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I. 北歐的基本認識論
從北歐神話到維京人所創立的海上王國

第一次聽到「北歐」,其實來自於小時候著迷的日本動漫《聖鬥士星矢》。在少年青銅聖鬥士挑戰位於希臘雅典衛城上的黃金聖鬥士、成功營救女神雅典娜的希臘神話篇章之後,隨即轉為以北歐神話作為全新故事展開的舞台。這才得知奧丁是北歐神話中的主神,雷神索爾作為其後裔則在今日的Marvel系列中為世人所熟悉。於是或可把北歐視為歐陸文明的一個旁支;無論是在地理位置上實屬邊陲,或者整個文明的推進與演化也有某種程度的時間差,卻也幸運地編織出極具其自身特色的紋理。

至於另一條認識北歐的線索,則是帶有神話色彩的8世紀至10世紀,以剽悍威猛著稱的維京人作為海上霸主在歷史舞台登場的這個階段,而現今的北歐諸國逐漸帶有雛形也約莫在這個時期。10世紀以後,丹麥國王史芬的兒子居魯士成了統領丹麥、挪威及英格蘭三個區域的北海帝國之王;11世紀初則有維京王薩迦建立囊跨今日芬蘭地區的王國。只不過維京人在挺進征服的歐陸各地之後,或許厭倦了過去長年征戰與漂流,加上受到基督教的洗禮而馴化,在歐洲各個局部建立新的國家(例如位於今日法國北部的諾曼第公國),而逐漸融入原本以羅馬帝國為宗的歐洲文明。

12世紀時,瑞典王國發動北方十字軍進攻芬蘭而取得許多領土,創建了瑞芬王國時代(Sweden-Finland)。丹麥、挪威及瑞典更在14世紀末的1397年組成卡瑪聯盟(Kalmar Union)而盛極一時。只不過在局勢持續轉變、各國勢力流變的重新洗牌下,瑞典於1523年從聯盟脫離獨立,挪威也在1536年成為丹麥的一部分,於15至17世紀形成海上帝國對峙的局面。直到丹麥在17世紀歷經德意志三十年戰爭、瑞典在18世紀遭遇大北方戰爭紛紛衰退之後,挪威才得以脫離丹麥與瑞典的聯盟合流,芬蘭雖脫離瑞典卻被俄羅斯所占。在20世紀初的1905年有了挪威與瑞典,1918年芬蘭獨立,最後是1944年冰島脫離丹麥獨立而最終形成了今日的北歐五國。

那些引領北歐國度之幸福的關鍵字們

這些所謂的「幸福國度」為人們所津津樂道而逐漸成為當代生活顯學的關鍵字,來探究北歐文化的哲學與核心價值:

1. Hygge——把握短暫生命,善待自己及他人,獲得身心簡單純粹的滿足

首先是丹麥與挪威共通的「Hygge」。這個字來自遠古記憶中關於安慰及鼓勵的意涵,講求的是一種安逸、悠然的感覺,同時也代表著親密和歡樂。Hygge某種程度上總結了北歐生活中所有美好的一切,而這套哲學就是:看起來漂亮並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從一開始到最後都要有好的心情。Hygge 生活的基礎,來自對簡單/純粹的渴望,來自讓一切簡化回歸到基本的衝動。在具體經驗上重視「內在」、「對比」、「氣氛」,而核心價值則是「寧靜」。

Hygge生活的最高指導原則就是,把握在這世界上的短暫生命,善待自己、善待身邊的人,並在身體與精神上都得到簡單純粹的滿足。因此進一步將這樣的心智狀態與近代美感思潮作出連結的話,可以發現貫串北歐設計的核心思想,就外在而言是在20世紀初所接受並已溶解進其血肉之中的理性主義與機能主義包浩斯美學,以及長久以來主宰其內在心理機制的Hygge。

