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的府後街
	
	經過風水害與改築後的府後街,直到1922(大正11)年進行臺北城內舊有清代街名改正為日式町名,原本的界限範圍也隨之一變。此次的變化,讓府後街通的東側府後街,與西側府中街合併改正成為表町。其中比較特別的是會所地的出現與商業行為的變化,以及互相比較今昔的亭仔腳管理規定。
	
	臺北門戶意象都市空間——府後街的都市軸線
	‧府後街的轉變
	從1916(大正15)年街屋改築完成之後的臺北城內都市空間軸線,有幾個相當重要的都市節點,節點所連接成的線即形成重要的街道。若進而比較自清代開始至日治現代化都市空間的轉變,可了解到府後街自清代以降所擁有的發展濳力。
	清代建城時期,府後街道路最南端擁有重要的城內節點大天后宮,而另外一條重要道路則為大天后宮西側的西門街。清代時期由於城內西北區域較靠近西側的艋舺與北側的大稻埕,而使商業發展僅限於城內西北區域內,而位於城內偏東側的府後街則屬市街邊緣之地。
	早在清代時期,府後街就是都市邊緣的都市軸線,所以日治時期後,總督府在規劃時選擇了較有發展濳力的都市邊緣,由於府後街南北側擁有大面積開放空間,有利於在城內建設重要的都市節點。首先為北側的臺北停車場,南側將大天后宮拆除之後,新建與停車場相對望的總督府博物館。而總督府博物館其所在地新公園,更是臺北市內首片大面積公共開放綠地,並連接未來總督府計畫在臺北城內所規劃的都市軸線。經過現代化建設的臺北城,若搭乘火車進入臺北,從臺北城北邊臺北停車場開始塑造的門戶意象,再經過公園開放空間之後,才抵達全臺灣最重要的行政都市空間區域,也因此,臺北城進而轉變成為擁有交通、商業、開放休閒、政治等多元的都市空間。
	
	‧門戶意象中心——臺北停車場及其廣場
	日治時期總督府積極建設基隆港,將基隆建設成為臺灣與日本的連絡主要港口,加上鐵路運輸速度較水路快,在日治時期短短十三年之間,完成了基隆至打狗先進的運輸系統⸺縱貫鐵路,也改變了臺灣南北之間,原本主要依靠水運的交通方式。所以自日本來到本島,藉由鐵路運輸,可方便到達本島其他城市,也是進入首都臺北的主要方式。所以不論自日本而來,或是自本島其他城市來到臺北,大多藉由臺北停車場進入臺北。而臺北為臺灣首善之都,在總督府積極建設下,使得臺北擁有不同於本島其他城市的門戶意象與都市空間。
	1901(明治34)年6月落成的臺北停車場,位於臺灣縱貫鐵道及淡水支線交會點,同時也是臺北城北側地勢最高的位置,其與設備並不遜於同時期日本其他的停車場。停車場內設置貨物領收處,稱為小棧房兼用站長事務所。另外廣建站長、職員與眷屬宿舍,不過初期只完成了五棟。停車場站內左邊設置機關車(車頭)庫與客車庫,而機關車庫可停放機關車十六輛,與客車庫總共占地三百坪。停車場的右邊與機關車庫相對的位置,設置大型貨物集散處,稱為大棧房,並且於大棧房邊興建倉庫五棟。完工當時總計建物總坪數約五萬餘坪,工事費用總額約十六萬餘圓。
	臺北停車場的工事由久米組、大倉組、村田組共同分擔承包,停車場本身建築構造基礎均以石材築造,為日治初期臺北城周邊非常宏偉的公共建築之一。而當列車駛入臺北停車場的月臺後,下車旅客穿過新穎且具備現代化洋風建築的車站建築本體,為進入臺北的第一個都市空間入口。
	原本臺北停車場的地勢稍有傾斜,經整理填平後,也規劃為停車場前廣場。廣場的左側有千餘坪,右側有四千坪,而在停車場工事尚未完成, 已提前租貸於一般民眾,於停車場前廣場左側,開設小運輸店以及各種賣貨店。停車場前廣場邊周圍位置一直以來,都是一個都市之中最顯眼重要的位置,相關株式會社若能將其出張所,設置在顯眼又重要的停車場前廣場旁,對於彰顯會社的知名度是有極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