰顯明治政府的威光,而辰野以建築構造做為因應答覆的關係吧!這或許是身處該時代的近代建築先驅者們的宿命呀!
晚年的辰野金吾致力於後進的育成以及成立相關學會,後代人稱他為「近代建築之父」。
23. 狹小住宅因巧思而生活心境寬闊
——建築師東孝光不離開都心的理由
在地價高昂的都會地區,想擁有一棟大面積住家是很困難的。但是在狹小面積所興建的小家(也稱狹小住宅),同樣蘊含著許多美好的事情。其先驅就像左頁般的建築家東孝光的自宅「塔之家」。該建築座落於東京都心內的青山KILA 通,因道路擴張而建成約6坪(20.5 平方公尺)的三角形畸零地。以都市計畫的觀點來看,照理應該不會興起住在這裡的想法才是。
塔之家在此興建地下一樓、地上五樓的住宅,現在已經被高樓圍住,但竣工當時確實如塔一般高聳著。
從平面圖來看,幾乎都是樓梯。樓梯平台給人感覺像起居室,但進到內部以後,印象完全改觀。
未施作樓梯的踢面板(踏板與踏板之間的垂直部分),也把挑高部分和樓梯融為一體,使空間看起來具有開放性。其結果,中間和下方樓層成為一體,並和上方樓層呼應連結,因此各空間並非是獨立的,給人全體綜合起來像是一整個空間的印象。
而且除了玄關,都沒有設置門扇,包括廁所、浴室都沒有門。乍看是一層一室的住宅,不過,更可以說是縱向串連的一室住宅吧!聲音及視線等隱私也由高低的絕妙空間構成來進行緩和。
東孝光的作品尚有電影院、美術館等文化設施,他想要住在都市,可以在百貨公司或老店逛街買東西,朋友也較多。近年來,曾經在鄉下隱居的高齡者漸漸回歸到都市的案例越來越多,東孝光可以說是這麼做的先行者了吧!
24.清水混凝土是映照自然的一面明鏡
——設計住吉長屋, 於中庭引入自然風光的建築師安藤忠雄
說到建築師安藤忠雄,大多數人都會和清水混凝土(也稱清水模)建築聯想在一起吧!
事實上,他的初期代表作「住吉的長屋」,移除了三間長屋的中間部分,形成中庭沒有屋頂覆蓋的清水模住宅建築。
如果要到另外一個房間,必須要通過露天中庭,雨勢如果很猛烈,就必得撐傘,而這樣特別的建築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呢?
這棟建築蓋在橫寬約3.64公尺、14坪的超級狹小基地上,四方用混凝土壁圍住。住在裡面的人的視線與意識當然往內延伸,向著中庭照射下來的陽光、風吹、降雨的方向吸引。
所以說,住吉長屋大膽地截斷與外部之間的連結,來製造和自然融為一體的空間。
一般來說,家被認為是「生活的器皿」,而或許可以說住吉長屋是「採入自然的器皿」。「所謂的民家,是和自然成為一體所孕育出來的」,住吉長屋是一座彙集了安藤忠雄這樣的理念及長屋特有的溫暖人際交流而集大成的建築。
另外,此建築不是用表情豐富的素材,而是用無機質的清水混凝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氣息及日日的變化,這也是安藤忠雄作品的特徵。
此一思想也活用在後來的代表作光之教會與水之教會。住吉的長屋當然不自由且不方便,但是,安藤忠雄將這個不便以及不自由,轉化成為新的價值。
將這個價值觀呈現在生活中,可以營造出嚴峻但豐富的自然環境,以及富有變化的生活型態。
1.屋頂的形狀其實是切風前進的船形
——屋頂的形狀由風和雨來決定
若將屋頂上下顛倒著看,有想過那會像一條船的形狀嗎?如大家所知,前進時的船首呈現尖形,是因為要抵抗並縮小水的阻力,而另外一側不受水流影響的船尾部分,則呈平面。屋頂的形狀以及受風的原理,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
屋頂可以這麼比喻,是一艘切風前進的船。
那麼,來比較三種日本屋頂的基本形狀:寄棟、切妻、入母屋,是如何抵擋風雨的吧!