2. Lagom——足夠最好的中庸之道,回歸本質,不添加外在修飾與補綴。

其次是瑞典的「Lagom」。瑞典這個國家講求知足的態度,相信「足夠就是最好」(Lagom är bäst.)。雖然與丹麥的「hygge」同樣厭棄奢華、繁複及冗贅,但是 Lagom 相較於 Hygge 卻指涉相對被動而消極的生活狀態——Hygge至少還多一點刻意的傾向,Lagom卻剛好相反,傾向回歸本質,不執意添加外在修飾與補綴。Lagom帶有中庸之道的作風,是融入而無任何顯現自身存在感的偏激取向。Lagom另一個常見的字義源頭來自維京時代「團體均分」的概念,泛指族人均享用同樣足夠的飲食、公平分配,人人都「不多不少剛剛好」。它不代表完美,但也不存在負面意涵。Lagom可適用於不同狀況及情境下進行詮釋,是它的特別之處。而這種帶有中庸之道的生活態度,同時也被視為瑞典人特有的養生處世之道。

3. Sisu——意志力、堅韌性、持久性

另一方面,在北歐諸國中,身世背景與地理位置較為特殊的芬蘭則有「Sisu」這個散發出凜冽氣質的字眼。Sisu代表的是綜合了「意志力」、「堅韌性」、「持久性」等特質的獨有性格,能夠理性面對逆境為其擅場。身處在歐亞大陸西緣的芬蘭,國土有一半以上都在北極圈境內,漫長的冬日和險惡的生存環境,深深影響並雕塑出芬蘭人的性格。他們的思維哲學深信:只要堅持到底,終有春日百花綻放的時候到來。Sisu是芬蘭語裡歷史悠久的詞彙,代表他們特有的強韌。據說近年來Sisu也被應用在正向心理學中,他們將Sisu視為挫折復原力(resilience)的表徵:相信自己在面對挫敗時,有絕對的能力可以突破低潮。這麼說來,Sisu就宛如防守系/修復系的咒語一般,讓北歐的心理素質獲得更為全面而齊全的裝備。

4. betta Reddast——一切都會好轉;凡事均有轉機

最後則是來自冰島的話語「þetta Reddast」,指的是在惡劣天然環境流動下體感生命的真實。以「一切都會好轉;凡事均有轉機」這個委身於壯闊的大地、憑著堅毅的等待與坦然面對的信仰,一路挺過各式各樣的風暴,並讓受挫的心靈得以療癒。這個冰島人普遍共識與深諳的生存道理,讓他們的生活觀得到極大的釋放與自由,願意將生命「用」在美好的事物上,並展現出樂觀而豁達的生命價值觀。有趣的是,這句話似乎某種程度上也與前述的Hygge、Lagom、Sisu等字詞的內在狀態及生活主張,存在著相似的震動與共鳴,並透露出某種遙相輝映、令人感覺溫潤和諧的光芒。

總結:審慎選擇養分並從而進化

最大的影響是日常生活的自然環境與風土條件,以及身為維京人後裔的他們在血液中所繼承的那份難以抹滅、充滿冒險性格的豪氣干雲及樂天知命吧。由於長年習慣海上航行的爭戰,發展出互助合作、平等分配戰利品等合理主義的邏輯,以及懂得享受每個值得慶祝的當下盛宴(在日文的語境中,甚至把Viking這個字以外來語的方式,稱呼all you can eat自助餐)。對於維京人的想像,我腦海裡浮現的往往是那部小時候觀看的日德共同合作之經典動畫《北海小英雄》中,主人翁小威每次面對難題時,如何在沉著冷靜反覆尋思(摸摸鼻子)後的靈光乍現、俏皮彈指找出對策,順利解決問題後所給予人的一份舒爽與暢快,並在慶功之際享受著一整根帶骨肉棒等等,都彷彿描繪出維京人在當下的歡樂,便是Hygge等字源的最佳寫照。


