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原來《金剛經》也很「建築」!

上世紀七〇年代,我負笈歐洲,曾經聽過一位法國神父說了一個故事。

一位路人經過興建中的教堂,看到工人正在堆砌磚塊,便問:「你們在做什麼?」
工人A說:「我在砌磚。」
工人B說:「我在造牆。」
工人C說:「我在蓋一棟建築物。」
工人D很開心地回答:「我在建教堂。」
工人E則說:「我正在鋪設通往天堂的道路。」

路人問的這個問題本質,也是每一位建築師都無法迴避的基本問題:「什麼是建築?」
「建築」二字,起源於日本的明治時代,是由英文Architecture轉譯而來的日文漢字,後來才被華語借用。
自古以來,人們一直為「建築」賦予各種定義。法國現代建築師勒.柯比意認為:「建築是藝術的極致,它臻至柏拉圖式的理型、數學秩序、哲學思辨,並藉由動人的比例令人感知和諧,這才是建築的終極意義和目的所在。」
而我身為開業建築師,也在大學建築系任教多年,每當思索「建築」的本質,心中也不免時常產生疑惑:「誰才是建築師真正的業主?建築師究竟是為誰服務?」

我聽聞奉持佛教經典《金剛經》十餘年,竟也在其中得到新的啟發。《金剛經》全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經典的名稱,已經隱含了建築的定義和智慧。
「金剛」的梵文原意就是「堅固」。「般若」可以引申為「實用的智慧」。「波羅蜜」則是說出「到達另一個境界」。而「經」字,在我的心中,彷彿是在幽暗中的一條光明路徑。
一座建築就是一個場域,建築師創造一座建築,其實也是創造了一個「生命的容器」。
「如是我聞」,這是佛教經典《金剛經》開頭的一句話,翻成白話文,就是「我親耳聽到了佛陀這麼說」。
西元前五百多年,場景來到「祇樹給孤獨園」這座園林建築,放眼望去,是千百位出家人席地而坐。佛陀從城裡乞食回來,用餐完畢,洗淨雙足,就在這裡開講,教導眾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從容自在。

可以想像這樣的畫面:一棵菩提樹下,圍坐著聽經的弟子。這裡已經不只是一座園林,也不只是一棵樹和一群人,而是已經成為解答眾人心中迷惑的道場。這個空間,已經有了內容,有了生命的意義。
對於建築師來說,一生所追尋的,不就是如此嗎?當空間賦予了情感,一座建築物,才能成為有意義的場所。

《金剛經》第十八品中,記錄著須菩提向佛祖請問的「五眼」,這給建築師的啟示又是什麼呢?
「五眼」可以解釋為認識事物的觀察力。日復一日,日出日落。看得見的,是陽光照射的時刻變化,看不見的,卻是隱藏著光影後面的宇宙秩序。敏銳的觀察力,只是建築師的基本工夫。優秀的建築師更必須獨具慧眼,才能洞察自然秩序,成就傑出的作品。
建築師如何應用慧眼,獲得理想業主的青睞?如何研判法令資訊,避免遭受權益損失?如何加強實務能力?又如何從失敗學到教訓?這些,都是建築師生存必備的洞察力。
即便如此,建築師仍然不能扮演老天的角色。俗話說,老天有眼,只有老天才有如佛陀的五眼俱全。
我想,能夠引領一位建築師的,其實是在我們心裡,都有名為「良知」的眼睛。我們也可以說,良知就是「自律」,這才是建築師執業的根本。
但是,聽和看,只是初步接受外部資訊,建築師還必須進入更深層的思考,才能找到建築的本質。
就像《金剛經》所說:「應如是生清淨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一位建築師因應不同的條件,做出不同的設計,都應該堅守一個永恆不變的本質,那就是人性。建築師創作的是有形的建築物,卻必須思考「無形」的人性。
如何創造一個讓人有尊嚴的生活環境?如何喚醒人們的真實本性?我相信,創造「以人為本」的建築,是建築師的終極挑戰。
然而,完美的建築物是不可能存在的。對於建築師來說,當思想變得毫無雜念而無限開闊,也許就能釋放真正的自我,進入「大象無形,心無所住」的境界,讓作品距離人性、距離完美,更接近一些。

「不也!」這兩個字,在五千多字的《金剛經》經文中出現了許多次。這兩個字,其實是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意思。對於建築而言,「不也」是一種包容的態度,建築物可以存在無限的可能,影響建築的因子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關係。
我想,當一座建築物的「包容」,能夠達到柏拉圖式的崇高、數學的規律、哲學的思想,呈現出與環境與人之間的和諧感,這才是建築的真諦。
《金剛經》提到的「虛實」觀念,用字不多,但是含意深遠。無實就是「真空」,無虛就是「妙有」,這樣的超脫思想,呼應了《道德經》所說的「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修建房屋必須開鑿門窗,正是因為有了房屋中鑿空的部分,房屋才有功用。許多時候,建築師的智慧,就在於「留下什麼空白」,「留白」而不在於「建造了什麼」。

回到文章一開始的故事。每位工人做的事情是一樣的,但是對於工作的態度,卻各有不同。有的盡其本分、有的樂在工作、有的懷抱理想,也有的堅信自己正在為人們搭建通往天堂的道路,對他來說,工作的價值,早就超越了物質。
建築師其實就和這些工人一樣,做的事情是雷同的,但是心靈深層的追尋,卻可能產生不同的價值。

在《金剛經》經文的結尾,說到這一句話:「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建築師的養成並不容易,必須兼具美學藝術與工程技術的涵養。但是,建築師們窮其一生,增進專業素養,又該「信受奉行」什麼?
我相信,人本的精神,才是建築的核心。我深深體會到,一個態度嚴肅的建築家,與一個傳統的中國知識分子,兩者之間在精神上並沒有很大的差別。我甚至認為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情懷,也可以由現代建築師來完成。
把人類社會的宏觀效益放在第一位,以「整個社會」為最大業主,這才應該是每一個建築師追求的生涯目標。
或許,這就能回答文章開頭,我心中曾經的疑惑:「誰才是建築師真正的業主?建築師究竟是為誰服務?」

新冠疫情帶來的全球危機,顛覆了人們對於彼此距離的習慣,傳統的人際交流方式一夕改變。以往為了讓人們群聚而設計的空間,也面臨重新省思。當無遠弗屆的網路取代了面對面的聚集,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事,瞬間就改變了。
此時思索「真空與妙有」,什麼是「有」?什麼是「空」?AI時代的來臨其實也創造了一個重新檢視我們生活方式的契機。
身為建築師,經文裡的般若、禪定、無住、自在等大智慧,將是我在畢生的建築志業中「信受奉行」的使命。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