「寄棟造」為屋頂向四方坡度傾斜的形式。和船首的形狀一樣,不管風從四面八方哪一個方位吹過來,都可以安然抵擋、抗衡排除。降雨也會順著向四方分散落下,因此自然素材的茅草屋頂、杉皮屋頂也都可以十足發揮其機能。
「切妻造」的形狀像是把一本書向兩側攤開朝下的山形屋頂。和寄棟造不同的是,三角形的這一側(稱之為「妻側」,其他則稱為「平側」)為迎風面,降雨時也不會往妻側排水。在妻側開窗,進行採光,不僅能讓閣樓明亮,還可以達到通風的目的。這樣的切妻造屋頂非常適合在屋內頂層進行養蠶業。
像是飛驒地方白川鄉的家屋為合掌造,將屋頂內側挑高成2、3層樓的構造,也是為了養蠶的關係。另外,屋頂設計成60度的急斜坡,這是為了不要有太多雪積在上面的巧思,而在冬天,從雪不易落下的妻側進出屋內外會比較安全。
「入母屋造」是把屋頂的上半部做成切妻造,下半部做成寄棟造的複合形式屋頂。發揮了兩者的長處,可以抵擋風雨,也考慮到屋頂閣樓的通風。在妻側加上換氣口是為了要向外排出爐火所產出的煙霧。
2. 一室住宅豈有理?
——潛在於「疊」文化的日本居住風格
在日本人的生活當中,有很多運用「相疊」的物品。以家具來說有:桌袱台及矮茶几、衣桁(掛和服的道具)、屏風等,寢具及棉被也是。其他的例子還有和服、蚊帳(防蚊用的網子)、包袱巾(風呂敷)、燈籠、扇子等,舉都舉不完。
這些東西相疊以後,就會具有輕巧、容易攜帶、又可以簡單收納的優點。我們日本人利用這樣的特點,有效經濟地利用空間。
早上一起床,折疊棉被,整齊放進「押入」 (壁櫥),取出桌袱台,就會馬上從寢室變身成為吃飯用的食堂。而把桌袱台換成上等的矮桌,就可以當成接待客人用的客間;再放置金色屏風,則能做為結婚會場;而夏天掛上蚊帳,還可隔離大部分的蚊子。
所以說,若房間設計有押入的空間,就足以在裡面生活。
相對於此,西歐常以家具來固定房間的機能。設置眠床就成為寢室,擺設餐桌就成為食堂,放置沙發的房間為客廳。在日本,房間的名稱不是用機能來稱呼,而是用6疊間、8疊間的房間大小來命名,主要是由使用的家具不同的生活觀念而來。
從歐洲角度來看,日本的住宅顯得相當狹小,以前歐洲人還曾揶揄說根本是「兔子小屋」,不過,我認為這只不過是一種居住型態的差異罷了!運用家具來固定房間的機能,和依照情況而進行不同的變化運用,何者為優,我想應該只是觀念本身的差異。
像是現代常見的一室住宅,若能巧妙地運用一些可折疊的家具,就不會顯得侷促一隅,像和服這般可以折疊收納的衣服,其占的空間大約只有洋服的四分之一大小而已。從這些細節當中,可以看出日本人生活樣貌的巧思。
5. 因為持續居住而趨近完成的建築
——不稱「完成」而稱為「竣工」的建築物
「竣工」,意味著建築工事的完成。那麼,是等同於「完成」的意思嗎?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的。
這是由於日本有著因為持續居住而趨近於完成的建築文化思想之故。
你知道岐阜縣飛驒地方的吉島家住宅(國家指定重要文化財)嗎?這棟古民家的魅力之一即是柱子、梁以及走廊地板所擁有的光澤,此一光澤並非是竣工當時就已經存在。
在柱子與梁表面塗上的滓漆,一開始是呈現黃色,不同於現在沉穩的色調。由幾代的居住者不斷地乾擦以後,出現像目前這樣的飴色光澤(擦拭色)。
對於建築來說,「竣工」不等於「完成」,而是「美」的開始。
這樣的想法亦反映在建築以外的領域,其中一個例子即茶聖千利休所喜好的樂茶碗。樂家初代名匠長次郎原本是一位瓦師,他的窯沒有屋頂,以致不容易保持高溫,因此具有玻璃性質的長石無法完全溶化,變成黑褐色且沒有光澤而粗糙的表面。
但是,使用茶筅點茶刮表面,茶滓就會滲透進去,而茶師手指觸摸擦拭時,汗脂漸漸透入碗中,經年累月下來,碗的表面會漸漸帶有紅鏽韻味。
所謂的「侘寂」,是由作物者和用物者之間,以時間慢慢細熬出來的鏈結。「竣工」這個詞也代表著欣賞這樣的關係變化,用一段很長的時間鏈結完成的文化內涵。
而現代有一種在合板上裝修銘木,以展現木材獨特天然紋路的作法,這種建築物在工事終了的時候就可以說是完成了,而且不太需要維護及維持。哪一種建築比較好?我想,應該要根據實際住在裡面的人的選擇而決定才是!