為全世界所喜愛的北歐設計

「北歐的現代設計」在20世紀初成為嶄新的物件並在歐洲各地粉墨登場。丹麥建築師和設計師們精彩絕倫的家具設計作品,在可稱之為設計博覽會的米蘭三年展中深受媒體矚目,爆炸性的高度評價,因而廣傳到世界各地——在眾多工業製品的家具與雜貨中,讓人感受到以生活為原點並使人感受到溫度的北歐設計,因而被讚不絕口。之後,以「北歐設計」為招牌,便獲得難以動搖的固定好評,並持續受到注目至今。設計與產品成了北歐最重要的「輸出品」,其人氣與膾炙人口受歡迎之程度至今屹立不搖。

瑞典 斯德哥爾摩

代表建築家
古納・阿斯普朗德|Gunnar Asplund 1885-1940
北歐古典主義建築代表
有著北方威尼斯之稱、漂浮在連結波羅的海與內陸梅拉倫湖的河道上、由十四座島嶼所構成的斯德哥爾摩。中世紀以來的老城鎮Gamla Stan(瑞典文即為「老城區」之意)位於核心地帶,是細小巷弄交錯的小島;而緊鄰中央車站右側的奧斯特馬爾姆(Östermalm),則是漂浮著閑靜氣息的市中心區;至於中央車站的所在地屹立著斯德哥爾摩市政廳的國王島區(Kungsholmen)則殘留著鬧區風情;再加上散發出輕鬆又富創意的氛圍,有著藝術品店、特色咖啡廳及風格獨具各類博物館與藝廊而充滿能量的南島等等,只要過一座橋就給人彷彿來到完全不同城市般的錯覺。

我還記得當時從Slussen地下鐵車站走出來,越過小廣場、搭上拔地而起的卡特琳娜電梯來到那座劃破天空的鋼橋上,環顧周圍那幅映入眼前並包圍著我身體的壯闊風景:在高低起伏的島嶼所編織而成的自然地景上,就像是按照不同時代長出了有條不紊的各類建築群體;在現代運輸設施與橋梁間彼此連結,而形塑出宛如史詩般的北方都會樣貌。居高臨下將這樣的場景盡收眼底,我的心不禁為之震動不已。回想起來,這段2009年夏天的邂逅,或許就是情定北歐的一見鍾情吧!

另一方面,走在街上也可以從引領斯德哥爾摩潮流的選物店、街角的小工作室、以及極具品味的古董店聞到設計的香氣。只是單單走著,就能夠感到情緒的高昂與喜悅。現代的瑞典設計可說是洋溢著自由的氣息。那想必是來自於珍惜傳統、並同時意識著世界潮流,從兩者中找出屬於自己之原創的企圖,亦即經常回到進行設計上之新陳代謝的這道活水之上。也因此在這個地方,從過去到現在,出現了無數精彩絕倫、耐人尋味的建築傑作。

森之墓地
十二萬人的安息地,北歐浪漫歸屬的世界遺產
˙建築師|Gunnar Asplund
˙現代建築與地景的最高傑作,以低限手法處理材質與鋪面

如果說阿斯普朗德的圖書館透過抽象量體的空間,創造出諾伯舒茲在《場所精神》中提到「宇宙的景觀」,那麼他終其生涯全力以赴的傑作——森之墓地,便淋漓盡致展現出書中所提到的「浪漫的景觀」。森林墓園座落在斯德哥爾摩郊外,是一個為森林包被、圍塑而成的墓地。在那裡,有著不分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等宗派約十二萬人的安息。

雖然這個傳說中的森之墓地,在我印象裡是處於一片壯闊的大地與森林之中,但其實遠比想像中來得更近,就位在離市中心東南方六公里之處的郊區,從中央車站(T-Centralen)搭地下鐵綠線(Green Line)往法斯塔(Farsta)方向走,大約二十分鐘內就可抵達同名車站(Skogskyrkog)。出站後往右走,經過種植茂密而樹冠偏低的行道樹的石板人行道約一百公尺左右,即可發現前往墓地的入口,一直被壓縮的空間感與視野,也在此刻得以豁然開朗,映入眼前的景象是一大片綠地的平緩小丘與遠處的十字架。

沿著邊緣作為動線走道的石板鋪面緩緩爬升,來到重要標記的花崗岩十字架旁時,除了看到主建築的火葬場,其俐落的現代建築線條之外,更令人動容的是在它後方包覆整個園區的針葉樹林、以及阿斯普朗德以最低限(maximum)手法所處理的各種材質與鋪面,交織出與大自然完美融合的現代建築地景。在這種景致的洗禮之下,我的內心竟然奇妙地共存著莫名的亢奮與平靜。

森之墓地的主要空間,包含大禮拜堂與兩個小禮拜堂,以及事務辦公室與位於地下的火葬場。就算是葬禮較多的日子,也不會讓遺族碰面,動線規劃從等候室到禮拜堂都是單向式動線。在葬禮的最後,故人於祭壇道別後,升降設備將靈柩運到地下火葬場。從頭到尾,在考慮空間合理性的同時也照顧遺族們的心情,這樣的設計相當高明。大禮堂的室内、以及觀禮者的注意力,在葬禮過程都將集中於靈柩上,這全是引用劇場的設計手法來處理。

建物具有清楚的表與裡,清晰地區分出用途與設計表現。內側主要設置成職員們執行業務的空間,巧妙地利用比地面來得低一層左右之基地的高低差,排除了葬祭儀式的氣氛,以確保職場環境所需要的明朗光亮。

繼續往深處走,穿越另一片樹林的不遠處,可以發現一個由低矮牆面所圍繞而成的小院落。從它刻意被壓低的入口處,就可窺見由阿斯普朗德設計的「森之禮拜堂」,低調而安靜地佇立在森林裡,外表令人聯想到瑞典田園中的小屋。打開刻印著得以聯想到阿斯普朗德失去愛子時之哀愁圖樣的「死之門扉」,進到禮拜堂裡抬頭一望,可望見從白色穹頂天窗灑下的、充滿安慰而得以療癒傷痛的柔和光芒。

就如《舊約聖經》〈詩篇23:2〉經文中所描述的「祂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在這個作為人生旅程終點站——葬祭空間的心靈場所中,除了那幽微而靜謐的森林之外,更令我為之傾心的還是位於中央部位高低起伏、有著青草地蔓延的丘陵、以及落在其中有著平靜水面池塘的自然景致(Landscape)。佇立在現場時,我看到一個人坐在池塘邊的長條椅上,時而閱讀、時而靜靜凝視遠方,完美詮釋了這段經文的景象。令我深深為之觸動,也深感人們在度過庸碌的一生,終於能夠來到這裡得以安息的那份坦然,在心裡為之釋懷。

這個歷經大約二十五年歲月才建造完成的森之墓地,阿斯普朗德挑戰了一般建築師未曾踏入過的「生與死」領域,精采表現出深刻的內涵。他實現了「人死後回歸森林」,這個任何一位瑞典人心中都有的想法與願望。我們可以說阿斯普朗德的細膩手法,在機能至上之現代建築的冷淡空間裡,吹進了屬於人類的氣息並賦予溫度。這樣的空間表現,讓人感受到他對於失去至親之家屬的體貼與關懷,這或許也來自於最低限建築與大自然巧妙融合所成就的一種溫柔吧。

二十世紀現代建築與地景的最高傑作、北歐現代建築之原點、以及作為世界遺產的森之墓地,阿斯普朗德以斯堪地那維亞壯闊的自然為背景,以崇敬目光看待生命之尊嚴,並在建築與地景的表現上,精彩達成了朝向永恆自然時光邁進的昇華。這個作品在1915年以極簡而純粹的設計風格贏得競圖首獎的同時,就已經預言了北歐現代建築的璀璨未來吧。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