第2章 用這樣的眼光看近現代建築也充滿樂趣
17. 承載著明治維新政府威信的樣式建築
——近代建築第一人辰野金吾的東京火車站的故事
東京丸之內車站於二○一二年完成建築復原工事。這棟有著紅磚外牆搭配顯眼白色橫飾帶且代表著東京玄關的火車站,是由日本第一代建築師辰野金吾所設計。
明治初期派遣到歐洲考察的政府高官,驚異於石造和紅磚造所構成的歐洲街道景色,回國後很快地創設工部大學校造家學科(現在的東京大學工學部建築學科),更招聘來英國建築家約書亞.孔德(JoiahConder)。辰野金吾為其第一屆畢業生,他畢業後到英國留學,學習當時流行的歷史主義(巴洛克復興)以及安女王復興樣式(Queen Anne Style),在威示明治政府威信的重要建築物當中,運用了這些風格。
其中之一是日本資本主義的原點——日本銀行本店,為使用歷史主義(巴洛克復興)的石造建築。而連天皇都會使用的東京火車站則採用各種折衷樣式為特徵的安女王復興樣式,再加上「辰野式」的個人化風格而誕生了此棟紅磚造樣式建築。
在東京火車站建造當時的一九一四年(大正三年),日本已經擁有混凝土造的建築物,但辰野卻刻意地使用紅磚造。
其理由可能是因為業主想要彰顯明治政府的威光,而辰野以建築構造做為因應答覆的關係吧!這或許是身處該時代的近代建築先驅者們的宿命呀!
晚年的辰野金吾致力於後進的育成以及成立相關學會,後代人稱他為「近代建築之父」。
23. 狹小住宅因巧思而生活心境寬闊
——建築師東孝光不離開都心的理由
在地價高昂的都會地區,想擁有一棟大面積住家是很困難的。但是在狹小面積所興建的小家(也稱狹小住宅),同樣蘊含著許多美好的事情。其先驅就像左頁般的建築家東孝光的自宅「塔之家」。該建築座落於東京都心內的青山KILA 通,因道路擴張而建成約6坪(20.5 平方公尺)的三角形畸零地。以都市計畫的觀點來看,照理應該不會興起住在這裡的想法才是。
塔之家在此興建地下一樓、地上五樓的住宅,現在已經被高樓圍住,但竣工當時確實如塔一般高聳著。
從平面圖來看,幾乎都是樓梯。樓梯平台給人感覺像起居室,但進到內部以後,印象完全改觀。
未施作樓梯的踢面板(踏板與踏板之間的垂直部分),也把挑高部分和樓梯融為一體,使空間看起來具有開放性。其結果,中間和下方樓層成為一體,並和上方樓層呼應連結,因此各空間並非是獨立的,給人全體綜合起來像是一整個空間的印象。
而且除了玄關,都沒有設置門扇,包括廁所、浴室都沒有門。乍看是一層一室的住宅,不過,更可以說是縱向串連的一室住宅吧!聲音及視線等隱私也由高低的絕妙空間構成來進行緩和。
東孝光的作品尚有電影院、美術館等文化設施,他想要住在都市,可以在百貨公司或老店逛街買東西,朋友也較多。近年來,曾經在鄉下隱居的高齡者漸漸回歸到都市的案例越來越多,東孝光可以說是這麼做的先行者了吧!
24.清水混凝土是映照自然的一面明鏡
——設計住吉長屋, 於中庭引入自然風光的建築師安藤忠雄
說到建築師安藤忠雄,大多數人都會和清水混凝土(也稱清水模)建築聯想在一起吧!
事實上,他的初期代表作「住吉的長屋」,移除了三間長屋的中間部分,形成中庭沒有屋頂覆蓋的清水模住宅建築。
如果要到另外一個房間,必須要通過露天中庭,雨勢如果很猛烈,就必得撐傘,而這樣特別的建築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呢?
這棟建築蓋在橫寬約3.64公尺、14坪的超級狹小基地上,四方用混凝土壁圍住。住在裡面的人的視線與意識當然往內延伸,向著中庭照射下來的陽光、風吹、降雨的方向吸引。
所以說,住吉長屋大膽地截斷與外部之間的連結,來製造和自然融為一體的空間。
一般來說,家被認為是「生活的器皿」,而或許可以說住吉長屋是「採入自然的器皿」。「所謂的民家,是和自然成為一體所孕育出來的」,住吉長屋是一座彙集了安藤忠雄這樣的理念及長屋特有的溫暖人際交流而集大成的建築。
另外,此建築不是用表情豐富的素材,而是用無機質的清水混凝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氣息及日日的變化,這也是安藤忠雄作品的特徵。
此一思想也活用在後來的代表作光之教會與水之教會。住吉的長屋當然不自由且不方便,但是,安藤忠雄將這個不便以及不自由,轉化成為新的價值。
將這個價值觀呈現在生活中,可以營造出嚴峻但豐富的自然環境,以及富有變化的生活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